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史景遷用小說重審清史懸案】》 一封反清逆書,掀起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暴 一部曠世奇書,顛倒兩代皇帝的臣民子孫 ◆雍正何以將造謠逆賊曾靜帶至宮中坐享榮華,甚至與皇帝聯名出書? ◆乾隆為何違逆父命誅殺曾靜,甚至禁燬雍正頒行的《大義覺迷錄》? ◆一樁曲折離奇的文字獄案,如何捲起滿清皇室與臣民間的重重波瀾? 恪守史料,布局奇絕,敘事精妙,文筆流暢 以小說筆法書寫歷史 ──漢學巨擘史景遷作品 經典重現── 本書聚焦於雍正王朝著名的文字獄案,史氏從文化認同的角度,透過扎實的史料分析與絕妙的小說筆法,回到歷史場景中重審這起離奇案件的始末。 湖南張熙受其師曾靜之命,前往長安向征西大將軍岳鍾琪投書策反,岳鍾琪不敢隱瞞,立刻上奏雍正。雍正看了策反信函之後大為震怒,決定詳加審訊曾靜、張熙,最後並將審訊紀錄,連同諭旨和官員上奏的奏摺,編成《大義覺迷錄》頒行天下。本書說的便是《大義覺迷錄》這部奇書形成、流傳、禁燬的過程,乃至其間橫生的許多耐人尋味、匪夷所思的枝節。 雍正「出奇料理」曾靜一案,下令將《大義覺迷錄》通行頒布天下,藉以澄清即位以來種種流言,並清理異議。沒想到雍正自逞筆舌之能,撰文闢謠,反倒弄巧成拙,引起天下人競相窺視宮廷鬥爭。乾隆即位後,為求補救,將《大義覺迷錄》列為禁燬之書,從此銷聲匿跡,只有少數或私藏民間,或流至東瀛。清末,留學日本的革命黨人發現此書,結果書中暴露滿清皇室的權力鬥爭,以及呂留良、曾靜反滿言論,又成為革命黨人攻訐清廷的材料。 史景遷向來以小說家的筆法、恢弘的史觀著稱,不但在歷史學界聲譽崇隆,在一般讀者的心目中,也有難以抗拒的魅力。他深諳歷史的詭譎多變與偶然,施展迷人的拼貼寫作技法,打破了線性時間和僵固空間的制約與理論的糾葛,以人物的欲望、動機為座標,重新編碼歷史素材,游移於歷史與小說之間。 史景遷在處理《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錄》時別出心裁、另闢蹊徑,將揣摩曾靜寫書的心路歷程,雍正的道德人格與治國理念,乃至岳鍾琪惶恐的心理及雍正與臣下之間的鬥法,都躍然紙上,把一樁讀者心中的歷史懸案寫得格外清新迷人。儘管根據龐雜生硬的史料寫成本書,但其懸疑轉折、緊湊節奏卻不遜於任何一本政治小說與歷史小說。 ♦《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史景遷蒙太奇筆法巔峰之作】》 恪守史料,布局奇絕,敘事精妙,文筆流暢 史景遷獨特歷史書寫風格濫觴之作 蒙太奇筆法大膽重建康熙內心世界 ◆ 「三藩之亂」的動盪如何對康熙的治理思想起到重大影響? ◆ 求知不輟的康熙如何適應漢人政治環境,並吸收西方科學與宗教思想? ◆ 康熙如何意識到肉體的孱弱,進而追求飲食、醫學和追憶? ◆ 「九子奪嫡」的連番爭鬥如何讓康熙晚年身心俱疲、深陷絕望? ◆ 康熙的「臨終諭旨」如何體現出他的真摯情感和晚年速寫? 《康熙》分別從六個不同的領域(遊、治、思、壽、阿哥、諭),「戲仿」康熙的語氣,揭露他的統治思維、用人原則,乃至於生活態度、嗜好、教養子女與養生之道。透過第一人稱敘述,史料中的細節似乎活了起來:舉凡他在面對死亡、立儲引發的爭鬥時的執著與淡然,為政兼顧理、義、情,凡事親力親為、謹慎求實,展現決斷力,又不時反躬自省。這些「原料」,經過史景遷的巧手重新剪裁、拼貼、縫製後,勾勒出一幅立體的人物像。開卷讀來,彷彿親眼觀摩這幅畫像的繪製過程,而這臨場感正源自材料與技法的相輔相成,拋磨出一個事實與想像互不干擾的奇異氛圍。 不同於歷史小說所創造的場景,可就著歷史的骨架空隙自由發揮,《康熙》處理的史料有憑有據,但處理的方式有別於一般學術著述:假康熙之手,一手揣著一只鏡子,自我端詳,一手拿著一枝看不見絲線所牽引的筆,自我描繪。這只鏡子、這條絲線代表什麼,牽涉到歷史的追求,讀者定各有體會。重要的是,康熙的語氣與性情的再現,讓這位古代君王走下龍椅,褪去厚重的歷史感,呈現生活化與人性的一面。 史景遷,以研究中國近現代史聞名國際漢學界。他的學術成就無須贅言,他的著作以生花妙筆與獨特的敘事手法,跨出學界。