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 歷史上第一個被解剖的對象是誰?發生在什麼時候? 如何從屍體上採集的蛆判斷死亡時間? 怎麼運用相當於一撮鹽的百萬分之一的DNA痕跡,將殺人犯定罪? 由美國考古學家帶領的阿根廷科學家團隊,如何揭開種族屠殺受害者的祕密? 本書各章節分別切入當今法醫與鑑識科學的各種主要技巧,從火災現場取證、血跡、DNA分析、臉部重建、人體解剖學、法醫人類學及昆蟲學的應用,到最新的電子鑑識技術等。麥克德米在各項技術發展中都觸及一個主題:「鑑識是一門在科學與人性中間遊走的學問。」在安全、控制度高的實驗室中發展出來的技術與知識,如何理解、回應被害人家屬的需求與心情;如何推測、設想加害者的動機與方法;如何在法庭交鋒中,贏得陪審團的理解與共識(但並不是百分之百保證成功)。如同科學方法是一門持續演進的知識,法醫與鑑識科學中永遠會有某些主觀成分,可能左右詮釋走向──例如,專家對於指紋是否相同一事確實可能有不同詮釋,因而導致庭審結果迥異。 麥克德米運用她一貫的明快書寫風格,融合記者多線採訪及資料並陳的銳利思考,佐以犯罪小說家述說故事的功力,切入圍繞著犯罪鑑識這門學科的種種提問與迷思、進展與挫敗。從犯罪現場如何採證、被害者遺體如何鑑別、一路到如何進入犯罪者的內心,透過剖繪人格、行為與動機以取得破案先機。在這趟奇特旅程中,我們將走過戰地、火場、停屍間,觸及超凡的勇氣與邪惡。 作者簡介 薇兒.麥克德米Val McDermid 蘇格蘭人,1955年生於英國東岸小城克科底,曾當過報社記者與劇作家,之後師承美國作家莎拉.派瑞斯基的寫作風格,投身犯罪推理小說領域。1995年以《人魚之歌》勇奪代表英國年度最佳犯罪小說的金匕首獎,2010年獲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頒贈鑽石匕首獎表彰她的長年成就與貢獻,2016年再以本書《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拿下安東尼獎年度最佳非小說。 譯者簡介 楊佳蓉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背負文字橫越語言的洪流,在翻譯之海中載浮載沉。近年譯有《只要活著:長崎原爆倖存者的生命故事》、《最後的戰役: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刻》、《閣樓裡的小花5》、《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人皮盜獵者》、《迷蹤》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