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P47-A900FRKAH

海洋地緣政治入門:世界史視野下的海權爭霸

驚喜優惠
$332
$420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海鮮披薩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陳嫻若
ISBN:
9786267045664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1/28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從海洋地緣政治的角度,了解世界霸權的更迭!

    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命運和發展
    但是為什麼近代史上,掌握了海洋,卻比掌握陸地,更具有優勢呢?
    過去歷史上的大帝國,都是依靠掌控大片土地的陸權國家。
    羅馬帝國擊敗海洋帝國腓尼基、長期與遊牧民族征戰的中國,都證明了陸權國家才是過去歷史中勝者的主流。但是隨著世界貿易的發展和交通變革,如何掌握海洋,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是什麼原因,讓海權顛覆了陸權?
    翻開近三百年的世界歷史,彷彿就是海權超車陸權,最終打敗陸權的歷史。
    位居歐洲邊緣的葡萄牙,開創了大航海時代;歐洲大陸外的島國英國,創造了日不落國;
    曾經身為陸權國家的美國,轉型成海上強權,二戰後一躍成為世界霸主……

    日本知名歷史學者宮崎正勝,從海上和陸地強權相互爭霸的歷史,
    分析海權國家如何在近代興起並逐步稱霸,海洋如何成為各國列強的爭戰舞台,
    以及海洋地緣政治如何左右了當今的國家形勢

    關於海權的興起,你必須知道……
    ‧海上強權腓尼基,為什麼最終被陸上強權羅馬帝國擊敗?
    ‧中世紀的海洋民族維京人,是創建了今天英國和俄羅斯的祖先?
    ‧彼得大帝想將俄國從陸權轉變成海權國家,他為什麼失敗了?
    ‧近代歐洲海權國家的興起,是因為掌握了什麼先進的科學技術嗎?
    ‧新興的海權國家葡萄牙,為什麼能輕易掃除印度洋上舊有的阿拉伯人勢力?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海軍實力的展現,為什麼之後完全沒有後續?
    ‧曾經是陸權國家的美國,如何發展成為當今世界最強大的海權國家
    ‧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是否能成功擺脫傳統陸權,轉型成為新時代的海權國家?
    ‧南海、東海的緊張局勢,是新一代的陸權海權之爭?

    了解當今國際局勢的發展,溯源世界強權爭霸的形式
    本書以海洋地緣政治為出發點,藉由認識世界史上的海洋民族發展,並將焦點集中於腓尼基、葡萄牙、大英帝國和美國歷史上四大海洋帝國的歷史,讓讀者了解,海權是怎麼一步步戰勝陸權,成為現代國家稱霸一方的必備條件。

    第一本海洋地緣政治入門書!
    讓你了解世界局勢的現況與未來趨勢


    ★目錄:



    第一章  用地緣政治學重讀世界與世界史──現代世界是從連結海上航路與「據點」的組織成長起來的
    1. 地表的七成是海洋
    大陸是飄浮在海上的「島」/「波里尼西亞三角」展現了海洋世界的原型
    2. 海洋地緣政治學是什麼?
    將「地理」納入視角,思考世界的框架也會改變/大陸地緣政治學與海洋地緣政治學
    3. 推動大陸歷史的陸權
    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分化/從陸權與海權可以看出世界史的大局
    4.「世界島」的心臟地帶
    控制「世界島」者統治世界/心臟地帶的變遷
    5. 中間區的邊緣地帶
    心臟地帶的邊緣/麥金德強調的邊緣地帶海洋國家/邊緣地帶是紛擾頻仍的地區/與邊緣地帶接壤的陸緣海/什麼是緩衝地帶?
    6. 馬漢解析的「海權」
    《海上權力史論》成為美國國家戰略的基石/馬漢的理論對現代軍事、外交、國際關係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7. 海洋地緣政治學的核心──「咽喉點」
    掌控咽喉點對維持霸權的重要性/擁有多個咽喉點的海洋大國──日本