他寫康熙,不採線性的論述規則,反而大膽重構了他的內心世界,嘗試透過康熙本人之口,述說其內心世界的種種歡愉、悚懼、猜疑、懊悔、無奈,乃至於追憶、夢境,俾以深入揣摩康熙的人格特質、心智意念。 繁體中文版的最大特色,在於譯者付出龐大心力,費心查索,一字一句皆細細推敲,還原成古雅精鍊的文體。這多添上的幾筆,將史景遷白話英文所描繪的康熙輪廓,勾勒得更為清晰,讓人彷彿穿越時空,踏入三百年前的紫禁城內,來到御書房這位仁厚的皇帝跟前,親耳聽他娓娓道出他生命中的懸念。 ♦《改變中國【史景遷傳世經典】》 回望中國歷史、思索台灣未來 ──史景遷傳世經典── 三百年來,十六位西方顧問,他們如何改變中國? 回顧一六二○年到一九六○年這段歷史,可看到西方人以唯我獨尊之姿來到中國,深信自己師出有名,急欲『開發』被他們視為落後的民族,這些西方顧問的境遇實可為借鏡:傅蘭雅和丁韙良堅忍不拔,湯若望、李泰國及托德精力充沛,胡美和鮑羅廷洞察敏銳,戈登和史迪威精明幹練,赫德和魏德邁善於組織,南懷仁和伯駕匠心獨運,華爾和陳納德勇氣卓絕,白求恩無私奉獻。然而,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人對西方方法論及目標的絕對信心已搖搖欲墜,歷經越戰的美國人對此亦產生動搖。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國似乎已有自信,西方人到中國,就得按中國人的規矩行事。如果,中西雙方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話,至少還有機會不讓由來已久的誤認再度發生。──史景遷 本書寫的是在中國的西方顧問。從一六二○年代到一九五○年代這三百多年來,這些人貢獻優異技能,供中國人驅策。初則引入天體運行理論,終則讓中國人見識到空戰戰術與原子科學的神乎其技。史景遷從上百位在華工作的洋顧問中挑選十六位代表人物。這十六人各有所長──有天文學家、軍人、醫生、行政管理專才、翻譯家、工程師,還有一位職業革命家。他們的生涯雖橫跨三個世紀,但是所積澱的生命歷程卻有著驚人的延續。他們經歷了類似的亢奮和危險,懷抱類似的情懷,承受類似的挫折,在行為中映射出他們的時代,也突顯了中國固有的基本價值觀。 本書不採「通史」的寫法,而是深入描寫十六位西方顧問的內心世界,追索個別人物心理狀態的變化,因此除了史籍之外,也大量採用私人書信日記。他們帶著西方的技術與思維,滿懷自信地前來中國,卻幾乎鎩羽而歸或埋骨他鄉,他們身處兩種行為規範、兩種思維方式針鋒相對的關鍵地帶,從他們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中,讀者或許能看出兩種文化的特質。藉西方文明代言人的角度來觀看中國,自然也鉤勒出自明清、民國、國民政府、中共政府以來中西文明的互動,以及中國的變與不變。台灣讀者不難從史景遷富有感情的筆鋒,在這些前仆後繼的先驅身上讀出無數的弦外之音,對於未來的國際互動和局勢發展,也可作為後世參考。 ♦《太平天國【史景遷史詩之作.信仰燃燒中國的苦痛】》 一部西方經書如何被引用、誤讀,最後據為己用? 一場宣教行動如何觸動滿漢族群問題、華洋民族意識? 信仰如何成為狂熱,終於燃燒中國大半江山? 史景遷敘事史學登峰造極之作 魔幻手法鉤勒出波瀾壯闊史詩 恪守史料,布局奇絕,敘事精妙,文筆流暢 ──漢學巨擘史景遷作品 經典重現── 洪秀全在一八五一年到一八六三年間建立的太平天國,造成兩千五百萬人喪生,經濟損失不計其數,大清國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財力幾乎盡耗於此,斲傷大清元氣。史景遷並無意寫一本太平天國全史,而是想通過提供一個排比有序的歷史脈絡,來瞭解洪秀全的內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為邏輯。史景遷在試圖追尋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熱情時,也在思索:有些人堅信自己身負使命,要讓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為之讚歎」,極少計算後果,而這是否就是歷史的大苦痛? 