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內容簡介>
*新增特別篇:數位時代,要如何安放身心,減緩焦慮?*
「青春該是無限美好,為何我TMD看不到?」
第一本寫給臺灣大學生的心理照顧指南
★特別收錄:心理師獨家設計21道抗焦慮練習★
你是否曾出現這些想法:
☑ 高中名列前茅,到大學卻覺得處處不如人?
☑ 履歷刷好刷滿,生活忙碌充實,為什麼還是好焦慮?
☑ 延畢或休學,該如何面對「不務正業」人生?
☑ 很努力跟大家做朋友,卻還是默默成為系邊?
☑ 渴望當爸媽的乖小孩,但又覺得好累?
有時,放手喘息,才能飛得更高。——致年輕的你,以及曾經年輕的我們
擁有多年校園諮商經驗的海蒂老師,以輕鬆柔和的筆調、傾聽與陪伴的態度,與你聊聊一夜長大的焦慮、人際的困擾、原生家庭的綑綁、自我的迷失。你的煩惱,絕對不是少年維特的無病呻吟,而是奮力求生最好的證明。
「當你能體悟此刻的狀態只是暫時,就能開始多相信自己一點。
你的生命是屬於你的主場,而你擁有獨一無二的光芒!」
──李家雯諮商心理師
本書聚焦於#課業、#人際、#家庭、#自我、#未來五大課題,帶你了解焦慮的成因以及心理運作機制,並提供豐富的實用練習圖表,讓你彷彿置身諮商室,和心理師一起拆解、修復自我。最後,帶領你看到自身的無限可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成為最真實的自己。
★編輯推薦:
【編輯致讀者的話】
編這本書的過程中,思緒不斷回到迷惘的大學時期。離開家鄉到台北念書,每天都充滿了令人驚奇的事物,但光鮮亮麗的城市卻讓人感到格格不入。脫離了高中沉重的課業壓力,接踵而來的卻是一個禮拜一百頁的英文指定閱讀,以及無數書面報告與presentation,升學遊戲並未消失,只是換了面貌、改了規則,身在其中的我們得繼續玩下去。在這裡有很多交友的機會,無數社團與活動等著你參加,但再多的狂歡,也掩蓋不了派對結束後席捲心頭的寂寞;大學自由但疏離的交友型態,放大了身在異鄉孤身一人的寂寥,連自己一個人吃飯都覺得可悲。北漂讀書,拿的是家裡的經濟支援,想法與價值觀卻已悄悄汰舊換新,與家人的矛盾、滿是裂痕的親子關係、自由與管束之間的衝突,經常是壓垮睡眠的夢魘之一。
第一次,除了升學壓力之外,要獨自面對這麼多課題。眼看著自己逐漸變成陌生人,焦慮、厭世、憂鬱心情一下襲來,好多的煩惱潛伏在心底,像在養一頭巨大的獸。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只知道自己正在向下沉;好幾次路過學校心輔中心,卻始終沒有勇氣開口求助。儘管後來幸運,莫名其妙想通了,沒有走上絕路,也出了社會努力扮演「正常人」,偶爾卻還是會想,如果當時有人輕輕地問一句:「你在煩惱什麼呢?」僅僅一句話、僅僅只是聽我傾訴,或許成長的窒息與疼痛,就能減緩一些吧。
於是,「陪伴與傾聽」,便是這本書想要帶給你的。夾在大人與小孩中間的你,也許有很多煩惱說不出口,又或者是說出口之後被當作無病呻吟。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怎麼了,也想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能看到一絲曙光,那我會誠摯地邀請你閱讀這本書。也許你只是暫時迷了路,那就讓這本書成為你的地圖,哪怕花了點時間找到方向,也沒有關係的。
★名人推薦:
ann M./IG圖文創作者
DKA/厭世廢物
Siang|讀國文好時尚/IG創作者
王雅涵/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狼焉/故事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傅文豪/歷史老師黑米
歐陽立中/爆文寫作教練、暢銷作家
【真心推薦】
【感動專文推薦】
「你的心是不是也感覺生病了?」難以傾吐的心事,隨著年紀增長而無法反抗的因素,相信人人都有。在這本書裡我看見了改變的契機。冷靜下來跟著文字思考,剖析那些痛苦後,我們能做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卡在成為社會人和學生之間的族群迷茫的生存著,想必這時期無數的困惑、無數的妥協,皆是最大的痛苦來源。相信這本書能為你們解惑,讀完後從中獲得面對苦痛的動力,和尋回自我生命價值的希望。──ann M./IG圖文創作者
