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K1S-A900F11U1

為什麼愈溝通愈受傷:告別情緒崩壞,擺脫慣性溝通,解開扭曲關係的51個對話練習

驚喜優惠
$356
$450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限量)

  • 登記送

    【全家】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日式稻荷壽司兌換券乙張(限量)

  • 登記送

    百貨指定品單筆滿$1,500元登記送150P幣(使用效期30日/限量2000名)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賴姵瑜
ISBN:
9789864896288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5/18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吃力聽完對方的話後,如果說了讓自己後悔的話,該如何扭轉僵局?
    這是一本教你好好說話,用心傾聽,改善人際關係的「非暴力溝通」自學指南
    韓國最大網路書店Yes24、教保書店年度選書,讀者五顆星大好評!

    「為什麼聽你說話覺得很累?」
    「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怎麼辦?」
    「明明開口想要關心,為什麼變成吵架?」

    你是否有過愈是與他人交談,自己愈受傷的經驗?或是說了不是發自內心的話而讓關係變調的苦澀回憶?
    雖然不舒服的關係沒有必要勉強維持,但如果對方是自己看重的人、工作上或聚會上必須時常相處的對象,我們就必須想辦法修復這段關係。

    想一想你對珍視的人曾經說過最後悔的話……
    →「滾出去,我不需要你!」(感到後悔的話)

    你為什麼那樣說?或許是因為期待對方理解、做某件事……
    →「我希望你幸福。所以,你可以先把我的話聽完嗎?」(請求的表達)

    韓國最受歡迎的心理諮商師,教你改變說話的方式以及聆聽的反應。
    讓親子關係不再糾結、親密關係不再煩惱、職場關係不再心累……為每一段所重視的關係建立起溝通與聆聽的正向循環。
    不再──基於義務說抱歉、流於形式說感謝、出於習慣把愛掛上口。
    學會──真心傳達歉疚與感謝,明確請求與溫和拒絕,恢復關係的建設性溝通。

    練習對他人言行進行「觀察」、釐清內心「感受」、找到真正「需要」,就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解開扭曲的關係,重新好好對話。
    「我看到的、聽到的是什麼?」──觀察刺激
    「現在我心裡的感受為何?」──情緒信號
    「對我來說,重要的是什麼?」──核心需要
    「準備好說出自己想要什麼嗎?」──表達請求

    藉由書中豐富的對話剖析與練習指引,學習如何回顧自己的內心,協助修復重要的人際關係。並透過各種案例分享,告訴讀者日常生活中有多少關係,因為錯誤的語言表達而出現裂痕,體悟到即將說出口的話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就能夠讓雙方的關係有所不同。

    ◎透過本書你會學到:
    •理解完全暴露性格造成衝突的對話結構
    •打造幸福關係的聯結對話要素
    •健康解讀指責訊息與惡意留言
    •生氣時明確表達自己內心
    •不躲在辯解背後,坦承歉疚的心意
    •不勉強答應請求,學會拒絕與接受拒絕
    •化解衝突現場,從調解中恢復關係
    •肯定彼此,真心說出感謝


    ★本書特色:

    1. 內含許多溝通過程的「對話練習」,改變負面思維,練習好好說話。
    2. 從社群、職場、家庭到親密關係,解析常見的溝通困境,提供專家建議。
    3. 深入剖析對話結構及情緒模式,引導讀者正念覺察,認識自我。

    【本書獻給】
    .想要學習非暴力溝通的人
    .想要療癒受傷自我的人
    .情緒敏感容易自責的人
    .想要保持良好互動關係的人


    ★專家推薦:

    李儀婷|薩提爾親子教養暢銷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暖心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目錄:

    前言:重新學習的對話
    本書結構

    第一章:使關係變得痛苦的對話要素
    自動化思考:愈對話愈陷入爭吵的泥淖
    認知扭曲:即使情況相同解讀也不同的判斷框架
    核心信念:形塑性格的固有思維

