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內容簡介>
原來我,一直拚了命地做著
「不做也可以的事」……
系列作熱賣30萬部!
覺察內心重負與無助,學會鬆綁、肯定、原諒自己!
放過自己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然而鬆綁你的心,其實也需要一點點勇氣
*「改掉缺點」這件事,現在就應該放棄去做!
*「不得不做的事」,其實就是「可以不做的事」
* 心情覺得不順時,玩起來吧!
* 給別人添麻煩的狀況發生時,記得道謝就好
* 現在起,將「向人拜託、求助、撒嬌」當成使命!
* 別總是和更成功的人比較,否定自己
* 接受「無能為力」吧,只要做做得到的事就好
* 你可以偷懶!你可以再混一點!真的!
* 別再逞強,「認輸」才是相處的真智慧
* 丟掉無度的「信念」,別讓它成為你的絆腳石
* 捨棄「判斷好壞」這件事
☆ 你的「不幸福」,恐怕是因為對自己太過嚴苛吧?
「總是沒辦法好好喘口氣。」
「我工作做得還不錯,生活也過得還可以,為什麼總覺得人生好苦?!」
「這些事不是很基本的嗎?我為什麼做不到,真是有夠爛!」
「我還不行,還差得遠,要是鬆懈就完蛋了。」
追求理想不自滿,自我反省、向上鞭策從不妥協……做人做事努力不懈,盡善盡美不容馬虎……深得信賴,從不令人失望,不做「不該做」的事……
以上這些,是你的心聲與寫照嗎?如果「自律、完美、獨立、成熟、親切」是你所追求與嚮往,並且自認為此良善目標而「不自滿於現狀,不斷自我成長」。相信,你一定是個非常認真且優秀的人。
然而,生活中有太多事難盡如人願,使兢兢業業的你常感「疑惑、不安、壓抑、無力」……。高壓、不快樂的生活,讓你為自己的付出感到不值;但同時也厭惡著自身的脆弱與不足——你不斷檢討誤犯的錯,哀怨無法像某些人那般耀眼成功……。
其實,你搞錯了!很多時候,不是你不夠好、辦不到,而是你過度認真拚命、嚴以律己,反而忽視了自己的真心,誤成作繭自縛了!
☆ 感受無分好壞,幸福從解放內心開始
「不要再對自己過度期待——你知道那樣會讓你崩潰嗎?」
明明就已經快崩潰了,卻還在拚命堅持,告訴自己「我做得到」?希望你能按下「暫停鍵」,因為你的心早已到達極限,無法回應你的期待了。
「幹嘛給自己這麼大壓力?你這不是已經超載了嗎?」
你給自己的工作量和壓力是不是明顯太過了?現在的你活像是一部超載到貨物就要滿出來的小貨車,已經開得歪歪扭扭了……
「你打算把自己逼到什麼程度?你以為自己是無敵的嗎?」
或許你真的「很強」,但當你已經把自己逼得七葷八素,希望你適可而止,這是在自我霸凌。
「請承認自己快撐不住了!難道你還想騙自己沒事嗎?」
明明已經到達臨界點了,你卻還在逼自己硬撐!你想騙自己沒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根本不是這樣好嗎?根本不是沒事好嗎?
「好累時就應該說好累,你的心已經在哀嚎了不是嗎?」
都累成這樣了,幹嘛還硬撐?幹嘛還繼續折磨自己呢?你有聽見內心的哀嚎嗎?請好好傾聽內心的聲音。
☆ 你已經夠好,只差對自己不夠好
本書作者「根本裕幸」跟許多讀者(你)一樣,都是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好人代表。你們從旁人的眼光看來——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不認可自己;明明具有令人稱羨的魅力與價值,卻不願肯定自己;明明深獲旁人信賴,自己卻完全感受不到……。
明明很優秀,卻不斷打壓、質疑、限制自己——這是多麼可惜啊!
本書便是專為如此優秀卻無法自滿的你而寫。根本心理師藉由多年諮商經驗,和自己身體力行的「懶散練習」,終於解開嚴以律己者共有的「心魔」,學會「對自己好一點」,並能張弛有度地過生活。
書中將從心理學角度剖析嚴以律己的實際案例,並介紹解壓思考、放過自己的具體方法。書中每個單元皆會附上簡單的鬆綁練習,讀完本書,你將能明顯感受到內心的變化、找回內心真正的想望。
現在,就讓超人氣心理諮商師,帶你走回人生幸福之道!
【鬆綁內心‧重點搶先看】
○ 好好做自己、尊重自己的心情、該拜託別人的事就拜託別人。
○ 當你不自覺把「幸福」的標準提高後,你就不會容許自己有幸福的感受了。
○ 放棄夢想的不滿,會轉為「嫉妒」,嫉妒勇於挑戰夢想的人。
○ 「不做不行」通常就是「不想做」。
○ 太在意社會大眾的目光,人就容易變得表裡不一,過著以他人目光為主的「他人本位」生活。
○ 「盡力而為」的意識,就是一種「接受自己無能為力」的勇氣。
○ 一個不懂得珍愛自己的人,有可能幸福嗎?
○ 如果你全面否定自己的價值與成果,不斷催逼自己努力再努力,你當然會自我肯定感掃地,完全失去自信。
○ 恐懼」具有爆發力,但沒有續航力。「愛」沒有爆發力,但有續航力。
○ 無關好壞、正確,因為你的內心確實如此,就承認吧!
