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P47-A900GMKH5

食物設計Design Beyond Food:台灣第一本「食物設計」實戰聖經(精裝)

驚喜優惠
$695
$880
  • P幣

    全盈+PAY 單筆消費滿$1,200元贈80P幣(限量)

  • P幣

    刷星展PChome聯名卡週四加碼回饋P幣2%

  • 登記抽

    【12月24力】APP限定 指定品下單登記抽 SONY LinkBuds Open藍牙耳機(隨機)

  • 登記抽

    【12月24力】APP限定 全站指定品單筆滿$5500登記抽微軟Surface AI觸控筆電

  • 登記送

    【全家】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熱厚濃靜岡抹茶拿鐵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ISBN:
9786269718559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9/05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Design Beyond Food
    ——為食物而設計——

    以食物為核心
    透過「設計」將飲食情境化、儀式化、表演化…
    以激發六感、深化體驗、吃出美味又永續的未來!

    「食物設計」是近年極受矚目的風潮——食物早已不只是一日三餐或單純感官饗宴,人們透過「設計」將飲食情境化、儀式化、表演化,以表達想法、創造體驗;科技與創新必須主動回應天然、健康、永續、營養等多重挑戰;「食物設計」更與生態、環境與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 —— 人口暴增、氣候變遷、資源耗劫三面夾攻下,面對未來飲食結構劇變,食物設 計領域不斷激發出精采的跨域實驗與合作,以打造更永續的飲食生態系。

    作者詹慧珍是台灣第一位取得食物設計專業學位的食物設計師,結合產品設計師黃若潔,以本書帶領讀者進入「食」的設計思考,內容涵括感官、心理、空間、包裝、科技、環境、藝術、美 學等面向,帶你一窺餐盤內外的世界。

    書中以六大領域——用食物來設計溝通、食物器具設計、吃的設計、產品設計、飲食空間與服 務設計、食物系統設計,引介國際最新食物設計趨勢,收錄於逾二十 組精彩個案;第一手專訪六位世界級頂尖食物設計師,分享他們對食物的未來想像與創作靈感;解析創意獨具的獨立工作室、藝術與實驗性展演計畫等,讓人眼界大開。

    作者擁有豐富的食物策展、工作坊經驗,書中不藏私,首度分享 5 種深化體驗的練習,與 獨創的設計方法——頭腦風暴心智圖、情境板、紙上劇場/概念與腳本、腦傾印/直覺書寫,一步步引導你策劃出以食物設計為核心的體驗、設計與展覽,是一本兼具新知、觀點與方法的實戰之書。


    ★本書特色:

    ☆ 第一手專訪:國際食物設計領域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設計師
    ☆ 特別收錄【食物設計小練習】:味道X顏色X香氣X情緒X場域的創意練習
    ☆ 獨創設計方法:頭腦風暴心智圖+情境板+紙上劇場+腦傾印/直覺書寫
    ☆ 兼具實操工作性:開發五感,發想與策劃一場紙上「食物體驗設計展覽」
    ☆ 為台灣餐飲產業、品牌設計與行銷工作者、食品開發與設計產業、藝術創意領域工作者、飲食教育與相關系所,帶來全新視野。


    ★名人推薦:

    江振誠|國際名廚
    周育如(AGUA)|水越設計/都市酵母總管
    高?雯 (Liz)|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陳心龍|驚喜製造Surprise Lab 創辦人兼執行長
    曾熙凱|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溫暖推薦(按姓氏筆畫序)


    ★目錄:

    【作者序】

    Part I  為什麼要談食物設計

    第一章|食物設計八個大哉問
    Q1:食物設計是「經過設計的食物」,還是「使用食物傳達設計想法」?
    Q2:食物擺盤、食物雕刻是食物設計嗎?
    Q3:分子料理是食物設計嗎?
    Q4:創意料理、精緻料理是食物設計嗎?
    Q5:以食物為意象創作的產品算是食物設計嗎?
    Q6:食物設計師是不是也很會烹飪?
    Q7:珍珠奶茶、飯糰、大腸包小腸算是食物設計嗎?
    Q8:食物設計有哪些應用性?又如何做為工具來運用? 

