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P03-A900HQZ8C

內向心理學【i人必讀•全球暢銷經典】

驚喜優惠
$356
$450
  • 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韓式泡菜鍋貼兌換券乙張(限量)

  • 登記抽

    【2月24力】APP限定-全站指定品下單登記抽tokuyo眼部氣壓按摩器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楊秀君
ISBN:
9789864899746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28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i 人必讀・全球暢銷經典
    第一本「全方位」探索內向性格的專書
    內向性格測驗 ✕ 個性之謎的腦科學解釋 ✕ 內向者的社交策略

    CNN、富比士、BookAuthority書評網站
    共同推薦

    【i 人的心聲】
    ●我喜歡人,只是不喜歡人多的場合。
    ●我不是疏離,只是不習慣主動和不熟的人說話。
    ●我說的不多,但專注聆聽。
    ●我樂於分享,但需要時間多想想,再提出想法。
    ●我不是猶豫不決,只是希望全盤了解後再決定。
    ●我不是孤僻不邀請別人來家裡,只是不想回到家還要社交。

    ******
    內向是一種內在氣質,不必強迫改變。
    你可以學習運用這項獨特的特質,
    不需要對抗它。
    ******
    《內向心理學》是第一本全方位探討內向性格的專書,蘭妮博士以精神分析的專業,致力探索內向性格的議題,以諮商對象、自己與外向性格丈夫的相處當作範例,多面向研究內向性格者在外向性格社會中的生存模式與發展優勢,並將這些研究成果用來協助個人自我發展,或協助企業、大學等團體培訓員工。
    在這本書裡,蘭妮博士想告訴你的是:

    【你沒有問題,只是內向而已】
    科學研究發現,性格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大腦,
    由不同的神經傳導路徑所支配:
    ●性格外向者的大腦,
    由較短而迅速的「多巴胺」神經傳導路徑支配,
    所以他們習慣向外蒐集資訊,內在活動較少。
    ●性格內向者的大腦,
    由既長又慢的「乙醯膽鹼」神經傳導路徑支配,
    內在活動和思考較多,耗費的時間也比較長,
    因此內向者容易累、需要個人空間與充裕的時間。

    外向者就像燈塔,將光芒射向四方;
    內向者比較像燈籠,在自己的內部發光。


    【內向者的特質,是醞釀優勢的養分】
    在很多人眼中,大部分內向者具有以下的特質。
    如果進一步了解背後的原因就會發現,
    這些特質正是醞釀內向者優勢的養分:
    ●語帶保留,表達意見時過於委婉
    ==>內向者思慮周密,需要時間醞釀和整理自己的觀點。
    ●討論時不擅長掌握有力觀點
    ==>內向者傾向雙贏,習慣多詢問、少批評,
    希望能多了解所有的觀點。
    ●不喜歡展現自己
    ==>內向者希望保持個人的空間,防止精力過度消耗。
    ●動作慢,似乎不夠積極
    ==>內向者希望全面評估後,再採取行動。

    只要內向者能掌握與眾不同的優勢,就能發揮自己的潛力。
    例如,很多專業工作者或顧問都是性格內向者。
    他們在外向世界中悄聲潛水,從內在發出光芒,默默發揮影響力。

    【不一樣的優勢,不同的發光方式】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全方位探討內向性格:
    Part I:解開內向與外向之謎的腦科學解釋
    Part II:剖析內向者在工作、社交、婚姻、教養中的難題
    Part III:活用「內向者求生術」

    這些章節不但全方位探討內向性格,
    更提供具體方法,讓內向者更自在的向外探索:
    ●因地制宜的7個社交策略
    ●陷入交談困境的7個補救策略
    ●談話少但交流更多的9個方法
    ●減少壓力的5個步驟
    ●婉拒他人干擾的9個策略
    ●創造個人界線的5個建議
    ●經營婚姻關係的5大提示
    ●陪伴孩子發揮才能的8個建議
    ●面對外向世界的7個策略

