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P47-A900H2ELI

曾經,穆斯林雄視歐洲(2024年版)

$379
$480
折價券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限量)

  • 登記送

    【全家】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冰仙女紅茶兌換券乙張(限量)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香鑽水果茶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李中文
ISBN:
9789863602217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12
  • 內文簡介

  • 穆斯林在歷史上曾經以其強勢文化觀點來看待歐洲
    在西方的傳統歷史中,「發現」一詞通常是用在描述這樣的過程,即歐洲(尤其西歐)人由十五世紀開始,汲汲於發現世界各個角落。本書的主題則有別於此,亦即「發現」的意義有所異同。這個「發現」開始得較早,但繼續得較晚,在該過程中,歐洲人並非發現陌生、遙遠地方蠻族的人,而是本身是受到來自回教國家的勘查者所發現與觀察的化外之民。
    中世紀時阿拉伯回教世界的文明,在在都超越基督教歐洲。在數學、醫學乃至整個科學方面,學會阿拉伯文就可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知識。
    世界一流的中東史家柏納•路易斯教授,以翻轉西方學者心目中傳統的焦點之氣勢,探討了回教徒對西方認知的來源與性質。
    這部生動活潑的作品,勾勒數世紀以來歐洲與伊斯蘭種種彼此影響的微妙方式,以回教徒觀點重述了像是圖爾戰役、十字軍東征、勒班陀戰役,和維也納之圍等廣為人知的歷史事件。作者引述伊斯蘭學者專家的史料,描述他們對西方文物的觀感,像是對庭園、繪畫、議會、衛生、儀態,乃至婦女衣領等等的印象。

    ※初版書名:穆斯林發現歐洲


    ★本書特色:

    .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的千年糾結:
    伊斯蘭與基督宗教這兩兄弟間的鬥爭由來已久,
    兩者間重要的親緣關係反而常遭忽略。
    舉世聞名的中東史權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Bernard Lewise
    勾勒千百年來歐洲與伊斯蘭種種微妙的互動關係。
    .天下大國的視野轉換:
    本書反轉一向以西方強勢文化觀點所看待的世界,
    探討伊斯蘭世界對西方認知的來源與性質。


    ★名人推薦:

    兼具精確與權威的著作……隨處可見難得且翔實的資訊……一部別開生面的作品。
    ——英國中世紀史學家索瑟恩爵士(Sir Richard W. Southern),《紐約時報》

    在穆斯林歷史的撰作方面,不論權威性、史識或文筆,柏納•路易斯皆獨領風騷。
    ——英國權威史家崔姆—路普(Hugh Trevor-Roper)


    ★內文試閱:

    1接觸與衝擊
    Contact and Impact

    回教史家看歷史性戰役

    西元七世紀前半葉,先知穆罕默德於阿拉伯開始宣教時,整個地中海區都還是基督教的領域。就連歐洲、非洲乃至亞洲沿岸,居民幾乎都分屬基督教的各宗派。在希臘羅馬世界的其他宗教中,只有兩種宗教還延續著,即猶太教和摩尼教,它們被這塊土地上的少數人信奉著。位於地中海東部的東羅馬帝國,即所謂拜占庭帝國,仍極強盛,以君士坦丁堡為國都,統治著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部分北非、小亞細亞和東南歐。地中海西部的羅馬政權已衰落,各蠻族及其王國從羅馬的廢墟崛起,皈依了基督教,並以若干成果,維持羅馬國家和基督教會的門面。但基督教版圖並不僅限於地中海地區,在拜占庭帝國東境的美索不達米亞,包含波斯帝國的大城及西部主要省份,在七世紀初葉仍奉基督教,這是羅馬世界以外的基督教領域。除羅馬和波斯邊境外,就連阿拉伯信奉不同教的居民中,也有少數基督徒和猶太人(譯註:一般而言,猶太人就等同於猶太教徒)。
    穆罕默德歸真(意即過世,六三二年)後,短短幾十年間,繼位者就跨出阿拉伯半島,侵入拜占庭和波斯,使這兩大帝國讓出之間的中東地帶,奪得廣大的疆土。波斯帝國受到全面的征伐與滲透。這些阿拉伯人從羅馬世界拿下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部分北非,從而成為進佔西班牙和地中海島嶼(尤其是西西里)的跳板。只要再打敗拜占庭及蠻族部隊,即可將各國合併成伊斯蘭帝國,使基督教國家腹背受敵。就東疆而言,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阿拉伯軍進逼安那托利亞,接著到了希臘、基督教國家(Christendom,一譯基督宗教國,或基督王國)和拜占庭帝國心臟地帶,而西疆的阿拉伯軍和(北非)柏柏爾(Berber)軍,則從已佔領的西班牙越過庇里牛斯山脈,覬覦西歐。沒多久,穆斯林軍就佔領西西里島和義大利南部,而對著整個羅馬帝國虎視眈眈。
    就西方傳統的史觀來看,遏阻回教徒的進逼並保全西歐基督教的關鍵戰役,是圖爾戰役與普瓦捷戰役(Battle of Tours and Poitiers)。七三二年,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所率領的法蘭克軍重挫了伊斯蘭軍,這可說是歐洲史上救亡圖存的第一個轉捩點。(英國史家)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有段膾炙人口的話,顯示西洋人對該戰役的觀感,及其扭轉命運的意義:

    「常勝軍的路線由直布羅陀海峽到(法國中部)羅亞爾河,綿延一千英里(一千六百公里);阿拉伯人擴張到波蘭和蘇格蘭高地;萊因河和尼羅河或幼發拉底河同樣遭受到威脅,阿拉伯艦隊或許不需要經過戰鬥,就可長驅直入泰晤士河。如今牛津的小學可能要教起《古蘭經》,佈道壇則用於對行過割禮的人(譯註:即改宗的信眾或回教徒)宣講穆罕默德受真主降示的神蹟與真理。」

    吉朋接著表示:「幸虧此人(譯註:即鐵鎚查理)的才能和運勢,基督教才得以脫離此般不幸。」
    對於鐵鎚查理的成就,和圖爾及普瓦捷兩戰役的結果,回教傳統則反映不同的觀點。阿拉伯人擁有豐富的歷史文獻,對吉哈德(jihād,即為了信仰對不同教者展開的聖戰)若干成果大書特書,並忠實記載對手的挫敗(甚或勝利)。
    不消說,阿拉伯人也很清楚,他們的西向擴張到了法國就遭遇瓶頸,一些作者提到了納博那(Narbonne),即阿拉伯人堅守到西元七五九年的城池,「回教徒攻克法蘭克版圖的最後據點」(譯註:當時穆斯林通稱西歐人、甚至稱歐洲人為法蘭克人)。日後某作者以慨嘆的口吻,引述納博那紀念碑上的碑文:「掉過頭去吧,易司瑪儀(Ishmael,譯註:即以實馬利,回教天房的建造者)之子孫,這是你的極限。若你們質疑,我將答覆,但倘若你們不肯回頭,就將會相互廝殺,直到末日審判。」但中世紀阿拉伯史家不曾提及圖爾或普瓦捷二詞,對鐵鎚查理也一無所知。戰役叫做Balāţal-Shuhadā,即取名為殉道者的光輝大道,記載成小規模的遭遇戰。該詞彙無人加以求證,直至十七世紀,才出現在西班牙阿拉伯史家的著作。在阿拉伯人的東方史學中,對此事件頂多是一筆帶過。撰著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和西班牙史事的權威史家伊本.阿布達.哈坎(Ibn `Abd al-Hakam,八○三至八七一年),只有以下寥寥幾句:

    「烏貝達(`Ubayda,北非統治者)將西班牙統治權交給阿卜杜勒.拉赫曼(Abd al-Rahmān ibn `Abdallah al-`Akkī)。此人因出征法蘭克人而名重一時,他們是離西班牙最遠的敵手。他打敗法蘭克人,擄獲許多戰利品……隨後,他繼續遠征,並和所有戰友為伊斯蘭而慷慨犧牲。他……歸真於回曆一一五年(西元七三三到七三四年)。」

