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作者: | |
譯者: | 周宜芳 |
ISBN: | 9786267299272 |
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08/30 |
內文簡介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吃有機、做排毒、學靜坐、上健身房,身心還是疲累不堪,壓力反而愈來愈大?
☆養生是好事,但為了奉行種種養生建議,我們反而淹沒在商品消費,及令人難辨真假的偽科學中。當療癒的危害變得跟病痛一樣糟糕,會有什麼結果?
養生從原本不起眼的活動,在美國成長為產值4.4兆美元的產業,儼然形成一場全民運動。女性比過去更熱衷追求健康,打精力湯、喝膠原蛋白、上健身房、佩戴水晶,還有從防彈到生酮的各種節食法,每個人都可以從養生世界找到自己需要的法門。可是,為什麼我們會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哪裡不對勁,需要拚命養生?
養生披著層層高明的行銷包裝,訴求從來不只健康,還有比健康更強烈、更吸引人的訊息──讓女性覺得她們可以獲得迫切渴望的一件事:控制。
本書透過生動的報導和深入的觀察,揭開美國養生狂熱的深層原因:女性面對不受重視的對待和生活負擔超載的困境。養生產業告訴我們,只要遵守一套計畫:正確飲食、運動、靜心、採購這個或實行那個,就可以應付生活的混亂。養生建議的初衷或許立意良善,但是為了奉行種種規定,我們反而淹沒在商品行銷、可疑的偽科學,以及愈來愈大的壓力裡。當療癒的危害變得和病痛一樣糟,結果會怎樣?
瑞娜.拉斐爾以養生產業記者的批判之眼、幽默和同理心,檢視女性因為期待救贖,如何走上舖著羽衣甘藍的養生之路。而她自己就是過來人,試遍從「潔淨飲食」到「電擊健身」等各種養生方法,搞得自己身心俱疲,最後猛然覺醒。本書平衡報導養生產業的助益與傷害,破除虛假偶像和戒律,拆穿偽科學和行銷伎倆,讓讀者看清楚養生真正能帶給我們什麼,以及如何建立起更健康的養生產業──更重要的是,為自己塑造更健康、更幸福的未來。
★名人推薦:
住在台灣的我們,縱使外在環境無法跟這五個藍區相比,但是在意識覺醒之後,卻可以建令人眼界大開……以輕鬆但引人深思的眼光檢視4.4兆美元的養生產業。
──創作歌手 杜娃.黎波(Dua Lipa)
精采……瑞娜.拉斐爾果然內行……非常感謝有這本書。
──演員及主持人 賈米拉.賈米爾(Jameela Jamil)
這本開創性的著作探討我一直懷疑的一件事:養生藏有黑暗的一面,影響女性的自尊、身體形象和心理健康。本書是來得及時的放大鏡,檢視這個一直無人管的產業。
──演員、影集製作人、作家 瑞秋.布魯(Rachel Bloom)
從此以後看到IG上的有機洗面乳廣告,你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我在讀這本書時,不斷和朋友提到我在書中看到的趣事,可見絕對是一本好書。
──紐時暢銷書《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Not Giving a F*ck》作者 莎拉.奈特(Sarah Knight)
闡釋女性為什麼參加瑜伽營、做排毒,為什麼會認為只能餵小孩吃有機食物,還要從無到有自己做料理……下次看到IG想要說服你,這瓶保健品或那系列昂貴的健身課就是你需要的,請把這本書拿出來再讀一遍。