    附錄的「性格內向者的專屬工具包」,
    幫助你快速回顧全書重點,
    掌握面對外向世界的求生術。

    【確立屬於自己的內向者座標】
    這本書能幫助你為自己定位,設定個人的界線與節奏:
    1.判斷自己或他人是否為內向性格者
    2.學會理解與欣賞內向性格的優點
    3.提供具體步驟,培養內向者的優勢
    4.增強信心,打破常規,創造美好生活
    5.設定界線與步調,展現自己的價值
    6.在不感到過分曝光的情況下,展現自己的價值

    只要了解如何放鬆身心、管理自己的精力、設定「個人的界線、個人的節奏、個人優先事項」,學會在婚姻關係、親子教養、人際關係、工作職場上敞開心門,就能在外向海洋中發揮內向的優勢。

    【這些知名人士,都是性格內向者】
    心理學家阿德勒
    發明家愛迪生
    偵探小說女王阿嘉莎.克莉絲蒂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導演希區考克
    演員基努・李維、茱莉亞・羅勃茲
    《BJ單身日記》的布莉姬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女主角
    《小熊維尼》的小豬⋯⋯


    ★專家推薦: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專文推薦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楊嘉玲(諮商心理師)
    裘凱宇(溝通心理學家)
    【專業推薦】


    ★讀者推薦:

    【全球好評口碑】

    「讓人不斷發出『原來如此』的讚歎!本書幫助了數以百萬的性格內向者瞭解他們為什麼被誤解,學會如何欣賞自己,並且在外向的世界裡適切自在地生活。」──保羅•堤格(Paul D. Tieger,心理學家)

    「實用、意義深刻⋯⋯本書對性格內向者如何有效地駕馭生活,提出了全新的觀點。」──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這本書讓我更瞭解我自己,並瞭解與我不同的人,我不必再為自己容易累感到內疚⋯⋯」──爛草莓的冰箱

    「看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自己並不是異類,並且認為自己是個很幸運的內向者。」──Hao

    「我對於有人為了內向族群寫了這樣的書而感到相當的感激。」──青蛙

    「江湖浮沉,經歷許多事與挫折後才明白很多事身不由己,因為我就是內向性格,不必把自己硬塞進75%外向社會中,不斷質疑自己。讀閱本書後發現若是早幾年接觸本書就不必走那麼多冤枉路了!內向性格的年輕學子們必讀,裡面有很多實用建議。相對於摸索出生存之道的老屁股我,建議倒是還好,明白我的天性並且發揮,才能在安心活在25%,並在75%裡偶爾閃一下。」──Sugarcane

    「無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內向的你,一定要看看。」──Tiv


    ★目錄:

    【推薦序】承認自己的有限,大家就會看見你的無限——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自序】內向其實很正常
    前言

    【Part I 認識你的性格】
    第一章 什麼是內向性格?你也是性格內向者嗎?
    1-1 外向和內向的主要差別
    1-2 榮格的內向和外向理論
    1-3 你是性格內向者嗎?
    1-4 內向和外向都有價值

    第二章 為什麼性格內向者容易被誤解?
    2-1 他們不是壁花
    2-2 內向,並不是害羞、類分裂或高敏感
    2-3 不要因別人的指責而產生罪惡感
    2-4 不只是為了說話而說話
    2-5 為什麼內向者讓外向者感到猜疑?
    2-6 責備和詆毁
    2-7 瞭解你的個性狀態

    第三章 大腦決定了你天生就是性格內向者
    3-1 個性的差異
    3-2 你的組成成分
    3-3 你的基因
    3-4 大腦的神經傳導路徑研究
    3-5 神經傳導物質研究
    3-6 閥門全開或關閉
    3-7 內向/外向的處理歷程
    3-8 大腦兩半球
    3-9 發揮你的優勢

    【Part II 航行於外向性格的水域】
    第四章 婚姻關係:和著音樂,翩翩起舞
    4-1 準備出門約會
    4-2 當人格類型相互衝突時
    4-3 挑戰型夫妻:性格內向的男性+性格外向的女性
    4-4 相反的人互相吸引:性格內向的女性+性格外向的男性
    4-5 全世界就只有我們倆:性格內向的女性+性格內向的男性
    4-6 夫妻共舞
    4-7 閒談的智慧

