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看山林野木,聞蟲鳴鳥叫,或欣賞部落生態
觀雲彩變化,聽海上浪濤,放空看漁船往來
一筆一畫,記錄在卑南山下質樸的生活點滴
在花東縱谷與東海岸交匯處,卑南大溪從中穿越,帶來大量的沖積土質,形成河階地形。早在二、三千年前,卑南人就已懂得利用當地的特殊地理條件,種植作物生養繁衍,也創造出臺灣史前時代的文明高點。站在卑南山下,看著卑南大溪歷史就像滾滾逝水流向東邊的太平洋。僅以一枝筆,一張紙,記錄、傳承後山生活最美、最樸實的地域人物群像。
後山文化工作群發起人林建成,致力於研究原住民文化藝術的調查與發展,進出部落多年來,常有機會接觸到部落族人面對祖先留下文物,內心產生悸動的當下,那種力量無法阻擋,即使是隔著麻線、木器等不同的媒材,仍舊傳遞著不變的歷史記憶和溫熱的情感。
林建成以藝術和文字為媒介,努力透過觀察、閒聊,記錄生活周遭動人的細節。有時是一個勞動身影、一片景物的觸動,有時是社會的急遽變遷,引起部落族人的陣陣漣漪;種種交集互動,激盪出有感的圖文畫面。
★本書特色:
✧傳承後山地域人文群像,最質樸、最真實的圖文記錄。
✧以圖呈現文字無法言喻的動態,透過文字聚焦圖畫難以描繪的情感。
★目錄:
多餘的序 孫大川
1、卑南山下
型男
巡田水
插秧假
客串農夫
大頭香與稗仔草
引水
驅鳥
割稻機
田間露宿
曬稻草
粒粒皆辛苦
鐵牛仔
荖葉園
做多少吃多少
認份
一根鋤頭過日子
指關節
紅裙子
踏米鞋
花椰菜田
兄弟倆
釋迦園
玉米田
四棱豆
Pakelang(巴格浪)
炙熱的稻田
穿越稻田
自產釋迦俗賣
揹雞屎
施肥
卑南山下
2、山海燈火
海釣
Sumanin (日本禿頭鯊)
橡皮艇
山海燈火
Labe(跟風打招呼)
做一天賺一天
颱風過後
香蕉苗
香蕉汁液
溜仔
下工的採茶婦
雙人舞
幫阿嬤
阿嬤的大雨鞋
阿嬤,吃
加薦仔
勞作
番茄園
大笨牛
牛乳仔
缺牙
背架椅
白花短褲
盛夏的晚餐
臂肌
我請,我請
夜宴
取暖
早一點回家
3、買一朵百合花
山林中的獵人
聰明鳥
83K
殺豬
前排觀眾
新婚枕頭
走路的新娘
回收
竹子與原住民
屋簷下的早餐
賺兩年買一朵百合花
火塘
客廳
Lapot(地瓜葉)
光影•膚色
眼神
寵物
揹小米回家
美在「那味」
醉月•月醉
冬日
問好
這就是我呀!
隔代教養
請你吃一顆檳榔
誠意就好
晨禱
4、滄桑的歌
卑南平原的農作
祖先的服飾
有溫度的衣服
三代織女
織一條回家的路
捧盅
開向
成年禮的頭冠
重回街頭的服飾
傳統服上的金牌
看文物
點菸圖
Palanga
標本
貴氣Ata
刺繡
「蓆」地而坐
刻舟回家
銀盔與椰帽
疲憊的旅程
流理台
確診案例
疫情下
隔離
鄉音
懷念往事
冬衣
普魯士藍
遮陽帳蓬
滄桑的歌
後記
<作者簡介>
林建成
1959年生於台灣東海岸寧埔村,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後山文化工作群發起人,喜愛文學藝術,關心後山土地與人文,也研究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
曾於台東大學美產系兼任助理教授,目前服務於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出版《後山原住民之歌》(玉山社)、《後山族群之歌》(玉山社)、《家在太平洋》(聯經)、《台東縣史藝文篇》(台東縣政府)等16本書,並舉辦「九族原住民風情畫」、「移民後山」水墨及油畫等6次個展。《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獲2003年行政院新聞局一般圖書藝術生活類作者金鼎獎、教育部原住民族語教文著作獎甲等獎等。
★內文試閱:
粒粒皆辛苦
他穿著棗紅色上衣,點綴在金黃色的稻田裡很顯眼,如同他們的割稻機正在來回穿梭於大片平靜的稻海中一樣,分外凸出。
一束束稻穗被捲進入機器履帶裡,順著循環再吐出稻草,堆置在稻作間隙。稻穀裝滿後伸出輸送管直接倒入四輪拚裝車斗裡。
我看著他俐落地爬上車頂,用鏟子將稻穀撥平整,倒完後,又下到稻田裡,拿著鐮刀剷平留在地上的稻草,沿途低頭的姿勢,如同順道在田間搜尋?收割後倒是不少穀粒掉在田裡,還引起了八哥鳥競相啄食。
天空逐漸堆起了烏雲,我們站著聊起趁雨勢來臨前搶著割稻的辛勞,他說家裡有一甲多地,現在種稻遵守著有機耕作程序,不變的仍是看天吃飯,一邊說一邊搖著手裡剛撿起來的一束稻米。
我想,那束米代表著農家長久留下來的習慣,不浪費莊稼,也是粒粒皆辛苦的最好見證。
卑南山下
從這個角度遠望卑南山,連綿山系全輪廓地舒展開來,在延伸出來的平原上,大地豐腴的作物加上和諧環境,好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卑南族民謠之父陸森寶曾創作〈卑南山〉作品,用民謠歌頌故鄉,創造屬於美好東方族群的印象;此刻看著山的另一邊阿美族婦女勞動的身影,好像以勤奮實現對土地的謙卑和禮讚。
「天氣太熱,種的菜都快曬乾了!」婦人手裡拿著勺子不停忙碌著澆水,似乎沒有空理會那種閒情逸致。
雙人舞
退休後,他常在園子裡敲敲打打,動手做一些小器物,還設置了監視系統和幾個穿衣的稻草人。
母親看在眼裡,沒有多加理會,每天依然忙著菜園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主動向母親表示要學習種菜,母親拿了裝著菜籽的小盆子給他,母子各選擇了一條整理好的畦溝,他跟著母親背後重複灑種籽、培土、踩踏……熟悉之後輕易地超越了母親,獨自往前走去。
動作時而交錯、時而分開,母子就像在田間跳著雙人舞。
賺兩年買一朵百合花
資深的佩花美女說,擁有戴百合花飾權,是魯凱族婦女一生的榮耀。
一九六○年代起,從好茶、霧台等地移居台東金峰鄉的魯凱族,帶來了百合花飾權儀式,且用一生的力量維護這項傳統。
透過佩花儀式,各家族的少女們長大了,二○二一年聚集在拉冷冷石板屋,分享她們的生命儀禮經驗。
「小時候參加活動,看到族人戴著百合花,心裡很羨慕。」
「當年生活困苦,我不知道父母親要辛苦賺兩年錢,準備兩頭豬(聘禮),才能買一朵百合花(佩戴)。」(作者按:還需要具備賢淑等讓部落認同的條件。)
百合花飾權儀式,不僅僅是一項文化傳承,更是代表著魯凱族父母對子女深切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