「要搭幾點的車?」「要穿什麼衣服?」只要活著,就會迎接各式各樣的煩惱。我知道面對這些煩惱種子,我們都曾徬徨無助,曾獨自流淚,不明不白的把責任推就給世界,所以躊躇,所以厭世。而作者給我們的並不是養分,是鏟子與水壺,讓我們去釐清自己的灌溉方式,以客觀的分析推論,找到裂縫裡的陽光,去生長。活下去吧,來了人間走一遭,就走到底試試吧,我想這是作者期望的,也是作者為了我們而寫下的溫柔。──DKA/厭世廢物
成長過程的茫然、焦慮,被社會期待與主流價值扎傷的心,若是忽視心底的微弱警訊,不經意的在心中刺痛,疼痛淡去又隱隱浮現,直到你不堪負荷,是我們不願意看見的結果。
作者李家雯老師輕輕淺淺的話語,談著故事、陪伴身處迷霧的學生,一步一步,在受到侷限的生命中,探見沒被察覺的可能性。如果你仍在求學階段勇敢踏著遲疑的步伐,可以在這本書中理清模糊的想法與應該被珍視的思緒。──Siang|讀國文好時尚/IG創作者
勇敢去成為__________的自己,這個空格你會想要填上什麼呢?這個世代很多人在談創業在談斜槓,但卻依然的要求孩子們在課業上有好成績,有好學歷,明明要我們走不一樣的路,卻又同時叫我們遵循著一樣的路徑,做不到的人很挫折,做到的人卻又發現迷失了方向,學生很難當,出了社會還是痛苦,你在煩惱什麼呢?對於未來你是害怕還是充滿期待呢?也許可以透過這本書來一起想一想。──王雅涵/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如果我們拼命追逐,卻發現目的地其實什麼都沒有,該怎麼辦呢?我想這是很多臺灣學子在升上大學後感受到的迷惘。高中的課表按部就班,一週四十堂平均分配給國英數社自。心理健康與認識自己永遠在課表裡缺席,只要顧好所謂學生本業,剩下的便是你自己的事。以致於後來,我們像牧羊犬身前的羊,忘記自己為什麼定時開始奔跑,又定時回家休息。沒有課表幫忙安排一切的我們,在大學時推開了海蒂老師的諮商大門,希望能從她手上重新領取一份找尋自己的地圖與指南針。──狼焉/故事人
回想我的大學時代,也充滿迷惘與焦慮。雖說精彩的人生正等著我去闖,但也面臨了各種選擇焦慮,包括同儕、愛情、課業、社團、金錢、職涯......等。我曾在大學時期接受過心理諮商,從心理師那裡更認識自己。作者海蒂老師長期與大學生互動,這本著作肯定對正值轉大人階段的年輕世代,有莫大的助益。──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對於108課綱的學生而言,我們總以為現今的教育改革給了學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但在真正的教學現場中,躊躇不前、徬徨無助、猶豫擔心的情緒卻無時無刻坐落在學生柔軟的心頭。
學生們努力地撰寫自己的「豐功偉業」,最後成了代表自己的華麗履歷——「學習歷程檔案」。但在這些活動裡,學生們是否真的已全然將目標定矛,並有意識地進行活動的參與?還是我們都在這場升學的角力賽上,為了社會與家長們的期待,而將所有的標籤、勳章急迫地別於自己的胸前?
而你,想要的是什麼?你真的想要嗎?
這本書的存在,讓我們得以與我們內心最深層的焦慮與挫折深談。它是個解藥,在現實壓得我們喘不過氣時,讓我們得以在對話與內省中找出自我,持續向前。──傅文豪/歷史老師黑米
這段話你應該不陌生:「好好讀書,考好成績,上好大學,接下來人生就輕鬆多了。」才怪!有多少人用成績籌碼,取得好大學入場券後,才發現人生好難,卻求助無門。李家雯心理師的《你在煩惱什麼呢?》是寫給年輕人的救贖之書,裡面有著你熟悉的困頓,如有雷同,不是巧合,是你正在面對的人生課題。你不需要假裝堅強,也不必害怕逃避。放心脆弱、允許平凡,家雯的文字會接住你。《你在煩惱什麼呢?》以阿德勒為溫暖後盾,以心理練習為明亮指引,陪伴你走出青春的迷霧。──歐陽立中/爆文寫作教練、暢銷作家
★目錄:
前言 故事開啟前:厭世代不厭世,只是無奈
Part I: #課業──念書成了全部,人生竟成廢物?