    第五章 為人父母:孩子的教養,你做好準備了嗎?
    5-1 你的孩子是性格內向,還是性格外向?
    5-2 理解性格內向的孩子
    5-3 性格外向的父母VS.性格內向的孩子
    5-4 理解性格外向的孩子
    5-5 性格內向的父母VS.性格外向的孩子
    5-6 協助內向的孩子覺察,瞭解自己
    5-7 內向者與天賦的關聯
    5-8 父母的力量

    第六章 社交活動:選擇煞風景,還是筋疲力盡?
    6-1 敏捷的對答VS.認真的交談
    6-2 個性的困惑
    6-3 去或不去,這是個問題
    6-4 得體的拒絕
    6-5 精力的保存
    6-6 預先的擔憂
    6-7 抵達的策略
    6-8 7個因地制宜的社交策略
    6-9 這是我的聚會,我說了算
    6-10 從聚會離開:最精采的部分
    6-11 逢年過節:身不由己之路?
    6-12 電話恐懼症
    6-13 我保證,這是我對社交的最後建議

    第七章 工作:朝九晚五的危險
    7-1 為什麼性格外向者得到所有的讚譽?
    7-2 不同的發光方式
    7-3 不露鋒芒
    7-4 共同創造
    7-5 消除過分的緊張
    7-6 與主管的合作
    7-7 愛你的工作


    【Part III 創造「正好合適」的生活】
    第八章 個人節奏、個人優先考慮事項和個人界線
    8-1 個人節奏
    8-2 掌握身體的節奏
    8-3 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
    8-4 折衷選擇
    8-5 按部就班: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地寫
    8-6 個人優先考慮事項
    8-7 循序漸進
    8-8 個人界線
    8-9 為什麼你需要特別的關愛

    第九章 發展你的天性
    9-1 培育你的天賦
    9-2 獨處的珍貴能力
    9-3 充分運用你的精力
    9-4 點燃能量之源
    9-5 適時休息,恢復平靜
    9-6 放個小假
    9-7 呼吸的重要
    9-8 創造有利發展的空間
    9-9 你的鼻子知道
    9-10 感受音樂的時刻
    9-11 傾聽身體的聲音
    9-12 多交朋友
    9-13 精神層面的成長
    9-14 描繪自己的目標
    9-15 讓你的天性自由發展

    第十章 接納新觀點:將你的光芒灑向四方
    10-1 對舒適圈的錯誤認識
    10-2 獲得自信
    10-3 一件就夠了
    10-4 讓娛樂與生活同在
    10-5 面對外向世界的七個策略
    10-6 指引你回家的路

    尾聲

    【附錄】性格內向者的專屬工具包
    {工具1}性格內向者與外向者的神經傳導途徑
    {工具2}性格內向者自我評估
    {工具3}性格內向者的7個社交求生策略
    {工具4}面對外向世界的7大策略


    <作者簡介>

    瑪蒂.蘭妮(Marti Olsen Laney)
    精神分析博士,內向性格研究權威,著名婚姻及家庭治療師、作者。著有《內向心理學》、《發掘內向孩子的天賦》(The Hidden Gifts of the Introverted Child)、《當內向的人愛上外向的人》(The Introvert & Extrovert in Love)等暢銷書。
    她以精神分析的專業,致力探索內向性格的議題,並以諮商對象及自己與外向性格丈夫的相處當作範例,多面向研究內向性格者在外向性格的社會中的生存模式與發展優勢,並將研究成果用來協助企業、大學等團體管理、培訓員工。


    ★內文試閱:

    •推薦序

    承認自己的有限,大家就會看見你的無限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從小到大,可能已經很多人說過你很內向,不知不覺,你好像也這樣相信:
    •是啊,老師點到我,我都支支吾吾不敢講話
    •沒錯,一群人出去,就我最愛耍孤僻
    •當大家說要續攤,我總是陷入兩難,說了怕大家覺得我不合群,不說又怕被說臉臭
    •我靜靜的只是想要好好消化大家說的話,但沒說話又被說沒參與……

    太多太多的愧疚、太多太多的「罪名」,好像都默默的和你的「內向」連結,感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要好會社交、好會講話,有時候你甚至都會覺得:難道內向錯了嗎?