    第二章:使關係變得幸福的對話要素
    覺察1. 觀察:描繪所見所聞的能力
    覺察2. 情緒與感覺:身心感受到的重要信號
    覺察3. 核心需要與價值:進行對話與行動的決定性理由
    覺察4. 請求協助與強迫:平和與暴力態度的區別
    覺察5. 認識自我:進行內在的靜默對話

    第三章:回應對方話語的聆聽練習
    同理:以感同身受的心態傾聽人們說的話
    理解:用翻譯機理解與聆聽背後的真心話
    解讀:健康解讀指責口吻的訊息與留言

    第四章:表達自己內心的說話練習
    憤怒時:理解自己為何痛苦並表達出來
    請託時:清楚明白理由,再向對方提出請求
    歉疚時:向對方坦承悔意並改變行為

    第五章:打造健康關係的溝通練習
    處理拒絕:即使拒絕,依然維持良好關係
    調解衝突:讓雙方放下情緒相互理解
    說出感謝:表達感激的心與給予認可

    特別致謝


    <作者簡介>

    朴宰蓮
    Replus人類研究所(Replus HumanLab)所長。現任國際死亡教育諮商專家(Thanatologist,ADEC),身兼韓國氣質諮商協會諮詢委員。
    開發可進行八至十五週對話訓練的「連結對話」課程,致力於衝突調解、創傷諮商、創傷經驗研究。領悟到繼續活著與接近死亡其實在同一線上,相信惟有自覺有限日常的寶貴,健康對話才有可能。
    曾在韓國漢陽大學教育研究所主修諮商心理、擔任韓國非暴力對話中心(NVC)的認證講師、精神認知行為治療研究所精神科的對話組長。著有《對話通暢,職場通暢》、《相愛,就能相通》、《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其實我想被愛》等書。

    Email:info@replushumanlab.com
    網站:www.replushumanlab.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replushumanlab
    Instagram:@replus_humanlab

    譯者:賴姵瑜
    東吳大學日文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畢業。譯有《拍出美感構圖》、《人體復原黃金5力》、《日本溝通大師教你生氣的技術》、《哈佛×慶應超強邏輯談判學》、《自戀病》、《外商投資銀行最高效資料製作術》、《誇大自體症候群》、《圖解行為心理學》等。


    ★內文試閱:

    ‧前言

    重新學習的對話

    小學低年級時,父親曾經狠狠打我一頓,那天晚上,看見自己把心愛的女兒打成這樣,他感到無比懊悔。但是,他並沒有道歉說:「對不起!」只是問了一句:「還好嗎?」我正眼不瞧地回答:「還好!」雖然心裡一直吶喊:「一點也不好!」「好痛!」但因為害怕坦誠真實的內心,所以我.說.謊.了。
    正如我在演講或書中多次表白,幼時經歷使我極為關注「人際關係內在的暴力性」,想要了解「對話」在關係中扮演的決定性角色。
    什麼是所謂的「說話」?
    什麼是所謂的「聆聽」?
    即使想要好好對話,卻不知道該如何「說話」、該如何「聆聽」;即使用腦思考,勉強懂了該怎麼做,卻無法按照「懂」的方式去做,因此使人受傷,甚至在錯失了生命中珍貴的人,這種類似情形屢見不鮮。

    ●「對話」是袒露自我
    人的品格,最終會從與他人互動的對話表露出來。不管在任何情況,我們都可以選擇自己的「對話」態度。我們能夠自己形塑內在修養,同時也能自毀修養。
    即使學習了「對話」,人的品行也不會某一天驟然改變。對方不會忽然悉心聆聽我說的話,討厭我的人也不會突然變得喜歡我。
    但,看對方的視線會產生變化,理解他人的能力會增強,能夠鼓起勇氣改善失諧的狀況,延續對話的技術與方法也會變得完全不同。

    ●做到「好好」對話的兩個條件
    如果你只要開始對話,每次都口不應心,內心糾結,所以常常一轉身就後悔的話,請謹記以下兩件事:

    第一,我們是遲早會離開人世的有限存在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彷彿以為自己不會死。為了確保未來的生活能夠比現在更成功、更安穩,所以總是在做很多的準備,卻因此擱下與心愛家人和朋友共處的時光,也不急著與孩子促膝對坐,暢聊日常點滴。
    另外,這種不會死的氣勢也表現在吵架的時候。不管有多麼愛家人、朋友,發起脾氣就炮火全開,相互攻擊,堅持己見,拳腳交加,嘴裡還會說出最令對方傷心的話語,以為日後總有時間可以和解、原諒和道歉。
    但,我們遲早都會死亡。而且,誰也無法知道何時會死。所以,繼續活著(living)其實與接近死亡(dying)同義。我們今天繼續活著一天,同時也更接近死亡一天。
    今天早上狠狠吐出的一句話,可能是親愛的父母這輩子聽到的最後一句話,從此再也無法乞求他們的原諒。生活中總推遲著陪伴孩子玩耍的微小幸福,殊不知今日或許是能夠陪孩子玩耍的最後一天。闔上眼睛的那瞬間,恐怕再也無法留給孩子任何瑣細的回憶。

    如果我們時時謹記人遲早會死,這會讓我們知道生命中什麼東西重要,賜予我們應當如何說話與聆聽的智慧。

    第二,相信言行舉止是自己能夠選擇的
    過去早上一睜眼,習慣先思考「今天該做什麼事?」而不是「今天我想做什麼?」如果只專注在「該做什麼事」的行為,雖然會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但不易察覺那件事對自己有何意義。也就是說,即使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事,卻難以回答藉這件事能夠滿足自己的「什麼」願望。這種義務性的生活態度,經常會讓我們忘卻在生活中,其實擁有自行選擇許多事情的能力。

    「對話」也一樣。基於義務說抱歉、流於形式說感謝,甚至把愛掛在口上也是出於習慣。
    譬如,對方說:「今天我好累。」如果這句話聽了好多次,已經聽到不想聽,不自覺就脫口說出:「又來了,只有你一個人累嗎?」未經深思而不自覺吐出的話語,現在化為我們的相互對話與關係。此一型態的對話,原原本本呈現出無意識的對話結構,在對方給予的刺激與自己表現給對方看的反應之間,是沒有任何空間的習慣性回應。

    但是如書中的圖所示,如果我們在聽見對方說什麼話(刺激)時,可以:
    暫時停頓,
    深呼吸,
    帶著好奇心細細思考,
    就能說出不同以往的對話(反應),建立起不一樣的關係。

    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曾說:「人最後的自由意志是在既定環境中選擇自己的生活。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舉例來說,當對方說:「今天我好累。」(刺激)我們可能會想:「今天他很累啊,我今天也好累,我們倆今天都度過疲憊的一天。」只要像這樣暫時冷靜一下,就能選擇不同的反應。此刻,用的就不會是斥責的言語,而是:「你也很累啊,我今天也累壞了,今天我們倆都需要好好休息。」(反應)
    這樣簡單的對話就能讓關係產生巨大差異,之所以無法如此對話的理由,絕不是因為我們缺乏這麼做的能力。真正的原因在於,聽見對方話語的瞬間,不自覺的習慣性、形式性、義務性話語就會脫口而出;即使平日在對話方面深思熟慮,但實際上遇到對話的關鍵時刻,卻不經思索就隨口做出反應。

    因此,本書中我們將會練習在自己心中的心理空間停頓、呼吸、保持好奇心,用一點時間來選擇自己的言行舉止。假設我的反應會直接決定所有締構關係的質量,我們就有重新練習對話的充分理由與價值。

    為此,我們做一次深呼吸,
    一起來學習過去未能正確學習的對話吧!