1.履歷刷好刷滿,生活忙碌充實,為什麼我還是覺得好焦慮?
2.人生可以自己決定?TMD都是屁!
3.我成績這麼差,會有人喜歡我嗎?
4.延畢或休學,我該如何面對廢物人生?
Part II: #人際──交朋友與談戀愛,解鎖你的內建技能
5. 我很努力跟大家做朋友,卻默默成了系邊?
6. 溝通好難,到底要怎麼好好說話?
7. 我知道他/她是個爛人,但為什麼我就是不想分手?
8. 人際傷害無所不在,我到底該怎麼辦?
9. 別人傷害了我,但或許我有能力治癒自己?
Part III:#原生家庭──脫掉「乖孩子外衣」,放飛被束縛的心
10.除了學生、孩子、同學……我到底是誰?又還能是誰?
11.渴望當爸媽的乖小孩,但又覺得好疲憊。到底該怎麼辦?
12.其實我很想拒絕他們,但也好怕撕裂關係……
13.我愛我的家,但我也拒絕回家。我到底怎麼了?
Part IV:#自我──修「情緒」這門學分,接住墜落的心
14. 假裝沒事,但就是快樂不起來,我到底怎麼了?
15. 我以為自己是壓力大才狂吃,但真正的原因藏在情緒之後?
16. 總是覺得比不上別人,要怎麼肯定自己?
17. 討厭的世界、不順利的人生,我要如何轉念思考?
Part V:#未來──找到前進的勇氣,成為喜歡的大人吧!
18. 要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充電寶」?
19. 和他人連結吧!我比自己想像的更貼近世界
20. 客觀自省、善待別人的錯誤,我能成為更好的人
21. 「怎麼這麼有趣?」好奇心是我最好的夥伴!
結語 現在開始,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我決定「我是誰」!
特別篇 數位時代,要如何安放身心,減緩焦慮?
後記 故事結束後:關上諮商大門
<作者簡介>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相信阿德勒說的:「要理解一個人就要用他的眼睛看、耳朵聽,用他的心去感受」。比起被稱為「助人工作者」,覺得自己更像個案的生命陪伴者。在個案允許下,聆聽他的故事,共度一段生命旅程。從事大專校園輔導工作15年,更加相信每個受困的人只是暫時迷了路,而心理諮商是陪伴個案撥開籠罩多時的烏雲,催化蘊藏於內在的寶貴資源與勇氣,成為一生的力量。
現職
•臺灣大學學務處學生心理輔導中心 兼任諮商心理師
•北市多所私人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 合作心理師
•電子媒體與雜誌專欄作者
著作:《教養是合作》、《時光洗衣舖》、《與自己交換日記》
FB│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s Therapy⊃3;
部落格│海蒂的療癒生活:Therapy X Therapy
★內文試閱:
•前言
故事開啟前:厭世代不厭世,只是無奈
OPEN:開啟諮商的大門,蜂擁而上的懷疑人生
你好!我是你的心理師,謝謝你給我陪伴你的機會。首先能否告訴我,你來諮商的理由呢?
「老師,你可以告訴我,我到底怎麼了嗎?」
「你到底怎麼了?什麼意思?」
「為什麼,我就是快樂不起來?」
坐在我面前的學生,哲雄,帥氣臉孔、身材高挑,頂著令人稱羨的頂尖大學學歷,來自溫暖接納、愛不匱乏的家庭,畢業於明星高中,卻愁容滿面地告訴我,「他快樂不起來」?
「大學生活很順利,但我就是有種快樂不起來的感覺。該完成的作業、考試、社團……我都會按時完成,但依然感到無力。心裡總浮出一個聲音:我就一直這樣順順地過下去,然後呢?」
哲雄講著講著,我不禁出神,看見他像是遊戲裡的主角,一路上過關斬將,一階階慢慢達成任務。小學畢業前,認真念書;到了國中,持續專心準備升學考試;到了高中,接著拚大學。但來到了大學這一關,他卻停滯了,因為他開始對人生產生懷疑,說到底……
「人生應該是長這樣的嗎?」
當然,若持續這樣往下走,努力維持成績,順利畢業後工作,或者念研究所,按照社會的期待結婚、生子,都是旁人看似圓滿完整的結果。但你是否也跟哲雄一樣感到徬徨疑惑?並且不免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在生活?又是為了誰而活著?