    【重新定義內外向】
    在貼上對錯的標籤之前,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問自己:我真的是內向的人嗎?還是說,也有一部分的自己是外向的,也有一部分的自己是內向的?
    例如,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外向的人,喜歡成為大家的目光焦點,但讀完《內向心理學》之後我發現,其實某個面向看來,我是很內向、不習慣和大家聚會相處的人,聊天的時候看起來很風趣,但實際上是在壓抑自己的焦慮,而且這些焦慮並不會消失,會轉化成某一些成癮行為。
    所以,我到底是外向還是內向的人呢?做了書裡面第一章的自我評估問卷,我發現自己介於兩者之間,也就是說我的個性既外向又內向,難怪我很愛講話,但又很害怕跟別人講話。這也是為什麼,我四處演講,但卻有電話恐懼症;在台上幽默風趣,但如果要聚會,我經常有冷場焦慮。
    但如果從書中引用榮格理論角度來看,不論是內向或是外向,都有它的光明面和黑暗面。而我們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接納自己的黑暗面,然後讓光明和黑暗的部分,都有機會可以顯現。
    講起來很簡單,但在感情、人際、和同事朋友相處上面,如果你是個內向者,而且呈現了你的「黑暗」,他們可能會覺得你很難搞、什麼事情都不說、不合群等等──這就是為什麼,要學習和七五%的外向的人一起生活的方法。

    【那,我該怎麼辦?】
    如同你所看到的,這本書超級厚,會是一個奇幻的、有趣的旅程,不過如果你想要迅速抓到其中的重點,我這裡有一個小整理。這本書一共有十章,結構清楚,分成三個部分:

    •什麼是內向者:了解自己的第一步,也協助你區分一些他人的標籤、刻板印象與錯誤的認識(更慘的是,你可能還會認同他們對你的標籤)。此外,作者也引用了腦科學的研究探討內向者的乙醯膽鹼路徑,以及外向者的多巴胺路徑,讓你了解自己的一些「反應」,其實是來自於外在環境的刺激所致,不需過度責怪自己。
    •如何與其他人相處:生活在「外向掛帥」的大海當中,有時候光是聚會要不要去、要留多久,就會讓你糾結很久。作者在這個部分用了很多例子、分析各種抉擇的好壞,也討論了教養的問題。
    •如何找到自己的獨特:允許、接納、照顧自己獨特的部分,並且讓你的特色,變成你生命中的養分。這話聽起來很像心靈雞湯,不過作者倒是用很實際的方法邀請你去檢視3P(不是你想的那一個,詳見本書第八章),量身訂作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

    我覺得第三個部分是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由於作者一開始就不把那內向當作一種「病」來看待,所以特別描述了你可以怎麼樣發展自己的長處、並且和這個特色「和平共處」。對我來說,我覺得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是,不只用了很多的故事、歷史人物、心理學研究來當佐證,也提供了具體的SOP,例如面對截止期限、辦公室衝突、與伴侶的爭執,你可以採用什麼方法。讀完之後我真的是立刻就衝去雜貨店,買了一個「請勿打擾」的牌子,並且在旁邊畫了一個搞笑的沉思熊。

    【在有限裡,和自己和好】
    許多內向者的煩惱,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但更精確的說,是來自於人際關係所激起的那種自卑感、罪惡感與格格不入的情緒。這時候該做的並不是去想著要如何迎合別人,而是試著和自己和好。
    其實,不論你是內向或者是外向的人,都是有限的。硬是逼迫自己塞到形狀不符合的容器裡面,我相信你也做過,那並不是你要的,雖然暫時獲得大家的「接納」,但長期下來,搞得大家都很辛苦。所以,接受並且允許自己的有限,大家就能夠看見你的無限。

    •摘文

    前言(摘錄)

    還記得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大家互相比較自己的小肚臍嗎?在那個時候,我們都認為「內」比「外」好。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小肚臍向外突出,因此我為自己凹陷的小肚臍感到高興。

    後來,當「內向」在我的腦中意味著「性格內向」,而「外向」意味著「性格外向」時,情況就相反了:性格外向是「好的」,性格內向是「不好的」。無論我怎麼努力嘗試,都無法具備外向的特質,所以我認為自己是不是什麼地方有問題。我覺得自己很奇怪:為什麼在其他人覺得很興奮的環境中,我卻會感到壓力太大?為什麼我參加外界的活動,回家後卻覺得自己快要被悶死了?為什麼我覺得自己像一條離水之魚?