史景遷的論述重心在於爬梳洪秀全本人的心靈世界如何受到聖經的啟示,真摯相信能在塵世締造人間天堂,而這種認知更與當時中國華南動盪的時代脈絡合拍,最後竟造成無數生靈的塗炭,逼使清廷窮十年之力來鎮壓這場史無前例的運動。《太平天國》展現了類似《魔戒》的磅礡史詩氣魄,史景遷以他那迷人的蒙太奇寫作手法,打破了線性時間和僵固空間的制約,游移於歷史與小說之間,因此成為西方漢學界關於史學方法論爭辯的焦點。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史景遷揚名立萬之作】》 中國百年命運的劇變與滄桑 民國知識分子的希望與悔恨 最會說故事的歷史學家—— 史景遷揚名立萬之作 「西方中國研究的里程碑。」——費正清 「史景遷的著作必須劃入《史記》的類別之內,是無可爭議的。」——余英時 ★《洛杉磯時報》歷史書獎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非文學類好書 ★《中國時報》開卷一週好書 ★金鼎獎圖書類最佳翻譯獎 ★余英時專文作序.盛讚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故事,一齣波瀾壯闊的史詩悲喜劇,記錄下一八九五到一九八○年間劇烈變動的中國。從十九世紀末一群維新人士意圖改造清廷,到保皇與革命兩派導致清廷覆亡;從二十世紀初共和政府和軍閥割據的對立,到國民黨和共產黨鬥爭的大悲劇;從二十世紀中國土淪陷與光復,到中國政府激進的農村與文化改造。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是激起巨變的原動力,另一方面又被巨變的浪潮一一吞沒。這是中國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場悲劇,而在演出過程中又隨時透露出無奈而自嘲的喜劇意味。 史景遷精選少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作深入探討,交織成一幅中國精神面貌的整體圖像。其中以康有為、魯迅、丁玲等主線作為貫穿全書的「經」,秋瑾、沈從文、瞿秋白、徐志摩、聞一多、老舍六人則橫插在不同階段,構成了「緯」。在經緯交錯間,還有無數相關人物隨時進進出出,包括無可迴避的政治領導人孫文、蔣介石、汪精衛、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引領一時風騷的文化領袖鄒容、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郭沫若、胡適、梁漱溟、茅盾、林徽音、胡風等;甚至外國訪者如羅素、泰戈爾、蕭伯納等也點綴其間。 書中觸及的每個人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命風貌和生命力量,遠非「集體傳記」所能呈現的;史景遷藉其生花妙筆勾勒他們的人生,著墨知識分子在時代鉅變下,對自我定位的摸索與反省,也讓讀者瞭解一連串不尋常的事件,以及由這些事件堆疊構成的「中國革命」。當這群人物被捲入近代中國百年間的暴力和重生的過程中時,史景遷以歷史文化意涵豐饒的「天安門」之名,穿越一個世紀,召喚出繁花盛開的文人思想與時代精神。 全書命名為《天安門》,說明他已敏銳地察覺到: 天安門廣場的歷史功用正在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 甚至可以說,他已預見十年以後天安門前的屠殺慘劇。 --余英時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史景遷窺探亡國知識分子的內心戲】》 同時瞥見晚明的精緻生活美學 張岱是明代散文大家,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堪稱晚明小品文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無憂,品茗、製茶、賞月、彈琴、鬥雞、蹴踘、觀雪、狩獵、聽戲、吟詩、遊湖、收藏、鑑賞,樣樣精通,生活圍繞在讀書與享樂間,光鮮快意。