哲雄的困境其實一點也不罕見,多年來在我的諮商室裡來來去去的學生們,表面上晤談的理由形形色色,有的是對「求學生涯」產生懷疑,有的是對「人際交往」、「情感議題」感到困擾,也有的是到了大學後,才發現自己想鬆綁來自「原生家庭」的束縛。然而,當我們慢慢一層層往下剝開,向內心探索的時候,便會發現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些表面話題和主訴困擾,其實都在反映大家對「自我存在」與「生命價值」等更深層議題的矛盾。
只是有時候,因為生活還可以維持,因為你還能吃、還能跑、還能在人群中假裝微笑,也因為還沒有遇到劇烈的事件衝擊,沒有出現真實的具體困境,就算你講出心中的疑慮,也會被當作少年維特的煩惱,只是無病呻吟。甚至,你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好命,才會不懂自己快樂不起來的理由……
但,真的是這樣嗎?
輸送帶的人生,終點是否真是「幸福」?
認真讀書,按部就班地接受學校師長、父母規畫好的安排,是我們文化裡推崇的主流價值。
如果你像哲雄一樣是「乖孩子」,你從不會讓人失望!而對於這樣的按部就班,你在過去不曾真正提出任何懷疑(又或者只是把懷疑放在心裡)。
因為沒有人會懷疑「當個乖小孩有什麼不對」,而你或許也發現除了專心念書、不斷追求知識之外,大人們並不太會鼓勵你去探索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不管你做什麼,他們都會跟你說:「好!那個很好!但現在……去讀書!」(或者直接一點:「做那個幹嘛?快去讀書!」)
我想到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張圖,圖中比較了臺灣與歐美學習養成的差異。那看似令人莞爾的圖片,卻有著幾分無奈的真實藏在裡面。
自小到大,你不斷被各種說法「洗腦」,縱使除了讀書之外有想要做的事,也會被大人用各種理由哄著:「沒關係,等以後就好了!」「忍耐一下,上大學就好了!」「拚一下,等畢業賺錢就好了!」
興趣?談戀愛?玩社團?總之這類與讀書無關的事情,都等之後再說!而滿足現階段的「升學任務」,才是眼前最重要的的事。(即使高中真的可以參加某些社團,或做某些志工活動,很大部分也是為了將來推甄大學時,能讓學習歷程檔案看起來漂亮一點而已!)
人生的旅途看似逐步前行,但其實是不斷的等待和延宕。直到你一路過關斬將後,才突然驚覺:「不知道自己到底等的是什麼?」
可能你偶爾還是會聽到一些從心裡發出的微弱警訊吧?它告訴你好像不該這樣,但大部分的我們還是選擇忽略內心的疑惑,選擇順應環境且自我壓抑。
因為大家都這樣,所以你跟著做準沒錯──這就是所謂的「社會期待」。跟著社會主流走,就不會有錯,也不可以有錯!包括我自己也是在這樣的價值觀下被養育長大的。於是慢慢地,我們有了一種習慣和信念:「人生就是漫長的等待」。
被規畫好的人生,卻剝奪了主動思考的可能
當你努力不懈地帶著眾人的期盼,終於順利進入了理想的學校,本以為從此終結漫長的等待,之後就是幸福快樂的人生,卻在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怎麼迎接自己的,竟是接連的懷疑和失落?
「我都已經念到他們要我念的學校和科系了,然後呢?」
「都大學了,我還是交不到(男/女)朋友啊!」
「如果我對自己念的科系沒有動力,而且我一點都感覺不到熱情,是不是代表我該轉系?」
這也是你的心聲嗎?這些是我在大學諮商室裡,經常聽到的低聲怒吼。
那些原本以為到了大學就會迎刃而解的問題,原來只是躲在暗處等著突襲而已!多年來活在父母與師長期待下的你,當任務達成後,卻漸漸失去戰鬥能力,彷彿力氣已用盡。你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為自己確立下一個目標與方向,因為多年來已習慣將他人的目標視為自己的目標,於是當自己必須為人生決定方向時,竟變得不知所措。
青春無敵的年紀,本應綻放燦爛光芒,你卻覺得自己無比黯淡,不知道接下來該把對生命的熱忱,放在哪裡?
青黃不接世代,無所不在
好吧,你說:「不!老師,那不是我!我不是那些會讀書的人。」你真的以為只有那些讀到所謂頂尖大學的學生才有這樣的煩惱嗎?
