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D3J-A900GC74B

金融的智慧長銷典藏版結合文學歷史與哲學的哈佛畢業演講教你掌握風險與報酬

驚喜優惠
$316
$400
  • 本書猶如一堂揉合文學、歷史、哲學、音樂、電影和宗教的金融課,
  • 不僅助你評估生命中的風險與報酬,
  • 甚至有能力抵抗貪婪的誘惑。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海鮮披薩兌換券乙張(限量)

  • 登記抽

    【新春24H不打烊】App限定 全站指定品下單登記抽桂格養氣人蔘禮盒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陳重亨
ISBN:
9786267266199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25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2008年金融海嘯後,金融界貪婪、欺騙的形象,使社會累積許多不滿,金融市場也常被認為跟人文修養背道而馳。大眾詆毀金融界已是家常便飯,以為金融概念不能為世界帶來多少價值,背後也沒什麼大智慧。
    然而哈佛商學院暨法學院教授米希爾.德賽指出,金融概念對人生的影響處於重要的核心位置,可說食、衣、住、行、育、樂,都離不開。

    2015年,他受邀為哈佛商學院管理碩士班發表一場畢業演講,題目為「金融的智慧」,用人文角度釐清金融對生活的影響。該場演講得到畢業生的廣大迴響,也因此催生這本書。

    德賽教授從人文觀點解析金融概念,捕捉金融平易近人的一面:

    ‧文學──《傲慢與偏見》主角伊麗莎白.班奈特,是傑出的風險管理者
    ‧藝術──美國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是融資槓桿的倡導者
    ‧電影──以美國導演梅爾.布魯克斯的《金牌製片人》闡述受託人的責任

    德賽教授發現,金融概念也為日常生活中的關鍵問題,提供答案:

    ‧保險,是了解人生的核心架構──風險無所不在,但整體可預測
    ‧不懂「資本資產定價模式」?看看你的人脈就秒懂
    ‧如何創造「價值」,又該怎麼衡量?
    ‧從企業合併看戀愛關係──婚姻是經濟利益的結合,歷史常見
    ‧「債」不只是金錢,還有人際牽絆
    ‧破產,讓人坦然面對失敗

    金融活動隨處可見,從消費、教育、保險、退休、住房等各方面都是。
    本書猶如一堂揉合文學、歷史、哲學、音樂、電影和宗教的金融課,不僅助你評估生命中的風險與報酬,甚至有能力抵抗貪婪的誘惑。


    ★本書特色:

    ☆《金融時報》與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書入圍 ☆
    ☆ Amazon‧com商業與領導類年度選書 ☆
    ☆《財富管理》雜誌最佳商業圖書 ☆

    不說行話、不算公式、不看圖表,
    結合藝術、文學、音樂、宗教和電影,教你活用金融原則,
    處理愛情、工作、婚姻、人際等問題,讓你過得更好。


    ★名人推薦:

    【國內好評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Mr.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王伯達|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財報狗|臺灣最大基本面投資平臺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螺螄拜恩|暢銷作家
    謝金河|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國外好評推薦】
    賽斯.高汀|《紫牛》作者
    蓋瑞.莫森|西北大學藝術與人文學科教授
    拜倫.韋恩|黑石顧問夥伴公司副董事長
    吉蓮.邰蒂|美國《金融時報》執行主編暨專欄作家
    蓋兒.雷蒙|《紐約時報》暢銷書《艾希莉的戰爭》作者
    比爾.喬治|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前董事兼執行長
    威廉.戈茲曼|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管理研究教授
    利亞.卡本特|美國知名作家、編劇
    威爾.施瓦比|《紐約時報》暢銷書《最後的讀書會》作者
    奧利弗.哈特|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克萊頓.羅斯|美國鮑登學院院長
    拉凱許.古拉納|哈佛商學院領導學程教授\
    賽巴斯汀.馬拉比|《知者:艾倫.格林斯潘的生涯》作者
    維克拉姆.潘偉迪|歐羅根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美商花旗集團前執行長

