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V0S-A900HNVZ1

子女成年後,關係不疏遠:如何參與二十、三十、四十歲孩子的人生?

$379
$480
折價券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限量)

  • P幣

    全站限時回饋 指定品單筆滿2000送3%P幣,最高300P幣(限量,送完為止)

  • 登記送

    【全家】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冰仙女紅茶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評價

5.0
共 1 則評價
5.0
100%
4.0
0%
3.0
0%
2.0
0%
1.0
0%
最相關
*淑*
2024/08/31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謝明憲
ISBN:
9786267441428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7/22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孩子大了怎麼相處?
    五十年親職權威心理學教授,結合理論與實務給出的誠摯建言

    ☆ 家有「成年子女」必讀經典
    ☆ 為父母所寫的全方位互動指南
    ☆ 含括七大面向:子女的心理、教育、財務、婚姻、就業、居住、孫子女

    為人父母,永遠沒有畢業的一天
    操心的事,不會隨著孩子成年而減少
    有些問題,你或許還沒遇到,但它們遲早會發生

    越來越多事,成年子女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你不可能全都認同,該如何表達關心,同時維持良好關係?

    在孩子人生的不同階段,父母的角色需要隨之調整轉變
    本書將幫你做好準備,成為孩子人生不同階段的最佳盟友

    子女未來七大關鍵面向

    1.心理健康:成年初期常見的心理問題?
    2.教育進修:畢業後繼續進修,還是先工作?
    3.財務狀況:如何給予金錢上的資助?
    4.婚姻選擇:不喜歡子女的交往對象怎麼辦?
    5.就業狀態:一直換工作或逃避進入社會?
    6.居住狀況:成年子女要住家裡,或搬出去?
    7.孫子女教養:如何當一個受歡迎的祖父母?

    也許你曾經以為,只要孩子長大到十八歲,你養兒育女的難關就已經過去了;然而現實卻是,身為成年子女的父母本身竟是另一種挑戰。甚至有時,這一階段遠比青春期更令人煞費苦心。

    長久以來,我們沒有一個簡單通用的名詞,來指稱二十歲以上的孩子,類似「嬰孩」、「幼兒」或「青少年」這樣的總稱。本書作者、美國親職權威史坦堡博士,提出「成年子女」一詞,來定義二十歲以上成年的孩子。

    本書闡述了父母和「成年子女」在心理健康、教育、財務、戀愛婚姻和養育孫子女等方面,可能面臨的困難,並給予務實建議。閱讀本書,將幫助你以更輕鬆、更有覺知的方式,與成年子女和睦相處。


    ★專家推薦:

    彭菊仙/暢銷作家
    黃柏威/諮商心理師
    楊聰財醫學博士/楊聰才身心診所暨新衛生中心院長
    盧蘇偉/親職專家、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賴芳玉/律師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對於有成年子女的父母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
    ──馬汀•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Seligman Ph. D.),《希望迴路》(The Hope Circuit)作者

    「只要孩子長大了,你就需要這本書。」
    ──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Angela Duckworth Ph. D.),《恆毅力》(Grit)作者

    「只要你有成年子女,無論他們是發展順利還是陷入困境,《孩子大了怎相處》都是你必讀之作。」
    ──瑪德琳•勒文博士(Madeline Levine Ph. D.),《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Ready or Not)作者

    「無論是撰寫關於重新調整我們的期待,還是說明如何給予反覆易變的二十多歲年輕人詳細的建議,史坦堡都充滿了洞察力、同情心和原創性。」
    ──珍妮佛•希尼爾(Jennifer Senior),二○二二年年普利茲特寫新聞獎得主

    「史坦堡將數十年的智慧和經驗,提煉成一本敏感又直截了當的指南,它同時也是成年子女的父母們一直在等待的一本書。」
    ──麗莎•達摩爾博士(Lisa Damour Ph. D.),《開解》(Untangled)作者

    「史坦堡結合數十年作為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和父親的經驗,及其專業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提供了所有成年子女的父母們都需要的一本指南。」
    ──麗莎•霍夫曼(Lisa Heffernan),「成長與放飛」(Grown & Flown)共同創辦人


    ★目錄:

    前言:孩子大了怎相處?