清兵入關後,年過五十的張岱遭逢人生重大轉折,位於杭州的別墅、紹興的家園、豐富的書畫古玩收藏,悉數毀於戰火。「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他帶著倖存的家人逸隱於紹興龍山,餘生力修明史,八十八歲方成《石匱書》,書成後不久亡故。 個人歷史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無法切割。不論是懷志一生纂修的明史《石匱書》,還是《陶庵夢憶》裡一幅幅簡約、多情善感的前朝舊事,都鑲框著家族軼事與大時代的層層跌宕與悲喜交錯。張岱一生的浮華與蒼涼,在夢與憶的交錯擺盪間,隱隱浮現。如何透過回憶與書寫,紮實一個捉不回的夢?史景遷說:「他生於、長於龍山山麓,中年歸返龍山,只為將心中了然之事理個清楚。……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憶,往事就不必如煙,於是他決心盡其所能一點一滴挽回對明朝的回憶。」 張岱對曩昔紈褲生活的點滴追憶,召喚的終究是國破家亡的蒼涼與悲憤,以及知識分子在歷史巨變下,以書寫對抗遺忘的自覺。史景遷書寫張岱的一生、內心轉折及過往追憶的同時,更探討張岱身為知識分子,是如何藉由回憶以及修史確立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得失之間,唯有捕捉消逝的回憶,以書寫對抗遺忘,才能坦然面對、甚或抵抗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這一點,無疑反映了歷史與書寫的本質與關係。 ♦《胡若望的疑問【史景遷以小人物的命運具像中西文化衝突及後果】》 ▎從最微薄的史料、最平凡的人物,看到中西文化的衝擊 ▎ 當代漢學家史景遷以跨時代巨著《追尋現代中國》奠定其漢學地位 也在《康熙》一書中立體拼貼出帝王的樣貌 但這次他筆下的人物,不是政治家、貴族,不是武士或高尚的隱士 而是出身微寒、只會抄寫文件的廣州人胡若望 自利瑪竇十六世紀到中國傳教以來,耶穌會教士不僅帶來西方的科學知識,也將中國經典翻譯成西文傳回歐洲,開展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時代。 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一七二二年),潛心鑽研中國典籍的傅聖澤神父,雇用在廣州擔任教會守門人的胡若望,協助他回到歐洲做漢學研究。胡若望十九歲皈依天主教,識字又寫得一手好字,身處於大航海時代後亞洲最大的國際城市,胡若望有一個夢想:要親自前往羅馬,謁見教宗,然後把所見所聞告訴家鄉的親友。 傅聖澤提供的這份工作正是他夢寐以求。 不過,這趟海外工作之旅卻彷彿是一場失語的過程。除了遠途航行的疲憊,加上語言不通與文化的隔閡,讓胡若望這趟旅程的期望不斷流失。他不懂,為何西方的女性可以在大街上遊走、自己向十字架叩頭錯在何處、把身上華服脫下來給乞丐穿不行嗎?這些都是中國人的分際跟美德。在百般困惑之下,胡若望開始行蹤不定,他想完成自己的西方遊記,於是在巴黎街頭遊蕩,最後傅聖澤只好將他囚禁於夏宏通精神病院。 當時巴黎眾人對胡若望的觀感是粗俗、不懂禮儀、個性頑固,雖然一部分是出於語言溝通不良,但更多則是文化上的衝突,就如天主教教會內部會爭論該如何看待中國人的祭祖禮儀與傳統典籍。儘管胡若望在中國史上是無法被納入史冊的小人物,然而其史料卻藏於世界三大檔案庫中,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小人物將近四年的歐洲蒙難記,除了顯現教會在中國的文化活動軌跡、漢學在歐洲的發展外,更多是世界浪潮的衝擊,傳統中國的斤重大門,自此再也無法闔上。 ♦《追尋現代中國【史景遷文采斐然敘事史學巨著】》 欲認識今日的中國,就必須瞭解其過去! 從晚明的覆滅至欲主導世界局勢的現代中國, 史景遷以政治為經、經濟為緯,織造出恢弘且客觀的新一代中國史! 跳出我們熟習的史觀論述,以他者眼光重新審視——中國如何成為中國! 明、清史泰斗史景遷,繼《康熙與曹寅》、《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之後,為讓西方學子更有系統地認識複雜的中國近代史,寫就《追尋現代中國》。