    第二章|無所不在生活中的食物設計:食物設計六大領域

    之一|用食物來設計溝通 Design with food : 以食物為材料,進行溝通傳達的設計
    > 菓實日 台灣 
    >  和安迪沃荷一起用餐  台灣
    >   Edible Growth 荷蘭

    之二|食物器具設計  Design for food : 與食物相關器材的設計
    >  古蹟燒 台灣
    > BugBug 日本
    >  Zero Takeaway Packaging 英國

    之三|吃的設計 Eating Design: 飲食行為的設計
    >  無光晚餐 台灣
    >  會發光的冰淇淋 英國 ⠀
    > 食色性也 Dining Toys 荷蘭

    之四|食品設計 Food product design : 將「食物」視為產出的「產品」
    >   Neyuki Cheesecake 日本
    > 小蟲同學 
    > 台灣原味蘋果米餅 台灣

    之五|食的空間設計 Food Space Design : 食物所在的空間氛圍設計
    >  稻田裡的餐桌 台灣
    >  世界最大海底餐廳Under 挪威
    >  Ultraviolet  中國上海

    之六|食物系統設計 Food System Design :食物系統創新單靠科技不夠,還需設計的力量
    >  不規則的巧克力 荷蘭
    >  Grocycle 英國/ La Caverne 法國 
    >   Romie 18 香港

    Part 2|食物設計師在做什麼

    第三章|風景與食設計室(HOO. Landscape and Food)|日本
    ——以食物朗誦詩意的日常

    第四章|瑪萊雅‧弗赫桑(Marije Vogelzang)|荷蘭
    ——可食哲學的先行者

    第五章|深食(Deep Food)|香港
    ——玩味食驗家

    第六章|馬蒂‧吉塞(Martí Guixé) |西班牙
    ——我是一個EX-DESIGNER

    第七章|法蘭雀絲卡‧尚博羅(Francesca Zampollo)|義大利
    ——食物設計方法研究者

    第八章|邦帕斯&帕爾(Bompas & Parr)|英國
    ——用食物說故事的體驗設計師

    Part 3|食物設計方法學

    第九章|食物帶來的限制
    >  不確定性Uncertainty——緩衝、彈性、接受不完美,保留哲思的空間
    >  跨域性Interdisciplinary——策略、溝通、合作的練習場
    >  爭議性Controversy——連結、倡議、影響力的可能

    第十章|食物設計的形成
    >  循環中有循環——由內而外,把關環節的連結,把概念具象化,啟發影響

    第十一章|食物體驗設計的必要構成
    >  設計之概念Formation of Concept——回應「為什麼」,定位概念的具體目標方向
    >  設計之媒介Formation of Medium——回應「用什麼」,確立作品的主要具體媒介
    >  設計之方法Formation of Method——回應「如何做」,對應的設計方法與具體執行

    如何策劃一場食物體驗設計展覽?
    案例:找魚展

    第十二章|食物體驗設計的精準度養成
    >  深化體驗的五項素養 ——提升作品形式以外的感知強度
    >  建構體驗的設計方法 ——從發散到收斂,幫助想法聚焦落實
    方法一:頭腦風暴心智圖(Brainstorm Mind Mapping)
    方法二:情境板(Mood Boarding)
    方法三:紙上劇場(Visual Prototyping)
    方法四:腦傾印(Brain Dump)

    流動的饗宴:食物設計閱讀書單


    <作者簡介>

    詹慧珍、黃若潔
    攜手創立 UOVO Food Design Studio,傳遞食物設計教育的第一品牌。擅長透過「食物設計」探索隱藏在食物背後的符碼與議題,推動與食物設計有關的設計顧問與文化展覽體驗策展。



    ★內文試閱:

    ‧作者序

    浩瀚的食物設計小宇宙

    食物,對我們來說,彷彿一個囊括浩瀚知識的宇宙,被賦予最豐富精彩的學問,包含生物學、人類學、感官學、政治學、經濟學、藝術學、科學、設計思考等舉凡跟我們食衣住行育樂有關的一切,實在忍不住想致敬我們每天吃到肚子裡的「食物」。

