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G0N-A900HRAY6

翻譯的危險:清代中國與大英帝國之間兩位譯者的非凡人生

驚喜優惠
折扣價
$412
網路價
$458
  • P幣

    全盈+PAY 單筆滿1200回饋80P幣(限量)

  • 登記送

    11/01-11/07【加碼送300P幣-資格登記B】百貨指定單筆滿$1500 即可進行登記

  • 登記送

    【OK】單筆滿$1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OK購物金50元(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趙妍杰
ISBN:
9786263966178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4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衝突或和平,就在翻譯一念間
    榮獲十八世紀研究最佳圖書獎Kenshur Prize
    沃爾夫森歷史獎入圍
    坎迪爾歷史獎入圍

    英國大使寫給朝廷的信,為何要由一個十二歲小孩代筆?
    什麼樣的譯者膽敢惹惱嘉慶皇帝?
    鴉片戰爭結束議定條約時,為何沒有中方翻譯在場?

    ──危機四伏的世界,需要有膽識的譯者──

    1792年八月底,以馬戛爾尼勛爵為首的使團成員在樸茲茅斯集合,要從那裡登船前往中國。整個航程將耗時一年之久。
    這是史上第一次,英國人出使中國。那時世界上還不存在漢英字典。
    使團的艦艇上,有大使的親信和祕書,航海經驗豐富的船長和海軍軍官,還有畫師、醫生、科學家、傳教士以及東印度公司的人員。
    兩位背景特殊的譯者也在船上。
    李自標出生於華北的天主教家庭,童年時透過教會的全球機制,被送去義大利那不勒斯學習。馬戛爾尼的副手老斯當東為了尋覓譯者,旅行到那不勒斯,而選中李自標。他雖然不會說英語,但嫻熟義大利語和拉丁語,這在當時的歐洲屬精英人士的語言。那是個基督徒在中國容易遭到迫害的時代,李自標決定擔任使團的翻譯,有他宗教信仰上的目標。
    年幼的小斯當東,連登船的繩梯都爬不上去,卻已經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學會講拉丁語和古希臘語,接觸植物學、天文學與數學知識,觀摩製造業實務與工業革命的新發明。這樣的教育讓他一輩子異於同階層的人。使團的譯者成了他最初的漢語老師。他的父親帶他遠赴中國,經歷長途航程的波折與奇遇,最終以小小年紀進入朝廷晉見乾隆皇帝。日後他將在重大的清英衝突中擔任翻譯,並親手完成史上第一本從漢語譯為英語的書籍。
    三十多年前,有一位為東印度公司做翻譯的英國人洪任輝,因為要求擴展貿易,遭到囚禁,協助他的中國人劉亞匾被公開處決。在這樣的陰影下,鮮少人敢擔任譯者。
    懂得異國語言的人,意味著比起其他人,對另一方能夠有更多的同理。因此譯者既可能遭到自己人懷疑忠誠,又要面對冒犯另一方的風險。
    李自標和小斯當東承擔起這樣的危險,在翻譯中展現智慧與勇氣,微妙地引導局勢,卻也因為他們跨文化的能力,走上既不凡又疏離的人生。


    ★名人推薦:

    國內外學者、譯者推薦

    盧正恒/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卜正民/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
    王 笛/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及歷史系講座教授
    布琮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歷史系副教授
    陳信宏/資深譯者
    陳榮彬/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程美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蔡偉傑/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羅志田/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學界讚譽

    作者通過嚴謹的文獻考析,把兩個中心人物從少年到壯年的經歷與交往娓娓道來,個人命運、家國歷史、後世敘述,多重交織,展現出一幅引人入勝的文化交流史畫卷。更讓人深思的是,李自標的遭遇似乎告訴我們:對「彼方」的語言和文化了解越深,越容易遭受「此方」的懷疑,而在李自標的身上與心目中,所謂「彼此」,也許本來並非如此截然二分。「翻譯的危險」,事關大國外交,但最終竟陰差陽錯地危及一位無辜小民的個人性命,能不教人掩卷歎息!
    ──程美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