或許你跟哲雄不同,並不是在課業上遊刃有餘的人;你在求學歷程上可能跌跌撞撞,但我相信你還是一路背負著「唯有讀書高」的包袱來到大學。然而在這裡,你依然感覺不到成就,以前總聽別人說「上了大學就好了!」,結果到了大學,你忍不住黑人問號地問:「上大學究竟哪裡好?」
「我不明白,為什麼到大學還有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這種滿檔的課表?這跟高中有什麼不同?」
「不是說大學是自由的開端嗎?為什麼我每天都被原文課本、報告追著跑?哪有可能參加社團結交朋友?」
當我們已經習慣人生要以「成績分數」來為自己評價,就會發現到了大學並沒有比較快樂,自信也依然提不起來!課業跟得上的人,持續掙扎;跟不上的人,往往直接自我放棄。
整體而言,十八到二十五歲的你們像是青黃不接的世代,明明已經成年,卻依然得依附在家庭或學校的評價之下。於是你低吼著,你也想為人生做決定,卻無法在自身上感受到任何力量,因為還是「學生」的你,看不到自己的實質產能。
你發現自己對生命開始呈現一種「無感、無動力、無關心」的態度,也越來越渴望能有立即的方法來解套這種無力感,最好找到策略,能讓自己面對眼前的生活輕鬆一點、容易一點、快速一點。
所以,你聽到有人稱你為──「厭世代」!
如果可以當豔世代,誰想當厭世代?
「人在面對困境時,不會在沒有任何抗爭下,就高舉白旗。」──阿德勒/心理學大師
變得厭世或憤怒,都是源自於隱藏在背後的高度焦慮感,一種「我其實知道我該努力,但我內心還是不安。因為,我真的很懷疑,到底我能不能相信自己?所謂的『努力』是真的有用嗎?我又如何確信自己可以做到?」的掙扎。
這些聲音反映的是一種你對生活的無力、無奈,一種「無論我怎麼用力,我還是無法清楚看見未來」的恐懼。不論是你自嘲「我就爛!」或感覺消極「厭世」,甚至是表現出淡然無欲的「佛系青年」樣,都是間接性地反映出你對自身及未來的茫然。
這種厭世心態,其實都是一種對抗的武器,用來假裝自己還有力量,能夠對抗不安感受的「自我保衛機制」(safeguarding)。面對自己該努力的人生,卻又不確定努力有何意義的狀態下,你只好躲在「厭世」心態內,說服自己「不是我沒能力努力,而是我不想,也不需要努力!」
但,你是否想過,「爛」到最後呢?
我知道,這樣的狀態不能怪你。你也曾努力追逐夢想,到後來才發現夢被現實狠狠擊碎,誰能繼續發光?誰能繼續織夢?所以你想逃,想放棄,想擺爛……又或者你反而追得更用力,更賣力,但依然發現還是填不滿心中的疑惑。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想起了二〇二〇年底在連續三天內,我們所失去的那幾個臺大學生,為了某些我們不知道的原因,他們選擇放棄生命。我總會為這樣尚未綻放就逝去的青春年華,感到不捨。
難道,我們真的無法事先做點什麼嗎?
如果可以重來,我只希望能有人接住他們
促使我動筆,書寫這本書的起心動念,是那幾個向天堂奔去的學子給我的反思。然而支持我完成的力量,不只是他們,還有這些年來我所陪伴過的,一路跌跌撞撞,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疼痛、一起掙扎,也一起看見生命曙光的學生們。是他們用一度徬徨的靈魂和生命故事,提醒我該做點什麼。
我總是思索,如果有機會,我會想對當年犯下惡行的鄭捷說什麼?如果有機會,我們有沒有人能好好接住那幾個決定對生命不再抵抗的學子?每個失控的心靈,都有可以被緊緊握牢的時候,但有時一閃而逝,錯過就是錯過了。人生其實有很多變數,使力的方向不一樣,前進的方向就不一樣。
自出生之後,我們誰不是起初都想好好待在輸送帶上?但有時就是會不小心跌了跤、拐了腳,於是變得裹足不前、舉步蹣跚,然後就這樣不得已地被甩出輸送帶。然而在那之前,我們是否都有機會先幫自己綁緊安全帶,讓自己不要跌出生命之外?