     「藉由理解本書的要點,充分運用你的天賦才能,隨著時間創造出理想的價值!」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米希爾.德賽是個可以帶來財富的人,因為他是博學多聞的經濟學專家。在這本書中,他運用自己的才能為現代金融提供迷人的新視角,讓我們看到金融的重要觀念,也可以在文學和藝術中找到類似的概念。金融專業的學生如果用心在文藝上,而人文學科的學生研習金融,雙方都會學到許多珍貴的知識。」
    ──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米希爾.德賽這本深思熟慮的優秀著作,不只是讓我們更加理解金融在社會的作用,也揭示出它在道德和社會方面的影響。」
    ──拉凱許.古拉納(Rakesh Khurana),哈佛商學院領導學程教授

    「德賽為學門對話踏出實實在在的步伐……不管是金融家或學者,如果有更多人可以把這種精巧的經濟知識和對於人生的理解結合在一起,那就太好啦!」
     ──蓋瑞.莫森(Gary Morson),西北大學藝術與人文學科教授

    「一位學養兼具藝術、文學、當代文化和金融理論的學者,米希爾.德賽不可思議地將這些世界融合在一起,在自己融會貫通之後,以引人入勝的獨特敘事方式,向我們介紹它們之間的深層關係。」
     ──威廉.戈茲曼(William Goetzmann),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與管理研究教授

    「在本書裡,米希爾.德賽巧妙實現兩個目標:清晰解釋了金融的運作及其重要性,而且讓我們知道人文修養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生活和世界。」
     ──克萊頓.羅斯(Clayton Rose),美國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院長

     「本書真是讓人驚嘆又著迷的博學,我們原本以為自己了解這個世界,但它其實所有道路都通向金融主題,尤其是保險。高度推薦!」
    ──賽斯.高汀(Seth Godin),《紫牛》(Purple Cow)作者

    「在這個暢曉易解而機智詼諧的研究中,米希爾.德賽把金融和哲學、文學及人性本質揉合在一起,從法國大革命談到黑色電影,從機率分配說到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和《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真是一場驚人的知識饗宴!」
     ──賽巴斯汀.馬拉比(Sebastian Mallaby),《知者:艾倫.格林斯潘的生涯》(The Man Who Knew: The Life and Times of Alan Greenspan)作者

    「本書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就像艾倫.狄波頓著作《擁抱似水年華》對法國文學貢獻一樣:為晦澀難解的主題帶來更多思考,同時點明它其實是你日常生活的核心。這是一個真正融合哲學與激情的創作,把艾德華.威爾森、傑夫.昆斯等思想家和藝術家的思考與經歷揉合在一起,讓我們了解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應該閱讀米希爾.德賽這本非凡著作!」
     ──利亞.卡本特(Lea Carpenter),美國知名作家、編劇

    「整本書都好棒,而且讀起來很愉快。德賽向熱愛文學藝術的人介紹金融,又向熱衷經濟學的人介紹文藝。各位要是兩者都喜歡的話,那更是樂在其中,特別受用。我看書的時候不停喊著:『我懂了!我懂了!』這本書會讓你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也許物質生活也是。」
    ──威爾.施瓦比(Will Schwalbe),《紐約時報》暢銷書《最後的讀書會》(The End of Your Life)作者

    「本書是難得一見的好書,既有啟發性又有趣。那些慣常受到醜化和片面描述的主題,如今是以人文思考的角度來檢視。各位會很高興跟米希爾.德賽共渡這些時間,也會想起幾個你希望與他們一起分享閱讀的人。
    ──蓋兒.雷蒙(Gayle Lemmon),《紐約時報》暢銷書《艾希莉的戰爭》(Ashley’s War)作者

    「米希爾.德賽精闢運用金融世界的原創教訓,使我們都能過著更安全、更愉快也更幸福的生活。他從歷史和現實經驗中引用無數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金融基本概念,豐富並改善我們的生活。」
    ──比爾.喬治(Bill George),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前董事兼執行長

    「對於我們這些長久以來認為金融不只是個謀生好領域的人,米希爾.德賽這本書揭開了神祕面紗,讓我們知道理解人文學科也可以提高我們金融業者的效率,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添加許多歡樂。」
     ──拜倫.韋恩(Byron R. Wien),黑石顧問夥伴公司(Blackstone Advisory Partners)副董事長