生動的描述、優美的文筆,不僅成功地成為西方了解中國史的入門書,歷久不衰,在華人世界裡也成為認識當代中國的經典名著。 上冊從王朝傾滅至清朝帝制的終結,看明朝田賦制度如何影響清朝的民生;而主流學說的演變,從宋明理學、考證學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皆能左右朝廷遴選人才,甚而導致國家興亡。在歷經邊患、民亂後,國際列強強勢登陸,局勢更為險峻複雜,內憂外患不斷,終究迎來了清帝國的崩解以及共和國的建立。個人野心與國家利益、地方與中央的權力制衡,自晚明就不斷以各種形式困擾中國,直至今日,仍無法獲得解決。 中冊以清帝國的衰亡為起點,一路走過紛亂的民國,直至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戰。在史景遷的筆下,中國知識分子終於從天朝夢中驚醒,開始思索起自己與西方世界如何接軌,師法西方理論,重整大一統的理想版圖。自袁世凱到蔣介石與毛澤東,政權的遞嬗與鬥爭不曾停息;國民黨與共產黨,在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的路線中掙扎;然而國際列強也正虎視眈眈,欲左右政權發展以奪取更大的利益。此時的中國,彷彿一隻死去的龐然巨獸,只剩屍體仍顫動著。底層人民的覺醒及抵抗,正反映了執政政體在經濟、階級上的衰弱和腐敗。面對國家的種種沉痾、政權轉移的死傷與紛亂、思想的無所依歸,誰將匯聚起土地與人民的憤怒?中國又將走向何方? 下冊從一九四九年國共分裂及韓戰為起始,以新儒學在中國政界的復興收尾,展現了七十年來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的遞嬗。史景遷在本冊開宗明義寫道,晚明至今,中國權力階層總是缺乏和平轉移過程,曾發生於晚明士子、清末維新,以及民初文人的境遇,在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依舊永無止盡地輪番上演。當毛澤東、周恩來、華國鋒、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彼此為了權力機鋒相對,檯面下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與百姓在禁錮的保守氛圍中,欲意從極權縫隙裡爭取民主而流血犧牲。皇城前的天安門,見證了幾代人的革命精神與百年來無法斷絕的明爭暗鬥,以及人們對於國家繁榮的渴望。 上個世紀末史景遷在撰寫《追尋現代中國》時,正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前,著眼的是一個封閉的中國。當時中國無異於晚明,亟需內部變革且動盪不安,領導人皆以真理之名鞏固其權力,限制人民在各個領域的遠大抱負。儘管經濟上的變革引來開明的希望,但每一次變革又激發鞏固權力的血腥鎮壓,如此一再輪迴。對於史景遷而言,若中國要開創自己的道路、若西方要了解中國,尤其是大分流後東西方何以在現代化上走向不同道路,必不能迴避從晚明至現代的中國是如何形成的,這正是初版《追尋現代中國》的緣起。 二○一三年的三版,除了將時序擴寫至胡錦濤、溫家寶的「胡溫體制」外,基於近幾年的經濟取向,更有幅度地增加金錢與經濟細節;而對於各政權如何運用「自由主義」、「民主」來鞏固權力,在三版裡也未曾絕跡。回顧《追尋現代中國》,讀者會發現本書不僅是西方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入門經典,亦補足了立場鮮明、資訊不對等的兩岸史書的中立缺憾。 ♦《婦人王氏之死(經典新版)【史景遷以一個女人的命案點明朝代更替的社會線索】》 從一樁命案留下的謎團,牽出發生在郯城的悲歡離合。 在史料與文學隱藏的細節中,勾勒明末清初的社會樣貌。 《婦人王氏之死》是一本在風格和取徑上和傳統歷史研究大不相同的經典之作。