    沈艾娣對中國和歐洲的檔案進行了同樣的挖掘,從中找到了大量生動的材料來重構李自標和小斯當東的故事,並將它們編織在一起,把中英關係的開篇重述為一系列不幸事件,其中的一句話、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都可能改變相遇的過程。她的長處在於敘述生活中的點滴,並提醒我們結果從來都不是預設的。
    ──卜正民(Timothy Brook),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

    馬戛爾尼訪華是中西交通史上的標誌性事件,也是中外學界一直關心的問題。在雙語交流尚處嘗試階段時,譯者的作用舉足輕重,然而往往被宏大歷史敘述所遮蔽。沈艾娣教授運用多語種史料,重建了李自標和小斯當東這兩位譯者的人生履跡及翻譯本身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對重新理解這一事件有重大推進。
    ──羅志田,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

    早期近代的中英關係,可以說體現了國與國、文明與文明之間會出現的所有矛盾和衝突。從商業貿易,到文化交流,然後到戰爭爆發……在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人的故事已經永遠地被遺忘了,所以要感謝沈艾娣教授,把埋藏在歷史深處的生動故事挖掘出來,對我們理解過去中西交往的歷史以及怎樣處理中西方關係,都提供了一個非常傑出的樣本。
    ──王笛,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及歷史系講座教授

    這是一部關於兩位譯者的故事,但遠不只如此。《翻譯的危險》深刻有力且富原創性地探索了中英兩大帝國,以及兩國了解彼此的途徑。這本書既包羅萬象地縱覽中英之間的相遇,又深具同情地描繪各個所涉人物,不管對於中國或歐洲的歷史學人來說,都是必讀之作。
    ──芮納.米德(Rana Mitter),著有《被遺忘的盟友》

    卓越的研究,優美的文筆,《翻譯的危險》觀察了小斯當東和李自標這兩位譯者互相照映、交纏的人生。這是我所讀過最讓人大開眼界的關於中英關係早期歷史年代的書之一。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著有《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

    這是本美妙的書,也是重要的書。對於英華關係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令人揪心的觀點,把焦點放在那些譯者的角色與人生,他們讓清代中國和英國之間的溝通成為可能。對於中英政府間的互動,以及在地理上相隔遙遠的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促進理解與對話的艱巨挑戰,沈艾娣貢獻出無比豐富且動人的觀察。
    ──藍詩玲(Julia Lovell),著有《毛主義:紅星照耀全世界,一部完整解讀毛澤東思想的全球史》

    《翻譯的危險》瞭望歷史中的跨文化經驗與友誼,成果非凡。沈艾娣講述一個在歐洲學會拉丁語的中國人和一個在中國工作時學會漢語的英國年輕人之間的交會。他們置身於兩種文化之間,經歷文化轉譯中的危險,他們的精彩故事如今更是反映了時下現況,而他們的經驗讓我們察覺到語言與翻譯現今對於理解不同文化極其重要。
    ──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著有《禮儀的交織︰明末清初中歐文化交流中的喪葬禮》


    ★目錄:

    推薦序 想像這是一場穿越劇 盧正恒
    繁體中文版序 沈艾娣
    人物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跨越世界的人生
    第一章 涼州李家
    第二章 戈爾韋的老斯當東
    第三章 李自標在那不勒斯的教育經歷
    第四章 小斯當東的奇特童年

    第二部分 李自標和馬戛爾尼使團
    第五章 為使華尋覓翻譯
    第六章 遠渡重洋
    第七章 其他可能的譯員
    第八章 作為譯員和中介的李自標
    第九章 御前講話
    第十章 成為隱身的翻譯
    第十一章 使團之後的李自標