    「本書是對金融感興趣或想要從事金融業的人必須一讀的好書。米希爾的淊淊雄辯為我們地追溯現代金融體系的產品、服務與實務,揭示出文學在這方面的背景和描繪。對於這個眾說紛紜的主題而言,這真是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辦法!讓金融從業人員重新獲得讚賞(和理解),了解自己在公司、在這個行業以及在整體經濟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維克拉姆.潘偉迪(Vikram Pandit),歐羅根集團(The Orogen Group)董事長兼執行長、美商花旗集團(Citigroup)前執行長

    「這是一本迷人、振奮又好看的書,對於金融業以外的人來說,是一本很棒的教學工具書;對金融從業人員來說,是非常需要的告誡與提醒,可能還是個勉勵。」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美國《金融時報》執行主編暨專欄作家


    ★媒體推薦:

     「深入淺出……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德賽是個典型的博學讀者,從特羅洛普、漢密特等作家的著作中看到了融資槓桿和選擇權理論等概念。」
    ──《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

    「一本觸類旁通、異常振奮人心的新書。德賽透過他的雄辯與解釋,實際上是一個消解敵意和啟發的過程。」
     ──英國精品電商平臺Mr. Porter

     「那些原本就熟悉金融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解讀觀點,而對我們其他人來說,德賽給了一個入門階。」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這本精緻而博學的書,為金融外行人提供非常珍貴的說明,又讓金融從業人員拓展了藝術視野。德賽這套辦法擴大且豐富了我們的觀點。」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藉由文學、歷史和哲學的連結,德賽喚起深度共鳴。這是一部大膽又有趣的創作,金融從業人員和一般大眾都能學到許多經驗和教訓。」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目錄:

    好評推薦

    推薦序 了解投資理財,你會更認識這個世界/市場先生
    推薦序 發揮「金融智慧」,讓人生更美好/吳惠林
    推薦序 用說故事的方式,讓你了解金融概念/財報狗
    推薦序 想不到的金融人生/劉瑞華
    推薦序 是金融的智慧,更是人生的智慧/螺螄拜恩
    作者序 跨越金融與人文的隔閡
    前    言 不說行話、不看公式和圖表,用人文發現金融智慧

    第1章 命運輪盤:保險,了解人生的核心架構
    風險無所不在,但整體可預測
    巴菲特也靠保險業建立事業版圖
    年金問題,引爆法國大革命?
    每個人應該把自己當成保險公司
    在異常中認知常態,在混亂世界中對抗混亂

    第2章 風險事業:選擇和分散,管理工作和婚姻
    模仿科學,反而迷失方向的金融學
    不痴等,選擇權組合,讓損失有限,利益無窮
    選擇成為習慣,反而更難抉擇
    把分散風險運用在時間和經驗
    人脈的資產價值是高還是低?
    確保押下重注,創造價值

    第3章 價值:如何創造,又該怎麼衡量?
    不急功近利,放長線釣大魚
    今天的價值,唯一來源就在未來
    財富有限,但付出與貢獻也值得讚賞
    超額報酬,才是真正創造價值
    金融尋找價值,就像找尋人生意義

    第4章 擔任製作人:委託與代理的問題,生活到處可見
    現代資本主義的根本問題
    環環相扣,各自面對嚴重的問題和利益衝突
    委託代理,讓事情可能變得更混亂
    有助於理解生活上的混亂
    到底是授權不夠充分,還是本身能力太差
    教養過程中,誰是代理人、誰又是委託人?
    不再當社會期待的代理人
    自覺成為自己人生的建築師
    不要一輩子當代理人

    第5章 沒有麵包的愛情最糟糕:從企業合併看戀愛關係
    婚姻是經濟利益的結合,歷史常見
    門當戶對,讓收入不均惡化
    開心結縭,卻痛苦離婚
    一場婚姻災難的劇本
    為了方便才結婚
    沒一起解決問題,關係反而破裂

    第6章 活出夢想:「債」不只是金錢,還有人際牽絆
    槓桿,就是「借錢」
    以承諾換取資源,像舉債
    提高生活槓桿時,可能犯下什麼錯誤?
    有債務在身,不敢把握新機會
    人生會做出一連串的承諾和槓桿
    槓桿紅利,讓你採取正確行動
    靠著槓桿邁向夢土