史景遷以其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敏銳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後,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時空和人物的生命。 從兵燹、地震到饑荒,史景遷援引《郯城縣志》、《福惠全書》等史料文獻,建構一座不起眼的山東小縣城的歷史光景,並在章節中穿插《聊齋志異》的玄幻故事,以引人入勝的手法,解剖市井風俗、分析法律訟事,繼而探討女性的地位、情感與社會桎梏。 《婦人王氏之死》帶領讀者跟隨官吏、盜匪、仕紳、黎民所留下的足跡,踏查明末清初中國北方民眾的心靈圖像,還原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史景遷使用的資料,看似簡單、平常,但透過他的妙手鋪陳,郯城這個三百多年前,中國北方的一所窮苦的聚落,卻以那樣鮮明強烈的形象,逼近眼前,久久揮拭不去。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經典新譯版)【史景遷描繪利瑪竇連結歐洲及明萬曆的不凡人生】》 4個記憶形象+3幅聖經版畫 從馬切拉塔到臥亞,從肇慶到北京 跟隨利瑪竇的人生旅途 觀看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圖景 出生於新舊教對立、歐洲各國征戰不斷之時代背景下的利瑪竇,1577年從義大利出發,分別在印度、澳門修習後,1583年正式進入中國,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此生再未回到故鄉。身為耶穌會士的利瑪竇,致力傳播基督信仰和西方思想,而他最廣為人知的,是為東西文化交流所留下的諸多貢獻。 在《利瑪竇的記憶宮殿》中,史景遷援引極為豐富的東西方史料與文獻,運用超卓的敘事技巧,建構栩栩如生的場景,生動的將利瑪竇不凡的一生呈現在讀者眼前,並對十六世紀歐洲的反宗教改革、明朝萬曆年間中國的政治社會情況等複雜歷史,提供了翔實的描述。因此,本書不僅是細膩出色的歷史人物傳記,更是一本教人信服且重要的世界史作品。 ♦《曹寅與康熙(經典新版)【史景遷立體再現康熙盛世開啟史學新啟點】》 史景遷史學研究起始之作,開啟西方漢學新面向。 細膩書寫康熙寵臣曹寅的家族興衰, 反映清朝政治、財經、社會等多元面向, 立體再現康熙盛世的浮世織錦。 曹寅作為康熙皇帝的家奴,以歸順旗人的漢人身分,遊走滿漢二元社會,署理攸關稅收的兩淮鹽政與御用供給的江寧織造,聲勢日隆,其一生仕途和家族起落與康熙密切相關。史景遷企圖透過曹寅來反映康熙的統治手腕與清初政經社會面貌,也重構曹雪芹筆下《紅樓夢》背後的曹家真實景況。 本書為史景遷師從明清史學家房兆楹所做的博士論文,擺脫以往西方學者著重在西方因素影響東方歷史的研究觀點,重新觀察明末清初中國社會的滿漢關係與社會變革。本論文榮獲珀特爾論文獎(the John Addison Porter Prize),不僅是史景遷一生學術著作的起點,也為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提供新面向。 ♦《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 史景遷作品在台灣出版的最後一塊拼圖 一字未刪繁體中文版 薈萃史景遷學術關懷與研究精華的經典之作 史景遷在廣受讚譽的學術生涯中,已確立其傑出中國歷史詮釋者的崇高地位,他的著作展示了非凡的學識、活力、優雅和想像力,吸引了無數讀者,讓一般大眾也能接觸到原本只有專家才能了解的主題。《中國縱橫》精選了25篇史景遷重要的短篇作品,是史景遷唯一一本短篇文選。 與最會說故事的漢學家一起放眼寰宇、縱橫華夏 《中國縱橫》全書分成五大部分:1.黃嘉略、利瑪竇、馬爾羅的《誘惑》等跨越東西文化藩籬的人物與思想;2.儒學發展以及中國政府公權力的運作機制;3.食物、稅制、藥品、鴉片等中國社會百態的研究;4.脫離帝制後的近代革命中國;5.追憶業師暨漢學巨擘的紀念文字。這25篇文章包含了與史景遷的長篇巨作相互呼應的主題,讓讀者得以一窺其治學脈絡,並在充滿情感與知性的筆致中,共赴一趟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