    其他史家的態度也相仿。值得注意的是,最重要的東方阿拉伯史家塔百里(Tabarī,九二三年歿),及回教西班牙史最傑出的史家伊本.奎提亞(Ibn al-Qū
    ţiyya,九七七年歿),對這兩場戰役均隻字未提。
    相對於穆斯林史學傳統的略之不論或不予重視,其對於當時阿拉伯人一心想攻佔君士坦丁堡,倒是大書特書。這些未有斬獲的包圍和攻擊,在正史和野史中受到肯定,其中有些事件的細節還透露末世論的氛圍,預言救世主時代的來臨。
    然而,就這種厚此薄彼的歷史評價而言,若說穆斯林史家的觀點比後世西方史家翔實,其實並不必太懷疑。法蘭克人在普瓦捷戰役中所遭遇到的,是離家鄉數千里來遠征的掠奪者。他們所擊倒的,乃是瀕臨瓶頸、精疲力竭的部隊。相反地,君士坦丁堡希臘的守城將士,所面臨的是哈里發(caliph,譯註:為伊斯蘭王朝統治者的稱呼)部隊的精銳,是直接由本國基地出發、對敵國首都發動的主要攻勢。換言之,希臘人在此抗擊的伊斯蘭軍,是未經損耗且強而有力的。就如吉朋所說,其路線從直布羅陀海峽到羅亞爾河河岸,長達一千英里;而直布羅陀海峽離阿拉伯有數千英里之遙。阿拉伯人認為,經中歐到萊因河的路線較短──比取道烏滸水(Oxus,譯註:現今的阿姆河,流經北阿富汗匯入鹹海)和中國邊境省力許多。因此,使東、西方基督教得以延續的,是阿拉伯軍攻佔君士坦丁堡的挫敗,而不是他們在圖爾和普瓦捷戰役中攻略作業的失利。