    第7章 失敗為成功之母:破產,讓人坦然面對失敗
    重新定義失敗,是重生的機會
    可以重整、討價還價的好方法
    把破產當成重新談判的策略工具
    相互衝突的責任義務,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條件
    不要逃避,而是欣然接受

    第8章 為什麼大家都痛恨金融?:平反金融的負面印象
    金融人士常說,有多少錢才能追求夢想
    金融惡棍的形象,累積社會的不滿
    質疑貪多的想法,才是金融最基本的概念
    容易吸引欲望無窮又膚淺的人
    沒有正面形象的金融人物嗎?
    要成為哪一種人,靠自己抉擇

    結語 金融與人文的交界,提供優雅、美麗和共享知識的力量

    致謝
    附注


    <作者簡介>

    米希爾.德賽 Mihir A. Desai
    出生於印度,在香港和美國紐澤西州長大。目前是哈佛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暨哈佛法學院法學教授,曾榮獲哈佛商學院2001年卓越教學獎。
    他擁有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哈佛商學院MBA 學位,以及布朗大學歷史和經濟學學士學位。1994年,他以富爾布萊特(Fulbright)學人身分前往印度交流深造。他也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公共經濟學和公司金融項目的助理研究員。
    他的學術研究成果刊載在權威的經濟學、金融學與法律期刊上,亦時常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知名媒體引用。他在企業金融、國際金融和稅收政策方面的專業背景,讓他數度受邀至美國國會參加聽證會,也曾在全球多家知名企業和組織擔任諮詢顧問。
    他也時常發表不同主題的評論文章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紐約時報》,包括稅收政策和全球化對國內福利的影響。

    譯者:陳重亨
    淡江大學國貿系畢業,曾任《財訊快報》《經濟日報》編譯,譯作散見於財信、皇冠、時報、遠流、臉譜、麥田、新星球、聯經、今周刊出版等。譯有《行動的勇氣:危機與挑戰的回憶錄》《一個操盤手的虧損自白:長銷30年的獲利經典》《我靠交易賺大錢:從散戶到專職操盤手的真實獲利法則》《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


    ★內文試閱:

    ‧作者序

    跨越金融與人文的隔閡
    這本書我要談的,不是幫你股票賺很多錢或告訴你怎麼存下一筆財富的最新研究,也不是要說你的退休資產要怎麼分散投資才好。這本書是要跨越金融與文學、歷史、哲學、音樂、電影和宗教之間的隔閡,拉近彼此的鴻溝,讓大家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金融到底是什麼。
    這本書會談到的是,關於美國哲學家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詩人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對於風險和保險曾提出什麼樣的創見和指導;英國小說《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中的伊麗莎白.班奈特(Lizzy Bennet)以及《菲尼斯.芬恩》(Phineas Finn)的紫蘭.愛芬罕(Violet Effingham)是多麼傑出的風險管理者。這本書會探討的是,塔倫(金錢)與才能的比喻,還有英國大詩人彌爾頓(John Milton)對於價值創造與估算的睿智見解;文藝復興時代佛羅倫斯的嫁妝融資習俗和電影《上班女郎》(Working Girl)對於併購的犀利看法;從美國殖民時代首富驚天動地的破產,到希臘悲劇英雄的悲慘歷程,來看金融破產和財務困境的問題;從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Jeff Koons)的一生和小說《長日將盡》(Remains of the Day)那位管家史蒂文斯先生的事跡,了解財務槓桿的力量與危險。
    總之,這本書要討論的是,從人文觀點透視金融的中心概念。而且反過來,我們也會從金融概念清晰地看到它和人文層面也有許多驚人的共同點。
    所以這本書也會談到,了解保險概念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面對種種混亂狀況;了解「資本資產定價模式」可以讓我們了解人際關係的價值,以及愛的無條件本質;了解價值創造可以幫助我們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了解破產可以幫助我們怎麼坦然面對失敗;以及了解財務槓桿理論可以教導我們「承諾」的價值。
    對於不熟悉金融實務但感到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想要做的就是不使用任何公式或圖表,而只是採用說故事的方式來闡述金融的主要概念。我一直感到很驚訝的是,有好多學生對於金融議題非常畏懼和害怕。當然這有個理由是因為某些金融界人士最愛故弄玄虛嚇唬外行人。不過要是以說故事的形式來闡述這些金融概念,過去那些讓人退避三舍的恐嚇材料也會變成容易理解且充滿樂趣的文本。對於關心這些議題的大眾和懷有抱負的專業人士來說,金融觀念是再重要不過了,一味閃躲、輕忽,恐怕是會讓你付出莫大代價。至少,你身邊的人要是開始談到選擇權、融資槓桿或者「阿爾發世代」(alpha generation)時,你要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啊。
    對於金融相關科系的學生和金融從業人員來說,這本書會以不同過往的全新角度帶領各位重新審視金融的重要概念。我在課堂上看到許多從業人員,他們接收到的金融教育往往是以機械式的方式來傳授,所以他們對於基本概念的理解非常淺薄脆弱。當我探索他們的基本直覺時會發現,就算他們理解那些金融公式也沒多大幫助,在他們的實際工作中還是無法順利運用這些基礎觀念。但若是透過這種跟過去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審視相同概念,不但可以幫助大家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出更為透澈的直覺。
    對於那些從事金融業的讀者來說,本書還有一個最後的承諾。各位今天的努力經常受到各式各樣的汙蔑和誹謗;要是你的工作一貫受到如此的曲解和中傷,又怎麼會理解自己的人生呢。然而金融的確是有很大的價值,而且現實上也能創造出很大的價值。把這個觀念上的價值和現實價值重新連接在一起,各位也許就能理解到,你這一生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珍視的價值做有意義的延伸。
    本書的最大企圖是在金融核心概念中重新發掘人文特質,希望藉此可以改善金融實際運作的狀況。一味地醜化詆毀只會得到反效果,而厲行管制雖然有用,對於金融淪為壓榨手段而非價值創造的現況也是收效有限。但或許我們透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彰顯金融概念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的作為和影響,可以讓我們找到一條路重新找到這份專業的高貴與尊嚴。