○ 忽略情緒,以思考為優先,換來的就是鬱鬱寡歡。
○ 無價值感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一旦變強,就會接收不到愛。
○ 律己甚嚴的人,字典裡往往漏掉了「請幫助我」這句話。
★本書特色:
☆ 系列作熱賣30萬部!諮詢、講座大排隊!日本超人氣心理師,親身實踐的「自我鬆綁」技巧。
☆ 教你真正理解內心、適時放過自己,停止高壓的「自我霸凌」,重拾幸福人生。
☆ 擺脫「他人本位」壓抑視角,從「自我」出發,找回個性及他人的愛與尊重。
★名人推薦: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暖心推薦
★目錄:
前言:感覺不幸福,是因為對自己太過嚴苛?
Chapter 1 失控的美德?嚴以律己是雙面刃
律己者的「自虐式」思考框架
過高的衡量標準,過低的幸福指數
暗藏內心,自我束縛的「潛規則」
被「羞恥心」限制著一舉一動
大眾目光是扼殺夢想的惡因?
搞錯人生主角的「他人本位」思考
源於創傷的「信念」是心靈枷鎖
模範生,幸福人生的錯誤示範?
越認真越辛苦,怎麼回事?
好累,永不滿足的「理想主義」
「要求完美」是在苛求自己做辦不到的事
Chapter 2 嚴以律己的人慣有的「心魔」
對別人超級好,對自己卻……
眼中只有他人之物的價值
慣性罪惡感作祟,不懂自我珍惜
幸福如青鳥,永遠在未來
以「不想輸」的倔強,輸掉了自己
緊繃神經,反而導致彈性疲乏
否定自我價值,自貶挫敗地獄
Chapter 3 想過更好,就對自己好一點
強逼結果未必好,專注「當下能做的事」
無須感罪惡,尊重「不想做」的心情
容許妥協,今天不加油也可以
在壓力超載前,惦惦自己的斤兩
用「恐懼」自我鞭策,很快就疲乏
「競爭心態」是「缺乏自信」的武裝
感受無分好壞,接納是最好的情緒解方
喜歡就喜歡,討厭就討厭
做自己的好朋友,情義相挺不批判
掃除「無價值感」,你的優秀並非僥倖
喜歡自己的三百個理由
你是你,別人是別人
內心罪惡感,用「感謝」來原諒
肯定「當下」自我,更有助解決問題
Chapter 4 「放過自己」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改掉缺點這件事,現在就放棄吧!
偷懶一下,別讓大腦整天瞎忙
「不得不做的事」就是「可以不做的事」
利用「不做不行的事」提升自我肯定感
「我行我素」創造個人特色與快樂
放鬆不了?那就試試「刻意施壓」
如何將悲劇變喜劇?
心情感覺不順時,玩起來吧!
有度任性,不犧牲也能贏得尊重
給人添了麻煩,記得道謝即可
怒氣懂發洩,不會傷人與自傷
延伸閱讀:【保存版】洩憤筆記的寫法~維持心理健康的妙用筆記
變得能把「求助」掛在嘴上吧!
將「向人拜託、求助、撒嬌」當成使命
幸福是從「誤解」創造出來的
<作者簡介>
根本裕幸
心理諮商師。
1972年生。1997年拜神戶心理服務中心代表平準司為師。2000年開始擔任專業心理諮商師,2003年起,每年舉辦100場以上的座談會。
2015年4月起獨立創業,以自由心理諮商師、講師、作家的身分活躍於業界。目前主要在東京、大阪及網路上舉辦座談會、講座等。報名參加個人課程及各種講座的候補名單大排長龍。自許「成為一個無論何種狀況下皆能予人安心、希望、笑容的人」,其演講不但邏輯清晰,並且妙語如珠,贏得觀眾笑聲不絕。
著有《高敏感的你可以當好人,但不要受制於人》、《高敏感卻不受傷的七日練習》、《擺脫「習慣性自責」的47個練習》、《高敏感族活出自我的7日練習》、《人際地雷區!不踩地雷的生活之道,以及誤踩「痛點」的殘局收拾法》等多部暢銷書。
譯者:林美琪
於出版界工作多年,現為專職譯者。對翻譯工作一往情深,嗜譯小說、散文,樂譯勵志、養生等實用書,享受每一趟異國文字之旅,快樂筆耕。
譯作近百本,歡迎賜教:mickeylin1966@yahoo.com.tw
★內文試閱:
‧作者序
前言:感覺不幸福,是因為對自己太過嚴苛?
前來諮商或參加講座的人,幾乎都是有穩定工作,日常生活也過得相當充實的人。
然而,為何他們會說「我感覺不到幸福」呢?
當然,工作、伴侶、家人等方方面面,各有各的難題,然而我從他們的訴苦之中,發現到了一件事。
那就是:「 對自己過於苛求。」
正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們對別人極為寬大仁厚,對自己卻總像個魔鬼教官般嚴厲。
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不認可自己;明明具有令人稱羨的魅力與價值,卻不願肯定自己……。
明明深獲旁人信賴,自己卻完全感受不到,於是說著「我好差,超爛」、「我得再加把勁」、「我再不像樣點就完了」,不斷給自己壓力。
你是否這樣想過:「這不是很基本的嗎?但我卻做不到,根本廢柴一個。」
你是否這樣責備過自己:「大家都會,我卻不行,到底怎麼搞的!」
當別人稱讚你時,你是否會這樣鞭策自己:「不能就此滿足,一定要更加精進才行!」
一個不斷追求理想,否定今日的自己的理想主義者……
認為凡事都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完美主義者……
要求自己符合眾人期待的模範生……
你的行為與態度,是否也具有這些傾向呢?
