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作者: | |
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內文簡介
- 【封面故事】圖片提供/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距今兩千八百年至兩千三百年前,台灣東部卑南文化的玉器工藝達到巔峰。採集於卑南遺址、為指定國寶的人獸型玉飾雕工精美。類似器型全台遺址出土超過二十件,作為主角的獸形變化多端,有的拱著背像山貓或雲豹,有的平背翹耳像犬,有的頭上長角像鹿,器身厚薄、鏤雕的方式也有異,彷彿不同工匠在競豔。 【編者的話】 旅居歐洲的特約作者金鋒,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捎來一篇製作困難度極高,但圖文極佳的報導。這回他旅行到非洲辛巴威:乾旱,農作物歉收,小學生因餓肚子上學而精神不濟,婦女為求勉強溫飽而出賣身體染上愛滋;而農人們無奈將瘦骨嶙峋的牛隻賤價賣出當成鱷魚的飼料。看著照片,讀著文稿,很容易回想起二十年前隨著慈濟基金會兩次到衣索匹亞援助的情景,雖然似曾相似,但總是不忍。 僅是時間巨輪在某些國家標示著進步與成長,但某些國家卻是後退與衰敗,辛巴威在上個世紀的八○年代,仍是羅德西亞(舊稱)的時候,曾有「非洲糧倉」之譽,但獨裁的領導者、錯誤的政策,這個國家的通膨率於這些年竟高達五十億倍。 這個世界分裂成富有與貧窮,令人難解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兩陣營的距離則是愈來愈遠。慈濟基金會近年來仍不停協助挖水井與蓋學校,但面積有著十一倍台灣之大,人口達一千五百萬的辛巴威,仍等待外界更多的奧援。 一九六○年代台灣玉的開採與買賣極盛,但因削價競爭與礦脈枯竭,七○年代隨即沒落。華人對玉的喜愛雖可溯自商代,但台灣玉卻可能在二千多年前已揚名外銷東南亞的越南、菲律賓等地。台灣 產玉的地點在花蓮壽豐鄉的豐田,但全台出土玉器的遺址多達兩百餘處,顯示史前已經有海陸兼顧的環島交易網,玉器精緻的程度與工藝技術的高超,研究人員迄今對失傳的工法仍嘖嘖稱奇。 而根據學者洪曉純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論文指出,兩千年前東南亞的玉器風潮,「部分成品可能是一群具有專業技能的流動玉匠,帶著台灣玉料,巡迴各地製作而成。」過去台灣對島內歷史的描述已夠貧乏,遑論無文字之史前時期,我們很難去想像三、四千年前花蓮的玉石採集場、玉器加工廠,運輸之島內步道與貿易之國際海運網的畫面。封面的國寶「人獸形玉飾」曾被《經典》引於創刊號「萬年淬鍊的台灣人」的封面插畫上,藉由這篇〈台灣玉千年風華〉的刊出,《經典》也終於結集出《考古台灣──穿城時空的蒐尋、解謎與保存》一書。無史的史前時代,也因陸續的時空膠囊解密,我們終究可拼湊出一個概略!「看不到過去,就無法預見將來!」 《經典》如此咸信著。 ──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