    ‧摘文

    【前言】

    不說行話、不看公式和圖表,用人文發現金融智慧
    「華爾街和商業大街」(Wall Street vs. Main Street)兩相對照的說法,反映出大家都把金融業看做是壓榨價值而不是創造價值。這也表示大家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金融對於經濟和我們生活的影響是處於多於核心的位置。金融活動到處都看得到,從我們的退休資產到住房、教育各方面的投資都是。由於金融活動引發的深深懷疑和好奇,再加上本身帶有的複雜,比方說讓人頭暈眼花的首字母簡寫、一大堆公式規則和報表,都是大眾難以理解金融世界的莫大障礙。
    這對金融從業人員來說,也會產生幾個問題。他們必須更清楚地說明和解釋他們在做什麼,才能贏回民眾的信心。需要更多保證,才能讓大家相信他們的活動是真的在創造價值。對於個人而言,在一個普遍遭到質疑的產業中工作,也一定不好受。因為社會對你的期望這麼低,金融專業人士怎麼會受到鼓舞,那種不受期待的低落心情和胡作非為的自暴自棄,也就因此惡性循環不知伊於胡底。
    我們要怎麼跟大家介紹金融觀念,讓他們都能以肯定的態度來接觸和理解呢?我們要怎樣提升道德,讓金融活動在實務上獲得改善呢?這本書採取一種非正統的立場,就是想透過人文學科的觀點來檢視金融活動,幫助我們重建金融的人文特質。金融解決的問題以及其方法之奧妙,如果是透過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來闡釋,應該是最容易被人理解的方式吧。要改造金融不是依靠管制或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是要讓從業人員重新找到金融的核心理念和理想,才能幫助他們相信自己在金融活動中是創造價值而非榨取價值。把這些核心思想和文學、歷史與哲學聯繫起來,我們可以喚起他們的深度共鳴,讓他們更有能力抵抗貪汙腐化的誘惑。