    第二章  地中海最早的海洋帝國──海權腓尼基帝國與陸權羅馬帝國的爭戰
    1. 腓尼基人 vs. 希臘人
    三個大陸包圍的貿易之海/善於經商的腓尼基人
    2. 腓尼基帝國
    戰略性連結的島嶼和港口/咽喉點西西里與迦太基/札馬會戰,迦太基犯下戰略性錯誤/迦太基的地中海網絡/大西洋貿易的壟斷
    3. 面對挑戰的希臘人
    美麗的愛琴海是「貧乏」之海/建於咽喉點的拜占庭
    4. 未能成為海洋帝國的雅典
    屢屢讓古希臘陷入危機的波斯帝國/薩拉米斯海戰中,雅典軍奇蹟獲勝/在伯里克里斯領導下,內部實行「民主政治」,外表卻是「帝國」/的伯里克里斯的守城戰略適得其反/體制的轉變與「修昔底德的陷阱」
    5. 軍事先進國家馬其頓掀起的世界變動
    命運女神開的玩笑,讓亞歷山大大帝成為英雄/亞歷山大軍徹底破壞腓尼基的各個城市/留存到今日的亞歷山卓/將海視為公共財產的思想在東地中海出現
    6. 羅馬帝國的霸權
    在布匿戰爭獲勝的羅馬陸權/自海上獲取大量糧食
    7. 三世紀的危機令羅馬帝國自取滅亡
    垮台的「羅馬治世」與卡拉卡拉皇帝的改革/「三世紀的危機」與軍閥的混戰

    第三章 海洋的印度與大陸的中國──印度洋中的印度,與和遊牧民族長年交戰的中國
    1. 季風中的印度
    季風實現廣域的航海
    2. 「海.陸」複合的東南亞
    國際貿易繁榮的「亞洲多島海」/孟加拉灣與泰國灣的「轉運據點」──克拉地峽/靠著巨大的調節湖而繁榮的柬埔寨/亞洲最大的咽喉點──馬六甲海峽
    3. 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的慘烈激戰地──黃河流域
    古代中華世界的海,是山東半島北方的渤海/與遊牧民族混血成為雙動力的中華世界

    第四章  與遊牧帝國共存的印度洋商人世界──鼠疫大流行之間興起的巨大遊牧帝國與印度洋交易
    1. 阿拔斯王朝活化了西亞的邊緣地帶
    兼具陸海特性的阿拔斯王朝/阿拉伯的大征服運動造成「查士丁尼大瘟疫」
    2. 在印度洋,冒險商人成為主角
    工業革命之前的最大城市──巴格達/單桅帆船──小型帆船的世界
    3. 南海貿易後來居上的原因
    廣州成為穆斯林商人的大居留地/因為國家風險而撤退的穆斯林商人
    4. 元朝整合了印度洋與南海、東海
    亞洲的「圓環網絡」/意外的元日戰爭之後,元日貿易興隆/與西方「文藝復興」匹敵的東方「留學僧世紀」
    5. 鼠疫大流行戲劇性地結束了大貿易時代
    「十三世紀的世界體制」引起鼠疫大流行
    6. 陸權明朝組織的鄭和下西洋
    對外貿易政治化的明帝國/將中華秩序視覺化的大艦隊/鄭和為什麼載運非洲的「麒麟」?

    第五章  從北方往外膨脹的維京世界──從寒冷海洋擴張的網絡
    1. 靠貿易尋求食物的商民
    遷居成為解決人口過剩的方案/在浸水禮上使用紅酒的原因/「星板」和「港」/北歐的「心臟」──北海/諾曼征服與倫敦塔
    2. 海權漢薩同盟的興起
    呂貝克成為德國商人的「據點」/漢薩同盟 vs. 維京人
    3. 瑞典裔維京人的俄羅斯建國
    在河流的大網絡上形成的俄羅斯/瑞典人是毛皮貿易的高手/從維京墓地出土的二十萬枚絲路銀幣/俄羅斯的語源是「河舟的划槳手」
    4. 俄羅斯人來到北美州獵捕海獺
    彼得大帝建立海權俄羅斯失敗/白令的探險/海獺讓俄羅斯打進北太平洋
    5. 維京人移居新大陸
    維京人的日常生活圈──北大西洋

    第六章 大航海時代與大西洋──往東繞行的葡萄牙與往西直行的西班牙
    1. 進入大洋連結的時代
    地中海經濟的衰退與大西洋經濟的興起/發現大西洋的「風」/外來的羅盤,讓遠洋航海成為可能
    2. 大西洋的開發始於非洲西岸
    想要朝摩洛哥發展的恩里克王子/讓大西洋銜接印度洋的好望角
    3. 創業家哥倫布的野心,改變了海洋世界
    往西應該可以到日本國/哥倫布航海橫越大西洋/「日本國」在加勒比海?/以陸地的思想瓜分海洋世界的西班牙
    4. 天花大流行使西班牙掌控了新大陸
    阿茲特克帝國不可能被六百名西班牙人滅絕/新大陸的白銀流入歐亞大陸/「哥倫布大交換」是「歐洲優先的交換」