我在大學諮商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類似狀態的學生們接踵而來。
社會對你貼上不公平的標籤,媒體控訴你的不上進、不積極,嘲諷你的佛系心態,暗示你的挫折容忍力太低,不明白生命的可貴,浪費自己的生命……
但我看見了這些矛盾無奈的內在心境,那是被舊有的價值觀捆綁著的新時代困境,是新舊重疊下,無數學生來不及看清內在真實自我,苦苦掙扎下所採取的抵抗姿態。
這些厭世的表象,在在都反應了內心深處的焦慮,那是一種極度渴望成功,卻又害怕自己失敗的恐懼。
如果這樣的心境,對你而言也逐漸變成常態,我其實很想告訴你:
「沒關係啊!這都是暫時的,你只是此刻不安而已。」
「沒關係啊!你只是這個階段不確定而已。」
「沒關係啊!這個階段的徬徨、迷惑……都是生命的自然狀態。」
當你能體悟此刻的狀態只是暫時,就能開始多相信自己一點。你會知道,你的生命是屬於你的主場,而你擁有獨一無二的光芒!
這是一本陪你思索,也陪你在掙扎中走出迷霧的地圖書
這本書,不是僅有熱血的激勵語言,也不會只是暖人脾胃的雞湯;它是一本陪伴與練習之書,需要你用一點一滴的時間去思量、消化。這可能是你看過最簡單,也最困難的書!
因為生活其實很簡單,是我們把它活難了。而要讓自己回到簡單,需要你也為自己做一點努力。
這本書穿插了許多不同的練習,有一些對話、一些自己陪伴自己的小技巧、一些需要你思考的問題,還有與他人互動的練習。如果你想透過單純的閱讀,帶給自己新的領悟,那很好。若你想帶給自己更深遠的改變,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有所不同,我更想邀請你將這本書視為一本練習簿,不只單純閱讀,更透過思考與實踐,來感知自己的改變。
我總這樣對學生說:我可以對你說出上萬句話,但唯有你真正「能帶走,能使用在生命中」的那句話,才會是對你最關鍵的事。只有你帶走了,才是對你有用!
所以,如果你是個習慣聽話的孩子;如果你心底有種淡淡的違和,彷彿常有聲音在告訴你,生命不該如此;如果你也一度懷疑過未來,質疑自己本來的面貌──
那就跟著我一起進入生命的探索吧!要記得,你現在的茫然、對生活的「厭世」絕對不代表對生活無感,那反而是一種深層的渴望,代表你比誰都期待自己成為「豔世代」。
所以,沒有關係,當你此刻越是徬徨混亂,表示你距離突破現狀的臨界點越是接近。這都是暫時的,一切都能度過的,只要好好盡力去活著,去體悟、去感受、去徬徨、去衝撞,你終究會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不要害怕現在,也不要逃避過去,只要我們足夠勇敢,無論生活如何扯淡,總有一天,時間會證明,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坂元裕二/劇作家
這本書將陪你看看過去怎麼了?現在的困境可以怎麼解決?未來又將是什麼模樣?不論你是正懷著無限想像即將進入大學殿堂、開始思索生命的大一新鮮人;還是已在大學讀書,卻發現越來越感到茫然的學生;或是即將畢業(或剛畢業),卻發現自己越來越無助,開始害怕脫離學生身分的「準社會新鮮人」;我都希望此書能給你一點方向,讓你有機會知道自己怎麼了。
如果你不曾害怕,怎麼知道你可以勇敢?
於是,你對於自己的徬徨,也能學著給予多一點的耐心與時間;當厭世、焦慮心情出現時,也能試著去相信自己,你還有許多的勇氣。
勇敢去成為______________的自己!
這個空格,希望你讀完本書後,為自己填下!
•摘文
14.假裝沒事,但就是快樂不起來,我到底怎麼了?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無法像孩子一樣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裡的小情緒堆積得像山一樣高,直到溢出來。與其如此,不如永遠像孩子一樣。」──《龍貓》
有時候,學生在踏入諮商室之前,會先發郵件到學校諮商中心,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怎麼了,也不知道諮商對他們有沒有實質的幫助;但是,他們想要求助的心聲是真實的。某天,我收到了這樣一封信。
老師:
請你告訴我,我是不是生病了?
我發現我最近變了,從前的我有衝勁,會笑、會唱歌。那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很喜歡跟人在一起。最近的我,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沒課的日子,睡到兩三點才起床,滑手機、看電腦,餓了也不想出去吃飯。
晚上也不想太早睡,早上又持續晚起。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早上起不來,而是不想起來。
有課的時候,我會硬逼自己起床,出門、吃飯、上課、交作業。
只是我的心好空,像是有一個大洞,但我沒辦法說,因為沒有人會懂。
不只沒有人懂,其實我自己也不懂!
大家會跟我說:你都念到大學了,要好好照顧自己啊!
