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清史專家跨界之作,遊刃於小說揮灑與正史嚴謹
重現清初驚心動魄的奪嫡之爭與君臣劇變
張帆╳趙冬梅╳張宏杰╳馬伯庸
暢銷作家、歷史學者 聯袂喝采推薦
☆ 改詔?逼宮?繼位?波瀾詭譎的歷史疑雲,娓娓道來的皇朝祕辛
☆ 是「千古君臣知遇榜樣」還是「深負朕恩」的罔上者?
☆ 藉由一代權臣之死,勘破變幻莫測的帝王心術。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無不盡收眼底
☆ 如果你喜歡二月河、高陽的作品,你一定會對本書愛不釋手!
清史專家、知名作家鄭小悠耗時多年,精心打磨,用小說筆法還原了康熙帝駕崩、雍正帝奪位到年羹堯被賜自盡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全書以歷史史實為藍本框架,加以符合時代背景的虛構想像,分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圍繞著雍正帝的重要政治舉措,設立總理事務大臣、祕密立儲、攤丁入畝、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等;另一條則圍繞著年羹堯與雍正君臣關係的演變歷程。
作者遊刃有餘地跨界虛構與真實之間,流暢而富張力的敘事,輔以古雅優美的中文功底,成功塑造了一種融情入境的歷史氛圍。大到政治制度,中到人物關係,小到生活方式,都恰如其分與寫作的時代相貼合,不只寫活了一位剛愎獨斷、刻薄雄猜的雍正帝,也重現了他曾與權臣年羹堯立誓要做「千古君臣知遇榜樣」的命運乖謬。
★名人推薦:
一般認為專業的歷史研究者寫不好小說。本書有可能顛覆這種認識。
——張帆(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事理情順,知識疏密有度,文字自成風格,人物各人各面。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大宋之變1063-1086》作者)
作者以遊刃有餘的敘事風格,深厚的史料功底,在虛構與真實之間推動情節,展現政治強人雍正皇帝如何巧取皇位,並透過一系列政治手腕,促使中國傳統王朝攀上「惟以一人治天下」的巔峰。
——張宏杰(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研究員)
一部於細微處見功力的歷史小說,考據精實、情節厚重,諸多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鋪排錯落有致,讀來餘味無窮。
——馬伯庸(著名作家、編劇,《長安十二時辰》作者)
★目錄:
第一章· 密晤
第二章· 敘誼
第三章· 逐鹿
第四章· 查倉
第五章· 攀交
第六章· 染疾
第七章· 跌仆
第八章· 承詔
第九章· 升遐
第十章· 君臨
第十一章 ·閉門
第十二章 ·哭殯
第十三章 ·戡亂
第十四章 ·匿災
第十五章 ·備兵
第十六章· 乞恩
第十七章· 喪母
第十八章· 攤丁
第十九章· 籌餉
第二十章· 論政
第二十一章 ·議儲
第二十二章· 守城
第二十三章· 坐困
第二十四章· 防閒
第二十五章· 制勝
第二十六章· 覆土
第二十七章· 擬罪
第二十八章· 戕命
第二十九章· 結親
第三十章· 生隙
第三十一章· 養廉
第三十二章· 遊冶
第三十三章· 柔遠
第三十四章· 綏藩
第三十五章· 奪情
第三十六章· 郊迎
第三十七章· 沮勸
第三十八章· 爭氣
第三十九章· 探病
第四十章· 示誡
第四十一章· 黨庇
第四十二章· 反戈
第四十三章· 發賑
第四十四章· 折衝
第四十五章· 勢傾
第四十六章· 易途
第四十七章· 遇友
第四十八章· 蠲賦
第四十九章· 恤孤
第五十章· 告幫
第五十一章· 忍情
第五十二章· 累親
第五十三章· 篤舊
第五十四章· 泊舟
第五十五章· 解京
第五十六章· 引玉
第五十七章· 營田
第五十八章· 巡畿
第五十九章· 失措
第六十章· 燃萁
第六十一章· 香消
第六十二章· 虎兆
第六十三章· 死別
第六十四章· 飲鴆
主要歷史人物簡表
其他歷史人物簡表(按出場順序)