    就因為食物是那麼可敬浩瀚,設計是如此專業靈敏,坦白說,要寫華文世界 第一本食物設計書,是有些惶恐的。畢竟寫書的專業人士比比皆是,出書也不像教課、演講,現場有修正或討論的空間。出書是單向溝通,我們擔心哪裡寫得不夠完整或不盡周到。但回想出書的初衷,無非是希望讓對食物設計有興趣的人,能夠從我們的書寫,快速得到「食物設計是什麼」的框架和輪郭。畢竟在現實考量下,有些人的經濟能力無法到海外就讀食物設計,或沒有時間繼續深造求學。再者,也不用像我們一開始踏進食物設計的圈子那樣,總是網路搜尋文獻和論文,訂購國外貴桑桑的原文書,來回比對真實性,自己尋找答案和方向。從2016年投入食物設計至今,出書一直是食物設計布道這條路的目標,但先前由於累積的經驗還不夠多,我們也是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以文獻理論比對實務經驗,邊做邊探索,邊做邊修正,直到現在,我們知道出這本書的時機到了。

    出版這本書只是希望拋磚引玉,讓更多對食物設計有興趣的朋友能跟我們一起切磋交流,畢竟「食物設計」、「食物設計師」、「Food Designer」這個行業算是冷門,每次講出去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到底在做什麼。然而,我們相信教育可貴之處就在於經驗的傳承。這本書不是技術或廚藝的交棒,我們除了提供食物設計這門學科的線索和指引,也分享自己與他人的經驗和故事。同時希望藉此提醒熱愛設計的你和我,不要只專注設計眼前的東西,而是在設計的過程中,能夠多一點點系統性的永續思考。我們也期許正在探索「食物設計」的你,終究會在個人學習的經驗中,創造出自己食物設計的方法學,重新理解、定義自己心中的食物設計。

    這本書原先設定是介於有點硬和不硬之間的類工具書,很好讀、很入門。結果沒想到我們寫著寫著,好像真的變成一本工具書,很精實、很深入。這本書不是食譜,也不是在談飲食文化,若要更精確的定義,它也許不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齣「食物設計小劇場」。劇場第一部從「食物與人」、「食物與社會」、「食物與環境」三部腳本,了解「食物」這個角色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部,我們邀請六位全球食物設計實踐者上台述說身為食物設計師的日常,以及他們如何透過「吃」來傳達哲思。第三部,邀請各位觀眾設計自己的食物,從「提問」開始,觀察劇中不同案例,去找到食物設計應用的六大「工具」 ,透過概念故事、體驗設計、上視圖、體驗流程圖、時間軸,觀察他人使用這些工具的做法,學會在往後也能演出自己的故事。

    看這部劇最大的樂趣是,感受最豐富極致的食物設計旅程故事,你可以沉浸在每一道料理的創新、每一場劇本的對話,爾後開啟自己在食物設計旅程的想像力。我們相信這個過程迷人而振奮,是新穎奇妙的體驗。現在,我們要打開大幕,帶你大開眼界探索「餐盤之外」的世界,沉浸在浩瀚的食物設計小宇宙。

    後記|食物設計在台灣跨界前進

    2020年全世界開始籠罩在Covid-19疫情的陰霾中,特別是旅遊業、餐飲業、服務業的衝擊最大,很多與食物有關的展演或服務都延期或取消,「食物設計」的能見度似乎也稍稍停擺了一段時間。隨著疫情緩和,延至2021年5月舉行的台灣文博會 Creative Expo Taiwan ,首度看見「食物設計」跨域走進大型展覽內容 。在「愛ㄉ合作社」展區,食物設計師陳小曼以食物為載體,邀請大家前來交換一份以愛為名的限食訊號;種籽設計策劃的「北回朝聖路」地方總論館,食物設計師林佳妤梳理出北回歸線上的百餘種物產為基底,挑選逾70種的代表特有種,以17個風土個性為發想,設計出17款發酵飲品「北回 17 漬」,呈現隱藏在食物中的親緣關係。

    國立歷史博物館也跳脫傳統,與「食物設計」進行跨域合作,邀請unDer Lab的主理人調酒師Pei(劉欣蓓)擔任食物設計,將館藏重要藝術家常玉的傳奇生平、繪畫風格與食物作品,創新搭配為三組餐酒風味,藝術轉以五感呈現於餐盤上。黃心健、江振誠及張逸軍三強聯手,發表全款「可以吃的NFT—創作者之夜」,以五感共創盛宴為主軸,「We Are What We Eat」為概念,透過舞蹈、沉浸式VR多元面向的藝術體驗,品嘗江振誠主廚的故事特色料理。