    第一章 不斷演變角色的父母
    時代改變了
    父母的角色改變了
    父母對成年子女的期待也該改變了
    尊重子女的自主權
    別總是把「想當年」掛在嘴邊

    第二章 日常關係
    說,還是不說
    發聲的原則
    處理自己的不愉快情緒
    建設性地解決紛爭
    解決衝突的具體方法
    與伴侶的意見不一致時

    第三章 心理健康
    孩子的內在脆弱和外在壓力
    父母為子女的心理健康能做的四件事
    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尋求幫助的重要性
    父母也需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子女的疏遠

    第四章 教育
    上大學值得嗎?
    父母過分干預子女大學學業的隱憂
    傳統大學的替代方案
    大學生返家所引發的親子衝突
    相互尊重並共同解決問題

    第五章 財務
    提供資助前需考量的事項
    避免尷尬的援助方式
    如何過問金錢的用途
    如何協助孩子買房
    與孩子討論你退休後的財務安排:40-70原則
    妥善規劃繼承事宜

    第六章 戀愛與婚姻
    孩子的性問題與性生活
    孩子的性取向與性別認同
    孩子的伴侶選擇
    如果你不喜歡孩子的伴侶
    婚禮安排及婚禮之外的挑戰
    孩子的親密關係怎樣改變了你們的關係
    與孩子的伴侶相處
    當孩子與伴侶發生衝突
    當孩子的婚姻走不下去

    第七章 發展順利或陷入困境
    孩子陷入困境了嗎?
    學業:延遲畢業
    工作:猶豫徬徨
    感情:單身不婚
    居住:搬回家住

    第八章 祖父母的角色
    如何幫助新手父母
    如何給成年子女養兒育女的建議
    如何與孫子女建立情感連結

    第九章 總結與展望
    時代變遷下的成年子女課題
    在挑戰中尋求穩定和諧


    <作者簡介>

    勞倫斯•史坦堡(Laurence Steinberg)
    美國當代知名親職專家,一九五二年出生,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享有傑出教授與桂冠教授雙重榮銜,並曾擔任青少年研究協會會長。文章廣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心理學》、《婦女家庭期刊》、《華盛頓郵報》等報章雜誌。著有《搞定你小孩》、《課堂之外》(Beyond the Classroom)、《當青少年工作時》(When Teenagers Work)、《子女成年後,關係不疏遠》等書。目前定居於賓州費城。

    譯者:謝明憲
    台灣宜蘭人,台科大應用外語系畢。隱居彩虹山,躬耕於幸福村七彩田;農閑之餘,以翻譯心靈勵志書籍為樂,並嚮往如宇宙般的寧靜。翻譯作品有《祕密》、《一個人的內在陰陽整合課》、《陪每天的自己聊聊》、《盧恩符文占卜自學手冊》、《水晶陣療癒全書》、《直捷之道》、《告別娑婆外傳》等書。
    聯繫信箱:eastbuddha@gmail.com


    ★內文試閱:

    •前言

    孩子大了怎相處?

    教養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

    美國現今約有六千五百萬名父母擁有一個或多個二、三十歲的子女。與任何階段的父母一樣,這些有成年子女的父母也發現自己需要一些建議、推薦、指導和能夠消除他們疑慮的話語。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養兒育女的要求也會有所改變,但挑戰卻永遠不會消失。無論我們的孩子表現得有多麼好或多麼掙扎,養兒育女這件事永遠不會結束,而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會永遠存在。也許你曾經以為只要孩子過了青少年期,養兒育女的難關就已經過去了;然而此刻你卻發現,身為成年子女的父母本身就是一種挑戰。有些父母發現,這一階段甚至比青春期更令人煞費苦心。