    由衷感謝得以從事
    對話訓練、衝突調解、創傷諮商工作的,
    朴宰蓮

    ‧摘文

    【自動化思考:愈對話愈陷入爭吵的泥淖】

    「我以後不會再跟你說了。」
    「算了,都是我的錯。」
    「你也管太多了吧!」
    如果互相用這種方式說話,這段對話完全失敗。

    那什麼是成功的對話呢?
    「跟你把話說清楚還真是做對了呢。」
    「謝謝你聽我講話。」
    「託你的福,現在我心裡舒服多了,也知道該怎麼做了。」
    如果是用這樣的言語溝通,對話是成功的。

    兩者的差別在哪裡?
    差別來自我們的「瞬間思考」。
    當對話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走時,許多人會數落對方或厭惡自己,認為對話是失敗的,所以沒有為可以重新與對方恢復關係留一些餘地,甚至認為必須斷絕關係,也有人會指責自己、怪罪自己,內心懊惱不已。
    但回過頭看,陷入長期討厭某人的情緒,索性斷絕關係的那段時間,自己心裡是不是也很難受?也曾多次感到後悔或深深懊惱呢?
    這裡不會把對話失敗的原因放在自己的人格上,而是只放在我們的「瞬間思考」上。瞬間思考並不是我們長久以來的想法,而是不知不覺中突然自動浮現的想法,也就是說,自動化思考(編註1)顯然是導致對話失敗的元兇。
    如果將突然浮現的自動反應化為言語脫口而出,對話就會遇到許多困難,來來回回反覆如此,衝突更會加深。

    ※編註1:自動化思考是大腦感知到壓力後所產生的自動反應,也是下意識、非自覺且不費力的思考模式,導致當事人自我批判,感到絕望、自我挫敗。由認知療法創始人、美國精神科醫師貝克(Aaron T. Beck)所提出。

    ●阻斷對話的自動化思考模式
    什麼是毀掉對話的自動化思考?
    「決裂的對話模式」源於以下六種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ought):判斷/指責/強迫、威脅/比較/理所當然、義務化/合理化。

    上週末,我和交往三年的男友吵架了。
    那天我們約兩點見面。和平常一樣,總是我先到。等待的時候,隔壁桌有個男生先到,不久女生也來了。我從來不期待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果然那天男友還是晚了十五分鐘才到。他笑嘻嘻地走進來,沒有道歉,劈頭第一句話是:「你幹嘛這麼早來啊?」原本忍住的怒火突然爆開,話一股腦就脫口而出。
    「喂!我早來?應該是你晚到吧?」──1判斷
    「你到底有沒有時間觀念?你上班也是這樣每次遲到嗎?」──2指責
    「跟你說了好幾次要守時!」──3強迫
    「隔壁桌都是男生先來等女朋友,你看了都沒什麼感覺嗎?」──4比較
    「守時不是最基本的嗎?」──5理所當然
    「如果你道過歉,我還不會這麼生氣。」──6合理化

    就女友的立場,她等人等得很不是滋味,已經心煩氣躁了。要是男友誠心道歉,或者謝謝她的等候,便相安無事,但男友卻以開玩笑的口吻,想要敷衍過去,所以她不自覺就把話劈哩啪啦說出來。
    然而,這樣的言語大部分都無法得到對方發自內心的道歉。在這種情況下,或許對方會習慣性地重複說著:「對不起、對不起」,也可能一起發脾氣,說出以下的話:

    「我是每天遲到嗎?」──合理化
    「妳就從來沒遲到過嗎?」──比較
    「妳都只看我的缺點嗎?」──判斷
    「如果妳好好得說話,我本來打算道歉的。」──合理化
    「別再用這種方式跟我說話。」──強迫、威脅

    男友聽了女友的話也感到不悅,習慣性地做出反應,同樣以決裂對話的自動化模式回話。因此,自動化思考就成了兩個人愈說愈難對話的原因,尤其是在不滿時(所謂心情差時)反覆訴說的情況下更是雪上加霜。