又或者,你經常把「沒問題!」掛在嘴邊,一個人默默逞強;在意旁人(社會)目光而壓抑自己;老是貶低自我而缺乏自信……。你有這種狀況嗎?
本書就是要針對這類「律己甚嚴」的人,介紹許多觀念與做法,幫助大家放鬆身心、活得更加幸福自在。
寫完本書文稿之後,我自己再次閱讀,發現裡面有好多「顯然就是在跟從前的我說的話嘛!」
從前的我,就是一個律己甚嚴的人。
雖然已經是過去式了,但本書提到的許多例子,都可以套用在過去自我要求嚴苛的那個我身上。
說好聽是「不以現狀自滿,不斷自我成長」,但其實就是陷入了「現狀否定法則」中。
例如:我會拿自己與某個不斷精益求精的成功人士相比,進而以此否定當下的自己,並且時常高揭理想,貶抑尚未達成目標的自己。
我不但不接受別人的肯定,還一再恐嚇自己:「我還不行、還差得遠,要是鬆懈就完蛋了。」
如今回想,從前那個我,實在太用力、太逞強、太頑固了。
話雖如此,但若不是當時的我那麼拚命,哪會有今天的我呢?啊,要能夠轉念了悟到這點,果然需要歲月的積累。
不斷壓榨自己的那個我,在被工作燃燒殆盡、不知何去何從的十年前,終於迎來轉機。
我很想成為心理諮商師、很想開設講座,因而選擇了這份工作,然而我在過程中卻逐漸找不到目標,提不起幹勁。
正當我焦頭爛額時,雪上加霜地碰到家人及金錢上的問題,於是不得不將自己調整成「得設法做點什麼才行」的模式,進入不知是第幾次的人生改革期。
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才發現,本來一直自以為頗有自信的我,沒想到自我肯定感居然那麼低。
我當時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與我後來奉為畢生志業的「自在的幸福生活模式」相去甚遠。
當時的我,是個理想主義者、完美主義者、在意旁人眼光的模範生。
為了擺脫那樣的自己,我開始放縱、偷懶,可以說,我的新目標就是成為一個懶人。
應是奏效了吧! 最近,我的朋友和客戶都跟我說:「你變得很放鬆喔,還會說『我也沒輒耶!』」
如今,我已經懂得好好做自己、尊重自己的心情、該拜託別人的事就拜託別人了。
同時,我也會「在該加油時加油」,張弛有度地過生活。
這本書,就是我在檢討自己的人生之餘,同時參考客戶的經驗,所學習、領悟到的寶貴智慧。
我覺得:「我已經把平時做諮商或在講座上對客戶所說的話,全都匯整在本書中了。」
可以說,有本書在手,各位就不需要做心理諮商了(怎麼像是在打臉自己的工作?笑)。
本書將先介紹一些律己甚嚴的實際範例,並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原因。
然後,我會進一步介紹鬆綁自己、放縱自己的具體方法。
此外,每個單元皆有附上簡單的提問及功課。只要一個一個做下去,讀完本書後,你將明顯感受到內心的變化。
讀到這裡,如果你有所感觸,那麼想必你與我、我的客戶們,都是同一類人。
由衷希望本書能幫助大家學會放縱自己,活出更輕鬆自在、更像自己的精彩人生。
根本裕幸
‧摘文
★律己者的「自虐式」思考框架
有一回,我在講座上問大家:「自認為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請舉手。」結果,在場約三○~四○%的人舉起了手。
接著,我又問:「那麼,有沒有自認為對自己很寬容的人呢?」這次有二○~三○%的人舉手,而且似乎都帶著幾分客氣,或者說是抱歉的表情。
看到這種情況,我繼續說:「謝謝大家。一開始就舉手的人,真的是對自己超級嚴格、自我要求相當高;後來舉手的人,應該也是對自己很嚴格的人。至於沒有舉手的人,恐怕是對自己嚴格到昏頭吧!(笑)」
最後我的結論是:「各位都是律己甚嚴的人呢!」
也許你會說:「那幹嘛問啊!」但我的目的是要大家確認——自己是「嚴以律己」,或是「寬以待己」?或者是根本搞不清楚?
一般認為,亞洲人多半律己甚嚴。我每次去參加座談會或講座,也都有這樣的感覺。
「嚴謹」、「堅毅」、「認真」、「善良」、「模範生」、「完美主義」……,可以用這類辭彙形容的人太多了。
而且,表面說是理想主義,但其實是自我厭惡:「明明不○○不行,偏偏我死也做不到,爛透!」這樣的人比想像中還多。
根據調查,日本人的自我肯定感之低,高居全球之首,癥結就在這個自我厭惡感太過強烈的民族性。
在講座上,我有時也會問些不一樣的問題,例如:
「會講英語的人請舉手好嗎?」
若在東京這麼問,約有二○~三○%的人會舉手;進一步詢問後,能發現有人是「歸國子女」,有人「在外資企業上班」,有人「曾經出國留學」……全都有著了不起的經驗及技能。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段訪問泰國年輕人的影片。
在泰國城市的大街上,日本導播問圍在身邊的一群泰國年輕人說:「你們當中,有沒有人會說日語?」
起初他們鴉雀無聲,但當口譯員將導播的問題翻譯成泰語後,他們紛紛舉手說:「我!我會說日語!」
如果真會日語,應該不等口譯員翻譯就會立刻舉起手才對吧?