    我們看見「食物設計」四個字,跨界走進台灣大型文化展演與大眾交流對話。而回頭看過去,每一件事完成之前,看起來總像是不可能,而每一段「不可能」的成果,都是不同領域不同產業的人一步步走出來的。食物設計在歐洲已經被提出討論超過二十年,在台灣,它的發展才剛起步不久,而2018年應該可以說是「食物設計在台灣」的分水嶺。2018年以前,很多人沒聽過「食物設計」,或是對它非常陌生,網路上搜尋相關資訊都非常破碎。轉眼至今,食物設計在台灣逐漸成為顯學。在許多場合、產品或展覽,都可以看見食物設計的應用或露出,我們也遇到許多「食物設計師」走踏業界,更多是大學生、碩博士生挑選食物設計做為論文研究的主軸。對我們而言,花了多年時間爬梳食物設計的發展脈絡,到頭來發現食物設計在台灣已有著豐沛的能量和產出。過去勤於往國外蔚為主流的食物設計瞻仰,但真的回頭盤點,食物設計在台灣一直都存在著,只是我們不知道原來那樣、這樣就是歐洲謂為風潮的食物設計。

    食物設計平凡卻重要,它常不經意出現在生活中,是一門含括很多「弦外之音」的學問。真要說起來,台灣食物設計的案例俯拾即是,舉凡小吃雞蛋糕到精緻創意餐飲、咖啡廳的餐食、酒吧裡的調酒、伴手禮、餐桌上總是被漠視的食器,有些看似理所當然,卻又能引發深刻又有趣的思考。在本書「食物設計六大領域」的〈食物器具設計〉章節中,我們提到用可可豆殼製成可重複使用、可分解回收的環保餐盒 Zero Takeaway Packaging。沒想到在台灣,也有新創團隊推出環保外送平台,以循環餐盒派送餐點,主打低碳蔬食料理,消費者用餐完可以將餐盒交給外送員,或是到合作餐廳歸還,這樣讓外送餐點美味又永續的做法,已是食物系統創新的應用。只可惜礙於篇幅有限,很多精彩案例無法一一含括在本書介紹。

    其實經過這幾年的歷練,我們對於把「食物設計師」的身分標籤貼在身上,有些不自在,反倒覺得自己比較像是食物設計的布道者,喜歡跟大家分享我們在這塊領域的所見所聞,而每一次的創作或分享,都是連結不同領域的人,一同探索食物設計激盪出的火花,這也是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

    食物設計在台灣走到現在,不管是出現在餐旅服務、教育、文化藝術、商業、食品產業等各界,我們都很高興看到有越來越多人對它充滿好奇與熱忱,願意去親近認識,並進一步踏進這個領域,讓食物設計在台灣走出自己的味道。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說過:「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堅定的人能夠改變世界。事實上,世界一向是由這些人所改變的。」每一個新概念的引進或新產品上市,都需要花時間耕耘,慢慢灌溉,種子才會開花結果,而我們知道自己灑出去的種子,開始開花結果了。期許未來有更多專業團隊,在台灣的食物設計、食物教育、食安等議題,激起新的正向對話。我們也將在這條路上,繼續當個堅定的食物設計布道者,持續實踐心中認為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摘文

    食物設計小字典
    米蘭工業設計學院,於2015年3月正式推出食物設計碩士學位,師資匯集來自食品行業的設計師、學者、科學家、媒體人、廚師以及行銷、經營管理者等,由多領域的專家組成教學團隊。食物體驗、服務設計、餐廳空間、食器廚具、創新包裝、結合旅遊的食物體驗活動等,皆為食物設計的課程內容。由此可知,食物設計並不只著重在餐盤內的知識與技藝,而是探索以人為核心、與食物有關的互動行為。若要成為食物設計師,就需要多方面了解,掌握體驗者或觀展者的期望,搞清楚他們腦子裡在想什麼非常重要。唯有結合最棒的食物以及正確的期待,才能呈現有記憶點、被討論的創作和體驗。