    第七章  海洋帝國葡萄牙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印度洋的海洋帝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
    1. 第二海洋帝國葡萄牙
    瓦斯科.達伽馬航海的意義/小國葡萄牙成為「印度洋腓尼基」的原因/建設戰略性的商館、堡壘
    2. 荷蘭自北海興起
    操縱「歐洲貿易的一半」/阿姆斯特丹接手呂貝克的鹽漬鯡魚/代替國家進軍亞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主張「公海」對抗葡萄牙/在爪哇島建立「據點」

    第八章  生機勃勃的東亞海洋──東亞的大交易時代與明朝走私貿易商人的活躍
    1. 白銀熱助長明的走私貿易
    琉球大交易時代到明商人的走私貿易時代/馬尼拉成為墨西哥銀的直營販賣店
    2. 亞洲海上的朱印船貿易
    德川家康與荷蘭船利富德號/日本難得成為「海國」的時代
    3. 荷蘭占領台灣與走私貿易商商集團作戰
    荷蘭東印度公司掌控咽喉點台灣海峽/海權海商集團掌控台灣/陸權清朝兼併台灣

    第九章  第三海洋帝國英國支配世界──從海上稱霸世界的海權英國
    1. 從海盜轉型海軍
    突襲西班牙船的加勒比海盜/西班牙因英西海戰而沒落/「閉海論」害慘海運大國荷蘭/將武裝商船轉變為以戰列艦保護商船/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的勝利/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策略轉變為離岸制衡
    2. 一百年間形成的大英海洋帝國
    利用拿破崙戰爭,控制世界的咽喉點/帶有陸權弱點的印度與中國的殖民地化/壟斷操縱南半球的經過
    3. 工業革命與陸海交通革命
    「不列顛治世」/郵船成為定期商船/鋼鐵船材促進大型船隻的量產
    4. 英國的煤碳補給系統與海軍陸戰隊
    煤碳補給細分化,導致貨物載運量的增加/英國海軍與帝國航線/英國人搭蒸汽船前往印度旅行/運用「大博弈」戰略封鎖俄羅斯/海底電纜網讓英國經濟成長
    5. 蘇伊士運河將亞洲航線縮短六十天
    卸任後建設蘇伊士運河的外交官雷賽布/英國收購蘇伊士運河公司股票

    第十章  徹底重組海上世界秩序的美國──新大陸的陸權變身為管理世界海洋的海洋帝國
    1. 轉型為海權的美國
    培里的任務是保障煤碳/環繞世界一周訪問日本/往西、再往西,美國的亞洲拓展/馬漢進言拓展海洋/馬漢描述的前進亞洲戰略/美西戰爭成為前進亞洲的根基/併入戰略據點夏威夷/傾舉國之力建設巴拿馬運河
    2. 第一次世界大戰破壞了十九世紀的世界
    德國進軍海洋/造艦競賽與無畏號的建造/3C政策與3B政策的激戰
    3. 轉型為海洋大國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完成進軍海洋的美國/美國大商船隊現蹤/用地緣政治學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
    4. 美國對世界海洋的集中管理
    絕對海權主導的新海洋系統/冷戰與海洋世界的分裂/美國海洋霸權的確立/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海運的革新成為全球化經濟的基石/改變海權的貨櫃革命
    5. 反叛國際海洋秩序的中國
    從國際海洋秩序中真正得到最大利益的中國/倚靠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陸權上升的「一帶一路」/中國擔憂的馬六甲困境/劉清華設定兩條「島鏈」/將南海九成設為經濟海域的輕率嘗試
    6. 南海、台灣、釣魚台的紛爭
    中華民族主義對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陸權中國瞄準南海、東海的資源與海面/將經濟海域視為領海的主張/台灣、釣魚台的攻防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宮崎正勝
    生於一九四二年,東京教育大學(現筑波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曾任筑波大學附屬高中教師、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現在擔任NHK文化中心等的講師職務。著有《從地理地名地圖了解世界史》、《圖解世界近現代史》、《餐桌上的世界史》、《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等。

    譯者:陳嫻若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從事編輯、翻譯多年,現為專業譯者。
    譯著有《喜樂京都》、《東京下町職人生活》、《一隻貓的巴黎研究》、《法醫才看得到的人體奧祕》等。


    ★內文試閱:

    ‧序言

    地球的表面百分之七十是廣闊無垠的大海,在茫茫無邊的海上,只有船是人打造的。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雖然呈現了翻轉,但當我在海上時,仍然深深感受到自然與「地理」才是歷史的基礎。
    人類不可能改變地理條件,我們的社會在老天賦予的自然環境下運行。法國的知名歷史學家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將歷史分成結構(自然環境,structures)、局勢(conjuncture)、事件(événements)三層,他認為「局勢」和「事件」運作在「結構」的基礎上。二十世紀的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尼古拉斯.史派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則有大同小異的主張,他表示,「地理才是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要素。因為地理是恆久不變的。」
    想看地球的全景,可以選擇人造衛星傳送回來的影像數據,也可以使用谷歌.地球。只是如果想要親身體驗地理上連續全景的地球,還是要以古老的航海方式,從海上看陸地最為理想。
    一九三一年,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毅然決然地搭上小獵犬號調查船,從英國南部樸利茅斯港出海,他在《小獵犬號航海記》中談到海洋的單調時寫道:「無垠海洋的雄偉壯闊到底是什麼呢?是一片乏味之極的荒野,正如阿拉伯人形容,是一片水的沙漠。」
    「乏味之極的荒野」雖然讓人體會到地球的廣袤,但也可以看成創造翻轉思想的田野。這一點從達爾文下船後,以寬宏的視野發表「演化論」便可見一斑。
    我也是經由一次偶然,得到了在商船三井客船「日本丸」和日本郵輪客船「太平洋維納斯」上演講「海洋世界史」的機會,而且這一講就是十年。不管怎麼說,這些體驗教會了我對海洋的看法。
    現在的郵輪與古代的帆船不但在速度上不同,安全性也有差異。今天的郵輪加裝了船舶穩定器,一點也不會搖晃,所以海上風平浪靜時,十分舒適,幾乎完全沒有搖晃感。
    但是,當海象惡劣時又另當別論了,即使只是在船上保持平衡地走一直線,都舉步維艱。不過,這種體驗可以理解地緣政治學中所謂「大陸」是浮在海面的「島嶼」,「海的世界」形成港與港連結的網絡等本質性的看法,也可以充分感受到生於海邊的海民與在陸地上終老一生的農業民族、遊牧民族之間,理所當然會在事物思考上有所差異。
    日本和英國都是鄰近大陸的島國,擁有成為「海洋國家」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但是由於土地生長著豐富的「稻米」,所以日本一直把得天獨厚的海洋國家條件當成潛在力,停留在「海岸國家」的層次。從渴望發展海洋的國家來看,簡直是一種糟蹋。
    舉例來說,日本的國土面積在世界排名約為六十名,但經濟海域面積(專屬經濟區),卻高居世界第六。把世界地圖倒過來看就能明白,日本列島的島嶼相連如同一道屏風,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側,有六個咽喉點(choke point,重要水道),宮古海峽、大隅海峽連接了東海與太平洋,對馬海峽連接東海、黃海與太平洋,而擇捉海峽連結了鄂霍次克海與太平洋。
    隔著外洋的太平洋之東是美國,日本海的北方有俄羅斯,東海的盡頭則是中國,周邊超級大國並立。歐亞大陸上的中國是典型的內陸國,海岸線的長度只有日本的一半。
    此外,寬而大的黑潮自南方沿著列島而上,它與墨西哥灣流、南極海流同為世界三大海流之一。從前,西班牙白銀船從新大陸運送大量的白銀到馬尼拉,然後再裝載許多陶瓷器和絲織品,順著黑潮沿菲律賓群島北上到三陸近海。再從那裡乘著西風帶,回到墨西哥的阿卡普高灣。
    日本列島西側的太平洋上,台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海洋國家一脈相連,一連串的島嶼國穿過麻六甲海峽與印度洋相連。
    日本並未充分活用這難能可貴的海洋環境,委實可惜。海洋地緣政治學最重要的是具備成為海洋國家的地理條件。因為只有這一點是後天無法取得的。日本必須重新正視作為海洋國家,以颱風、地震換來的地理優勢。
    當我在高中任教時,曾以東京都第一屆青少年海上研習會講師的身分,搭乘香港籍的郵輪「珊瑚公主號」,在中國文化大革命後造訪天津、北京、上海。有趣的是,後來也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
    細分的話,只要繞著台灣海峽、麻六甲海峽、好望角、曼德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蘇伊士運河、梅西納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松德海峽、基爾運河、喬治亞海峽、佛羅里達海峽、尤卡坦海峽、巴拿馬海峽走一圈,就能具備展望世界大洋的簡單印象。
    至今我寫過許多與海有關的世界史,而本書的目標則是依據海洋地緣政治學,以腓尼基海洋帝國、葡萄牙海洋帝國、大英帝國、美利堅帝國等四大海洋帝國為中心來解讀世界史。
    大海就如同古希臘人的哲學,豐富我們的感性,開闊我們的視野。現在情勢緊張的南海、東海情勢,若是以海洋地緣政治學來分析的話,就可以把問題整理得相當清楚。
    像中國這種陸權國家想轉變為海洋「網絡型國家」的難度極高,我們只要依循海洋世界的步履,探討中國的地理和歷史就能一目了然。而我認為海洋地緣政治學將會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宮崎正勝