接著,導播問其中一名年輕人:「那,請你說一下日語好嗎?」年輕人二話不說便得意地喊出:「壽司!富士山!天婦羅!」其他年輕人則連連拍手叫好:「哇,好厲害!」
或許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但我認為開口說日語的泰國年輕人,正好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幫助我們從「律己甚嚴」的煩惱中解脫。
「律己甚嚴」的人,容易陷溺在下列思考框架中。如果你仔細看看,應該會發現這些要求多麼強人所難——
‧「會英語」的標準是,日常會話毫無問題,多益八百分左右,商用英語也有相當程度。
‧「很會做菜」的標準是,最起碼米其林一星。
‧「工作能力好」的標準是,必須連續三次榮獲社長獎。
這些就是我們「律己甚嚴」(更正確的說法是「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的證據。
以前面泰國年輕人的例子來看,如果會說「壽司!富士山!天婦羅!」就算是會說日語,那麼,你會說幾國語言呢?
英語自不在話下,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韓語等,這些主要語言應該都算會說吧?
其實,本來就是。
我們都對自己太過嚴格了。
而且,我們周遭的人,也都對自己相當嚴格。
因此,大家都沒注意到「我們律己甚嚴」這個事實。
何止如此,往往只要我們稍微偷懶,或稍微表示自己做不到,肯定就有人指責:「你對自己太好了!」
簡直像是一心一意苦修求開悟的苦行僧,或是一板一眼不容馬虎的軍人。
當然,如果你發願「開悟」而在深山中閉關、在瀑布下打坐,那麼你自可以嚴格要求自己。
但如果你沒這個打算,只想獲得平凡的幸福,那麼你的這些「標準」只會逼死自己罷了。
【Question】你對自己要求太高嗎?或者,你對自己太好了呢?
★搞錯人生主角的「他人本位」思考
前面稍微提過的「他人本位」,我想在這裡再說明一下。
所謂「他人本位」,就是以他人的想法為優先;反之,以自己的意志為優先,則稱為「自我本位」。
他人本位的思想、行為模式,主要有下列幾個特徵——
‧做事時,總是在意旁人的想法。
‧所做所為會避免被人討厭、被人當成傻瓜。
‧比起自己的心情,更在意他人的心情。
‧任何行為都在符合別人的期待。
‧為了贏得好印象,即便不喜歡也會忍耐為之。(犧牲)
‧比起自己的想法,更在意旁人的想法。
‧會配合他人的行動以免被孤立。
‧說話的主語不是「我」,而總變成其他人。
上述種種,都顯示出「他人大於自己」。
這些人總在不知不覺中,以他人為優先,將自己擺在了後面。這裡的「他人」不僅是指某個人,也可以是「公司」、「金錢」、「工作」等。
因為慣於把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擺在後面,一味配合旁人、依賴他人而行動,他們逐漸變得難以自主行動。也因此容易累積壓力、身心俱疲。
若養成「他人本位」的習慣,還會變得不能確定自己的想法及心情,例如:「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覺」、「不確定自己究竟想做什麼」……。
事實上,那些嚴格的標準多半都來自「他人本位」。而社會大眾的目光及潛規則,其實也不是別的,就是「他人本位」。
因此,我建議大家擺脫「他人本位」,改為「自我本位」。
「自我本位」並非「無視旁人的意見,全部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在行動之前,先傾聽「自己」的聲音。先接受自己的心情,再考量別人的心情。先了解自己的想法及價值觀後,再詢問對方的意見。「那個人是說○○啦,可是我的想法是△△吧!」要像這樣,在自己與別人之間清楚地畫出區隔線。
「他人本位」的人正因老是把自他的順序顛倒,所以才過得很辛苦吧!
【Question】「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你能立即回答得出來嗎?
★慣性罪惡感作祟,不懂自我珍惜
想當然爾,如果律己嚴苛,老是狠鞭自己,自然不會善待自己。
豈止如此,還可能會不斷傷害自己。說到底,這樣的人就是不懂珍愛自己。
「我會給老公、孩子穿好一點的衣服,但我是家庭主婦,不用外出上班,所以已經好幾年沒給自己買衣服了。」相信說過這種話的人應該不少吧?
這些主婦們原本就對時尚沒興趣嗎?其實剛好相反,很多人在結婚前都是熱愛打扮的。
身為家庭主婦,做出撙節支出的考量固然很正常,但是否太過勉強自己忍著不買衣服了呢?
有時,這些人的心聲甚至讓我覺得:「也太像苦行僧了吧?」如果這是追求開悟而做的修行,那還能理解,但有些人是自己找理由禁止自己開心快樂,簡直就像是在自我懲罰。
「我總會苦口婆心地勸告年邁的父母,天氣炎熱時要早點開冷氣。但我一個人住,開冷氣太浪費了,所以都不開的。」
(I•M)
恐怕很多人都是如此吧—本來是出於「怕浪費」的心情,沒想到最後卻轉而變成「強迫自己忍耐」了。
還有——
「我討厭目前的工作,它根本不適合我,但我一直忍著,就這麼過了十多年。我心裡常常發出『NO』的聲音,但我都不理它,要求自己忍耐再忍耐。」
(M•R)
「明明我請的是特休,但總會有種別人都在努力,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蹺班的感覺。」
(S•K)
看完上面這兩則心聲,除了覺得:「他們對自己太嚴苛了吧?」你是不是也有看到幾分自己的身影呢?