    第三部分 小斯當東與廣州貿易
    第十二章 小斯當東成為翻譯
    第十三章 喬治.斯當東爵士,翻譯官與銀行家
    第十四章 英國占領澳門及其後果
    第十五章 一位通事和他的麻煩
    第十六章 阿美士德使華

    第四部分 疏離
    第十七章 李自標四處藏匿的晚年
    第十八章 小斯當東在議會
    第十九章 鴉片戰爭
    第二十章 忘卻

    結語
    致謝
    縮寫列表
    注釋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
    英國著名漢學家與歷史學家,於牛津大學擔任中國現代研究教授以及彭布羅克學院研究員。2014年獲遴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現居英國牛津。著有《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1857–1942)》與《傳教士的詛咒》。《翻譯的危險》是她的最新著作,榮獲十八世紀研究最佳圖書獎Kenshur Prize,並且入圍沃爾夫森歷史獎(Wolfson History Prize)和坎迪爾歷史獎(Cundill History Prize)。

    譯者:趙妍杰
    女,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專業方向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民國政治史。著有《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讀書人的憧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譯有《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1857–1942)》(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內文試閱:

    •作者序

    繁體中文版序

    《翻譯的危險》一書的中譯本即將與中文讀者見面,我非常欣喜。羅馬天主教廷檔案中存有李自標的信件,信中講述了他作為一名中國人在十八世紀橫穿歐洲的旅途,從發現這些信件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確信中文讀者會為他的故事所吸引。
    此外,李自標的信件還將我們帶至英國首個訪華使團的事件中心,這在英國和美國都廣為人知,但是中文讀者應該在上學時學過此事,所以了解更多。使團中還有在孩童時就學習漢語的小斯當東,隨著他的故事,本書延伸至廣州貿易的黃金時代並收尾於鴉片戰爭前的辯論。這本身也是一個為中文讀者所熟知的故事,但是通過聚焦於李自標和小斯當東,又變得有所不同。這不再是一個由馬戛爾尼勛爵、乾隆皇帝和林則徐占據主角的故事,我們轉為透過譯員的視角來觀察,所以有別於一場文明的衝突或者一個同外部世界隔絕開來的大清帝國,這成為關於彼時的歐洲和中國之間所存在的友情和聯結的故事。
    除了看到一個新的講述中國近代史的方式,我希望這本書也能夠吸引眾多曾經在海外遊歷、學習和生活的中文讀者,因為這是曾經和他們有相同經歷的一代人所留下的故事。中國留學生的故事通常被理解為始於容閎、美國傳教士和洋務運動,但是在此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中國人在歐洲學習。那不勒斯的中華書院創辦於1732年,當十三歲的李自標於1773年到來時,共有十五名中國學生在此學習成為神父,同時還有一組來自鄂圖曼帝國的學生,而學院的本地學生則主要來自於那不勒斯的貴族和精英階層,他們因為學院提供出色的人文教育而慕名而來。同後來的許多代中國留學生一樣,這些幼童和青年都需要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對他們而言是拉丁語),並使用這門語言開展學業。李自標到來的時候年紀尚輕,便掌握了近乎完美的拉丁語和義大利語,在宗教培訓中他們還學習了希臘語和希伯來語。和後來歷代出洋學習的中國學生一般,儘管他們置身海外多年,他們始終沒有忘記故土,也經常思鄉,一位已經歸國的年長的同學還給李自標寄來了一首詩來鼓勵和寬慰他。儘管這些中國人時刻記掛故鄉,他們也結下了超越國界的友誼。李自標的年紀比其他中國學生都小得多,而他最好的朋友是一位和他年紀相仿的義大利男孩——瓦雷梅贊公爵(Duke of Vallemezzana)的繼承人喬瓦尼.馬里亞.波吉亞(Giovanni Maria Borgia)。我所遇到的最令人動容的一份檔案是李自標寫給波吉亞的一封信,寫信時他藏身於山西的一座小村莊,且已是風燭殘年,信中講的卻是他們年少時相互交織的靈魂。在使華之後,小斯當東於十七歲時返回廣州,就職於東印度公司,為了能夠從事翻譯,他學習並提升了漢語能力,同樣也同許多華人結為好友。實際上,正是這些友人使得他在尚未有漢英詞典的時候就能夠開展《大清律例》的翻譯工作。