所以我只能假裝,假裝自己專心上課,假裝自己有寫作業,假裝自己好像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我得假裝微笑,假裝自己沒事,假裝自己還活得很好。
對,我都在假裝!
他們說:你就是太好命,無病呻吟才會這樣。
我是嗎?可能是吧!
我一直覺得自己爛透了,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資格活著。
有時候,我會希望自己可以突然遇到意外,像是被車撞到,或是得到絕症,因為我對生命沒有留戀。不過,請老師先放心,我不會真的主動傷害自己,因為我不敢……
說來好諷刺,一個沒有生存意志的人,卻連死都不敢。
很可笑對嗎?沒關係,你可以笑,因為我也想笑我自己!
更可笑又可悲的是,我明明覺得自己爛,卻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爛透了!
我就是不敢對人家說:「嘿!我覺得自己很爛欸!」
老師,我該怎麼辦?
漂浮的浮萍敬上
負面情緒彷彿是會呼吸的痛,想逃卻找不到出口
是的,這一章我們要來談談「情緒」這件事。
每個正在經歷憂鬱折磨的人,背後總有許多令人心疼的故事,我在諮商室也遇過無數讓我忍不住一起掉眼淚的人、事、物。而他們的共通之處是,都像被憂鬱層層包裹著的繭,透不進任何希望的光。
如果這種鋪天蓋地而來的負面情緒,也正困擾著你的生活,那我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近年來,越來越多憂鬱的學子,好像「浮萍」一樣,失魂落魄地漂蕩於校園的角落;校園的心輔中心、諮商中心,排隊預約的人也越來越多。那種低潮如同圈禁著雙腳的鐵鏈,沉重得讓人舉步蹣跚,卻又找不到方法帶自己脫離這種黑洞,甚至開始否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有時候,這種「表面看起來沒什麼」的憂鬱狀態,不一定會被發現。和重度憂鬱不同的是,這些憂鬱被藏在「看似正常」的面具下,一切都偽裝得很好,還能正常上課、完成作業、參與社團、打工……等。這類的憂鬱型態表面上看起來程度較輕,生活功能還能維持,這幾年開始有不少國內外的學者,稱這樣的狀況為「高功能憂鬱狀態」。
不過我必須強調,所謂的「高功能憂鬱」,並非正式的臨床專業用語,也不是正式的診斷分類,目前也缺乏足夠的相關研究。然而,關於情緒疾患的診斷,一定得經過精神科醫師評估,千萬不可以單純閱讀文字上的描述,就認為自己絕對是生病了!但以下幾個種狀況可以提供你自我檢測,協助你思考:自己是不是需要進一步找人聊聊了?
1.覺得自己總是在人前強顏歡笑、戴著面具度日。
2.不管休息再久,依然容易疲憊,對生活提不起勁。
3.就算開心的事情發生,喜悅的感覺不會持續太久,便會立刻被疲憊、麻痺、無奈、焦慮等各種情緒取代。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令你由衷地、持續地開心很久。
4.表面上你的生活忙碌充實,但大多都是提不起勁地勉強在做。
5.總是懷疑人生,質疑自己的能力。經常反射性地自我批評,不管如何努力,你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6.即使遇到成功經驗,也覺得只是自己幸運。認為自己沒有資格享受成功,更不該有滿足的感受。
7.雖然偶爾還是會有幾天算是「正常」的好日子,但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糟糕透頂。
8.當你向別人傾訴,卻沒有人能了解你的心情,於是「開口求助」成最困難的事情之一。
9.總之就是快樂不起來,而你痛恨自己的不快樂。而且這種狀況維持了好久,久到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忍耐多久了。
你為什麼憂鬱?逃不了的牢籠,習得無助感
或許你會想問:「我到底為什麼會憂鬱呢?」我有一個研究可以跟你分享。這是一九七五年美國心理學非常著名的研究:科學家將狗兒關在通電的牢籠裡,只要小狗試著掙脫牢籠想闖出去,就會遭到電擊。多次嘗試以後,狗兒們逐漸學習到「不論多努力,都只會帶來痛苦,根本沒有掙脫的可能!」於是,就算最後科學家將籠門直接打開,也不再通電,狗兒們依然消極地趴在地上,完全喪失逃脫的動力。
最終狗兒放棄努力了,因為牠學到:不論再怎麼努力,都是徒勞無功。這是心理學裡非常著名的概念:「習得無助感(Learnedhelplessness)」。