這,不是自我霸凌是什麼?
就這麼討厭自己嗎?
就這麼想傷害自己嗎?
就非得這樣懲罰自己不可嗎?
看完這些例子,我不由得發出這樣的慨嘆。
不能好好珍愛自己,背後的原因往往是「罪惡感」作祟。
罪惡感會讓人將自己視為重大罪犯,關進苦牢,處以重度勞動等嚴刑峻罰。當然,還奪走了自身的幸福快樂,迫使自己過著無聊的生活(關於罪惡感,我會在第三章詳細介紹)。
如果你視自己為犯人,就會如此嚴厲地苛刻自己。
但是,一個不懂得珍愛自己的人,有可能幸福嗎?
你身邊的人看到你這樣對待自己,會感到開心嗎?
【WORK】請思考一下,有哪些情況讓你覺得:「啊,我沒有好好珍愛自己……。」
★緊繃神經,反而導致彈性疲乏
有人說:「我其實是個又懶又邋遢的人,我得對自己嚴格一點才行。」
也有人說:「我要是稍微放鬆一下,就會變成一隻大懶蟲,所以我管自己管得很嚴。」
你也曾經這麼想過嗎?
奇怪的是,「真正的懶惰蟲」都沒有自己很懶惰的自覺。他們認為自己很正常,沒什麼不好,沒有問題。
而那些懷疑自己「我會不會是個懶惰蟲?」的人,其實一點都不懶,甚至可以說是拚命三郎。他們會為了不變成懶惰蟲而嚴格地監視自己。
這種狀況就像有個魔鬼教官在背後緊盯著一樣,讓人完全無法放鬆。
為什麼你會有「不能變成懶惰蟲」的觀念呢?應該是因為你一直被要求要勤勉向上、認真負責、努力不懈吧?
是因為你若不這樣,就會被父母臭罵一頓吧?
是因為你身邊的人都是拚命三郎,你根本沒有成為懶惰蟲的餘地吧?
是因為「要是變成懶惰蟲該如何是好?」的不安在作祟吧?
當你認定「不能變成懶惰蟲」之後,就會因為害怕變成懶惰蟲而讓魔鬼教官緊迫盯人,更會因嚴格的自我要求而心靈困頓。
當然,你的身體也會發出悲鳴。然而只要「這是在偷懶吧?」的念頭一出現,你就不會休息、不會放鬆也不會轉換心情,只能一直陷於緊張狀態中,變得不繼續努力也不行了。
我所見過說著「我其實是個懶惰鬼」、「我要是稍微鬆懈,就會變成一隻大懶蟲」等話的這些人,即便稍微鬆懈、摸魚打混、不付出全力,也不會真的變成懶惰蟲。
但由於他們太害怕自己變懶,於是不斷嚴以律己,搞到最後就是恐懼感被無限放大。
當個懶惰蟲,真的那麼罪大惡極嗎?
我要奉勸這些朋友,何妨放縱自己一點,何妨就當個懶惰蟲?
「你可以再偷懶一點!你可以再打混一點!」
這是我身為諮商師所建議的提案。
「有時緊一點,有時鬆一點」這樣或許比較容易理解吧。
該努力時努力、能偷懶就偷懶的人,反而工作比較帶勁,比較能做出成績吧。你認為呢?
如果你認同這個觀點,那麼請想一想:「是不是可以再懶惰一點?」這個轉念,應該就會是改變的開始。
律己甚嚴的人在獨處的時候,有時會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了。
「因為衣服該換季了,上週末我原本想好好整理衣櫃。雖然時間都已經空出來了,但早上卻爬不起來,即便醒著也全身發懶,爬不出棉被,結果一轉眼就到傍晚了。如果放假當天沒事,我會一整天穿著睡衣追劇、滑手機,無所事事地混過一天。」
我的客戶常這樣說。
不知你是否也發生過這種情形呢?
若有,我想告訴你,客觀來看:「平時一直那麼努力,疲勞累積到假日爆發出來,讓人想懶懶散散過日子,也是沒辦法的事啊!」
只不過,由於這些客戶都是律己甚嚴的人,聽到我這麼說,他們給我的反應總是:「也許吧,但懶散就是不行,再說,我平時也沒有那麼努力啦!」立刻就否定了自己。
這些人只要和別人在一起,尤其是在非工作場合下,例如:「和朋友見面」、
「和戀人約會」等時候,那個要求極為嚴格的魔鬼教官就會現形。
認真工作、和朋友開心玩、和戀人甜蜜相處,在這些理應快快樂樂的時光,他們卻老是嚴格地監視著自己。於是不知不覺便感到筋疲力盡。
總要等到沒有安排活動的假日,魔鬼教官終於可以放假了,你才得以從他的監視中解脫。
於是,平常有多緊張,這時就有多懶散,疲勞炸裂,什麼事也做不了。
接著,放假完回去上班時,魔鬼教官也跟著上班了。這時你又會自責起那個「渾渾噩噩、散散漫漫,無所事事的自己」,例如:「明明打算好好整理衣服的,結果……,難得的放假都白白浪費掉了。」
恐怕我們都是這麼嚴以律己的吧?
