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P0Q-A900A4172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驚喜優惠
折扣價
$313
網路價
$356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每帳號限乙次,限量5000名)

  • 登記送

    【OK】單筆滿$1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OK購物金50元(限量)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一顆檸檬青茶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ISBN:
9789865727895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7/03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四百年前大臺北地區人煙稀少,觸目所及多為荒煙蔓草的景象。臺北如何發展到今日繁榮的盛況?本書透過歷史文獻、照片、建築圖、地圖和實地訪查,構築起臺北的發展脈絡。
    十八世紀的臺北不似今日,當年天龍國沒有龍,只有羅漢腳。漢人隨著航運移居至此,開闢土地,興建寺廟、形成街市。從清代的開拓、日本的建設到戰後的發展,留下許多精彩故事與經典建築。
    本書作者透過歷史文獻、檔案資料、舊照片、建築圖和地圖或石碑等遺物,加上實際走訪調查,從實際留存下來或留存於影像中的建築和街景,及曾經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以清代、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時間軸,串起臺北都市空間變遷的過程。從新莊、萬華和相鄰的西門町地區,到北邊的大龍峒、圓山和劍潭,作者將臺北分成四個地區,從重要建築的興建、時代的背景和市街的發展,來看各地區空間發展的故事。
    新莊最初因稻米生產和外銷而興起為市街,在日治時期市區規劃後街屋新建立面牌樓,從留存的構造和裝飾可以想像曾經有過的繁華。萬華的名稱來自舊名艋舺,這裡曾經是原住民駕著小舟往來淡水河邊的港口。由於大陸移民及兩岸貿易往來,萬華繼新莊之後發展成熱鬧的市街。清代興建寺廟和市街,經過日治時期的規劃,紅磚街屋櫛比鱗次,擁有全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小學。其中「剝皮寮歷史街區」仍保存清代街道的樣貌。
    西門町原來是窪地,日治時期開始興建街屋,日本商人在此經營各種商店,提供來臺日人生活所需,開啟了西門町的商業發展。窪地填高後形成新市區,西門町日益熱鬧,轉型為時尚區。大龍峒、圓山和基隆河對岸的劍潭地區山明水秀,從清代以來就是關係密切、共同發展的地區。清代時同安人在此定居,興建四十四坎街屋和保安宮,日治之初日本人設立圓山公園及對面的臺灣神社,後來民間也興建孔廟,在今天成為花博公園和圓山大飯店等重要地標。
    從建築的興建過程及其建築特色,可以知道這四個地區因開發時間和所在地理環境而有不同的地區特性。本書構築臺北歷史、建築與空間的發展脈絡,細說臺北從清代的開拓、日本人的西化與和風建設、戰後的發展、家族崛起的故事、產業轉換與公共政策的發展過程,帶領讀者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阻隔,見證這段地虎變天龍的歷程。


    ★名人推薦:

    李乾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
    邱博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洪致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郭英釗(九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劉淑音(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退休教授)
    戴寶春(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城市是充滿故事的立體書,走在古街上,就是翻閱每一頁精彩的內容。王惠君教授是最佳導讀的人,她親自調查研究,獲得珍貴資料,我非常樂意推薦這本書給讀者們。」
    ──李乾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2019年書目)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目錄:

    自序
    前言

    ▌新莊
    1.從武朥灣社到新莊:臺灣北部最早的商業與政治中心
    2.稻米的出口港:一府二鹿三新莊
    3.廟街的形成
    4.「米市街」與「米市巷」
    5.林本源家族與鹽館街
    6.隘門與福德祠
    7.老地名
    8.市區改正
    9.產業發展
    10.戰後的新莊

    ▌艋舺.萬華
    1.艋舺的寺廟
    2.街道的形成
    3.消失於艋舺的寺廟
    4.商行與富戶
    5.社會救濟設施
    6.艋舺的都市計畫
    7.剝皮寮
    8.日治時期的街屋
    9.艋舺大道前的萬華林宅
    10.從學海書院到老松公學校

    ▌西門町
    1.日治初期的建築和風情
    2.從第一小學校到末廣小學校:今天的福星國小
    3.弘法寺
    4.大悲閣
    5.西門圓環與新起街西門市場紅樓
    6.西本願寺
    7.「埋立地」:填土地
    8.「壽小學校」:今天的西門國小
    9.第三高等女學校
    10.東本願寺

    ▌大龍峒.圓山.劍潭
    1.劍潭古寺
    2.保安宮與大龍峒地區的發展
    3.大龍峒的民建孔廟
    4.圓山公園
    5.臨濟護國禪寺
    6.臺灣神社
    7.「明治橋」與「勅使街道」
    8.圓山別莊
    建築現今位置
    大事記


    <作者簡介>

    王惠君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教授,同時擔任文化部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委員、文化部聚落建築群史蹟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新北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委員等。長期致力於台灣建築史與古蹟修復保存研究,著有《解開中山樓建築之謎》、《台灣都市物語》(日文版)、《老建築、好故事》(中文版)等。


    ★內文試閱:

    .作者序

    從建築看時空轉換的故事
    今天集政治、商業、文化等重心於一身,高樓林立、人聲鼎沸的大臺北地區,四百年前還是人煙稀少,只有原住民部落散落在淡水河和其支流之間,可以說觸目所及多為荒煙蔓草的景象。
    臺北是經過什麼樣的歷程而發展到今天的繁榮盛況?
    筆者過去曾經參與過許多為保存古蹟或歷史建築而進行的建築調查,發現若將個別建築的歷史背景連接起來,常常可以看出地區的發展歷程。於是筆者將過去調查中發掘的歷史文獻、檔案資料、舊照片、建築圖和地圖,或是石碑等遺物,加上實際走訪調查,從留存下來或雖消失但留存於影像中的建築或街景,還有曾經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故事,以清代、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時間軸,串起臺北都市空間變遷的過程,而寫成這本書。
    因此,書中特別加入這些相關的原始檔案資料、舊照片、建築圖和舊地圖,以及現況照片,還有相關人物的小故事或日治時期特別的文化,另以專欄的方式敘述和說明,希望能更真實地呈現歷史情境。
    同時,筆者也發現在臺北的不同地區經歷著不同的時空變遷過程,因此書中又從大臺北地區首先形成的市街──新莊,到萬華和相鄰的西門町地區,到北邊的大龍峒、圓山和劍潭地區,分成四個地區,由各地區重要建築的興建、時代的背景和市街的發展,來看它們各自空間發展的故事。
    透過對建築興建過程的瞭解及其建築特色,可以知道這四個地區因為開發時間和所在地理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地區特性。
    新莊是因為稻米的生產和外銷而興起的市街,一條街上曾經住了許多富裕的米商,也興建了好幾座廟宇,後來又經過市區規劃,街屋新建立面牌樓,因手工業的發展,街屋也有前店後廠的使用方式。在今天,許多精美的街屋立面可能被大招牌遮住,但仔細看仍會發現一些過去留存的構造和裝飾,可以想像曾經有過的繁華。
    今天的萬華,名稱就是從舊名艋舺而來,曾經是原住民駕著小舟往來淡水河邊的港口。隨著大陸移民來到北臺灣及兩岸貿易的往來,萬華繼新莊之後發展成熱鬧的市街。清代興建的寺廟和市街,在日治時期經過規劃,成為整齊的紅磚造街屋,並且新建當時全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小學。現在也留下與學校相鄰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彷彿是從清代、日治時期到現在的時光隧道。
    西門町原來是窪地,只有沿著臺北城西城牆的地區有道路通往艋舺,日治時期也因此開始在沿街興建街屋,日本商人在此經營各種商店,提供來臺日人各種生活所需的用品,因此開啟了西門町的商業發展。隨著窪地填高,形成新市區,提供了商業和公共建設的土地,西門町便越來越熱鬧,成為日治時期走在時代尖端,可以找到最摩登商品的時尚區。
    大龍峒、圓山和基隆河對岸的劍潭地區,從清代以來就是關係密切、共同發展的地區。從同安人在此定居,興建四十四坎街屋、保安宮,而後人才輩出,日治時期民間還資興建孔廟。日治之初,日本人更因此地山明水秀、景色絕佳,而在此設立圓山公園,及對面的臺灣神社;而今天是花博公園和圓山大飯店等臺北重要地標。
    此外,除了書中的四個地區,清代的臺北城內、城東和城南地區,或大稻埕地區等,也是臺北擁有個別歷史特色而發展至今的地區。接下來,作為本書之續集,希望能繼續從這些地區的歷史和建築資料,構築完成大臺北的建築和市街的故事。