──紐時暢銷書《Fat Talk》作者 維吉妮亞.索爾—史密斯(Virginia Sole-Smith)
層次細膩又富同理心,探索美國女性投入養生的根本原因,包括對醫療體系的幻滅。瑞娜.拉斐爾主張真正的養生不應是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的自我照顧,而是集體追求一個更健康、更清醒的社會。
──《Doing Harm》作者瑪雅.杜森貝里(Maya Dusenbery)
了不起的書……驚喜、啟發、可讀性、娛樂性兼具。
──《Body of Truth》與《Brave Girl Eating》作者 哈麗葉.布朗(Harriet Brown)
不論對養生的支持者還是懷疑者,本書都是極為豐富的深度探索,批判與同理心恰到好處。
──播客節目創作人與主持人 珍.瑪莉(Jane Marie)
女性觀點的誠實剖析……幫助我們看到文化焦慮底下更廣的結構面和社會面議題,對常見的責怪受害者現象和殘酷的樂觀主義,提供及時解方。
──舊金山州立大學博教授、《McMindfulness》作者 羅納德波瑟(Ronald E. Purser)
是啟示,也是革命。以幽默和深入的見解把養生世界完全攤開在陽光下。
──《God Land》作者 麗茲.連茲(Lyz Lenz)
讓本書助你成為聰明的消費者,關掉養生產業製造的這許多噪音。你會對「天然」、「不含刺激性化學物質」、「排毒」、「潔淨飲食」、「淨化」等說法永遠改觀。
──記者與播客節目製作人 凱瑟琳.葛斯汀(Katherine Goldstein)
評析一個靠販賣瓶裝『健康』而創造4兆多美元產值的複雜產業,以精采非凡的文筆點出這個產業必須受到審視和監督的原因。
──《浮華世界》特約記者、紐時暢銷書作家 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
★媒體推薦:
專精健康與女性議題的記者瑞娜‧拉斐爾,是調查這個龐大產業最合適的人選。
──《科克斯書評》
必讀佳作。──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 )節目
迫切需要的新啟發。──《時人》(People)雜誌
細數當代西方各種盲目風潮……敘事格局比題目本身更宏大。──英國《泰晤士報》
對現代養生產業剖析透澈,筆觸活潑、引人入勝。──《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
給了養生產業為何成長如此驚人一個解釋。──《誘惑》(Allure)雜誌
本書的樂趣在於內部自爆:從鏡子後方發送出各種訊息。──《衛報》
「以犀利筆觸揭發掠奪式、偽科學的養生產業。──《每日郵報》
揭示養生產業如何把注重營養和健身的良好觀念,轉化成讓每個人充滿恐懼和壓力的必修課。──《紐約時報》
寫作精采、講求科學,既不假道學,也不酸諷:瑞娜‧拉斐爾是厲害的領路人,一路戳破等著女性的埋伏陷阱,特別是想在這個不斷讓我們失望的世界裡活得好的女性。──《電力文學》(Electric Literature)
★目錄:
前言 養生福音
第1章 為什麼第101個建議還是瑜伽
第2章 莊家永遠是贏家
第3章 我的洗面乳會害死我嗎?
第4章 健身房就是教堂
第5章 只是想要有人聽我說
第6章 不知道問題就沒辦法治療
第7章 全民瘋營養:為什麼我們對該吃什麼如此迷惑?
第8章 新時代水晶球裡的靈性未來
第9章 你還不夠努力
第10章 生物科技駭進未來
第11章 養生平民化:拒絕富養生
第12章 給困惑者的10個守則
結語 養生有效嗎?