【Question】沒安排活動的假日,一個人無所事事時,你會開心地說:「好棒!今天終於可以好好恢復精神了!」或是自責只會耍廢呢?
★強逼結果未必好,專注「當下能做的事」
這裡有個提升自我肯定感的好方法,就是「將當下自己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區分開來」。
重點在於「當下的自己」。
此處所指的事情包括了「昨天的自己或許做得到,但今天的自己做不到的事」、「身體好時能輕鬆駕馭,但身體欠佳的此刻非常難完成的事」。
當你把焦點鎖定在「自己」時,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拿手與不拿手的事,別人會的自己不會,一點都不奇怪。
就像大家同在一間教室裡排排坐著聽課,每個人的理解度與興趣程度一定也不一樣。
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狀態,「會做的事」、「不會做的事」自然不同。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番話:「不是理所當然嗎?」
可是,律己甚嚴的人就是做不到。
律己甚嚴的人往往會先責怪自己:
「昨天可以,今天卻不行,是哪裡不對勁啊!」
「精神不好,是我的自我管理太差了!」
還會跟別人比較:「別人都做得到,為什麼我就做不到……?」如此完全否定自己。
有人甚至把自己當機器人,要求自己每天都達到相同的品質,或是自我期許、自我鞭策:「做到是理所當然的。」、「這點小事,我應該沒問題才對。」
總搞得好像硬要伸手去拿根本搆不到的東西,然後又責怪自己怎麼拿不到,這不是太荒謬了嗎?
人的身體和心情狀況每天都在變化是很正常的,這一點,你能接受嗎?
同樣地,你和別人不一樣也是很正常的事,你能接受嗎?能夠接受到什麼程度呢?
我彷彿聽到有人說:「理智上是知道啦,但……。」(笑)
雖然理智上知道,但你還是會要求自己要讓身體和心情都保持在最佳的穩定狀態吧?
可是,我們不但受到氣壓、天候的影響,也會受到家庭、職場等環境的影響,人際關係的影響也很大。若是女性,荷爾蒙的影響更是難受。
「身體和心情狀況每天都不一樣!」這是很正常的事,請務必充分理解。
「我要和周遭的人一樣!」
「別人做得到,我也一定要做到。」
另一方面,你是不是也這麼認定呢?然而這個差異其實就是人們所謂的「個性」啊。
別人做得到而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多如牛毛,但律己甚嚴的人卻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
他們總愛與別人比較,一心認定「隔壁人家的草坪比較綠」,進而陷入自我否定的窘境。
不過,有時這種自我否定也會起反作用,讓人沉浸在「優越感」中——只要看到比自己更差的人,就覺得鬆了一口氣。
例如會自我安慰:「和那人比起來,我好多了!」或者自鳴得意:「因為這個我做得到!」
其實,這也是自我厭惡、自我否定的表徵。愛現的人往往是超沒自信的人。我想,各位身邊都有這樣的人吧!
我也有性情不定的時候,每一天的表現都不一樣。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有時我會文思泉湧、下筆如飛,有時也會無法專心,懶懶散散。
過去的我,總是責備這樣的自己——
「再這樣下去就沒辦法準時交稿了。」
「昨天明明可以寫這麼多,要是今天寫不出來,還算是個作家嗎?」
因此,即便自己根本無法專心我也會硬寫。然而隔天再讀時往往發現根本不行,只能重新來過。
這類經驗罄竹難書,於是我終於改變想法:「寫不下去就不要寫,不必過度勉強,開心寫作最重要。」
進度太慢無法準時交稿,造成編輯的困擾時,我也會轉念:「如果硬交出我自己都不滿意的稿子,不是更慘嗎?」(本書也請求了編輯讓我延遲交稿!)
如果用我自己都不滿意的稿子出版成書,我必定後悔,也會愧對各位讀者。
換句話說,我的想法已經變成:「將當下自己『做得到的事』與『做不到的事』區分開來,只盡力去做『做得到的事』。」
因此,當我無法專心寫稿時,我就做別的事。其實今天就是這樣,一直到剛剛,我都還暫時把稿子放一邊,回信件、整理一下學生檔案、看看YouTube等,做當下能做的事。
結果,意外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有了這個單元的想法,於是便得以順利動筆了。
【Question】你希望將心力投注在什麼事情上呢?
★容許妥協,今天不加油也可以
關於前一單元所提到的「將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情區別開來」,容我在這裡再多敘述一下。
自我肯定感高的人,會根據身體、心情狀況而靈活調整,例如:「今天感覺很不錯,全力拚了!」、「今天好像不怎麼帶勁,乾脆放鬆一下吧。」
這是因為他明白勉強令人痛苦,且容易表現不佳,因此接受了自己的現況。
然而,律己甚嚴的人總不容許自己妥協。
他們永遠要求自己做出最佳表現。
可是,請各位想一想。
不正是因為難得出現,才會叫做「最佳」表現嗎?
最佳表現應該不是「正常發揮」的結果,而是「出乎意料」的好成績吧?
那麼,以最佳表現來自我要求,不是自我霸凌又是什麼呢?