    ‧摘文

    第一章  用地緣政治學重讀世界與世界史
    6. 馬漢解析的「海權」

    《海上權力史論》成為美國國家戰略的基石
    英國原為陸地上的弱小國家,卻以海洋勢力崛起,在美國海軍大學教授「戰史」的亞弗雷德.馬漢系統性地研究英國在十九世紀稱霸世界的過程,將海權(海上權力)理論化。
    他呈現出依賴大海的海洋國家,不同於大陸國家以陸軍為主力的陸權,而是以海運、通商,和保護它們的海軍為主力,靠著多條航線,連結世界各地設立的「據點」,擴大交易圈,就可以使國家繁榮的現象。馬漢用「海權」來指稱保護海洋國家利益的整個組織,他在南北戰爭時擔任北軍士官,進行南部的海域封鎖,後來成為遠東派遣艦隊的一員,曾在明治維新的前一年造訪日本。
    一八九○年,美國靠著開拓西部達成了驚人的經濟成長。就在國家開始摸索新的世界戰略時,馬漢撰寫了《海上權力史論》,主張美國的國家戰略是進軍海洋,開發太平洋。歷史尚淺的新大陸並不存在可與美國對抗的強國,美國是可以以海洋國家的角色重新出發的。
    馬漢提出了六個建立海權的基礎條件:
    一、該國的地理位置(兩側海岸面海的島嶼性)。
    二、地勢條件(例如,富有港灣的海岸線)、可頻繁航海的氣候、可用於交易的物產。
    三、國家領土的大小(可以供給資源與財富的領土基礎)。
    四、人口(可供給必要數量的船員、可支持海洋活動的人口基礎)。
    五、國民性(下海的意願高、可適應船上生活的性格)。
    六、可以推動進取性海洋政策的政府與領導的存在。
    馬漢最重視其中的前兩點。因為這兩點是老天的恩賜,無法人為製造出來。在寫於一八九○年的〈海上權力歷史波及的影響〉中,馬漢就對第一點有以下的論述:

    如果一個國不只便於出軍攻擊,而且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容易出海到外洋,進而可控制世界通商管道之一的話,顯然其位置具有極高的戰略性位置。現在的英國,就位於這樣的位置上,過去就更不用說了。

    馬漢解釋,各國能培養出多大程度的海權,端視它在這方面的地理條件,領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並非重點。世界史的代表性海權—腓尼基、葡萄牙、荷蘭、英國,本國全都是小國 家,但是靠著許多「據點」與大網絡成長。海洋帝國的母國,只要得利於地利的條件,即使國家小也不受影響。海權換個說法,就是「網絡的形成和維持能力」。
    馬漢解釋,交易生產、產物的商船隊、保護商船隊的海軍、提高運輸,增加輸送力的海軍基地、殖民地(海上根據地)等,都會成為海權的核心。

    馬漢的理論對現代軍事、外交、國際關係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馬漢的主張不只在美國,對意圖轉變為海權的德意志帝國、日本都形成重大的影響。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在小說《?上之雲》中描寫了主角秋山真之自費留學,師事馬漢。他後來成為海軍參謀,在日俄戰爭中攻擊旅順港,與波羅的海艦隊在日本海海戰時都曾大放異彩。
    馬漢的《海上權力史論》於一八九六年譯成日語,分配給全國舊制中學、高中、師範學校,在明治時期,成為海權國家是日本的目標。
    德國的皇帝威廉二世也傾心於馬漢,他曾自稱「我要取代老去的水路指引人(俾斯麥),成為德國這艘新船的值日將官」。威廉二世下令將《海上權力史論》譯成德文,分發到海軍的大小船艦上。
    威廉二世靠著大量建造巨艦,急速擴大海權,與擔心舊式軍艦派不上用場的英國之間,展開激烈的造艦競爭,並且以入侵鄂圖曼帝國與印度洋為目標。這也間接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歷史解讀
    美國因襲馬漢的海權理論,踏實地建立控制世界的體制。經歷了美西戰爭、巴拿馬運河建設、第一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蘇聯的冷戰,現在掌控了世界主要的海峽、運河(咽喉點),主宰全球的世界能源、物產輸送路線,在約一百五十個國家設置五百座以上的基地,並在主要海域配置可與一萬人戰力匹敵的航母打擊群,成為無敵的海權

