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P47-A900G7Q6W

薛西弗斯神話

驚喜優惠
$252
$280
  • P幣

    6月刷星展PChome聯名卡週四回饋P幣2%

  • 登記抽

    【618年中折扣戰】App限定-全站指定品單筆滿$618登記抽SONY旗艦真無線藍牙耳機(顏色隨機)

  • 登記送

    【OK】單筆滿$1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OK購物金50元(限量)

  • 登記送

    【全家】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冰經典美式(大杯)兌換券乙張(限量)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CITY CAFE大杯冰美式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袁筱一
ISBN:
9786263434035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2/28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是卡繆的哲學隨筆,也是其「荒謬哲學」思想考察最集中、最透澈的闡釋。他藉著希臘神話人物薛西弗斯把石頭推上山巔,並看著石頭滾落的故事,闡發他的「荒謬」概念。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關係到荒謬的概念和推理。第二 個部分則是所謂的「荒謬之人」,是從荒謬的概念到荒謬的行動(創造)之間的過渡。第三個部分就是荒謬的創造, 因為「創造,就是活過兩次」。最後一部分是薛西弗斯神話, 卡繆把荒謬之人放在了薛西弗斯的肩上,透過這個時時都在推石頭上山,並看著石頭滾落,卻依然保持平靜的形象告訴我們,什麼是人的尊嚴。──袁筱一 (導讀 ) ★專家推薦: 楊婉儀 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目錄: 導讀 / 袁筱一 以對於荒謬的享受反抗荒謬:薛西弗斯的生命之愛 / 楊婉儀 荒謬的推理 荒謬與自殺 荒謬之牆 哲學意義的自殺 荒謬的自由 荒謬之人 唐璜風格 戲劇 征服 荒謬的創造 哲學與小說 基里洛夫 沒有明天的創造 薛西弗斯神話 補篇 弗蘭茲•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與荒謬 索引 卡繆年表 <作者簡介> 阿爾貝•卡繆 Albert Camus (法語:Albert Camus,1913年-1960年),出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蒙多維城。法國作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文學、「荒謬哲學」的代表人物。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20世紀最重要的的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薛西弗斯神話》、《反抗者》等。 譯者:袁筱一 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現兼任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譯著有《生活在別處》《流浪的星星》《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等。 ★內文試閱: 荒謬與自殺 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對生命是否值得經歷做出判斷,這是對哲學的基本問題做出回答。剩下的,比如說世界是否有三個維度,精神世界究竟是有九個層級還是十二個層級,那都是次要的,是遊戲。首先必須回答。如果如尼采所說,一個哲學家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須以身作則,那我們就能夠理解對這個問題做出回答的重要性,因為隨之而來的就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行為。這些當然都是心靈很容易感受到的,但是必須更加深入,使之在精神中更加清晰起來。 如果要我說,這個問題為什麼比其他問題都要迫切,我想應該是因為它所招致的行動。我還從來沒見過有誰為了論證世界的本質而赴死的。伽利略手中握有重要的科學真理,但是一旦這真理危及他的生命,他立刻棄若敝屣。在某種程度上,他是對的。這真理不值得讓他付出生命的代價,在柴堆上被燒死。究竟是太陽圍著地球轉還是地球圍著太陽轉,這真是無關緊要。 直截了當地說,這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但是反過來,我發現有很多人死去,是因為他們認為生命不值得繼續。更奇怪的是,還有些人,卻是為了支持他們活下去的想法和幻想慷慨赴死 (人們所謂的生的理由,往往也是極佳的死的理由)。因而我覺得,生命的意義要比其他問題都來得重要。如何才能回答這一問題呢?所有的關鍵問題,我想無非是有可能讓人赴死的,或是能夠無限強化人們對生的熱情的,對此,也許只有兩種思維方式,拉帕利斯1式的或是堂吉訶德式的。