    回教政權重心的轉移與分散

    阿拉伯人十分清楚東、西方基督徒的差別。他們通常用Rūm(魯姆)這個阿拉伯語詞稱呼拜占庭人,之後,波斯人和土耳其人也沿用這個語詞來代表羅馬。拜占庭人稱羅馬帝國,自稱為羅馬人。當時的伊斯蘭語,以Rūm來涵蓋希臘人,而拜占庭帝國之前的疆域,則以Rūm國而為人所知,希臘語則稱之為Rūmī。事有湊巧,連希臘人自己也常以Romaike(本指基督教)一詞指稱拜占庭的事物。對於在義大利也有個叫羅馬的城市這件事,阿拉伯地理學者也略有所聞。不過,相較於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的羅馬城,義大利的羅馬城似乎就較不重要而少有人知了。
    儘管穆斯林軍在君士坦丁堡遭挫,卻仍繼續從東、西邊境包夾該帝國,但此時的擴張行動已是後勁不足。在西疆方面,征服西西里島是唯 一的輝煌戰果(八二七至九○二年)。在東疆,回教徒於印度和中國邊境陷入膠著。在正中央,拜占庭邊疆相安無事,攻克君士坦丁堡的計畫就此順延下去。
    回教徒這第一階段的聖戰,已確實告一段落。早期的征伐狂熱已大受損耗,其飢渴(不管對戰利品或對殉教)已得到滿足。新的哈里發時代──阿拔斯王朝(the Abbasids),在八世紀中期接替伍麥葉王朝(the Umayyads),首都由敘利亞東遷至伊拉克。如此一來,這片廣大領土就轉型為重亞洲、輕地中海的帝國。此時對於聖戰的興致就變得可有可無,對西部邊疆的關切也降至最低。
    以地中海各國為主的新回教國家,曾與歐洲基督徒進行過長時期的鬥爭。但不久後,對於反異教徒(譯註:異教徒在此指不同宗教的信徒,即基督徒,不是指沒有宗教的異議份子,下同;另外,《古蘭經》中稱不同宗教的信徒為「不信道的人」,或「以物配主者」,即指偶像崇拜者)聖戰的熱衷,就轉移到處理內部問題上。在伊斯蘭世界中,很早就出現教義分歧,遜尼派奉巴格達的阿拔斯哈里發為正統,後來成為主流,其他不同教派大都鬆散地統轄在什葉派名下,挑戰遜尼派的見解及其哈里發的正統。十世紀時,一不同教派的哈里發(法蒂瑪地方王朝,the Fatimids)先是在突尼西亞(Tunisia),後來在埃及崛起,向阿拔斯王朝爭奪全回教世界的領導權。在法蒂瑪王朝之前,回教各國中也出現過其他自主、獨立的統治者,不過,他們大都樂於在口頭上承認遜尼派的阿拔斯哈里發的宗主權。法蒂瑪王朝則加以否認,主張本身就是伊斯蘭唯 一正統的哈里發,有權罷黜阿拔斯的僭位。於是乎,回教世界的哈里發由一位變成兩位,之後又成了三位,因為西班牙科爾多瓦(Cordova)的伍麥葉王公,感到法蒂瑪擴張與顛覆的威脅,就在領土上自封哈里發。所以,宗派分歧與政權傾軋,就成為回教世界的主要關切,原先的邊境衝突就被拋諸腦後。遜尼派與什葉派和衷共濟的大時代已然過去,伊斯蘭和基督教的分立彷彿就此底定,而伊斯蘭一些相互承認的形式,以及與非回教國家間的關係,也就應運而生。
    若說回教聖戰已暫告一段落,那麼基督徒的聖戰才正要開始。基督徒始終記得,回教帝國中的大部分國家,曾是皈依基督教的,其中還包括基督教起源的聖地本身。基督徒反攻伊斯蘭,是受到回教世界中明顯的積弱與內訌的刺激。不消說,有人趁動亂從中漁利。但發動攻擊、進犯回教版圖的人,既不是基督徒,也非回教徒,而是外教者──東方的土耳其人及西方的維京人,只不過這些活動為期甚短。其中更重要的,是基督教權力的恢復和收服基督教失土的決心。