    對於這個剛被嘗試且充滿無限可能的創作媒材,設計創作者們帶著好奇心紛紛欲試,雖然「經過設計的食物」早已存在人類社會,但跳脫食物求新與滿足口腹,使用「吃」作為感受與想法的傳遞,仍是一種讓人充滿期待的創作方式!隨著人類集體意識的前進,生態、環境還有對人性與科技等議題的探討,伴隨越來越多實際應用與創作表達的可能。透過「食物」為載體去進行設計。

    如何策劃一場食物體驗設計展覽?
    案例「找魚展」:從軟體到硬體的設計思考歷程
      
      接下來,我們將帶大家真實走一遍作品的原始設計旅程,包含了軟體及硬體的策劃建構過程。這個半虛構性質的案例原本是為宜蘭大鯖魚夢工廠而做,當時,參觀第三代轉型觀光工廠,第一次真真實實的看到我們平常吃的鯖魚,是如何在工業製程下被準備完成,撲鼻氣味隨著冷風及視覺震撼帶來了難忘的經驗。雖然「找魚展」在現實中沒有被完整實現,實際作品最後改為濃縮的《找魚展》臨時展,但如此的落差,體現了設計規劃的原則:現實隨時在變化,能回應核心問題,找到概念想傳達的價值,才能有變化的彈性。希望透過我們創作體驗的設計思考歷程,有助於大家更具體理解概念、媒介、方法在食物體驗設計的運作脈絡。

    Step 1—定位作品設計基礎
    •概念|在大鯖魚夢工廠這個具有商業及飲食特質的特定場域,在與食有關的範疇,帶領大家穿越文化性的認識鯖魚的由來以及永續漁業的眉角。(回應「為什麼Why」)
    •媒介|結合五感體驗展覽設計及食物設計。(回應「用什麼What」)
    •方法|體驗設計。(回應「如何做 How」)

    ⇨思考點:站在誰的角度談永續?
    永續的本質,在於循環。在人類愛吃海鮮的大量需求下,過去不環保的大量捕魚方式,大的魚、小的魚,通通落網。在台灣東岸,開始越來越多人使用定置漁網,透過特殊的漁網設計,讓小魚能夠游出、長大,並且適量捕捉,盡可能地讓海洋生態永續。不過,我們是站在誰的角度落實永續呢?是人類的角度?還是海洋生物的角度?我們身而為人,真的有辦法理解魚的需要嗎?除非投胎為魚,以魚生存,不然在我們有生之年應該只能靠想像來揣測魚生。我們發現到這個觀點後,便以此作為初步的基礎,開始發展整體體驗的設計。

    Step 2—規劃故事線
    ⇨思考點:想帶給參與者什麼樣的體驗?
    我們假想魚的觀點,提出「人魚共生」概念,如夢似幻的霧,猶如預示催眠進入一場魚之夢,讓我們(消費者)都成為鯖魚,放大五感檢視周遭環境所有關於海洋的事。邀請所有到場的參與者,換上魚的視角,穿越海洋,經歷捕撈,進入工廠,來到人類的餐桌。寫實的透過鯖魚的眼睛,透視熟悉的海洋,以第一人稱身分游過人類飲食進程。

    Step 3—建構故事情節(體驗的發生)和硬體配置
    ⇨思考點:如何引導體驗者在想像的情節中身臨其境?
    我們把魚的一生依故事時間軸線分成(A)海洋、(B)工廠、(C)餐桌三大區,隨著故事線的進行,各區之下再依序細分出章節場景,透過空間、動線、物件等有形過程形塑體驗,並且特別留意章節的銜接轉折。在正式進入魚之夢的體驗前,也設計了(0)儀式性互動,幫助體驗者調整心情,準備進入情境。

    (0)跟著引路人準備入夢
    ⇨思考點:如何具體賦予角色,轉生成魚?
    為體驗開始前的緩衝,也就是從觀光客變成魚的過程,具體的賦予角色。透過票券設計的方式,讓每個參與者都會獲得一頂魚型帽子。集合後,走進體驗前,會有穿著白色工廠服的引路人,像是孟婆一般,帶領參與者走到轉生體驗的起點。到了入口,便讓魚兒(參與者)自由進入探索。