    許多曾經出國留學的中文讀者也會有口譯的經歷,至少是在非正式的場合。他們自然能理解本書的一個主要論斷,即翻譯在塑造所要傳遞的資訊時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這在談判中所發揮的作用。在亞洲,翻譯研究以及口譯的歷史是重要的學術領域,針對這一主題的許多重要研究都用漢語書寫。在本書中,我主要關注口頭翻譯,但這是一個遠早於留聲機的時代。我希望能夠將讀者帶離那種翻譯職業化的敘事,因為這指向的是精準無誤、不偏不倚的譯文,並且讓讀者明瞭翻譯總是複雜且不完善的,而口譯——特別是在外交中——總是有其特定的社會和政治語境。那些做過口譯的人會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此事。這種情況也給口譯者賦予權勢,但這也會將他們置於潛在的危險當中,這也是書名「翻譯的危險」的由來。
    為了從事這項關於譯員及其生平故事的研究,我使用了一些中國學者無法輕易獲取的檔案材料,並將它們同我在電子資料庫中所能夠找到的史料聯繫起來。長久以來,天主教會都是一個全球性的機構,其檔案也多使用多種語言,但主要是歐陸的語言,直到二十世紀末期之前都很少使用英語。現存的李自標的信件乃是用拉丁語和義大利語寫就,對這個故事感興趣的翻譯史學者也未曾讀過這些信件。我也隨即使用網路搜索來追蹤那些我辨認出來的人物。例如,羅馬的檔案中有一封義大利語信函提到李自標的兄長李自昌,我也找到了他名字和軍銜的漢語寫法。隨後通過電子資料庫,我也在《平臺紀事本末》中找到了與李自昌相關的材料,此前從未有人曾想到這一材料會與馬戛爾尼使華有關聯,同時在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中也有相關的材料。為英國人擔任翻譯的李自標和他的這位兄長之間的關聯,也成為我從馬戛爾尼使華所發掘的最為精彩的故事之一。
    我也自覺極有必要擺脫那些已經發表的檔案彙編,因為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所取捨的,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關於使團的檔案有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的中國學者刊印的《掌故叢編》,其中強調了清朝拘泥於叩頭儀式而忽略了軍事防禦,同樣也有差不多同期出版的馬士(Hosea Ballou Morse)所著的《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在這些文獻中,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有別於此,我使用了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於1996年所刊印的《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彙編》中的全部檔案,也通讀了現存於大英圖書館的印度事務部檔案中所錄的中國商館檔案(亞當馬修出版社[Adam Matthews〕於2019年在網上發布了《東印度公司:中國、日本及中東的商館檔案》[East India Company: Factory Records for China, Japan and the Middle East])。
    最後,我也想向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譯者趙妍杰表達衷心的感謝。多年以前,她翻譯了我之前的作品《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1857–1942)》。她在譯文中所展現的「信」和「雅」以及她本人作為一名備受尊重的歷史學者所體現的認真負責,讓那本書廣受中文讀者的歡迎,我相信《翻譯的危險》一書也能獲得同樣的認可。