    第七章  海洋帝國葡萄牙與荷蘭東印度公司
    1. 第二海洋帝國葡萄牙(節錄)

    小國葡萄牙成為「印度洋腓尼基」的原因
    曼紐一世對胡椒貿易帶來的龐大利益龍心大悅,自稱「衣索比亞、阿拉伯、波斯、印度的征服、航海、通商之王」。葡萄牙國王靠著大砲武裝的船艦,將印度洋收入掌中,宣稱印度洋貿易為王室事業。這相當於葡萄牙轉變為海權國家的宣言。葡萄牙從恩里克王子探險非洲西岸開始積累,備齊了轉換為海洋國家的地理條件,終於轉換成海權國。
    但是,葡萄牙有意進軍的印度洋周邊,在阿拔斯王朝下已形成大範圍的分業體制,讓葡萄牙沒有插手的餘地。只是,歐洲正在進行大砲、火槍帶來的「軍事革命」。葡萄牙靠著船上搭載的小型火砲威力,成功打入了市場。
    傑森.C.謝曼(Jason C. Sharman)在《弱者的帝國》(Empires of the Weak)中如此敘述:

    在近代的非洲和亞洲,歐洲人的存在感幾乎全在海洋上,以軍事性掌控重要港口或海上交通要道進行海洋交易。相對的,極端強大的當地政體大都不關心海洋,只重視陸地與人的掌控。海洋與陸地這種互補性選擇的一致,讓「陸上統治者」與「海洋霸主」有了粗略共存的可能性。

    印度洋是亞洲各類商人建立的和平「貿易之海」,船隻都是小型,無法搭載大砲的單桅帆船,因此對船舷裝設大砲的葡萄牙船一籌莫展。
    歐洲從十四世紀後半,大砲急速普及。到了十五世紀,戰爭規模擴大,大砲的鑄造在紐倫堡、里昂、安特衛普等地都很興盛。
    到了十六世紀,富機動性的小型船用大砲也出現了。葡萄牙迫於派遣裝載大砲的船到亞洲的需要,成為大砲主要的採購客戶。據說德國和法蘭德斯製造的大砲,大部分都運到葡萄牙。葡萄牙從西非得到的黃金、亞洲各地收購的辛香料,全都在安特衛普用於購買大量的大砲。

    建設戰略性的商館、堡壘
    推動葡萄牙以大砲主宰印度洋,是第一任印度總督法蘭西斯科.德.阿爾美達(Francisco de Almeida)。阿爾美達於一五○五年率領三十艘船隊,在印度駐守三年。他靠著:一、保護葡萄牙的貿易船;二、讓單桅帆船購買貿易保護證「卡爾達斯」,建立統治海洋的體制。
    阿爾梅達重視大砲,他認為只有大砲的武裝船,才是葡萄牙實力的泉源。陸上戰爭一向是弱者的葡萄牙軍,在海上卻是天下無敵。他向國王進言,在陸上不論建設多堅固的堡壘,都難以抵擋陸權大國。
    但第二任印度總督阿方索.德.阿布奎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卻改變了戰略,在印度洋建設「海洋帝國」。他主張繼承古代「海洋帝國」腓尼基,以武裝商船連結威尼斯、熱那亞方式的「商館」,建立「海洋帝國」。
    一五一○年,阿布奎克在監視伊斯蘭阿拉伯馬交易的印度教印度海盜建議下,奪下印度西岸的果阿島,建立最早的據點。果阿十分繁榮,有「黃金果阿」之稱,在歐洲消費的七成胡椒、丁香等高價香料,都是從這裡集運出港。
    一五一一年,利用主宰港口的國王與商人之間的衝突,葡萄牙征服了十五倍兵力的麻六甲王國,從此控制了亞洲最大的咽喉點—麻六甲海峽。
    葡萄牙商人托梅.皮雷斯(Tomé Pires)指出,「成為主宰麻六甲的人,就等於掐住威尼斯的咽喉」。占領麻六甲之後,葡萄牙商人更進軍摩鹿加群島,壟斷丁香、肉豆蔻等高價香料,也進軍阿瑜陀耶,進一步促進與泰國的貿易。
    葡萄牙海洋帝國的特色在於,它是世界史上,最早在美洲大陸(巴西)、非洲、亞洲設置轉運據點、交易據點、殖民地,並由商人將這些據點互相連結起來的國家。
    葡萄牙除了幅員遼闊的巴西,非洲西海岸奴隸貿易的據點之外,也將好望角、東非的莫三比克、波斯灣控制咽喉點的荷姆茲、棉布主產地印度的坎八葉(現在的康貝)、印度西岸的果阿(設置造船廠)、控制麻六甲海峽直通南海的麻六甲、搜集明朝物產的澳門、白銀產國日本的長崎連結起來,建立亞洲貿易的大交易網。
    葡萄牙利用風前往亞洲時,也將巴西當作轉運站。十七世紀後半以後,他們為了把巴西生產的砂糖、菸草在果阿、麻六甲賣掉,也從亞洲派遣商船到巴西。但是,葡萄是個人口只有約一百四十萬人的弱小國家,很難在遙遠的多個亞洲港口配置要員,裝配多艘船艦維持交易網,王室的主宰一撤退,民間商人就成了活動的主力。
    這是因為葡萄牙國內並沒有可供出口的特別商品,因此轉運貿易就成了商貿的基本模式,他們將辛香料等在歐洲的市場上賣掉,買入白銀,用它在亞洲採購物品。熟悉當地民情的葡萄牙商人便與當地人合作,組織地區間的交易。
    因此,當西班牙把新大陸廉價的銀子直接帶到東亞後,利用西班牙白銀周轉的葡萄牙貿易便陷入困境。到了十九世紀,葡萄牙的海洋帝國拱手讓給了英國。(未完)