    ●覺察自動化思考模式
    如果無法覺察到自動化思考,生活中總是以習慣性對話一來一往,有時無意識脫口而出的言行,不但無法起到與對方順利連結關係的作用,反而只會使關係變決裂。與其評判該模式對話的「好、壞」,更要注意的是,用這種方式進行溝通,並不容易與對方好好相處,自己也不會幸福。
    導致對話決裂的自動化思考,我們再仔細檢視一下它的六種模式:

    1.判斷
    「他討厭我。」
    「父親以前是很和藹的人。」
    判斷,意指看著對方或外在就逕自做出解讀的「個人框架(frame)與思考」。對話時做判斷,就是用自己的標準來解讀對方言行的「對、錯、好、壞」。在生活中,我們都擁有自己的對錯標準。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經驗和學習不同,標準當然因人而異。做出的判斷有正面,也有負面,負面判斷有時會引向指責對方。

    2.指責
    「如果不是我,誰會把那麼無能的傢伙當上司看。」
    「真是個沒有人性、不知感恩的混帳……」
    指責,這是判斷的一種形式,但解讀上帶有負面意涵,表達中隱含「錯在對方、對方有問題的想法」。指責某人時,前提是「我沒有錯,對方有錯」,為了解決錯誤,暗中認為對方活該受到攻擊,他被貼上負面標籤也沒關係。當我們相信衝突原因歸咎於對方,相信是對方做錯、所以遭受攻擊也沒關係時,我們就會沒有顧忌地指責對方,甚至過分的話語也會不斷脫口而出。

    3.比較
    「上次的代課老師真的很棒,這次怎麼來了個那種人啊?」
    「為什麼我沒辦法像他那樣,能夠圓融地打好人際關係?」
    比較,有時是對方沒有按照自己意思做,即使會令對方羞愧也要糾正對方的一種表達方式。用「他不會這樣,你為什麼這樣?」的說法,想讓對方覺得羞恥,以為自己做錯什麼而採取行動。聽到這類比較的人,自然會感到羞愧,但更大的問題是,小時候經常被家長如此比較的人,很難會肯定自我。

    4.強迫
    「趁我還在好好說話的時候,照著我的話去做。」
    「即使委屈,也只能忍氣吞聲、迎合討好,才有辦法生存下來。」
    強迫,是不惜利用實質暴力、武力或恐懼,讓對方有所動作的常用方法。讓對方害怕失去、恐懼受損而有所動作,一旦相信這種做法正確時,就會肆無忌憚地使用強迫與威脅方式。在許多情況下,這是權勢者要求無權勢者有所動作時慣用的對話方法。他們沒有意識到那是多麼暴力的方式,只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對方的行動)就毫不留情下手。

    5.理所當然
    「擔任組長已經三年了,當然得做到這個程度。」
    「我這麼傻,活該被這樣對待。」
    理所當然,這是一邊主張「只要是人就該這樣做」,同時默默強迫對方做某種行為的對話方式。但是,「該這樣做」的標準極其主觀。有時候,說話的人說得很絕對,但沒有特別理由,僅僅是因為在他的認知標準裡,只要是人就理應那麼做,他們常用這樣的話語,使對方產生罪惡感、削弱對方的力量。「哪有什麼理由,這是理所當然的啊!」的言語裡,通常蘊含著「我沒辦法解釋為什麼要做這個,我也不知道,所以別問了。」的想法。

    6.合理化
    「我指責他,是因為他有問題。」
    「如果你把事情做好,我就不會生氣。」
    合理化,這是說話者不反省檢討自己的行為,反而找理由怪罪他人時展現的表達方式,也是感到後悔而想解決問題時會用上的對話模式。無法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罪惡感,又想要對此說明,卻往往留給對方更多痛苦。「我當時也沒辦法,別以為我都這麼暴力。」這種模式的說法終究認為自己的言行只是迫於情勢或對方所致,藉以擺脫自己的不適感。此一型態的合理化,雖然會讓自己心裡比較好過,但對於聽話者來說,卻感到非常不舒服。