    沈艾娣
    2024年4月25日於牛津

    •摘文

    引言

    1793年季夏的一日清晨,英國派往中國的首任使者、利薩諾爾伯爵(Earl of Lissanoure)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身著巴斯騎士團(Order of the Bath)的長袍,鴕鳥羽毛垂於頭頂,在乾隆皇帝面前下跪,雙手將一金匣舉過頭頂,金匣外嵌鑽石,內含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件。乾隆是十七世紀征服中國的滿族勇士的後裔。他能講漢語和滿語,同時也懂得足夠的蒙語、藏語、維吾爾語,接見來自這些區域的使團時無需翻譯,他也頗為此自豪,但此時此刻卻非得有翻譯。
    年少時曾遍遊歐陸的馬戛爾尼,此時講的是義大利語。他的言詞由跪在他身後的一位年紀稍輕的人譯成漢語,此人身著英式服飾,戴有白色假髮,自稱姓梅,但真名李自標,是來自於中國西北邊區的天主教徒。李氏在那不勒斯受學,講的是簡單的漢語而非朝廷中的官話,但是對皇帝卻極為恭敬,同時也有一種他自帶的引人親近的真誠。當他轉向馬戛爾尼時,則是將皇帝的話以文雅且正式的義大利語轉述出來。皇帝聽了一小段陳詞,問了幾個禮節性的問題,之後賞賜馬戛爾尼一塊玉如意。
    當馬戛爾尼退下時,他的副手喬治.萊納德.斯當東(George Leonard Staunton)取而代之,這是一位接受耶穌會教育的愛爾蘭新教徒,熱衷於當時的科學發現,信奉盧梭,蓄有奴隸,支持新近的法國大革命,也是馬戛爾尼長期的朋友、祕書和親信。老斯當東一輩子的大事就是教育年方十二的兒子喬治.湯瑪斯,此時也跪在他身旁。李自標仍在翻譯,這次是譯成拉丁語,小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能聽懂兩邊的話:他父親自他三歲起就開始同他講拉丁語,他見到李自標的前一年就開始學習漢語。當乾隆帝詢問英人中可有能講漢語者,此前已見過小斯當東的大學士和珅頗懂得如何逗老皇帝開心,便稟報有個男童能講些許,並將他叫上前。小斯當東有些靦腆,不過當皇帝解下腰間的黃色絲綢荷包並賞賜給他時,他也能用漢語講出幾句致謝的言詞。
    御座旁邊,一起觀禮的是當世最有權柄的三位大臣:後來成為嘉慶皇帝的親王、剛剛在西藏平定廓爾喀人也是最受乾隆賞識的將軍福康安、掌控帝國財政的和珅。在場的還有松筠,此人原本是從事滿蒙翻譯的生員,那時剛從北方邊境歸來,在那裡同俄國人議定了《新恰克圖條約》。在接見和宴請英國使團後,乾隆命福康安、和珅和松筠帶馬戛爾尼去花園賞玩,相較於和珅的閃爍其詞和福康安的傲慢無禮,松筠則熱切地打聽俄國政治和政府,令曾出使俄國的馬戛爾尼頗為受用。
    這是中國同西方交往的歷史中最著名的時刻之一,而乾隆皇帝不論是在歷史中還是在生活中都處於舞台中央。此時他已年過八旬,簡單地穿著深色長袍,盤著雙腿坐在御座之上,不過他作為這個幅員遼闊的帝國的專制君主已近半個世紀。即便是和珅和福康安同他講話時也需要下跪,他也樂於被人頌揚他在位時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統治之一:在經歷朝代更迭帶來的百年戰亂之後,人口遽增,農商俱興,清帝國也在對西北的蒙古人和準噶爾人用兵之後達到全盛,在他的贊助之下,藝術與學問也日益繁榮。遠在華南海岸,中國的物產也令歐洲人慕名而來:精美的絲綢和瓷器尚無法在歐洲複製。近來同英國的貿易也興盛起來,主要是因為歐洲人和美國人漸尚飲茶,而只有中國栽種茶葉。