    第九章  第三海洋帝國英國支配世界
    2. 一百年間形成的大英海洋帝國(節錄)

    利用拿破崙戰爭,控制世界的咽喉點
    在大陸引發拿破崙戰爭之際,英國基本上把自己置於風暴圈之外,擴大利益。英果本是島國,也已經建立以議會為中心的國家體制,所以可以做到。它發揮地緣政治學上島國的優勢,成為反法同盟的中心,同時也將拿破崙戰爭對本國的利益,利用到最大程度。
    英國以商業立國,打破拿破崙的大陸封鎖令勢在必行。但拿破崙的「大陸封鎖」策略,不合乎歐洲經濟的現實,所以,此舉反倒是突顯了英國的經濟地位,讓英國得以打造出獨占歐洲對外貿易的狀態。
    拿破崙沒落後的維也納會議(一八一四一八一五)中,大陸各國都埋首於國境與領土爭奪中,英國則獲得連結大西洋與印度洋的咽喉點開普殖民地、連結印度洋與孟加拉灣的要衝錫蘭島。尤其是開普殖民地,成為英國管理非洲的殖民地據點。後來,英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便在獨占非洲資源最豐富的東部地區時,利用它作為「據點」。
    另外,拿破崙軍占領荷蘭後,英國占領了荷蘭的殖民地爪哇島,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雖然將爪哇島還給荷蘭,不過統治爪哇島時,副總督萊佛士(Sir  omas Stamford Bingley Raes)建設了新加坡,開拓馬來半島,讓英國在東南亞站穩了腳步。
    進而,一八一○年到二○年代,過去西班牙殖民的拉丁美洲各國獨立之時,西班牙以歐洲的一員,要求支持維也納體制的五國同盟派遣軍隊到拉丁美洲。但英國反對,退出了五國同盟。之後,英國朝脫離西班牙獨立的拉丁美洲各國積極地拓展經濟,替換因工業革命而擴大的本國工業的市場。
    一旦英國握有壓倒性經濟力的時候,依據「閉海論」制定的「航海法」,對經濟擴大反而有害。因此,英國態度一轉,走向高唱「自由貿易」,縮小領海的方向,調整政策,認同公海的「航行自由」。在英國主導下,到了十九世紀,將本國沿岸三海里內視為領海的國家占了多數。