    .摘文

    艋舺.萬華(節錄)
    ◎剝皮寮
    萬華地區目前仍保存有清代街道樣貌的,當推「剝皮寮歷史街區」。這裡位於清代艋舺核心的東南側,清代稱為「福皮寮街」,街尾為清代艋舺營盤駐軍之所在,也是通往古亭庄的道路。古亭庄、景尾(今天的景美)可以經過這裡到艋舺港口,也因此清嘉慶年前就已形成市街。後來,因為「福」的臺語發音和日語的「北」相近,所以在地圖上日本人記為「北皮寮」,而「北皮寮」以臺語發音就成了今天的剝皮寮。
    當地的耆老提到,因為以前從對岸進口福杉,曾在這裡進行剝皮加工,再作為高價建材賣到各地。「福皮寮街」或「剝皮寮」的名稱,很可能就是由此而來。
    清代與日治初期原來呈曲線的街道,經過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後,在龍山寺南側規畫今天的廣州路,並在原有的頂新街東側,祖師廟前方規劃今天的康定路,加上康定路東側的昆明街,使得原福皮寮街被截斷,只剩在老松國小南側的部分。
    同時,原有街道也就是今天的康定路一七三巷,就成為後巷。由於北側是老松國小,所以街道北側的街屋仍朝向一七三巷,而南側街屋則轉向,以原來的背面新作牌樓立面,面對廣州街,但原有正面仍保留,成為兩面店。而新開康定路後,原來的街屋在西側面新作牌樓,面對康定街,也就是今天康定路一七三號至一八一號。
    康定路一六三—一七一號的五棟連續街屋立面為紅磚造,加上洗石子裝修,女兒牆上有加上紅色粉的格子狀裝修,呈現紅白相間的美感。上下推拉窗下方有呈現水平感的弧形花臺,下有牛腿,相當精美。這連棟建築是一九一○年左右,臺灣人林禮設立之「永興亭船頭行」所在。「永興亭船頭行」旗下曾有三十餘艘運輸船,主要經營臺灣往來福州、泉州、漳州、廈門之間的航運貿易,兼營大陸福州杉木及石材等建築材料的販售。林禮的孫子林明陽曾說起阿公那代以前,即有帆船將福建福州的杉木運來臺灣,從淡水河邊的大溪口附近上岸後,用牛車把杉木拉到此地除去樹皮,販賣到各地作為建材。
    林禮之子林佛樹為著名的經濟記者,曾經擔任《臺灣新民報》經濟版主筆,並著有《臺灣經濟要覽》、《臺灣經濟的基礎知識》等多部經濟相關著作。於新民報擔任多年記者,在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臺灣新民報》改版為《興南新聞》之後,則擔任論說委員兼社會部長。一九四六年林佛樹在此創辦「臺灣經濟日報社」,每日發行量約為千份,直到一九五六年結束發行。
    康定路一七五—一八三號亦為紅磚造的建築,正面窗下有洗石子裝修的花臺,加上窗戶上方的洗石子裝修楣梁,呈現紅磚與白色水平帶對映的特色。據說康定路與廣州街轉角處這個地點,過去是煤炭與木炭商聚集之處,曾被稱為「土炭市」。道路開闢後,土炭市逐漸沒落,因為廣州街上開有茶室,客人多為三輪車夫,又成為三輪車夫聚集之處。後來在一八一號開有新富興飲食店,由於經營者綽號為蜘蛛,所以客人又稱這裡為「蜘蛛麵店」。現在轉角的一八三號則成為「萬華心願景」社區工作站。
    廣州街上過去有長壽號茶桌仔店,騎樓也是當地居民聚會飲茶的空間。還有經營米店的宋協興商號,以及提供泡澡的鳳翔浴室。此外,據說清末國學大師章太炎,也曾在戊戌政變失敗後到此避難半年,居住在今天的廣州街一二三號,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的記者,發表了五十多篇批判清廷與對臺灣觀感的文章。而昆明街與廣州街轉角處的建築,曾經是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呂阿昌所開設的「懷安醫院」。
    康定路一七三巷內過去有旅館──日祥旅社、「茶桌仔店」──秀英茶室、道壇──威靈壇、裝訂廠──「臺陽製本所」等。這一小段巷道呈現出清代街道的尺度和空間特色,同時有些街屋內部仍然保存部分清代的建築樣貌,可以看出當時的建材和構造。而建築外觀則多呈現日治時期新作的立面或門面,各街屋分別歷經過各種不同的使用功能,訴說著不同時期的街區角色和故事。

    ◎日治時期的街屋
    日治時期,傳統船頭行被新起的「會社」所逐漸取代,帆船也逐漸被汽船所代替。然而萬華仍因原有的地利優勢,以及新設的鐵路車站,繼續成為傳統商品的集散地。此時的產業類型包括金銀 紙、中藥、稻米、蔬果、糕餅等,以及因應而來的服務業,例如飲食料理店、公共浴室、旅館等。染房則因日本人引進新式的染布技術和設立大型工廠,臺灣傳統染房只能小規模經營,數量漸漸減少,到昭和年間就只剩一間傳統染房登錄在官方紀錄上。原有的木材行則由原來南側的料館街,移至北側沿岸的三號碼頭周邊。
    今日雖然仍保持當時既有的道路,但因為道路拓寬的關係,街道景觀已經改變了很多,目前在今天的貴陽街──原來的第一街,也就是從大溪口街、歡慈市街、直興街延伸到草店尾街之區域,尚保存一些外觀為磚造的立面,且有些建物的內部仍維持清代街屋構造。老明玉香號位於貴陽街二段一四九─一五五號,目前仍繼續經營傳統香燭業,外觀上使用日治大正時期最常用的紅磚,與對面曾為聚樂遊料理亭的紅磚街屋相互輝映。
    位於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口處的朝北醫院,興建於一九三○年代,曾是萬華最著名的醫院之一,與延平北路的仁安醫院並稱「北仁安南朝北」,創辦人李朝北為日治時期的名醫。由目前仍然留存在建築轉角立面的洗石子泥塑裝飾與仿愛奧尼克式柱頭的裝飾柱,可以想見當年華麗的建築外觀。
    日治時期新開闢的街道內江街和廣州街,現在也留有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街道的特色。內江街與康定路口的連續型街屋,原來是江日益木材行,亦有精美裝飾的立面,平面呈完整的L型,街屋進深較淺,用以在內側留出空地堆放木材,還曾設有浸泡木材用的水池。廣州街除了剝皮寮側的街屋外,對面也留有日治時期現代主義風格的街屋,雖然被招牌擋住,仔細看仍然可以看出過去精心的設計。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