    在接見英國使團之後,乾隆果斷拒絕了英國人在京師派駐使臣和在岸邊覓一小島作為貿易基地的要求。很快在歐洲,人們便傳言乾隆此舉是因為對馬戛爾尼不悅,馬戛爾尼僅願單膝跪地,而非行朝廷中正式的三拜九叩之禮。此後,此次出使的失敗便歸咎於乾隆皇帝:作為天子,自詡為文明世界的主宰,卻對崛起的英國勢力一無所知,也未能意識到馬戛爾尼絕非僅是一位遠方君主派來護送貢品的使臣。
    然而,當我們把目光從乾隆皇帝身上移開並轉向在場的其他人時,這次出使便有了新的意義。這是一本關於譯者的書:為馬戛爾尼勛爵翻譯的李自標以及憑藉父親所寫的使團官方紀錄而大獲稱讚的小斯當東。他們的經歷引人入勝,因為他們都是難得的通曉多國語言的人,兩人知識淵博,精通並由衷熱愛他方的文化。兩人都曾在年幼時遊歷,因此在理解對方的文化時頗為無礙。兩人在成長的關鍵時期都與天生所屬的同齡人疏離,使得這種跨文化理解得以強化:就李自標而言,他在那不勒斯天主教神學院學習時,年紀較其他中國學生小了很多,就小斯當東而言,當他被派往廣州的東印度公司工作時,當地的英國年輕人排斥任何他們社交圈子之外的人員得到任命。這種疏離促使李自標和小斯當東兩人在少年和青年時期都形成了非常堅韌的跨文化友情,而這又塑造了他們後期認知世界的方式。兩人都常常思鄉,從來都是將自己視作另外一個大陸上的異客,但是當他們返回故國時,卻又往往顯得不同於常人。
    戴白色假髮的李自標和跪在中國皇帝面前的小斯當東的故事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和英國的接觸並不是初次相遇的文明之間發生的衝突,而是早期現代世界全球聯繫日益密切的結果。把英國人帶到中國的茶葉貿易,實則源自於十六世紀葡萄牙和荷蘭海員將香料販至歐洲的航行。在很多地方,這些貿易擴展至區域統治,荷蘭人控制了大部分爪哇,在一段時間內也在臺灣建立了據點,而葡萄牙人則在果阿、麻六甲以及華南海岸線上的澳門建立了貿易基地。隨葡萄牙人而來的是第一批天主教傳教士,這批傳教士的繼任者仍然在清廷擔任藝師、技工和星象師。近兩百年間,天主教傳教士遍布中國:李自標祖上是最早皈依基督教的家族,也因為天主教會的全球機制遠赴歐洲。
    同期英國定居者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因為美國革命而丟失大部。到馬戛爾尼使華時,英國對外擴張的重心已經轉移至印度,在那裡原本的一些小型貿易據點已經轉變為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老斯當東與馬戛爾尼初次相遇於加勒比海的格拉納達島(Grenada),而馬戛爾尼剛獲任此地總督。當格拉納達被法國人占領時,馬戛爾尼覓得新職,這次是去印度東海岸的馬德拉斯(Madras)任總督,老斯當東則擔任他的助手。然而,邁索爾(Mysore)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張,馬德拉斯長期受此威脅;兩人回國時相信英國在印度建立的新帝國會崩塌,一如之前在美洲建立的帝國。英國政府意圖通過擴大對華貿易來支持和資助在印度的擴張,所以派出使團,兩人也因此來到了中國。
    小斯當東生於1781年,也是他父親出發去馬德拉斯那年,隨著他成長的過程,英國在印度的勢力也得到了擴張和鞏固,這重塑了整個已相互連接起來的世界。位於西藏南境的廓爾喀邦試圖擴張,馬戛爾尼使華時,福康安正在遠征廓爾喀人,因此也聽說了英人在印度的勢力,但彼時對於他來說這並不是什麼重要的軍事問題。英國在印度海岸占領的一連串地盤原本並不大,而且朝夕不保,然而在此後的數年間轉變為一個龐大的殖民政權。拜這一進程所賜,英國海軍的巨型戰艦也在南中國海游弋,令人心悸,原因是他們要同法國和美國開戰。