律己甚嚴的人,從好的角度來說,是深具上進心、不斷精進,達成目標後,就設定更高的目標策勵自己超越。
我每次看到這種人,就不由得想:「他們簡直是以成為國家代表隊為目標的運動選手嘛!」
如果你覺得「我好像被說中了?」那麼請你務必好好查一下,這些選手為了拿出最佳表現,平時都做了哪些事。
「訓練有張有弛,充分休息。」
「確實按下暫停鍵,保有身心放鬆的時間。」
「硬做會受傷,所以會配合當天的身體狀況做訓練。」
「覺得身體不大對就找訓練師商量,改做些輕鬆的訓練。」
「進行想像訓練,以期做出最佳表現。」
……這些都是運動選手平時在做的事,提供各位參考。
如果將這些方法導入你的工作、日常生活中,會是如何呢?
如果不以最佳表現為基準的話,那要以什麼為基準呢?
我的建議是,以「我今天的最佳表現」為基準。
不是與過去或他人比較,而是將目標放在「今天的我能達到的最佳表現」。
這點和前面提到的「當下自己做得到與做不到的事」一樣。
今天的最佳表現和昨天的最佳表現不同是理所當然的。
即便是同一天,在不同時間也會有不同表現,上午和下午不一樣很自然。早起的人上午狀態佳,但夜貓子可能到了傍晚才開始有活力。
「盡力達到今日的最佳表現。」只要抱持這個觀念即可。
我的經驗是,如果我覺得「今天狀態超好的」,當天寫稿就能寫出一萬字。
但有時隔天會不知哪根筋不對勁,腸枯思竭。
這種時候,我就告訴自己:「哎呀,總會有寫不出來的時候。」於是便寫寫停停,做做別的事,寫多少算多少,有時還會抱著:「哇,我這樣還能寫出二、三千字,真幸運!」的心情。這麼一來,有時候甚至會意外寫出一萬五千字,居然是狀態好時的一.五倍,連我自己都嚇到了。
雖然寫稿的時間不同,但這個經驗讓我重新領悟到:「用自己的節奏工作是最有效率的!」
【work】請根據每一天的狀況,訂出每一天的最佳狀態。
★做自己的好朋友,情義相挺不批判
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後,會逐漸產生各式各樣的糾結。
大部分糾結來源是小時候就奠定的觀念,例如對事情的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怎麼樣才對?怎麼樣就錯了?」等。
舉例來說——
當你因為同事說了些沒啥大不了的事而生氣時,你是不是會心想:「為了這麼點小事就生氣,我的器量也太小了。」
*
或者當你聽到朋友跟你說他要結婚,可能表面上開心地說:「恭喜恭喜!要發喜帖給我喔!」但內心其實感覺複雜,有嫉妒、不甘心、被超越的悽涼等情緒糾結在一起。
這時你是不是會想:「好朋友結婚應該要誠心祝福才對,我這樣實在是太糟糕了。」
*
又或者,你工作上出了點小失誤,被上司唸了一下。
理智上你明白道歉就沒事了,但卻忍不住找了藉口辯解,惹得上司更生氣。
這時你是不是會責怪自己:「為什麼當時我不能虛心道歉呢?明明找藉口根本沒用!」
*
還有,男友突然取消約會的場合……
妳可能跟他說:「喔,那也沒辦法,你這麼忙,就期待下次吧!工作好好加油喔!」但心裡一陣酸楚,還跟閨蜜抱怨不已。
儘管閨蜜也說:「如果妳不想取消約會,覺得寂寞,直接說不就得了!」但妳已經習慣當一個爛好人,表達不出真正的情緒,甚至討厭起這樣的自己。
不論哪一種場合,你都把自己真正的感受擺一邊,用理智判斷:「這時候應該這樣回答才對。」、「不能在這裡發脾氣。」
比起自己的情緒,你更重視的是「應該怎麼做才對」;或者忙著對自己的情緒做出好壞判斷。
或許你認為:「我都已經是大人了,應該這樣做才對。」但這樣做的結果只是壓抑了自己的情緒,然後好一段時間都悶悶不樂。
忽略情緒,以思考為優先,換來的就是鬱鬱寡歡。
據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千千萬萬個「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信念,而且會遵從各種價值觀,用「理智」來判斷正確與否。
然而,就是這些信念和價值觀壓迫著、束縛著我們的心,讓我們鬱鬱寡歡、悶悶不樂。
律己甚嚴的人會被這類信念和價值觀束縛得更厲害,一旦「沒有做出正確的行為」、「沒有採取正確的行動」,就會毫不留情地懲罰自己。
因此,先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然後盡可能放掉「受制於這些信念、價值觀的理智判斷」,這點相當重要。
每次在為客戶做心理諮商時,我都會跟他們強調這點。
有時我還會直接地指出:「啊,你又用大腦在思考下判斷,然後懲罰自己了!」、「你看,你又在糾結正不正確的問題了!」
不能即時反應過來也沒關係,畢竟這是長年的老毛病,非一朝一夕可改。
不過,當你生氣而討厭自己、面對好友結婚無法真心歡喜、拉不下臉直接道歉、在男友面前扮起乖乖女時,你應該先嘗試接受:「做都做了,沒轍了。」
然後,「肯定」這樣的自己。
「啊,我這個人真是太小家子氣了,可是,生氣就生氣了,那也沒轍了。」
「沒辦法真心向要結婚的朋友道恭喜,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人家也好想結婚啊!」
「犯錯就找藉口很正常啊,說起來還真是我的作風呢!」
「他那麼忙,我當然不好意思說好寂寞、好難過什麼的啊!」
亦即,「用對待好朋友的方式來對待自己」。
也因此,我在心理諮商時,常會問客戶以下問題。
「如果你的好朋友這樣跟你說,你會怎麼回應呢?例如,好友說:『同事說了一句我不喜歡聽的話,我就火大起來,我覺得我心胸太狹窄了。』這時你會怎麼回他呢?」
總不至於對朋友說「真的,你真是個心胸狹窄的人」吧?