    回教徒看基督教反攻

    基督徒的收復失土運動肇始於西、東邊陲。西班牙的各小公國原本就想將版圖推進到伊比利半島以北,當時便開始集中力量,從事擴張,期間得到法蘭克人的支援,後來諾曼人襲擊回教國家,也成為一股助力。在東疆,來自高加索的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的基督教部族,也開始反叛其穆斯林君主。到了十世紀後半,拜占庭人也開始對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希臘諸島等的回教徒發動反攻,收復許多失土。
    十一世紀期間,基督教部隊常打敗伊斯蘭軍。在東方,基督教的喬治亞王國,成功抗阻回教徒的入侵,並開始對外擴張,掌控黑海與裡海之間的高加索隘路。在地中海方面,基督教部隊收復薩丁尼亞和西西里,使其脫離回教統治者的掌控。在伊比利半島方面,捲土重來的部隊持續南進,將(西班牙)托萊多(Toledo)和(葡萄牙)孔布拉(Coimbra)收回基督教的版圖。
    其後,來自西歐的基督教部隊於一○九八年發兵,在一連串征討下,很快攻克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海岸平原,此即所謂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
    這場東征對回教徒而言,並非那麼家喻戶曉。在當時穆斯林的著作中,「十字軍」和「十字軍東征」二詞甚為罕見,該語詞相當晚近才收入阿拉伯人有關基督教的著作中,之前在阿拉伯文或其他伊斯蘭的語文中,其實是找不到對應詞的。就當時的穆斯林觀察家而言,這批十字軍不過是法蘭克人或烏合之眾──即擅自入侵伊斯蘭世界的眾多異教徒和蠻族之一,其特徵就在驍勇善戰,才僥倖成功的。就這點而言,歐洲基督徒和回教徒差別不大,他們也是許久都不願承認伊斯蘭是足以平起平坐的宗教,視回教徒為異教徒、不信教者,或最多是以阿拉伯人或摩爾人、土耳其人或韃靼人的種族名來稱呼。
    十字軍的成就,大半要歸諸於回教徒的積弱。早在十一世紀中期,伊斯蘭文明就顯露某些病徵。在內政問題和政權分立下,各部領土主要是巧取豪奪的結果,這種裡裡外外(在回教徒眼中)都是蠻族的情況,持續將近三個世紀。在非洲方面,新的宗教運動使摩洛哥南部和塞內加爾│尼日(Senegal-Niger)等地的各柏柏爾部族團結起來。該運動持續擴大,形成包括西北非大部及穆斯林西班牙的新柏柏爾王朝。東方的伊斯蘭國,遭到中亞及以東的草原部族(先是突厥人,後是蒙古人)的侵略,他們的遷徙和征服,改變了整個中東社會的種族、社會和文化型態。甚至帝國內部行政組織的腐敗,也利於貝都因人(the Bedouin)和其他游牧族,出沒於曾受到灌溉栽培的土地上。
    不過,當中卻沒有任何一股勢力,能給回教世界造成巨大、難以彌補的損害。因為柏柏爾人和貝都因人畢竟都是回教徒,而突厥人則很快就成為伊斯蘭有史以來最強壯的戰士。第一個對伊斯蘭形成致命威脅的,是來自於北方(即歐洲)的蠻族。
    當時大馬士革的官方史家伊本.開拉尼希(Ibn al-Qalānisī),記錄了回曆(譯註:即以穆罕默德遷徙之年為回曆元年)四九○年時(西元一○九六到九七年間)十字軍的到來如下:

    「今年,彙報不斷傳來,在君士坦丁堡方位出現了法蘭克部隊,兵員多到不計其數。消息接連不斷,在四處傳播後,民心開始不安  ……」

    在百餘年後,遙遠的(伊拉克)摩蘇爾(Mosul)大史家伊本.阿西爾(Ibn al-Athīr),以更開闊的眼光看待這事件:

    「法蘭克人的帝國之首度出現,其權力的擴大,侵犯伊斯蘭版圖和佔領若干領土,是發生在(回曆)四七八年(西元一○八五到八六年間),他們拿下托萊多及安達魯西亞的一些城池,這是之前就開始的。之後在四八四年(一○九一到九二年間),他們襲擊並佔領西西里島,這也是筆者之前提過的。後來他們甚至登上非洲海岸,奪取若干領土,但也可說是收復。再來他們就征服了其他現今眾所周知的地方。到了四九○年(一○九六到九七年間),他們進攻敘利亞……」

    十字軍以無堅不摧的凌厲攻勢,將敘利亞到巴勒斯坦海岸、托羅斯山脈(Taurus)丘陵地帶往西奈(Sinai)山隘路等等的法蘭克人、基督徒、封建諸侯連成一氣。回教版圖上的這些基督教城市遺址,還要兩個多世紀才被回教聖戰所清除。
    起初,伊斯蘭王朝態度冷淡地接見這些遠道而來的洋人,而前不久,拉丁民族(譯按:似指十字軍)才在敘利亞│巴勒斯坦詭譎多變的政局中贏得地位。原先的吉哈德早已落幕,聖戰精神似乎也早已被忘卻。當時正值暴力與動亂的時期,伊斯蘭國遭受各方的夾擊,亦即中亞、柏柏爾人的非洲和基督教國的夾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陷落,一開始即使在大馬士革、開羅和(敘利亞)阿勒坡(Aleppo)也只稍稍引人注意罷了,在其他地方簡直可說是不為人知。十三世紀初,伊本.阿西爾記錄了十字軍佔領期間,第一批巴勒斯坦難民逃到巴格達的經過,談到他們流離失所並請求支援,卻不見任何後續措施。這樣的消息可見諸於當時的伊拉克詩人,他哀悼耶路撒冷陷落與回教徒失敗,並諷喻其防禦措施,其中還提到Rūm,即拜占庭征服者。不管是東方或西方的回教統治者,都樂於和新友邦往來,甚至在必要時和他們聯盟起來鬥爭穆斯林同胞。在兩百多年間,處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回教徒與法蘭克人你來我往,有時交戰,有時也進行通商、外交,甚而結盟。十字軍東征結束後,西洋的貿易商和朝聖者,在埃及和黎凡特(the Levant,譯註:地中海東部諸國及島嶼,含敘利亞、黎巴嫩在內的、自希臘至埃及的地區)暢行無阻,回教統治者也接連與往來的西方各國簽署貿易合約。
    在遠東方面,基督教收復失土運動最後獲得了全盤勝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穆斯林君主甚至人民遭到驅逐,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更乘勝追擊.進入非洲追逐他們先前的統治者。在東疆方面,由於不斷有歐洲調兵增援,十字軍一時得以立於不敗之地,不過在回教徒連續反攻下,逐漸耗弱,後來到一二九一年,拉丁勢力的最後堡壘──巴勒斯坦的阿卡(Acre)港,最終落入馬木路克(the Mamluk)蘇丹(sultan,一譯素檀)之手。