    |對金融和市場的負面心態
    我是在偶然間想到這個可以把金融與故事互相聯繫起來的辦法。二○一五年春天,我發現自己又陷於經常面對的困境:拖到最後一刻才努力信守承諾。之前我答應為哈佛商學院的管理碩士班做「最後一場演講」。所謂的最後一場演講是該校的傳統,讓教授可以在學生畢業的前夕說點充滿智慧的話語。說得好的話,這會讓整間大學重新回復早已消逝的往日榮光。那時候的大學並不只是專業知識的生產和傳播而已,而是整個沉浸在一種古老的泱泱風度,就像一百五十多年前英國宗教家紐曼(John Henry Newman)所說的:「那些一般原則你在家裡自己看書就能學會,但是那些活躍於我們之中的細節、顏色、語氣、氛圍和生命,你只能從那些身體力行的學者身上才學得到。」
    我那場演講的講稿又拖了一段時間後,本來是想退回自己熟悉的領域,談談美國企業最近在金融方面的發展,題目叫做「美國融資併購的慢動作解析」(The Slow-Motion LBO of America),說明最近流行的股票回購熱潮應作何解及如何逆轉這種趨勢。我在這方面的確有些具體的意見可說,很有挑釁的爆發力。對這方面我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跟過去那些虛胖浮誇的演講比起來,我的講詞必定是勁爆又有料!
    如此決定之後,我去找我一個好朋友兼同事。過去一年來我們兩個一直在討論要如何改變自己、重新塑造自我,要強迫自己去接受新挑戰。我告訴他演講主題要說什麼以後,他的反應是一片靜默。但我心裡彷彿已經聽到他的質問:「真的嗎?你覺得他們畢業後需要的是這個嗎?而且這也是你需要的嗎?」
    光是他的沒反應就讓我知道自己正在錯過一次好機會。而他的友誼讓我有勇氣去思考一下,像我這種長年依賴統計數字和經濟模式的社會科學家,怎樣才叫做深具挑戰的事情。我不應該挑選一個對自己只是很安全的主題,我應該來談談怎樣才是美好人生嘛。不過,像我這種中年大叔,知道什麼叫做美好人生嗎?
    長久以來,我對某個看法一直覺得很困擾。就是說,大家都認為如果想要過上好日子,一定要離開市場遠一點,尤其是金融市場。大家汙蔑詆毀金融已是家常便飯,以為金融不能為這個世界帶來多少價值,它的背後肯定也沒有多大的智慧。專業經理人還說金融跟上帝的工作有得比,實在是其笨無比,這只會讓大家更覺得這裡頭的確沒有什麼智慧可言嘛。
    但是這種普遍排斥金融和市場的負面心態其實才有問題。首先,否定市場和金融的智慧可說是非常沒有幫助。許多博學之士通達之人都跟市場關係密切,他們活在世上大部分時間都在關注金融和財務問題。如果我們一味指責金融毫無正面價值,無疑就是鼓勵那些人在專業生涯中不必考慮到「價值」,可以把個人和道德從工作中抽離。但是這樣的抽離不但是強人所難,恐怕也難以為繼吧。你這輩子要是光做些既沒智慧又沒價值的事情,哪裡還會指望什麼美好人生啊?
    除了非常不切實際之外,這種排斥也就是不對的心態嘛。我有很多朋友和以前的學生都喜歡金融、市場和商業,並且從裡頭為自己的生命找到認同和肯定。他們知道金融雖然跟上帝的工作沒得比,還是從這項專業獲得真正的喜悅。有什麼粗俗愚魯又毫無道德價值的事情,可以產生這樣的喜悅和專業的滿足嗎?要是大家的偏見是錯的而且毫無幫助,那麼相反的觀點應該怎麼呈現給大家呢?
    所以後來我定了一個四平八穩的題目叫做:「金融的智慧」,不過那時候我自己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讓我自己都感到很驚訝的是,我很容易就把金融教訓與生活聯繫起來,而且這種連結可說謂俯拾皆是,素材豐富。演講結束後,商管學院畢業生的反應讓我嚇一跳!對於這種絕非天馬行空,而是實實在在從生活層面和工作中提鍊出來的智慧,他們竟是如此渴求。那些已經到了職涯中點的經理人對此更是欣賞,因為他們對於生活帶來的種種挑戰早就了然於心。況且就跟過去曾發生過的一樣,我無意中隨興答應的承諾,竟然帶來這麼多的回報,遠遠超出我一開始的投資。

