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 閱讀之於一個人的心智,就像音樂之於一個人的精神層面,同為人類內在涵養及知識的提升、遇事解惑、從文字的力量中獲得解答與撫慰的精神食糧。
因為閱讀,人類有了過去。
因為閱讀,人類看見未來。
因為閱讀,人類開始了解彼此。
任何人——老的、少的,在世和不在世的——都得承認它的重要性。在古埃及的官員看來,它是「水上的駁船」。在四千年後奈及利亞好學的學生而言,則是「昏暗深井中的一道光芒」。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它永遠都是文明的聲音本身……它就是閱讀。
今天白領勞工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多過飲食、打扮、旅遊、社交或是一般的運動和娛樂——也就是說,花掉每個工作天的五至八個鐘頭。(多到只有睡眠可以相提並論。)至於電腦跟網路呢?這兩者都是閱讀的革新。
不過,閱讀卻是比工作或網路更加豐富。讀物之於心智,就好比音樂之於精神。讀物可以令人著迷、培養能力、豐富生活、提出挑戰。我們看著白紙或螢幕上的小黑字,而這些文字就足以令我們感動流淚,打開生活的眼界和體會,提點我們安排自己的人生,以及跟萬物形成聯繫。
世上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驚奇了。
本書講述了閱讀的活動、使用的人員及其社會環境,以及在石片、骨頭、樹皮、牆壁、碑碣、泥版、書卷、冊子、圖書、螢幕和電子紙張上的種種表現。內容雖然側重在西方閱讀的歷史,卻也勾勒了它在中國、韓國、日本、美洲和印度的演進。作者希望大家透過這麼一部歷史,不僅能對閱讀在過去和現在的情形有所了解,更能明白它在將來所能帶給世界的啟發和力量。
雖然閱讀和書寫是攜手並進的,但它其實是書寫的對立面——兩者即便在腦內也有不同的活動部位。書寫是技巧,閱讀是能力。文字原本是制作出來的,後來還在機緣湊巧的情況下得到採用;閱讀則會連同人類對書面語潛在性能的深入了解而不斷演進。文字史顯示了一連串的借用和修正,閱讀史則呈現了社會漸次成熟的各個階段。文字是表現於外,閱讀乃銘感於內。文字有公開性,閱讀具私密性。文字是明白限定的,閱讀則是開放結局的。文字冰凍了當下。閱讀則行之久遠。
聯合推薦
李奭學-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
胡忠信-資深媒體人、評論家
郝譽翔-中正大學台文所專任教授、作家
陳克華-知名作家、醫生
陳鳳馨-資深媒體人、評論家
楊照-資深媒體人、評論家
鹿憶鹿-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
辜振豐-作家
盧建榮-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