    (全文未完)
  • 作者簡介

    柏納•路易斯 (Bernard Lewis)
    英裔美國猶太歷史學者,舉世聞名的中東史權威。一九一六年生於倫敦,曾任倫敦亞非學院中東史教授、普林斯頓大學道奇(Cleveland E. Dodge)近東研究基金會榮譽教授,並服務於康乃爾大學。
    著作等身,包括《中東的種族和奴隸》、《近代土耳其的崛起》、《伊斯坦堡和鄂圖曼文明》、《衝突的文化: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基督徒、回教徒和猶太教徒》和《閃族與反閃族》等著作。譯成中文的有《中東:自基督教興起至二十世紀末》、《哪裡出了錯》和《阿拉伯人的歷史》等書。《曾經,穆斯林雄視歐洲》目前已譯為多國語文,計有法文、德文、義大利文、日文,和土耳其文、波斯文、印尼文,以及伊斯蘭世界的其他語文。

    譯者:李中文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專職譯者,譯有《亞歷山大大帝》、《神秘古蘭經》、《海盜》、《曾經,穆斯林雄視歐洲》、《愛因斯坦在柏林》、《何謂哲學問題》、《論時間》等書。

    作者序

    初版序

    在西方的傳統歷史中,「發現」一詞通常是用在描述這樣的過程,即歐洲(尤其西歐)人由十五世紀開始,汲汲於發現世界各個角落。本書的主題則有別於此,亦即「發現」的意義有所不同。這個「發現」開始得較早,但延續到較晚,在該過程中,歐洲人並非發現陌生、遙遠地方蠻族的人,而是本身是受到來自回教國家的勘察者所發現與觀察的化外之民。以下的篇章,是想檢視回教對西方認知的來源和性質,及其各個發展的階段。這段歷史始於回教徒首度入侵歐洲,並隨即引起西方基督教對回教的大反攻,及其導致回教收復失土的聖戰;接著,回教徒和基督教地中海岸間的貿易及外交關係恢復並擴大;再(在中世紀結束後)繼之以在土耳其、伊朗和摩洛哥新的回教君主,及其對歐洲的試探性勘察。這段歷史,以歐洲第一階段的大規模衝擊作為尾聲,時間自十八世紀後半起於中東回教的心臟地帶,並開啟新的時代,穆斯林在該時代的發現歐洲,是被迫的、大規模的,且一般而言是飽受折磨的。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伊斯蘭和西歐之間的對待關係,以不尋常的觀點(穆斯林的觀點)來處理廣為人知的事件。在看待圖爾和普瓦捷的戰役(譯註:西元七三二年,一路所向披靡的阿拉伯軍入侵高盧南部,但法蘭克王鐵鎚查理分別在今日法國的Tours和Poitiers大破阿拉伯軍,成功阻止回教勢力向歐洲擴張,為歐洲史上最重要的兩場戰役)時,筆者不再從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譯註:法蘭克王查理,綽號「鐵鎚」,喻其作戰風格冰冷強硬)的觀點,而是由阿拉伯敵營的觀點來評價;從土耳其人的觀點看勒班陀戰役(Lepanto,譯註:一五七○年,鄂圖曼帝國出兵奪取威尼斯領土塞浦路斯,歐洲聯軍在希臘的勒班陀與之發生海戰);而維也納之圍(譯註:一六八三年,鄂圖曼帝國部隊以回教為號召,由小亞細亞西部迅速進逼至維也納城下),則是包圍者的觀感。這段敘述著重的,是設法理解回教徒的世界觀,和伊斯蘭在該觀點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著眼於媒介與中間人;和在回教徒與歐洲人之間溝通時使用的語言,其中包括了筆譯與口譯等問題,還有出入境者的問題,亦即包含商人、使節、特務,和其他由回教國家來到歐洲的人。之間還注意到一些角色,像是戰俘、回教國家中的非回教人民,和由歐洲徵調到回教國家的新兵等等的中間人。這個部分的尾聲,是稍加瀏覽西歐在回教學者心目中的形象,特別是以其歷史與地理著作來考察。
    本書的第三部分,則探討特殊的主題──經濟事務、政府與正義、科學與技術、文學與藝術,和人民與社會等等。
    近年來,大家主要是從歐洲人的觀點來看伊斯蘭。但在這些文章中,回教徒似乎都是安靜而被動的受害者。然而就伊斯蘭和歐洲之間的關係而言,不管是平時或戰時,卻從來都是對話,而非獨白:亦即這個發現的過程是雙向的。回教徒對西方世界的觀感之值得研究,其實並不亞於西方對伊斯蘭的觀感,只不過長期以來較少受到注意。
    本書經過長時間的醞釀。二十五年前,筆者對該課題發生興趣,並於一九五五年在羅馬舉辦的史學國際研討會中,提交第一篇報告。後來則有一些處理這類觀點的文章,以及在北非、中東及其他地方的大學(包括數所美國大學)和學會發表的演講。一九五七年在BBC的教育電台的系列廣播節目中,發表了較大篇幅的文章,晚近則於一九八○年五月,在法蘭西學院做了五次公開的講座。筆者要感謝上述所有的邀請者和聽眾,他們提供筆者發表演講、乃至改進文章的機會。
    最後,面對各以不同方式促成本書的完成和問世的人,筆者在此表示由衷的謝意。要特別感謝普林斯頓大學羅絲芭(Dorothy Rothbard)小姐,和高級研究所柯拉可(Peggy Clarke)小姐,將手稿轉成打字稿與清校稿的用心和技巧,她們有時還得克服極為不利的條件;W. W. Norton出版社柯諾薇芝(Cathy Kornovich)小姐對最後打字稿一絲不苟、價值非凡的編輯作業;四位普林斯頓的研究生,即馬夢(Shaun Marmon)小姐和馬可夫斯基(Alan Makovsky)先生的大力協助(尤其在最後的完成階段),愛森伯格(David Eisenberg)先生的校閱及多方查證,以及雅瑞森(James L. Yarrison)先生的若干建言;倫敦不列顛圖書館蒂忒莉(Norah Titley)小姐和多倫多大學歐文斯(Glyn Meredith Owens)教授,在找尋為本書增色的適當圖片資料時的協助和建議;也感謝我的朋友兼同事伊撒威(Charles Issawi)教授最後的校稿,提供了許多高見。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於普林斯頓

    目錄

    中譯版編按
    作者按
    二○○一年平裝版序
    初版序

    1 接觸與衝擊
    2 穆斯林的世界觀
    3 語文和翻譯
    4 媒介及中間人
    5 穆斯林學者看西洋
    6 宗教
    7 經濟事務:認識與接觸
    8 政府及正義
    9 科學與技術
    10 文化生活
    11 社交生活
    12 結論

    註釋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