    (A)海洋 - chapter 1 - 我們都是鯖魚
    ⇨思考點:如何營造能讓五感沉浸的深海氛圍?
    深深的海洋,晦暗中伴隨來自遙遠海面的波光。鯖魚在海中,總是群體擁擠而快速的移動,畫面壯觀,常常像龍捲風一樣掃掠而過。以此為靈感,視覺上,空間的色調逐漸由近而深遠的暗了下來,伴隨著微微的幽光,忽明忽滅的映照海中魚群身上。而魚群,除了人被賦予的新角色外,廊道的兩側佈滿1:1真實大小的軟魚模型,模擬魚的觸感,擁擠的演繹海中真實的畫面,人們必須互相有默契的輕微推擠才能穿越。聽覺上,取樣海洋水流動的聲音。嗅覺,則是利用當地盛產的鯖魚柴魚與風扇,散播修飾過鹹香的海腥味。隨著故事線軟體以及硬體的搭配,刺激五感,如身歷其境,穿越眼前的人造海洋。

    (A)海洋 - chapter 2 - 一網打盡?
    ⇨思考點:如何轉換情境,預示大魚小魚的不同命運? 隨著光線漸明,漁網現形。大魚逐漸落網,而小魚游出,開始了兩個不同經歷的故事線。靈感來自於定置漁網的特性,而正如實際捕撈時的狀況,模型中的大魚與小魚,隨著情節需要,在空間兩側,在裝置藝術與動線的配置下,分別引導著參與者進入不同的資訊展覽中。這個場景的設定扮演了過渡空間,轉換情境,預示、橋接下一個故事的發生。

    (A)海洋 - chapter 3 - 小魚的故事
    ⇨思考點:如何透過小魚導入對在地永續漁業的認識? 像是電玩遊戲中的支線任務一樣,伴隨著冒險的過程,總會有些有趣的小插曲。當小魚脫網而出重回大海,隨著故事線,來到工廠所在的南方澳漁港「一日游」,窺探當地悠久的鯖魚產業歷史、慶典、地方故事,以及定置漁網捕魚法與永續海洋環境關係的科普知識。

    (A)海洋 - chapter 4 - 大魚的故事
    ⇨思考點:如何傳達有關鯖魚的基礎知識?
    大魚因為漁業需求,被捕獲集中入網。對應到故事線,此時此刻,參與者的角色,猶如靈魂出竅般,看著肉身往下一站邁進。隨著展覽體驗對應的資訊延續目光,開始認識鯖魚種類以及相關的基礎知識,例如不同的產地環境、海域溫度造就的肥肉比例、肉質的特色等等。由於台灣生活中常見的三種鯖魚的花色非常容易辨別,因此讓這三種特色花紋放大成一面牆的互動性裝置藝術。而大魚與小魚之旅在此重新匯集,準備進入下一個章節。

    (B)工廠 - chapter 1 - 冷凍加工設計考
    ⇨思考點:如何呈現鯖魚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加工保存方式?  被捕撈的大魚入港後,會配送至工廠內加工。魚被傾倒,放入冰鎮的巨大水箱中,接著,魚身柔軟的滾過運輸帶,經過不同的清潔、鹽漬過程,隨後低溫冷凍熟成,打造出風味獨特的產品。工廠內其實有許多非電動的傳統傳輸、清潔設備,有的銀白潔淨,有的隨著歲月褪色,在視覺上,呈現獨特的物理層次與工業美學。而要進入冷凍熟成的大冰庫,必須經過層層關卡,一搬開厚重的門,冷冽的零下溫度會隨著風衝擊性的迎面襲來。
      結合上述設備的特色,故事線中,象徵魚兒的參與者,開始進入工廠。這時會先體驗搬開大型冷凍空間會用的重重透明塑膠片,進入下一個空間,映入眼簾,一整座冰結成視覺的牆,成為進到主要場域的緩衝,牆後方則模擬冰庫內的強風吹送。繞過冰意象的牆,所有關於冷凍加工的資訊,都像是漁獲一樣,隨著運輸帶圍繞著空間,在場內緩緩移動。而展覽的內容,包含過去和現在智慧保存食物的方式,以及未來的潛在保存模型展示。參與者則是以魚兒的靈魂視角,窺視著人類自古獲取魚後珍惜糧食的保存方法。

