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作者: | |
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9/02/01 |
內文簡介
- 【封面故事】攝影/金成財 曾經,狩獵是台灣原住民各族文化的核心;對他們而言,生命的場域是由獵具、獵寮,以及山河星月所組成。封面圖中身揹長槍的布農族巒社群獵人,走在險象環生的哈杜姆蘭古道上,腳下的便橋,彷彿隨時會崩落山谷;但即使如此,他們依然如履平地,一如先民為台灣踩下的最早路跡一般,在荒野中堅毅前行。 【編者的話】 《經典》封面雖是特約攝影金成財隨著布農族獵人尋著哈杜姆蘭古道出獵的當代黑白照片,但卻是十分搭配本期封面故事〈台灣路之初〉。當兩年前【篳路台灣】的專題刊載,內容是依著傳統的官道,再加探尋河、海運的途徑,原本打算翔實地記載四百年來台灣邁入文明途徑的演遞過程,但內心總一直覺得這個歷史拼圖似乎還未完成,總是無法做出結集成書的決定,就這麼延宕著。直到兩個月前來「經典.TV」錄影的董景生博士,無意間展示原住民傳統的獵徑資料,當下我才豁然開朗,原住民傳統的打獵、交通、貿易的海、公路,其實才是真正篳路台灣的起源。 也記得三年前及時刊出的〈搶救漢本遺址〉報導,考古學者劉益昌教授引著人類學家艾瑞克.沃爾夫《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一書,雖是描述近代資本主義發展與擴張的歷史過程,主角卻是那些未受史學家所青睞的亞、非舊大陸及美洲新大陸傳統居民部落,這群原本沒歷史的人,卻由沃爾夫為他們寫下一部撼人心魂的歷史。於是副總編輯陳世慧的〈台灣路之初──獵徑、社路與海路貿易網〉也成了【篳路台灣】的最重要補遺,萬年前原住民打獵的獵徑或與鄰社往來的社路,甚至跨海貿易的海路,在考古學界努力下,真正啟山林的時序,我們可直溯到數千年前。此時集結成書的【篳路台灣】也才真正嘗試編寫出萬年的台灣開拓史。 在談《經典》的【人樹之間】系列專題,有個基本資料希望大家建立:台灣森林覆蓋率達近百分之六十一,為全球平均值之兩倍;森林每公頃蓄積達二百二十八立方公尺,於世界排名第十九名,居於亞洲國家首位。顯示我國單就森林覆蓋及林木蓄積而言,應屬良好。但因人口密度高,人均森林面積僅零點零九公頃,不到全球平均的六分之一。本期談的是「保安林」,而撰述湯琇婷加上的副標是〈保國、安民、共生〉,這個直覺上宛如描述的是宗教信仰的保安宮。實際上保安林的重要性可是不遑多讓:從我們每次呼吸中的懸浮微粒的數目到日常的飲水潔淨度,都有直接與間接的關係,於是,被我們忽視的能保國與安民的保安林,在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二的台灣島上,如何與兩千多萬的島民安然共生,以致永續,更是我們無法忽略的課題。 結尾符號是豬的甲骨文。也祝福大家:諸事吉祥 順心! ──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