    我是擁有近五十年經驗的心理學家,專門從事關於為人父母和心理發展方面的研究、教學和著作。數十年來,我一直對家長團體發表演講,地點通常是在那些關注如何養育幼童和青少年的學校或社區。我總是會留時間來回答聽眾的問題,並且通常會在演講結束後和那些不好意思在聽眾面前提問的父母聊天。

    數十年前,我主要是回答關於青少年的養育問題。儘管現在仍有許多人詢問我這些問題,可是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擔心如何處理自己與成年子女之間的關係。「我怎麼知道我兒子是否陷入困境?」「我可以幫女兒申請研究所嗎?」「如果我的孩子與某個我認為是危險的人同居,我該怎麼做?」「過去幾年來,我們一直在經濟上幫助我們那已經二十五歲的孩子,但要幫助到多久才算太長?」「兒子搬回家住,但我們似乎無法就共同生活的規則達成共識。他花許多時間賴在沙發上玩電子遊戲,但我和妻子認為他應該每天花時間找工作才對。」

    我也已經為人父親和祖父,我從親身的經歷中知道,準確地理解子女的發展階段,以及該階段如何影響他們的思想、行為和情緒,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工具。想想看,當你的幼兒和後來的青少年閃避著你時(通常是生氣地),一位專業人士冷靜地告訴你「這是發展上的正常現象」,你會如何感到鬆了一口氣。這種知識有助於你建立合理的期待,而合理的期待乃是成為成功父母的重要關鍵。

    可惜的是,成年子女的父母擁有的資源不像嬰兒、學童或青少年的父母那樣隨手可得。沒錯,你可以找到一些由那些與成年子女疏遠的絕望父母所撰寫、或是為他們撰寫的書籍(但願你不會跟你的成年子女疏遠,而我在第三章中已涵蓋了這個主題),不過,你可能會有關於如何應對養育成年子女的各種挑戰的問題。而那些關於如何走過這段歷程、甚至避免常見的雷區的建議,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受益。《子女成年後,關係不疏遠》是第一本針對所有子女處於二、三十歲的父母的全方位指南。

    如何運用此書

    本書是根據我自己的研究和我的同事們的開創性成果。此外,它還受益於我超過四十年的大學和研究生的教學,以及我為人父母的三十八年經驗。從這些豐富的經驗中,我幾乎提供了你和你的成年子女在心理健康、教育、財務、戀愛關係及養育方面可能面臨的所有困難的建議。在整本書中,我以父母和他們的成年子女的軼事來說明這些挑戰。這些家庭案例是根據我與許多父母的對話和相關研究的綜合,不過我已更改了重要的細節以維護這些家庭的匿名性。

    開始寫這本書時,我很快就發現我們並沒有一個簡單、通用的術語來描述二、三十歲的孩子,就像我們有「嬰孩」、「幼兒」或「青少年」這樣的標籤一樣。這可能是因為直到最近之前,關於這個年齡層的討論主要都是集中在他們身為學生、員工或配偶的身分上,而不是身為人家的子女。儘管我試圖努力尋找,但我找不到一個不繁瑣或不貶低的術語。由於缺乏更好的總稱,我將「成年子女」和「成年的孩子」交替使用來描述某個年齡層的子女,而不是指情感成熟度有問題的人。

    這本書由一些通用的原則開始談起,這些原則為後面章節所討論的特定問題提供了基礎,例如處理財務、子女的戀愛對象或是關於子女養育孩子的擔憂等。在第一章中,我討論了養育成年子女在今天與前一世代有哪些不同;孩子成年後,你為人父母的角色會有哪些變化;以及你在孩子的生活中自然想要保持參與的渴望,與他們獨立自主的需求之間該如何保持平衡。第二章討論了如何與孩子保持健康的日常關係,包括在有擔憂時,你是否要發表意見,還是保持沉默為佳;了解及管理那些有成年子女時通常會引發的複雜情緒;建設性地解決你與子女之間的衝突;以及處理你與伴侶在如何養育子女方面的分歧。第三章提供了有關如何照顧子女和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疏遠的原因的建議。