    (B)工廠 - chapter 2 - 未來餐桌
    ⇨思考點:如何透過推測設計來激發對食物資源的思考? 保存食物的目的,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食用」。但是人類在許多時候,若沒有在類似的基礎呈現差異,透過「比較」,則很難察覺出眼前事物的特徵或意義,更別說對其產生個人意見。從這個思辨出發,回到故事線,隨著輸送帶運行到最後,象徵鯖魚經歷了製程,將被人類食用。這時,透過展示具有未來可能性的特色保存方法後,銜接的是一張「一半/一半的餐桌」。餐桌預設了一家人的晚餐,左半是未來,右半是當下。藉由鯖魚為主要食材媒介,在桌面上,可以看到在未來那半邊,是透過推測設計、未來學家思辨的未來新的可能製程,例如3D列印、培養肉等概念,透過模型,將尚未存在的食物具象化。而象徵當下的右半邊,則是當今在台灣最常看到的幾種鯖魚料理方式。引導參與者直觀的透過這個假離的時空,慢慢地回到現實,對比眼前熟悉的事物和具有未來幻想的物件,希望能激起珍視的感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食物資源,進而思考永續性議題。

    (C)餐桌 - chapter 1 - 世界鯖魚城市
    ⇨思考點:如何展示、傳承人類的鯖魚飲食文化?  我們實際做調研時,以往對於「鯖魚大多都是日本料理」的既定印象完全被打破了。由於鯖魚的洄游,在葡萄牙、義大利、北歐、南美等世界各地都有料理蹤跡,隨著各地烹飪習慣、飲食文化不同,同樣類型的材料,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料理呈現。在這個創新快速更迭的時代,就像工藝一般,傳統、家常的料理技藝和食譜未必都能被傳承下去,但是,透過新媒體的記錄,以及基於人類對於美食的感官食慾需求,這一份資訊除了對即將消失的事物有意義外,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能讓外星人,或是未來的人類,由此一窺過去文明的飲食樣貌。
      從這個觀察出發,在故事線上,我們由個人餐桌淡出,轉身看向窗外的城市,高樓大廈燈火通明,每一面窗,都象徵一個正在吃飯的個人或家庭,組成了城市整體畫面。展覽現場則由高高低低的顯示器組成(例如傳統電視、液晶螢幕等),遠看如同大大小小窗戶構成的城市。走近一看,螢幕上播放著烹飪影像,委託世界上不同角落的人烹調鯖魚,展示他們獨家的料理方式,而且可以隨著季節隨時更新內容。透過展現美食烹飪方式與食譜分享,更為貼近人性,參與者不但有機會拓展視野,看看其他文化料理同一食材的不同方式,也更容易親近由食慾造就的全球性鯖魚飲食文化。
      至此,整個展演體驗大致結束,回歸現實,參與者慢慢隨著動線前進,走入餐廳以及販售區。
      以上的半虛構案例,以「體驗設計」作為出發點,應用了非常多不同的視角轉換,不管是軟體故事線,又或是硬體展覽裝置設計,經由線性或主題性等不同方式加以組織,豐富執行方式,來回應手中擁有的「媒介」及「概念」。透過類似「策展」的做法,以不同的規模區分互動的型態,但是著重在體驗溝通素材,甚至可以再延伸出一些較小規模的食物設計體驗。例如,同樣基於永續飲食前提,我們也構思了透過魚骨炸物或開發風乾內臟香料粉等食品,搭配特定的包裝袋與遊戲設計,傳達英國大廚弗格斯‧亨德森(Fergus Henderson)「從鼻到尾」(Gill to fin)
    的飲食哲學,參與者一方面可以學習認識魚的每一個部位,另一方面能透過感官直接感受魚身包括內臟、骨頭都能物盡其用的創意可能。而許多時候,在策劃及製作作品過程中,總是會不斷地修正,隨著時間,以及觀點的聚焦,隨時會加入許多新資訊,這讓我們必須柔軟,保有隨時調整、重新打破結構的彈性,讓新的資訊、隨機的獲得,能自然而然的進入作品中。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