謝辭
引用資料
<作者簡介>
瑞娜‧拉斐爾(Rina Raphael)
擅長健康、養生、科技和女性議題的記者,曾擔任《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專題撰稿人,也供稿給其他媒體和刊物,包括《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CBS、NBC新聞等,並經營養生產業電子報《豐盛》(Well To Do),專門報導養生趨勢和提供市場分析。她也曾在Today.com和NBCNews.com擔任資深製作人和生活風格主編。瑞娜‧拉斐爾目前住在洛杉磯。
譯者:周宜芳
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後負笈劍橋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曾任職金融企畫人員、出版社主編。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曾獲經濟部中小企業金書獎。譯或合譯作品目前累計四十餘種。賜教信箱:yifang.chou@icloud.com。
★內文試閱:
‧作者序
養生產業已經收編美容、科技,房市和酒類市場也被滲透。維他命靜脈滴注要登記排隊,夜店賣起無酒精草本飲料,靈性治療師的工作坊班班額滿,房地產開發商爭相蓋「養生社區」,矽谷要讓迷幻藥成為心理健康療法。就連語言也起了變化,我們現在會說「我需要這個來自我照顧(self-care)」、「我在排毒」、「我在做感恩練習」之類的話。15年前還聽不到這類說法,現在,名人、企業創辦人、郊區媽媽和許多Z世代都掛在嘴邊,講了又講。
當然,人本來就會花錢買東西來讓自己過得幸福,但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在文化上、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現象。養生成了一種運動,調查機構NielsenIQ的資料顯示,健康與養生是「2021年最強勁的一股消費勢力」。這種對自我提升的投入程度是空前的,美國千禧世代甚至被封為最具「健康意識的世代」。美國或許還欠缺成為幸福國家的基本條件,但已經是自我照顧國家無疑。
以往,要「健康」就要經常看醫生做檢查;現在,不大需要看醫生才叫做健康。時下所謂養生,在一些人是近乎痴迷的追求,在一些人則像宗教戒律。一般美國人相信,只要恪遵流行的養生法,就可以克服疾病、消除災厄,甚至戰勝死亡。飲食、運動和思維習慣的革新,被捧為現代救世主,彷彿信養生,就可以得永生。
‧摘文
有一個醫學名詞用來稱呼這種對健康飲食不健康的執迷:健康食品癡迷症(orthorexia),很像打了類固醇的挑食症,或者更像攝取營養到了極端的程度,揚格患上的就是這種癡迷症。健康食品癡迷症有多普遍?很難說,實行淨食的人似乎最容易成為患者。由於這種現象很新,接受介入矯治的美國人相信不到1%,不過有小型研究證明年輕女性患者愈來愈多。
事實上,飲食失調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19年,一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飲食失調的患病率在2000年至2018年間增加一倍。
記者問揚格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她很無辜地回答:她想要變健康。揚格只是想要感覺舒暢、外表漂亮,於是跟著當今流行的健康趨勢走。*她希望體重少個幾公斤,但是她也在尋找「能讓生活多些什麼的東西」,而限制飲食給了她目標,意志力(挨餓也許更貼切)讓她覺得自己獨特非凡,賦予她一個身分。但是,她也可能是受到社會對女性健康和外表所抱持不平衡的觀點所影響。
「非節食」註冊飲食保健專家、營養治療師凱瑟琳.梅澤拉爾(Katherine Metzelaar)說:「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都在告訴我們,你就是這副身體,也許其次才是你這個人。」在成為營養師之前,她從22歲到27歲都在與健康食品癡迷症奮戰。梅澤拉爾完全捨棄了某些食物種類,包括麩質、肉、蛋和奶類,漸漸地,她的飲食愈來愈嚴格,到後來「只要不是直接來自土地的東西」都被排除在外,只吃蔬菜、堅果、豆類和很少的水果,不過她也花很多錢買昂貴的營養補充粉劑。梅澤拉爾回憶道:「我非常害怕食物對我造成傷害,諷刺的是,飲食不足和限制飲食對我的傷害很大,食物占據了我所有的思緒。」一直以來,許多朋友和家人都對她讚賞有加,對她的紀律嘆服不已,他們說她讓人驚豔,或「有夠堅強」,並向她徵詢意見。事實上,她「病得很重」。
淨食不一定會造成飲食失調,但是我們討論和對待食物的方式,會導致我們對飲食內容產生不健康的執著。一般淨食者或許不會像揚格或梅澤拉爾那樣走極端,但他們接收到的訊息裡,包藏著許多與健康食品癡迷症的極端想法相仿的觀念,相似程度令人不安。這是個滑坡,需要更多的護欄。
鼓吹身體無法兌現的承諾
淨食就像一副軛,規範我們的日常選擇。有些食物被認為「優良」與「天然」,可以用來「排毒」,清除所有堵塞動脈(據說也會撐緊泳衣)的壞食物。名人列出他們的「罪惡」嗜好或「作弊日」菜單。在網紅口中,一碗花椰菜是「植物基良食」,滿是糖的穀麥片則為「毒藥」。該類型語言為日常決策沾染上不必要的善惡之分色彩。
註冊營養師兼熱門播客節目《食物心理學》(Food Psych)主持人克莉絲蒂.哈里森(Christy Harrison)痛斥這種新文化,認為更像是「對健康應該是什麼樣貌表現出一種故作清高、完美主義和帶有歧視的想法」。營養很重要,但是把食物當藥(或毒)的觀念,會讓人陷入各種困境。「它暗示持之以恆選擇『對』的食物,可以治癒或預防所有疾病,而吃某一類食物則勢必損害健康。」哈里森寫道:「過分強調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選擇,不但不會使人變健康,反而會對食物過度執迷,對健康過度恐慌。」
天然一定比較好?