只有介於事實與抒情之間的平衡才能夠讓我們既富有激情,又不失明晰。在我們的構想中,對於一個如此微不足道又富有悲劇性的問題,我們可以想像,傳統的、學術性的辯證法應該讓位於一種更加簡樸的、來自常識與同情的精神態度。 一直以來,我們都只是將自殺當作一種社會現象來看待。但恰恰相反,我們首先要談的是個人思想與自殺之間的關係。那是一個在心裡默默醞釀的行為,和醞釀一部偉大作品是一樣的。而自殺者本人卻並不知道。有天晚上,他開了槍,或是跳了河。有一天別人對我說,有個房產經紀人自殺了,他五年前失去了女兒,從此之後變化很大,這件事「毀了他」。也找不到更好的說法了。開始想,就是開始被毀。開始時社會和這事沒有多大關係。心裡有條蟲子在爬。必須找到這條蟲子。這一死亡遊戲,從面對存在的清晰到逃離光明之境,必須要跟著它,弄懂它。 自殺可以有很多原因,總的說來,最顯見的不見得是起到最大作用的。我們很少會在深思熟慮之後再自殺(但這個假設卻並不能被排除)。危機的起因往往是不受控制的。報紙上經常說「個人的悲傷」或是「無法醫治的疾病」。這些解釋當然有效。但是還需要知道,是不是有一天,絕望之人的某位朋友和他講話時態度冷漠。如果這樣,朋友就是有罪的。因為這一行為足以加劇原本懸而未決的所有怨恨和倦怠i。 但是,很難確定精神趨向死亡是發生在哪一個確切的時刻,其微妙的過程又是怎樣的,更容易做的是從行動本身找到它所隱含的結果。自殺,在某種程度上,就像在情節劇中一般,是一種承認。承認我們被生活超越,或者承認我們沒有理解生活。不過我們不要在這些類比上走得太遠,還是回到常用的詞語上來吧。自殺就只是承認生活「不值得」。自然,生活從來都不那麼容易。我們繼續完成存在所要求的行為,原因有很多,但首要的原因就是習慣。願意去死則意味著我們承認—儘管可能只是本能地承認—這一習慣有多麼可笑,承認活著缺乏深層的理由,承認熙熙攘攘的日常生活實在荒謬,承認承受痛苦毫無必要。 那麼,這樣一種難以計量的情感究竟是什麼呢?它使得精神不再處在渾渾噩噩的狀態,而後者恰是生活得以繼續所必需的。一個能用種種歪理來解釋的世界畢竟還是我們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個突然被剝奪了幻覺和光的宇宙裡,人會感到身處局外。這放逐無可救藥,因為人被剝奪了關於失去的故土的記憶,失去了對於曾被期許的樂園的憧憬。人與生活的這種分離,演員和背景的這種分離,這就是荒謬的感覺。所有健康人都想到過自殺,我們可以承認,並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在這種情感和對虛無的嚮往之間存在著直接聯繫。 確切地說,本文的主題正在於荒謬與自殺之間的關係,我們旨在說明,究竟在何種程度上,自殺可以是荒謬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假設,對於一個誠實的人來說,他相信什麼,就會據此不斷調整自己的行動。他如若相信存在的荒謬性,這也會支配他的行為。他會不斷地問自己—明確地,沒有矯揉造作的悲愴—既然結論已經有了,我們是否應該儘快離開這無法理解的生存境況,這是一種合情合理的好奇心。我這裡談論的,當然是傾向於和自己達成一致的那類人。 用明確的語彙提出來,這個問題既是簡單的,亦是無解的。但是如果我們以為,簡單的問題就只能有簡單的回答,顯而易見的問題意味著顯而易見的解釋,這可就錯了。按理說,如果我們把問題的詞項倒過來,就像要麼自殺,要麼不自殺,那麼,似乎只有兩個哲學的答案,是或否。這樣就太美好了。但是,還必須考慮到那部分總是在詢問,卻並沒有結論的人。在此我並沒有諷刺的意思: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我還注意到,回答「不」的人,他們的行動卻表明了他們想的是「是」。因此,如果我接受尼采的標準,那他們便不過以這種或者那種方式想著「是」。相反,那些自殺的人通常倒是對生的意義十分確定。這樣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尤其期待對相反的邏輯一探究竟,這些矛盾才前所未有地如此鮮活。將哲學理論與主張這些理論的人的行為進行對比,這是一個公共的領域。但必須說清楚,在拒絕生命有意義的思想者中,除了文學人物基里洛夫,傳奇人物貝勒格里諾(Peregrinos)ii以及限於傳說範圍的朱爾.勒奇耶2以外,還沒有一個人邏輯行為一致,直至拒絕生命的。我們經常提起叔本華在豐盛的飯桌前頌揚自殺的事情,並且把這當作笑談。但這沒什麼好笑的。叔本華不把悲劇當作什麼嚴肅的事情來對待,也沒有關係,但是他終究對自殺者做出了判斷。 這一切如此矛盾,如此模糊,我們是否還能夠相信,對於生命的判斷與棄絕生命的行動之間不存在任何聯繫?在這方面我們還是不要誇張。在一個人對生命的眷戀中,有某樣東西是高於人世間的一切苦難的。對肉體的判斷與對精神的判斷同樣重要,而肉體面對其消亡往往望而卻步。我們早在學會思想之前就已經習慣於活著。在這讓我們每天都離死亡要再近一點的生命進程中,身體始終往前,不可能回頭。最後,這一矛盾的關鍵寓於我所謂的「躲閃」之中。「躲閃」一詞比帕斯卡的「轉移」少點什麼,也多了點什麼。必然走向死亡的躲閃造就了本文的第三個主題,即希望。希望另一種更「值得」經歷的生命,或是撒謊說不是為了生命本身而活著,而是為了某個超越生命的偉大思想而活著,將生命崇高化,賦予其價值,從而背叛它。 ----------------------- 1.拉帕利斯(Jacques II Chabannes de La Palisse, 1470-1525),法國元帥,以驍勇善戰出名。
購物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