科學家認為,在人類身上也能觀察到「習得無助感」的狀態,並且很有可能就是造成我們落入情緒困擾(憂鬱、焦慮等)的心理機制。如果你正經驗著高濃度的挫折,不管是在課業、人際或是家庭關係上,當你試圖扭轉困境卻一再失敗,就有可能慢慢落入「我想放棄了」、「努力也沒用」的情緒漩渦。
當然沒有人喜歡這種感覺,我自己也不喜歡!你極度討厭自己一直停留在負面情緒,所以開始指責自己,懷疑自己是不是挫折耐受力太低。但我要跟你說,才不是這樣子呢!相反地,那更可能是你總是苛求自己完美,但反覆努力依然達不到至高標準,才落入那樣的狀態。
感受沒有錯,請好好擁抱它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和心理勵志書籍,都開始呼籲「別害怕自己的情緒,而是要擁抱它」。因為不論如何,情緒都沒有對錯之分,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情緒,它理應都是美好與自然的存在,而且帶著意義。
情緒有高低起伏是很自然的事,為什麼一定要拒絕那些負面感覺呢?為什麼非得逼自己快樂不可?我知道來到大學的你們,常常聽人說「追逐快樂等於追逐幸福」;而各式祝福別人的賀詞也脫離不了這樣的邏輯:生日快樂、放假快樂、開學快樂……,好像追求幸福快樂是人生唯一的答案。但,有誰的生活會永遠幸福快樂?生命中的低潮、挫折,不也是常見且「正常」的狀態嗎?
有時你拒絕變得情緒化,其實只是不想要負面情緒而已。你依然渴望擁抱喜悅、興奮、愉快的感覺;但,你不要任何的負面狀態。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也先不要苛責自己,因為問題在於我們的成長環境,容易汙名化負面情緒。
如果今天你有任何身體不舒服,像是頭痛、感冒、骨折,你一定一點都不怕被知道。但心理的不適呢?是不是就算想承認、想傾訴,也還是會害怕別人用你憂鬱的片面狀態,解讀成那就是全部的你?所以你明明感覺焦慮,卻壓抑自己;明明感覺憂鬱,卻強顏歡笑,不想接納自己的情緒,就如同寫信給我的「浮萍」一樣,與自己當下真實的情緒狀態失去連結!
適度允許自己擁有負面感受,是你可以放過自己的方法。每種情緒,都是自然也理所當然的存在。如果長期漠視自己的感覺,否認低潮狀態,又強迫自己一定要「堅強起來」,就可能越發不敢尋求幫助,於是放任負面情緒在心裡潰爛,那就是另一種對自己的嚴重傷害。因此,學會擁抱自己的所有感受,並學著調節情緒,是我們的重要課題。你可能會問:「道理我都懂,但我不知道要從何開始?」
我會這麼回答你:在能夠學會好好調節情緒之前,請先練習與它共處就好。
接住自己的情緒,從「共處」開始
走過雪山隧道嗎?每次進入隧道裡面,我都怕死了,也一定會閉上眼睛讓自己儘快睡著。為什麼?因為它和別的隧道不同,它「長」得可怕。進入一般隧道時,你會看到遠方有一個很小很小的亮點,雖然小到不行,但你知道它在。所以只要持續前進,就會走到出口。
與負面情緒共處,就像是走在雪山隧道裡的感覺。隧道裡的壓迫感令人窒息,而它幽暗冗長,也沒辦法讓我們立刻看到前方亮點,只能一直走、一直走,也會在中途幾度懷疑:那個亮點到底會不會出現?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我想跟你說:沒關係啊!覺得累了,就慢慢走。就算有時想停下來也沒關係,喘口氣,腳步慢一點,總是會找到出口的!隨時記得跟自己說:這些都是暫時的。生命的每個轉折處、所有令你痛苦不堪的缺口,都會隨著時間慢慢癒合、復原如初。這件事不會立即發生,需要你給它時間;相反地,若你越是抗拒,就越容易過度用力,反而會被情緒大浪給吞噬。
你唯一需要努力的,就是「相信自己可以走下去」,接納自己內心的慌亂,接納自己感覺很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跟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共處。
阿德勒相信,人該被「整體」地看待,當我們遇見憂鬱、焦慮、恐懼的情緒時,請記得那並不是你的全部,只是整體生命的片刻經驗,而你都有能力和它們共處,等待它們過去。拒絕相信它們的存在,並不會讓你比較好。
所以不要急,等待是與情緒共處的關鍵。等待焦慮過去,就像是等待漲潮的海水退潮。只要自己的心能再次靜下,你就能夠一次次地進步,慢慢學習調節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