    |金融市場被認為跟人文修養背道而馳
    那次演講雖然讓我釐清金融核心理念對於生活意義的問題,但要完整地用文字闡釋出來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對於金融與生活相關議題的討論,如果是商業界人士大概可以輕輕鬆鬆地聊上一個小時沒問題。可是要透過一本書和許多不同類型的人談這個主題,我有辦法持續下去而且說得活潑有趣嗎?我做了一場演講,就能寫出這樣一本書嗎?
    當我正跟這些問題搏鬥時,我想起一段對於金融最好的描述,它不是來自教科書或商業新聞臺CNBC的特別節目,而是在一六八八年由一位西班牙裔猶太人在阿姆斯特丹用西班牙語寫出來的寓言故事。
    在《混亂中的混亂》(Confusion de Confusiones)一書中,德拉維加(Joseph de la Vega)生動描述金融市場剛開始出現時,許多人對它的困惑和迷戀。當時那些生猛有力的市場其實只交易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檔股票在當時的狂熱交易和影響,幾乎就等於現在的谷歌、阿里巴巴再加上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或稱「通用電氣」)的總合。
    德拉維加所寫的,有些現在看來是太過久遠而費解。比方說,他談到荷蘭東印度公司放發股息「有時候是以丁香(cloves)來支付……因為董事們認為這樣很划算」。但是他說的故事有些部分又跟現代很像,例如他說到利率太低引發市場泡沫,還有一家公司破產後又如何重組的情況。
    他並不是乾巴巴嘮叨這些市場的本質,而是藉由一位商人、一位哲學家和一位股民的對話,說了個精采的故事。這裡頭的商人和哲學家,代表的是實業家和思想家,因為金融市場到底是怎麼運作的,讓他們感到困惑,所以他們向真正買賣股票的股民討教。
    當哲學家說他對於金融市場所知甚少,那位股民說出這段我最最最喜愛的精采描述:「要是你對這門神奇的生意一點都不了解的話,我必須說,你真是無知啊!我的朋友,格雷比爾。它是歐洲最公平也是最大的謊言,全世界最高貴也最無恥,是地球上最美好也最粗俗的買賣。這是學術的精髓,也是詐欺的典範;聰明人靠它點石成金,魯莽者葬身其下;是有用的寶藏,也是災難的淵藪。結果是從來不得休息的薛西佛斯(Sisyphus),也是被綁在輪子上永遠轉個不停的伊克西翁(Ixion)。」
    德拉維加透過故事來捕捉金融最好的一面和最糟的一面,而這個故事又引導我看到許多故事中的金融特質。我是一直很喜歡聽故事,但成為經濟學家以後又讓我對故事感到懷疑。現在,我準備回到它們身邊。
    於是乎,我很快就在文學、哲學、歷史甚至大眾文化中找到許多金融的影子。等到我發現這些蛛絲馬跡,我就更停不下來囉。而且我也開始明白,金融為什麼和這些領域有著深刻的關係。有很多人不相信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是因為它們被認為是跟人文修養背道而馳。但情況可能是剛好相反,金融很可能正是跟我們人文的一面密切相關。
    這種剛好相反的觀點有個例子。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指出,責任和個人義務的概念完全是來自於「最古老也最原始的個人關係,也就是賣方與買方、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係。這是人第一次挺身對抗另一個人,人第一次和他人做比較。我們從沒發現有哪個地方的文明水準低到不存在這樣的關係。人最早就淨想著設定價格、衡量價值、辨別等值之物或交換物品,甚至就某種意義來說,這些想法可說就是人的思想。從這裡孕育出最古老的精明算計:……把自己當做是會評估價值、計算價值、衡量價值的生物,也就是『天生會算計的動物。』」
    從金融與市場和人文相對的傳統看法解放出來以後,我就想寫一本書,把這原本敵對的雙方融合為一。這個融合就是我希望可以修復金融惡名的努力,讓它變得容易親近,也容易被人理解。

