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作者: | |
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7/01 |
內文簡介
- 【封面故事】攝影/金峰Justin Jin 倫敦的泰德現代藝術館裡,一名遊客在光影間輕盈跳躍。英國首都倫敦為國際大都會,商業、金融、教育、服務等產業發達,吸引各國人才來此求學和謀職。倫敦也是全球文化重鎮,上至政府、下至人民,皆重視藝文活動,作家、藝術家、建築師等,大多能在此找到發揮的機會。漫步倫敦,發現「美」原來一直都在身邊! 【編者的話】 上世紀美國的記者、文化評論者孟肯(H.L. Mencken)給奧斯卡與普立茲獎得主威廉.沙羅揚(William Saroyan)的信中如此寫道:「我知道你最大的心願是編一本雜誌,我索性隨信寄一把六發左輪手槍給你,將它裝滿子彈然後一發發全打入你腦中,當你到了地獄,見聞到其他的編輯們說起他們的工作如何可怕時,你將會因此而感謝我!」 這個絕對比我們常聽到的:「要害一個人,就讓他去辦雜誌。」生動得多了。實際上,我應該是絕對有資格來評論這事。「240」不是一個大數字,但對月刊型的雜誌來說就等於二十年。能有從創刊迄今二十年的總編輯經驗,不只是台灣,就連全世界也應是屈指可數吧?所有的回憶如果單就數字來表示:文字至少有兩千萬字,照片也不少於三萬張,加上數不清的會議、電話、電子郵件,數不清的採訪、撰稿、改稿,數不清的演講分享,數不清的全國巡迴攝影展,當然還有數百本的書籍編撰出版,還有額外大愛電視台的《經典.TV》的主持與製作工作……。某方面,我似乎得說我不能同意孟肯更多了。 日前旅居荷蘭的友人捎來問候日子過得如何,我直覺回說如同陀螺般。雖是線上短暫的文字往返,但在上述所有的數不清中,我一直篤定認為還另有一種驅力,除了陀螺自轉外,還有朝既定方向軌跡的公轉。我很知曉這個既定,我努力地不讓它偏頗的軌跡,就是《經典》堅持的價值。 在創刊時,證嚴法師期許《經典》能「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而在十週年時,我們更揭櫫「發現、探索、人文、關懷」等四大主旨。不同於坊間媒體短、快、輕、薄的內容報導,《經典》反而一貫堅持耗時、深入、長篇與分量,我們不教人如何賺錢,我們不說明成功之道,我們更不嘩眾取寵,但我們堅信社會裡愛知樂智的力量,《經典》二十週年的歲月反而證明我們一脈的堅持是對的。 二十週年的主題是「壯遊」,同事找了七年前我在青藏高原馬背上探河源時,為〈非常之旅〉所拍的照片當成主題牆,暖調的清晨陽光恣意灑在壯麗的景色間,一行踟躅的人馬嘗試定位大河的源頭,雖是豪氣探險,最終也完成了地理上的發現,但實際上卻是歷劫重生歸來,我對自身又多體會了一分豁達。英文有一句:「It’s been a good ride.」用於此也是合宜。相信認識《經典》的讀者應會了解這個主題的用意。 二十年「壯遊」,感恩一路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