    在這些介紹性的章節之後,我轉向那些與孩子的教育、財務和戀愛關係有關的具體挑戰。在每一章中,我探討了通常在親子關係的不同階段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第四章提供了成年子女求學時經常會出現的問題的建議,例如你應該在他們的大學教育中參與多少、傳統大學的替代方案,以及處理他們從學校返家的事宜。第五章解答了你可能在子女完成學業後提供財務支援、幫助他們買房子,以及與他們討論你自己的個人財務。第六章探討了子女的戀愛生活相關的各種問題,包括揭露他們的性取向、伴侶的選擇、與子女及其伴侶保持良好的關係,以及幫助子女順利地度過婚姻的困境或離婚。

    這些討論為第七章奠定了基礎,該章解答了我被成年子女的父母問得最多次的問題:我的孩子是否陷入困境(努力找到立足之地)?如果是的話,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此外,我還描述了那些陷入困境、但表現特別優秀的成年子女。)我把焦點放在父母對子女發展最常擔憂的四個方面,並提出了判斷子女在學業、工作、愛情和居住方面的情況的方法:耗費很長的時間才完成學業、在尋找工作和穩定就業方面有困難、很難建立忠誠的感情關係,以及搬回父母的家中。在每一個例子中,我都提出父母可以採行的方法來幫助那些似乎陷入困境的孩子。

    第八章探討了你作為祖父母的角色,包括如何給予成為新手父母的成年子女最大的幫助、是否應該對子女養育孩子的方式表達擔憂或給予建議,以及如何與孫子或孫女建立緊密的關係。

    最後,我在第九章總結了本書的要點,列出父母可以採取的步驟來強化他們與成年子女的關係,並展望了隨著子女進入四十歲後,他們與子女的關係將如何持續地產生變化。

    撰寫這本書時,我考慮了眾多的讀者──那些正在接近這一階段而想要知道可以期待什麼的父母;那些已經處於這一階段並認為情況進展順利,但認為還有改進空間的父母;以及那些正在面臨困難,或是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可能感到絕望而希望知道該怎麼做的建議的父母。無論你屬於這三個類別中的哪一個,我都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成為更輕鬆、更了解、更有能力、更有自信的父母。

    關注青年與我們當時在該年紀時的許多方面的變化,是本書的重要主題之一。你可能在抽象的層面上覺察到這一點──媒體針對Y世代(千禧世代,一九八○年代和一九九○年代上半葉出生的人)和Z世代(一九九○年代下半葉或之後出生的人,有時被稱為「後千禧世代」)所發表的言論,讓你很難不去注意到。然而,很少有人談論過去四十年來社會和經濟的變化對身為父母的你意味著什麼,以及如何針對你的期待、態度和行為進行最佳的調整來符合當今的現實。 

    因此,我們先來看看時光的變遷,以及為什麼現今的青年與當年的我們是如此的不同。 

    •摘文

    第一章  不斷演變角色的父母(節錄)

    父母的角色改變了

    在許多方面,成功養育成年子女的主要因素與先前的那些階段相似:慷慨地表達愛和支持、參與孩子的生活而不侵擾他們、傾聽他們的觀點、尊重他們,以及當他們需要時陪伴其左右。

    然而,了解你身為父母的角色有怎樣的變化也很重要。子女在嬰兒和幼年時期,你提供他們照顧、營養、激勵和安全。在小學階段,你繼續做這些事,此外,你還提供結構和組織,以幫助孩子在學業上表現出色、交朋友、感到有能力和有自信,並發展同理心和道德觀。在青春期,你的角色轉向提供指導和建議,而不是積極式的管理,並幫助青少年的孩子發展責任感、自主性和道德判斷力的啟發。

    倘若你在這些早期階段取得了成功,將有助於培養出有自信、富有同情心、成功又有道德感的年輕人。他們將對自己有很好的了解,具備在世上獨立生活的必要基本技能,擁有令人滿意的緊密友誼和家庭關係,以及與戀愛的伴侶建立強大關係的能力。