    帶有陸權弱點的印度與中國的殖民地化
    到十七世紀為止,位於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印度蒙兀兒帝國、東亞清帝國,不論人口和財富,都是大勝其他地區的超級大國。
    但是,兩個帝國基本上都是仰賴遊牧民族軍事力的征服王朝。地方或部落維持傳統特權,以雜亂而老舊的架構、慣例在統御國家。與歐洲的「國家」概念明顯不同,是特權者們的帝國。英國善用地緣政治學、外交術,靈活地應付超級大國的這些弱點和不堪一擊性。
    有時一面利用軍事力,一面在帝國培植對自己有利的近代國家體制,滲透自由貿易。但是一方面又保留可資利用的宗教對立、族群對立和老舊架構。
    在印度,英國東印度公司組織印度籍傭兵(西帕依)軍隊。利用多神教印度教勢力和統治者伊斯蘭勢力的對立,介入各地的戰爭。征服有力勢力,從軍事面重組印度世界。另外,在清朝,藉由鴉片貿易讓大量白銀流出中國,以銀錢加速納稅農民的貧困化,掏空農業帝國的基石。
    在印度,英國東印度公司開發民間業者通商,轉型為支配地區的統治組織。到了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東印度公司目標在於擴大操控殖民地,派西帕依傭兵到緬甸、阿富汗等。不願出國的西帕依不滿聲浪擴大,而東印度公司採用的新式恩菲爾德步槍,終於讓士兵的不滿爆發。
    由於使用步槍時,西帕依傭兵必須咬開火藥包再將火藥填入槍管中,但是火藥包為了防潮,會塗上油。為了這種油到底是印度教徒視為神聖的牛油,還是伊斯蘭避諱的豬油,一八五七年爆發了起義事件。
    這次傭兵的叛亂成為印度獨立戰爭的導火線。叛軍抬出實際上已失去統治權的老蒙兀兒皇帝,要求統治全印度,但是一八五九年被英國鎮壓,皇帝流亡緬甸死去,蒙兀兒帝國滅亡。英國解散東印度公司,讓它負起叛亂的責任。
    一八七七年,建立了印度帝國,尊奉維多利亞女王為皇帝,但實質上,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未完)

    第十章  徹底重組海上世界秩序的美國
    3. 轉型為海洋大國(節錄)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完成進軍海洋的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爆發,德國採取速戰速決打敗法國後,進攻俄羅斯的戰法(史里芬戰法)。德國依據地緣政治學,計算出短時間就能通過平坦的比利時,卻不料遭到比利時的抵抗,無法快速占領法國。另一方面,俄羅斯意外提早進入戰爭體制,因而德國必須同時應付東西兩個戰線,速戰速決的策略失敗了。
    德國海軍是倉促成軍,因此士兵的訓練遠遠不及英國海軍,陷入苦戰,只能讓最新銳的潛水艦U艇走在最前面。
    一九一五年,德國宣告「無限制潛艇政策」,將英國、愛爾蘭海域視為交戰區,進入該海域的船艦一律擊沉。但是美國向英、法補給軍需物資、糧食,國家利益會因這個政策而受損。因此美國以「無限制潛艇政策」違反海洋世界得以成立的「公海自由」原則,隨後宣布參戰。
    一九一七年,俄羅斯發生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俄羅斯帝國垮台,社會主義政權成立。第二年,俄羅斯與德國單獨議和。德國的東部戰線消除,處於優勢。但美國以U艇擊沉英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事件(一九一五)為藉口,提出「無勝利的和平」參戰,手握戰爭的主導權。

    美國大商船隊現蹤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海上也展開總體戰,被擊沉的船隻合計約一千二百萬噸,軍方徵用的民間船隻約一千五百萬噸。因此,戰後全世界的運輸船隻不足。不定期航線的運費,一九一七年漲到第一世界大戰前的二十八倍。連日本的船公司都大賺一筆,出現了「船暴發戶」。
    沒有成為直接戰場的美國,在一九一六年以後,美國海運委員會投入五千萬美元的資金,規劃振興造船、海運。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九年間,美國的外洋船建造成長了十三倍。
    在美國,輸送大量軍需物資、糧食到歐洲的商船隊,呈現出突出的成長。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新造船組織緊急商船隊(emergency ¬eet)運輸了約九百萬噸物資。戰後商船隊的規模達到一千二百四十萬噸,超越英國。美國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培養出世界 第一的大商船隊。
    美國藉此機會轉型為海權。經歷世界大戰,誇稱歐洲最大海權的英國淪落為債務國,支配心臟地帶的俄羅斯帝國則因兩次革命而滅亡。美國因持有歐洲約一百億美元的債權,而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發電與電機產業、汽車產業等興起,藉由連鎖商店促進了流通革命,藉由廣播帶動大眾文化的興盛,形成大眾消費社會。
    增強自信心的美國人,把地球分成歐亞大陸為中心的「東半球」與美洲大陸為中心的「西半球」,認為相對於封建的舊社會,自己是實現人類理想的新社會。
    也因為這種思想關係,美國的外交很容易陷入美國基本上為「善」,視敵對勢力為「惡」的單純二元論傾向。(未完)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審核您的退貨要求,通過審核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日內前往取件。請您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退回的商品及相關單據後,經確認無誤,次日起3~7工作日內退款,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