    到馬戛爾尼使華之時,通過貿易、宗教、金融方面的交流,中國已同英國、歐洲、美洲之間互通互聯,李自標和小斯當東的幼年經歷也充分展現了其程度之深。從李自標的視角來看,此次出使取得了成功:即使英國沒有達到本初的目標,雙方已開展了有意義的談判,當使團離開時,英國和清廷的官員都對結果感到滿意,也對未來充滿希望。然而,到了十九世紀前期,掌握居間翻譯技能之人的處境卻變得日益險惡。小斯當東後來成為著名的漢文譯者,亦在英國對華貿易中成為銀行家,但當英國海軍於1808年武力占領澳門後,他的兩位華人密友被發配邊疆,而嘉慶皇帝威脅要擒他時,他也不得不出走以為上計。嘉慶也對作為外來宗教的天主教嚴加鎮壓,李自標只得隱匿起來,自十六世紀耶穌會士來華後便在宮廷中效力的歐洲傳教士也被驅趕殆盡。1838年,林則徐前去接管廣州,雖然他為人機敏,也樂於了解英人,但其禁煙政策則主要基於現成的中文書面材料,有時他掌握的情況甚至不如早前的乾隆皇帝。結果他引發了一場戰爭,而曾旅居海外或在廣州城同洋人打過交道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場戰爭根本打不贏。
    本書聚焦於作為翻譯的李自標和斯當東,自然也關注外交事務,大的背景是中國與早期近代世界的互通互聯,而此時的世界日漸成為帝國主義和暴力衝突的舞台。長期以來,這些衝突被解釋為源自清廷對外部世界的無知,尤其是從古老的朝貢體制調適為近代國際關係的新世界所遇到的困難。十九世紀,英帝國主義者以此作為開戰的理由時,這一觀念便牢牢地扎下根來。嗣後,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亦以此攻訐清廷,以正革命之名,於是更是將這一觀念嵌入中國近代的國家歷史之中。
    中國作為文明的中心,外人前來納貢以示恭敬,這一典範既歷史悠久又根深蒂固。實際上,這一概念近來在中國的國際關係學者中有所復蘇,他們以此來解釋中國當下在東南亞及其他地方施加更大影響力的願望,並將此事合理化。然而,對於清朝而言,這只是一個強大的理想,而非對於現實世界的展現,至少在清朝皇帝眼中是如此。清朝由十七世紀征服中國的滿洲武士所建,他們為了管理帝國所建立的制度中包含了諸多本族傳承的元素,這些與漢族的典型傳統有大不同之處。即便是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處理與外國關係的決策仍是皇帝和近臣的特權,他們也多為滿人。我們越是了解他們制定政策的細節,就越會發現他們的決定也受到當下現實政治的左右。朝鮮一直被視為標準的朝貢國,清朝與朝鮮的關係變化便是一個例證,作為國家收入來源的貢品的價值同樣也是一例。
    我們一直以來都清楚中國同歐洲以及後來同美洲接觸的重要性:十六世紀以來耶穌會士在華傳教以及十八世紀貿易的大擴張。馬戛爾尼使華之後的數年,是這些對外接觸的重大轉捩點。喪失美洲殖民地後幾近崩塌的大英帝國重心東移,在鞏固了對印度的控制後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英國人在心理上免不了要證明印度殖民統治的正當性,這急劇改變了他們對歐洲之外族群的觀念,也深刻影響了他們如何看待中國和中國人。同一時期,歐洲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也為法國大革命所改變。數百年來,歐洲的外交都是由王子和皇帝們所議定,他們的社會地位都有正式的層級,而到了十九世紀初,基於平等主權國家之間的外交這一現代理念開始生根發芽。
    這一時期的中國同樣面臨著轉折,乾隆駕崩後顯現出來的財政危機,在整個十九世紀裡支配了政策制定的過程。由於要同法國開戰,英國已習慣於發行國債這一新手法,也使其能夠造出威脅華南海岸的巨型戰艦,而清政府為維持日常運轉已顯得左支右絀,根本無力再在軍事上進行巨額投入。這場危機驅使清朝官員制定了限制對外接觸的政策,這又深深影響了李自標和斯當東的人生。竊以為,這些政策屬於更大範圍內中國人看待世界方式的重塑,官員們重振了典型思維的元素,其中便有朝貢體制的儀式,這也是他們面對英國海軍威脅的政治因應。