    【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推崇外向性格?】
    我們的文化重視並推崇外向的特質。我們重視行動、速度、競爭和魄力,所以人們會排斥內向的個性並不奇怪。我們生活在一種對「反省」和「獨處」持否定態度的文化之中。「走出去」和「做就對了」是人們的理想。

    歐圖.克羅格(Otto Kroeger)和珍納.蘇森(Janet Thuesen)是運用MBTI(Myers-Briggs)人格特質量表的心理治療師(關於這個量表,後文會提到更多)。他們在《十六種性格透視》(Type Talk)中,討論了性格內向者的困境:性格內向者與外向者的數量大約是一比三,內向者不得不在生活中發展額外的應對技能,因為他們會承受「改變自己、迎合社會」的巨大壓力,必須像其他人那樣行動。內向者幾乎每天從清醒的那一刻就開始承受巨大壓力,需要對外在世界做出反應,並順從外界的要求。

    我認為生命應該更公平一點。性格外向者得到大多數的讚譽。現在,該是讓性格內向者認識自己是多麼獨特,也是我們的文化該對內向性格加以認可的時機了。
    我們不需再勉強嘗試迎合外向的文化,不需再努力「改變自己」;我們需要欣賞自己與生俱來的個性。這本書的目標就是幫助大家實現這個夢想。在本書中,你將學到三個基本重點:
    1.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性格內向者(你會因此大吃一驚)。
    2.如何理解並欣賞內向性格的優勢。
    3.如何運用書中大量實用的提示和工具,來培育你富有價值的天性。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
    我記得第一次不太有把握地對一位個案說「我認為你是性格內向者」時,她驚訝地瞪大眼睛問:「你為什麼會這麼想?」我向她解釋內向性格是我們天生就具有的一些特質的組合,這性格不是不喜歡與人共處,也不是害羞。她看起來十分寬慰,說:「你是說我這樣是有原因的?」
    令人驚訝的是,有那麼多的人性格內向,自己卻不知道。

    當我和其他治療師討論自己關於性格內向的觀點時,我很驚訝地發現,許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內向的理論淵源。他們從病理學角度而不是個性角度來看這問題。當我為心理分析專業博士學位提交博士論文後,我得到的迴響令我難以置信,因而感動落淚,更因為許多同事的評論而激動不已。

    有位同事說:「我現在根據性格內向/外向連續體的觀點來看待每個個案,這真的能幫助我理解他們,不再用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待性格內向者。我意識到我是從外向性格的角度看他們。」

    我知道,當性格內向者的羞愧感消失,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不再嘗試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是多麼大的解脫!有了這樣的體認,我領悟到自己必須寫一本書,來幫助人們認識性格內向這個問題。

    【我是怎麼寫這本書的】
    我寫這本書有三個原因:首先,性格內向者認為所有問題都高深莫測。其次,他們都有大腦一片空白的體驗,為了避免那可怕的空白時刻,他們會盡可能多收集各式各樣的資訊,做好充分準備。第三,他們常不跟人談論自己在想什麼,所以得不到回饋來幫助自己瞭解自己究竟知道了多少東西。

    儘管我已經與性格內向者共事許多年,也對性格內向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我仍然很想瞭解在病理學和基因方面,關於性格內向的大腦有哪些新的研究進展。

    身為前圖書管理員,我的第一步,是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醫學圖書館」檢索圖書資料。當我檢索性格內向這個主題時,驚訝地發現有兩千多條期刊索引出現在人格、氣質、神經生理學和基因等領域。大多數研究是在歐洲進行的,當地比較認可性格內向是天生個性的一種形式。在第三章,我會討論一些根據基因和生理來解釋性格內向的研究結果。

    我的第二步,是在網際網路上檢索,因為我認為大量「性格內向者」都經常逛網路。我找到了幾百個關於性格內向的網站。許多網站都與一種人格特質量表有所連結,那是人們廣泛使用、以個性的四個面向為基礎而進行的人格評估,也就是「MBTI人格特質量表」。