這時候,我們通常應該會回答:「這種事常有啊,誰都會吧,你才不是心胸狹窄呢!」不是嗎?
我在第二章中也曾提過,律己甚嚴的你,其實對朋友都相當好,同樣的事如果換作發生在你朋友身上,你一定能原諒他。
因此,請你不斷自我提醒:「用對待朋友的方式來對待自己。」那樣,你就能對自己好一點了。
這種「接受」(接納)和「肯定」用在自己身上或許很難,但只要換個角度想:「如果事情發生在朋友身上,我會怎麼跟他說呢?」我想你就能改掉律己甚嚴的毛病了。
久而久之,那些掐住你的信念、價值觀便會逐漸瓦解,你也就能越來越不在意它們了。
【work】請回想,你最近一次對自己下了嚴格批判並自責的情景。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朋友身上,你會怎麼對他說呢?
★有度任性,不犧牲也能贏得尊重
「如果今天你變成了一個自我中心的人,那麼你會對你的另一半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
「如果你的公司下一道命令:『任性而為!』那麼你都會怎麼做呢?」
「如果要你對身邊的人採取自我中心的態度,你會做些什麼事情呢?」
我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有時會問律己甚嚴的客戶這類問題。
當然,有人能馬上回答出來,有人則不知道該怎麼做。
律己甚嚴的人往往對自己如魔鬼教官般嚴苛,但對別人則寬大為懷。
這不僅是一種「只要忍耐一下就好」的自我犧性意識,也是害怕被討厭而不得不寬以待人的心理表徵。
即便表面上完全接受,但其實內心很容易累積不滿和怨恨。
因此我才會在諮商時問客戶這類問題。
有位客戶永遠埋在做不完的工作堆之中。我問他:「如果要你在上班時耍任性,你會怎麼做?」
他的回答是:「那我就立刻大叫:『別再把工作都丟給我了!』然後強力抵制工作!」
還有一位客戶是有小孩的家庭主婦,平常不僅要帶小孩,先生也會要她幫忙很多事,搞得她分身乏術。
我問她同樣的問題,她的回答是:「別再『媽媽!媽媽!』叫個不停,吵死了,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別什麼事都要找媽媽!」
他們都是律己甚嚴的人,因此都有「就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才做不了這些事」、「既然身為家庭主婦,照顧家人是應該的」這類想法。
但我聽過他們的描述後,發現其實不然。事實上是因為他太能幹,大家才會把工作交給他;以及,因為她是可靠的媽媽,家人才會那麼依賴她。
他們完全不知道事實狀況,以至於老是責怪自己。
如果你身邊有人老愛把工作都推給你,或者老愛對你耍任性,請你告訴自己:「現在,我最好更自我中心一點,更任性一點,更耍賴一點,這可是他們教我的啊!」
這樣你就能原諒自己了。
話雖如此,要律己甚嚴的人突然變成自我中心,談何容易?
因此,請先在你一人獨處的時候,做一下自我中心的練習。
如果你被迫在放假時出勤,拜託你:「想想回家路上要變成一個自我中心的人,你該怎麼做?並且實踐它。」
如果你是一名家庭主婦或居家辦公的人,拜託你:「請安排一段休息時間,好好做一個自我中心的人。」
律己甚嚴的人通常「不願給人添麻煩」,不太容易在當下的人際關係中實踐這項練習,即便是休息時間,恐怕也會盡量避免造成別人的困擾。
因此,請想想一人獨處時可以採取的自我中心行為。
怎麼樣?有想法了嗎?
「無所事事地晃來晃去」、「晚餐叫外送解決」、「完全不碰家事」、「到有點貴的店裡外帶餐點」、「買一瓶平常不會買的高價葡萄酒」、「大逛服飾店,瘋狂試穿一輪」、「到百貨公司地下街邊逛邊試吃」、「從車站搭計程車回家」、「來個全身舒壓按摩」……。
其實,這些並非自我中心或任性,不過是對自己奢侈一點、給自己的獎勵、允許自己不做事罷了。但對律己甚嚴的人來說,這些卻是好不容易有了「自我中心」、「任性」的意識後,才終於容許自己去做的事。
有了這種意識後,慢慢地,你就能對別人採取(自認的)自我中心態度,或是做出任性的發言了。
之前提過的那位上班族客戶,他現在很不一樣了,要是別人推給他超量的工作,他會以「我做不來」而拒絕。即便如此,別人也並沒有對他失望,或是否定他的能力,反而表示能夠理解他的心情。
而之前提過的那位媽媽也表示,她收到了孩子寫的信,非常可愛:「我每次都跟媽媽耍賴,對不起!我最愛媽媽!」先生也有進步,開始會主動幫忙家事,而她也終於爭取到「媽媽放假日」了。
大膽告訴自己:「做一個自我中心的人吧!」並在可能的範圍內實踐。如此不但在心靈能得到鬆綁,也會對周遭人際關係帶來正面的影響。
【work】讀到這裡,請立即按下切換鍵,「變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來吧,你會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