    李自標和小斯當東的人生經歷幫助我們理解這些變化,因為作為翻譯,他們使得我們能夠聚焦於國與國交往的機制。王宏志將翻譯問題視為理解清朝早期對英關係的關鍵,就這一時期的譯員著述頗豐。儘管在此書中,我認為英國海軍力量的威脅驅使清朝採取禁絕西方的官方政策,我也認同王宏志的論點,即翻譯對於外交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對於漢語、英語這兩種迥異於彼此的語言來說,翻譯的過程不可能是簡單而透明的。外交翻譯的角色不可或缺,特別是在罕有他人具備必需的語言技能的情境中。在馬戛爾尼使團中,李自標既要譯成漢語又要將漢語譯出,絕大部分時間沒人能聽懂他在講什麼。當今專業的口譯者通常是女性,她們被想像為隱形的聲音,即便如此,外交翻譯仍然頗具分量:上層領導人可能有專屬的翻譯,而重要的談判可能會讓高級別的外交官參與翻譯。
    口譯者的力量源自翻譯的特性。今天我們經常談論資訊由一地到另一地的流動,但是對於所有的資訊,呈現即塑造。翻譯者開始要先選擇他想傳達的東西,然後必須決定是嚴格對照原文——這樣會顯得外國腔十足──還是用讀者的語言原本的表述方式重新寫出來。當這些資訊被呈現給政治決策者時,這些決定通常至關重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夷」字,中國人經常用它來稱呼英國人。李自標和斯當東都將它理解為外國人的意思,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三○年代,支持戰爭的英國作家堅稱它的意思是野蠻人,這也廣為英國議員所知。斯當東為此大聲疾呼,認為這種翻譯在道德上即屬錯誤,因為它「傾向於加深我們與中國人的裂痕。」
    口譯者面臨著與書面譯者一樣的選擇,而且需要速度更快,同時也需要置身於一種社會情境中,即雙方在文化上的態度可能截然不同。即使是今日最精準和最專業的口譯者,也僅能做到部分傳遞,除非事先能夠獲取文件並提前準備。同步口譯要求譯員做到邊聽邊講,直到二十世紀才出現。在此之前,所有的口譯都是講順序的:譯員先聽取別人講的話,然後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在這種情境下,口譯者的選擇和決定變得更加重要。
    口譯對於歷史學者而言是一個難以處理的主題,因為在錄音設備出現之前的時代,言出即逝。我們僅能從斯當東和李自標的書面譯文中猜測他們如何開展口譯,而李氏的譯文大部分已散佚,僅餘殘章,因此也更為困難。據我們所知,李自標並未做筆記,而且他也不太可能逐字逐句記住馬戛爾尼所講的話,因此他一邊聽一邊需要決定傳遞哪些要點。他同樣要選取正確的語調和方式,以適合馬戛爾尼希望傳遞的內容並且能夠為乾隆皇帝所接受。李自標的選擇不可避免地塑造了皇帝和大臣所聽到的內容以及他們對此的反應,絲毫不亞於馬戛爾尼的話。
    成功的翻譯遠非僅是一項語言能力。同這一時期的諸多譯員一樣,相較於翻譯者,李自標的角色更像是談判者。儘管理想的譯員應當單純把講話從一種語言轉成另外一種語言,但在十八世紀通常的期望並非如此。在北京為馬戛爾尼和清朝官員翻譯時,李自標經常穿梭於兩邊,他們甚至不是同處一室。他將此舉描述為向清朝官員闡釋「大使心中所思」。這給了他很多自己作主的空間,最明顯的是他把一條自己的主張塞進了商談之中。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