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人必須工作與勞動才能生存,而生存不僅是為自己,也為繁衍發展的需要,所謂「營生」。本書探討外省人來台灣之後的營生樣態,從眾所周知的(外省)「軍公教」階層入手,又看見榮民與農墾、外省礦工社區等多元的外省人面貌,審視族群隔閡與社會公平性問題並提出思辨。
全書有九篇文章,分為兩大主題:(一)關於政策的影響:涉及國家如何治理來台外省人的營生必要,以及所引發的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包括對軍公教「優勢」以及榮民的安置的檢視與討論;(二)外省營生社區的個案描述,例如前省府員工的「中興新村」,非眷村榮民形成的「自力社區」,以及苗栗南庄的外省客家礦工聚落,呈現同為外省人但營生資源落差甚大的面貌。
★目錄:
總編序 為「外省人」研究與臺灣 張茂桂
主編序 外省與榮民:資源分配與經濟生活 楊聰榮
政策與省籍優勢?
國民黨政權在經濟上的外省籍軍公教優惠待遇體制 林丘湟
族群不平等與「軍公教教育補助」之謎 張茂桂、吳忻怡
榮民的安養與安置
榮民的婚配與安養輔導政策—四個桃園的個案 巫智豐
流浪到花蓮—歷史時間中的農墾安置 李紀平
省籍與流動
外省籍族群從事軍公教行業原因之探討 鍾基年原著、潘美智改寫
外省人身份如何帶來職場優勢? 劉唐芬
社區與階層分化
以公教為職業的外省社區—中興新村個案研究 陳慈莉
老榮民社區的社會資源與社會流動 呂秀玲
南庄莊氏宗親的礦工—在台客家外省人的職業與生活適應 彭芊琪
<作者簡介>
楊聰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華語系副教授,專長為族群研究、國際研究、環境社會學與文化政治學。澳洲國立大學(ANU) 亞洲太平洋歷史哲學博士。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及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曾任外省台灣人協會理事長,台灣新住民人權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