<作者簡介>
鄭小悠
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清代制度史、政治史,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擅長歷史文學、歷史普及類作品的寫作,已出版《年羹堯之死》、《清代驚世奇案啟示錄》(麥田出版)、《正說「九王奪嫡」》(麥田出版)等書。
★內文試閱:
序言
近幾年我的運氣很好,連續有作品出版,涵蓋學術專著、歷史普及讀物、古籍整理多個方向。夜深人靜想一想,每每有些不真實感湧上心頭。掰著手指算算它們的來頭,似乎總是充滿了偶然性。結識漢唐陽光的尚紅科先生,出版三部非虛構歷史讀物,是託賴張帆老師一言謬贊。整理《英和日記》,是借了邀請叢書主編張劍教授到國圖講座的東風。博士論文的付梓沒有通過常規學術渠道,而是直接交給了微博上結識的世紀文景公司編輯章穎瑩女史。至於這本格外跨界的歷史小說,就更是如此。
和長江文藝的緣分,來自《年羹堯之死》序言中隨意提到的早年寫作經歷——大學時代的我,曾在文學網站上連載過一部關於雍正朝史事的小說。陽繼波先生看到後輾轉聯繫,準備為之提供出版機會。對於這樁從天而降的好事,我起初很惶恐,拒絕了多次。雖然常把「曾經是網文寫手」的標籤貼在身上,但純粹出於自嘲調侃,我深知自己的性情並不近於文學創作一路,少年放誕文字,實不宜災梨禍棗,年已老大還拿來充數。奈何陽先生對我格外鼓勵,且肯留下足夠的時間,容我把舊稿大刪大改後交差。既蒙前輩下顧若此,也只好將少作再翻出來,塗塗抹抹,覥顏向人。
小說原名取作《天地古今惟一嘯》,寫得是雍正帝即位後到權臣年羹堯被賜死之間的故事。因為是網絡連載,舊稿冗長而隨意,拉拉雜雜,全無間架結構可言。決意出版後,我將舊稿刪去一半約三十萬字的內容,並向友人戲稱,這是拿出了武昭儀掐死親生女兒的狠勁。但又另外添上康熙末年皇子奪嫡的一小部分,既為增加全書的戲劇化效果,又對後續情節的故事背景作出交代。所以這部小說,亦可視為我兩部非虛構作品《九王奪嫡》與《年羹堯之死》的虛構版。
同一主題,兩樣寫法。《年羹堯之死》這樣的普及向歷史讀物,固不同於學術著作的嚴謹規範、繁文縟節,可以將敘事技巧融入問題闡發,個人猜測加諸史料辨析,但總還要帶著鐐銬跳舞,不能將一作二、無中生有。
寫小說的體驗則大不相同。雖然是虛構作品,但矜於科班出身的虛名,我極欲在書中塑造一種融情入境的歷史氛圍。大到政治制度,中到人物關係,小到生活方式,都想盡可能與寫作的時代相貼合,哪怕為了情節需要,把非主要人物的履歷略加改動,也會強迫症發作,生出愧對古人之感。不過正是基於這樣的自我要求,小說寫作給我帶來的精神愉悅,又迥非他比。
一則這是場高難度的專業考試:逼著作者調動全部腦力,把能派上用場的歷史知識場景化、細節化;把大小人物的命運經歷故事化、衝突化;把一篇篇板著面孔的上諭、奏疏、碑傳表記具象化、口語化,還要起承轉合,情節自洽,實在不易為之,卻格外迷人。
二則小說最重人物,務必千人千面,見情見性,雖比跡誅心而不以為過苛。所以哪怕清代留存的史料多而且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排布人際關係時,仍有很大發揮空間,魏收所言「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可使入地」,實在是個恰當的比喻。對於亦步亦趨追隨史料,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現代歷史學研究者而言,驟然掌握這樣的「大權」,那一種發自內心的洋洋得意,確乎難以描摹,而如何在寫作中控制權力的膨脹感,又是一番對個人精神的磨練。
因書中涉及歷史人物眾多,我在文末附上了人物表,簡要介紹其生平,以及出場時的大致年齡,便於讀者直觀感受。
本書得以出版,除得到長江文藝出版社陽繼波先生的大力支持外,還蒙國家圖書館張志清研究館員、北京大學張帆、趙冬梅教授撥冗指點;清華大學周思成副教授給出可行建議;我親密無間的好友團成員王冕森、吳菲帆、馮宜君等七嘴八舌,填充腦洞。在此一併致謝。
鄭小悠
二○二三年二月十九日於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