    ●自動化思考對於情緒/行為的影響
    雖然將自動反應化為對話,並不是一定會發生與對方爭吵或令人不舒服的結果。但若是將自動化思考信以為「真」而進行對話,我們就更可能只會按照熟悉的習慣生活,反而無法意識到自己想要什麼並且表達出來。一旦自動化思考被當成真實想法,就會變得僵化固執,如果不經過濾就延續到對話中時,縱使在過程中產生衝突,也無法理解真正的問題。
    對話會自然流露出想法,這是因為我們的所思所想會對情緒與行為產生重大影響。思考方式不一樣時,我們的情緒或行為就會發生改變,對話自然也有所不同。長輩總是叮囑要正面思考,就是盼望我們能善言善行。但是,要練習健康的對話,不是停止負面思考、努力正面思考,重要的是「意識到該想法的訓練」,無論是正面或負面。若對自動化思考毫不懷疑,信以為真地繼續生活,我們的情緒與行為則會逐漸脫離控制,或者在無意間習慣性地暴走。
    我們再來仔細檢視一下自動化思考與情緒、行為之間的關係。

    ◎情緒會隨著自動化思考出現各種變化
    我們看到毒蛇會非常害怕,但對於訓練有素的馴蛇師來說,「眼鏡蛇」就不會是令人懼怕的刺激。這是因為他們與眼鏡蛇相處的經驗不同,所以看到眼鏡蛇時,腦中浮現的思考異於常人所致。
    馴蛇師:眼鏡蛇→「哇!牠身上的鱗片真漂亮!」→感到興奮好奇。
    一般人:眼鏡蛇→「被牠的毒牙咬到就死了!」→感到驚慌恐懼。
    經驗會如此形塑自動化思考,思考又會影響情緒。這種思考是經過我解讀的結果,因此會影響到我的情緒。如果認為自己寒酸落魄,情緒上也會感到畏縮而悶悶不樂。
    「我不是個好父母。」→感到內疚不安。
    「我是個沒用的人。」→變得無力,內心鬱悶。

    ◎行為可能會隨著自動化思考而有所不同
    我們會相信自己的思考是事實而據以行動。而按照不同的思考,行為可能採取吵架、逃避刺激的方式,或者被刺激擊倒,什麼也做不了。雖然這些行為主要是以憤怒、不安、抑鬱等情緒做為基礎,但往往還沒有時間認識到這些情緒,就已經表現成行為了。

    .使力吵架
    主管指出錯誤時:「你瞧不起我!」的想法→可能用指責的話語或譏諷的態度,向對方行使暴力。
    如果判斷對方的言行是瞧不起我,為了解決這種情形,很可能就跑向對方,直接用言語和行動攻擊。例如,在開車差點發生事故的瞬間,下車吵架大吼大叫,正是屬於這種方式。心裡想著:「那傢伙差點害死我!」同時可能還在車子裡喃喃自語道:「這人真的是瘋了。」

    .逃避刺激
    輪到要上台報告的日子:「我一定又會失敗。」的想法→找藉口不去參加可能會失敗的場面。
    若是試了好幾次都未能如願,我們可能會藉由重複的經驗,想像下一次會發生的事,或者觀察想避開的狀況。事先設想參加聚會可能會遇到不愉快的情況,就假借其他事情避開,正是屬於這一類。

    .被刺激擊倒而什麼也做不了
    主管指責報告出錯時:「我真沒用。」的想法→什麼事也不做。
    舉例來說,如果是一名上班族,在威權的主管面前遭追究或催促,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許多人都是腦子瞬間一片空白,身體像被冰凍一樣手足無措。這類思考並非僅僅支配情緒而已,一旦陷入這樣的思考,我們會全身僵直不動,無法逃跑也無力攻擊,完全處於被擊倒的狀態,行為與心情舒暢的時候截然不同。