    |一堂金融課,順利操控生命中的風險與報酬
    本書以下章節都可以按照任何順序隨你跳著看,但它的架構當然也是有它的目的。我設想的理想狀況是,讀者只要高高興興聽故事,不知不覺就上了一堂金融課,自然而然地沉浸在金融直覺裡頭。
    雖然有許多人把金融比附為物理學,但其實更類似生物學。生物學中有一門分支叫做「分子生物學」,這是研究生命最重要的基本組成部分。在金融裡頭,類似於此的分支叫做「資產定價」(asset pricing)。另一門學問「企業金融」(corporate finance)則是類似社會生物學,對我們在世界中實際會看到的各種偶發與和混亂都十分感興趣。我這本書大概就是循著這兩個分支的概念進行討論。
    我們在前三章要談的是資產定價的基本問題,也就是世界上無所不在的各種風險該怎麼處理?當我構思本書時,我想起保險對於金融的核心意義,而且它也影響我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第一章要借助英國博物學家高爾頓(Francis Galton)梅花機(quincunx)、美國偵探小說家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哲學家皮爾士和詩人史蒂文斯的故事來介紹風險和保險的基礎知識。
    接下來的一章會把保險觀念擴展到兩個重要的風險管理策略:選擇與分散。在這一章裡頭,大部分要拜託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安東尼.特洛勒普(Anthony Trollope)和希臘哲學家泰利斯(Thales)來說故事。說完風險與保險的基礎知識後,緊接的一章要介紹風險與報酬的對應關係,以及這個關係所決定的價值創造的條件。對此,詩人彌爾頓、字典專家詹森(Samuel Johnson)以及一些博學之士的名言警句都會是我們的指導。
    金融在資產定價方面所做的,就是嚴密而慎重地評估資產的風險,以及我們承擔那份風險所要求的報酬。有很多人忽略市場即是建立真正價值的機制。而本書第一部分要談的就是這個「價值」的問題:價值是如何出現、我們又該如何衡量?對此我們將以豐富素材為金融與人文特質搭起友誼的橋梁。
    資產定價雖然是衡量風險與價值的有力觀點,卻也忽視生活中許多混亂無章的現象。事實上,資產定價一開始的神話就是說有一個人在一座小島上,要用島上果樹生產的水果與他人做交換的故事。資產定價只著重於資本所有者與其身外之物的關係,從而剔除世界上一些更為複雜的狀況,例如企業組織、還有更複雜的個人動機,以及像是資源和資訊的不均勻擴散等狀況。這些混亂都是我們大多數人每天都會碰到的經驗,而這方面正是企業金融所面對的主題。
    接下來的四章要探索的就是所有這些混亂狀況。第四章要討論投資人及其創造性資產的關係,是如何受到個人動機的影響和牽動。這時候我們會著重討論委託(股東)與代理(經理)的關係,這個「公司治理」的問題可以說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核心。美國導演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的電影《製片人》(The Producers)和英國小說家佛斯特(E. M. Forster)的《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說的也是委託與代理(principal-agent)的問題,同時也很能代表我們在生活中有意無意間代理他人行事的種種狀況。
    這時候我們已經談到企業組織,接下來會探討企業在何時可以結合在一起,即所謂的「合併」以及怎麼合併。在第五章中,我們會將企業合併比擬為戀愛關係,從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時代的愛情談到金融界的豪門大族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s)的興起,還有美國線上公司(AOL)與時代華納(Time Warner)的合併,藉此一窺金融與戀愛間的錯綜纏繞。
    接下來的兩章要把資產定價的風險教訓和企業金融在意的混亂狀況拉在一起,探索債務概念和負債超荷的結果,也就是「破產」。在這方面,美國藝術家昆斯的生平和英國大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劇作《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正可以讓我們看到以個人為背景的負債承諾。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美國殖民地時期首富的破敗和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的破產案例,則能向我們展示過度借貸的風險以及各種責任義務相互衝突的報酬問題。
    最後一章是要把本書之前大部分的討論綜合起來,嘗試去理解之前各章談到金融的高貴理念何以到今日淪落至此。我們在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和美國小說家德萊賽(Theodore Dreiser)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典型的金融臭名,但美國作家薇拉.凱瑟(Willa Cather)則為人生找到一帖祕訣,跟我們之前談到的金融高貴理念符合一致。本書最後是個簡短的「結語」,另外附上詳細的參考書目(包括深入閱讀的建議書單)。
    等到這趟金融的分子生物學(資產定價)和社會生物學(企業金融)巡禮完成後,希望各位都能領略到金融領域的方方面面,並且幫助大家順利操控生命中的風險與報酬。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審核您的退貨要求,通過審核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日內前往取件。請您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退回的商品及相關單據後,經確認無誤,次日起3~7工作日內退款,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