    這個量表的第一個面向,也是統計上最有效的面向,就是性格內向/外向連續體。它建立在榮格最初的理論基礎之上,由伊莎貝.梅爾(Isabel Myers)和凱薩琳.布里格(Katharine C. Briggs)加以發展。這個量表的主要優點,在於它不認為任何人格類型是反常的。相反的,它關注天生的偏好。有幾個關於天資的網站也涵蓋了性格內向的討論,因為性格內向和智力成正相關。(順帶一提,有個搖滾樂團就叫性格內向[Introverversion],如果你感興趣,網路上可以查到他們的演出時間表。)

    圖書館和網際網路的研究非常有用,提供我大量的資料,也帶給我很好的啟發,但我在性格內向方面學習最多的,還是來自自己的經驗、我的個案,以及我為了寫這本書而採訪的人。我採訪過五十多人,他們來自各個領域,包括作家、牧師、臨床醫學家、歷史學家、教師、藝術家、大學生、研究人員和電腦專業人員(他們的姓名和一些細節特徵經過修改)。許多受訪者都做過MBTI人格特質量表,所以他們知道自己是「性格內向者」。

    在許多訪談中,我聽到不少性格內向者批評自己的內向性格,尤其是當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屬於性格內向者時,更是如此。他們對於自己為什麼會感到不受重視和容易受人忽視,相當困擾。我知道性格內向者喜歡有一點時間來思考自己的經驗,因此我常在面談後幾個星期打幾通隨訪電話,看看訪談人是否想要補充說明,或進一步思考。

    我驚訝地發現,許多人在諮商晤談後對自己是「誰」感覺好多了。這讓我備受鼓舞。許多人說:「瞭解我的大腦與別人不同,以及我生活在外向的海洋之中,我就對身為我自己感到平靜了很多。」科學研究也證明,與眾不同並沒有問題,這個證據有力地幫助人們減少了罪惡感、羞恥感,以及對自己產生的其他消極想法。這些經驗促使我讓本書出版面世。

    我主要是為性格內向者而寫本書的。我希望性格內向者能理解,在自己那有時讓人困惑的個性背後,有一些很有價值的因素。我也希望他們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然而,也有兩個重要的原因,值得性格外向者來讀本書。首先,外向者讀過本書後,便能夠理解生活中那些神祕的性格內向者;第二,性格外向者——特別是在步入中年之後的外向者——需要暫停腳步,自我思索,以平衡年齡帶來的生理局限。本書可以為性格外向者打開一扇門,提供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思考內向,並發展自我反思的能力。

    【用你自己的方式來讀這本書】
    性格內向者經常感到自己似乎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因此想找到「正確的方式」來做事。但我們生活在外向的世界,所以「正確的方式」未必總是適合性格內向者。閱讀本書,你可以從頭看到尾,也可以只瀏覽你喜歡的任何章節。學會將新的資訊拆解成小部分,這是對付感覺刺激過大的一種方式。我指的是生理和心理上那種太多的感覺,過分緊張的神經,就像是將怠速空轉設定過高的車子,你沒辦法再感受任何的刺激。

    我將本書設計成許多小章節。你可以一章一章閱讀,也可以將書翻開到任何一處,然後就讀那一頁。我個人喜歡從結尾的部分開始看一本書,這是我讓許多朋友相當驚訝的習慣。用你感覺效果最好的方式來閱讀這本書。請記得,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成為你的好幫手。

    如果某些章節的資訊與你有關,那很好;如果有些似乎與你的關係不太密切,那也沒有問題。這本書是讓你理解自己或其他性格內向者的工具。自由活動,意味著創造一個讓新事物產生的空間。本書—和生活一樣,都需要融入一些休閒與娛樂。

    當你理解了自己的內向性格(或你親近的某人的內向性格),這是一種非常大的解脫。這就是這本書存在的價值!你並不古怪,並不是沒有希望,也不孤單。在外向的「汪洋大海」中,還有其他性格內向的「魚兒」。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審核您的退貨要求,通過審核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日內前往取件。請您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退回的商品及相關單據後,經確認無誤,次日起3~7工作日內退款,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