因防腐效果不佳導致細菌汙染,因此遭FDA下令回收的美容產品愈來愈多。皮膚科醫生表示,自從「自然美」蔚為風尚,出現發癢的紅疹、腫包、腫脹區塊和其他過敏反應的患者愈來愈多。這類產品通常含有高濃度的植物萃提物,可能對皮膚有刺激性,更不用說皮膚保養是以成效見真章(目標是減少皺紋、保溼、治療面疱和修復其他問題),而許多「天然」成分的效果差,在臨床研究上也缺乏同等嚴格的水準。這表示消費者可能要為較差的成分付較高的價格,而這些成分不僅成效不佳,(極少數的情況下)還可能引發刺激或過敏反應。
但是,天然成分不是應該比化學成分好嗎?
理論上,個人護理產品都是化學製品,「無化學物質」是困惑科學文盲的迷障,因為一切物質都是由化合物所組成,一個產品不會因為有公司任意貼上「天然」標籤,就不是化學製品。有一次,我寫了一篇關於「天然」香水流行的報導,一位看不下去的推特用戶在推文裡回我說:「天然精油就是複合化學混合物。」
化妝品科學家和配方師培禮.羅瑪諾斯基(Perry Romanowski)在他的播客節目《美麗大腦》(The Beauty Brains)裡,深入探究這些複雜的問題,他說明:「美容產品一定都會經過加工處理,你沒辦法走進大自然,從灌木叢中抓出一瓶洗髮精,世上也沒有什麼口紅樹。」化學品就是化學品,只有來源及合成方式不同的差別,但是企業喜歡濫用「天然」一詞,顯得自己的產品與眾不同,講得好像那些產品是直接從花園裡拔出來似的。
這些關於美容產品中化學物質的論述,讓我想起1983年愚人節一個著名的惡作劇。密西根州的週報《杜蘭德快報》(Durand Express)報導,杜市的供水管線裡發現一氧化二氫,「一種吸入會導致死亡的化學物質」。多麼駭人聽聞!該篇報導在警告讀者化學品的危險之後,拆穿這個笑話:一氧化二氫就是「水」的化學名稱,也就是「H2O」。這件事讓我們學到什麼?只要用化學名詞來指稱,每樣東西聽來都變得比較可怕。
如果產品行銷在標示「天然」時,能有明確的定義和規管,或許能減少混淆。然而,即使有人致力為「天然」一詞建立標準,統一的定義根本不存在。無論成分如何,任何品牌都可以貼上「天然」字樣,這樣的區分通常是不實廣告,給消費者的不過是昂貴的安慰劑,或是為了滿足良心購物者的訴求,但產品的植物成分微乎其微。
在定義上,「天然」意指存在於自然界或由大自然所產生,除此之外,其他事物都是推測。事實上,許多天然物質(例如砷、石棉、汞)的毒性比人造物質還劇烈,就算是看似最無害的天然產品,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造成危害,包括像精油這樣的「自然」療法,精油可能成為刺激物和過敏原,甚至更糟。不講邏輯的地母豐饒崇拜已變得如此普遍,研究人員甚至起了個名字:「天然訴求謬誤」(appeal to nature fallacy),也就是我們自動假設天然的比較好、不天然的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