    【同理:以感同身受的心態傾聽人們說的話】

    ●不摻雜個人解讀地傾聽
    協助對方覺察自己的想法,
    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發現自己的需要,
    這就是對話中同理聆聽的目標。

    送姐姐去另一個世界的時候,好朋友說:「至少比送別子女或父母還好吧?隨著時間過去就沒事了。」我的悲傷似乎全部化為對他的厭惡,再也不想見到他。早在十年前,膝下無子的我開始養貓時,這個朋友也曾說過:「沒有孩子,可以養貓之類的動物,輕鬆多了。」突然間他說的話全成了我巨大的創傷,連同過去的雞毛蒜皮小事都想起來了,心裡怨憤不已。
    原本以為我的同理能力比他好很多,但在進行對話練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其實也跟他差不多。區分何時需要建議、何時需要沉默,真的很難。只是靜靜聽人說話,為什麼這麼沉悶又困難。總覺得好像該說點什麼,腦子裡一個接一個的想法浮現,揮之不去,一邊想著這些,一邊還要聽對方說話,這真的很難啊。活到這把年紀,似乎說了很多話。不管對方是否想聽,就逕自判斷對方需要自己說的話。進行聆聽練習時,我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或許……好朋友也可能認為自己得說一些能安慰我、使我安心的話。

    所謂聆聽,確實是理解他人的最棒方法之一。在幸福美好的關係中,說話直率的人與善於傾聽的人是同時存在的。用內心傾聽任何人說話時,無形但真實存在的友情和愛意會自然滋長。而要擁有看見這些隱微在內心的能力,只在抱持著好奇心與同理態度時才有可能。
    不曾被人完全接受,易言之,就是說的話未能獲得充分傾聽,在我看來,這兩者意思是一樣的。進行創傷諮商或對話練習時,偶爾我也有聽不進對方話語的時候。很神奇的是,這時對方也能感知到我的內心,有時會看我的眼色而中斷,有時會問我是否還好。但是,當我專心傾聽對方的話語,努力理解對方內心時,對方往往會只因為我的努力就深深致謝。我的意思是,其實我也沒有特別幫上什麼忙。當然,只是靜靜傾聽,一切內心擔憂與現實問題也不會因此而得到解決。
    不過,回想一下日常生活的許多事情,儘管最後大部分隨著時間都解決了,但心裡依然留有不愉快的情緒感受,由此可知,問題的解決與内心的平和,並非總是成正比的。
    或許,傾聽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深層。雖然只是片刻,但傾聽時的內心會全然接受對方的存在,努力全神貫注在對方話語中隱藏的個人情緒感受與需要上。傾聽與同意截然不同。光是接受與理解對方的想法、情緒和需要,就是積極參與的表現。把我的意識帶到對方的意識世界佇留,這股聚精會神的努力,就是聆聽的態度與技術。
    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會祈禱。但某一瞬間,我突然有個想法,究竟神與我之間是否存在著「聆聽」。我當時想:「祈禱難道只是一味高聲喊著我的想法、我的需要、我的需求嗎?」閉上眼睛,雙手合十,好像就得說些什麼。為某人祈禱時,也是話一停下來或語塞,就會變得倉皇失措,總覺得不管說點什麼都好。有一回,在進行「非聆聽式祈禱」的過程中,我停止聒噪說話,閉上眼睛,靜靜待著。其實,祈禱可以用「我願聆聽」的態度,而非「祈求恩賜」的方式。直到這句話沁入心扉,我才明白自己那段時間的祈禱是多麼吵雜煩耳。
    人際關係也是一樣。人們不想聆聽彼此,只想跟對方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現今人類社會的諸多問題,顯然都是「未能好好聆聽」所致。政治、社會犯罪、組織間的衝突、家庭傷痛,各種情況都皆從輕忽對方所說的話以及不願傾聽的態度開始。
    我們先暫停探討口才話術,練習在靜默中理解對方的話語和意圖,正確加以解讀。只要好好聆聽,很多事情都能成為解決的基礎。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來做聆聽練習。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