    你已經幫助孩子實現了這些里程碑的大多數或全部,現在你的角色是協助他們將這些技能和能力轉化為現實。如同我將說明的,這需要支持和參與,但其方式必須不會讓孩子感到其自主性受到壓制。

    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改變自己對於「父母」這個角色的期待,這些期待與孩子尚未成年的時候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章  日常關係(節錄)

    說,還是不說

    那些為人父母的人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是:「我何時該閉口不言,何時又該表示意見?」如果你是成年子女的父母,你可能經常忍住不發一語。你可能每次都想知道你是該保持沉默,還是該表示意見。

    父母對於多久、以及在什麼情況下發表意見持有不同的觀點。他們在決定發表意見時,其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差異。我聽過一些父母描述兩種極端的觀點,而這兩種觀點都是有問題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父母應該總是保持沉默。根據這種觀點,發表意見等於自找麻煩,因為他們雖然是你的孩子,但他們是成年人,有權以他們喜歡的方式生活。這種做法在理論上聽起來沒問題,但在實踐中並不合理。畢竟,你也有一些成年的親密朋友,而當你擔心他們或許會犯下嚴重的錯誤時,你可能會坦率地告訴他們。什麼樣的人會在朋友犯下可怕的決定時袖手旁觀呢?按照同樣的邏輯,為什麼你不該給自己的孩子你的真實意見呢?即使你認為支持孩子的自主權很重要,但無疑地在一些情況中,你為了他們好而提出合理的擔憂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你擔心他們會因為你的發言而生氣,那麼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你們的關係是否如此脆弱,以至於你們無法公開對任何造成重大後果的事情持有不同意見?

    •發表意見的好處是否大於保持沉默的代價?

    •對自己的孩子處處小心翼翼是否會影響你自己的心理健康?就算你發表意見而孩子不

    聽你的建議,也會比你保持沉默而覺得自己被誤解的狀況感覺更好。

    你可能聽說過某些父母因一些無害的評論而被成年子女拒之門外的故事。但根據嚴謹的研究,這種永久性的疏遠是非常罕見的。而且我懷疑,這種過度的反應是否因為言語的誤會所引起。如果是的話,那麼可能發生了其他未被承認的事(例如長期壓抑的憤恨),你應該和孩子討論一下(參閱本章「處理自己的不愉快情緒」一節)。

    另一個極端的觀點認為,當你與孩子有歧見的時候,你總是應該告訴他們。這種立場背後的邏輯是,你身為父母不僅有權表達你的意見,而且你有義務這樣做,因為你的角色之一就是保護孩子免於受到傷害──這是你一直以來的做法,現在也沒有理由改變。

    你知道孩子有權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並犯錯,但你也知道你比他們年長、更有智慧和經驗。當你確信(或相當確信)孩子會後悔他們的決定時,你怎能不發一語?

    問題是,隨意說出你的想法來與年輕人對自主權的需要直接衝撞,往往會使你的孩子產生防衛性反應,甚至可能會讓他們想要保持距離。

    雖然你可能真心為了孩子好而發表意見,但他們並非總是這樣看待的。成年子女通常仍在試圖證明自己是有能力、完全能勝任的成年人──即使在很多方面他們可能已經達到這一水準。無論父母有多麼立意良善(也無論父母認為自己的善意有多明顯),批評往往會觸發子女的自我懷疑、不足感或尷尬。

    這些令人不適的感覺可能會讓孩子感到憤怒──不是因為你的批評,而是因為他們做了你批評的事。但由於我們在任何年齡段都不喜歡對自己生氣,因此我們通常會把這種憤怒轉移到最方便的目標上。而且因為你的話語引發了這整個過程,所以這個目標很可能是你。你的孩子甚至可能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可能對自己、伴侶或朋友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爸媽會給我這種感覺,但他們就是這樣子。」

    我知道這種解釋並不能給予多少安慰。即使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當你的所言所行都是出自真心的關懷卻被孩子視為不體貼和侵擾時,你自然也會感到受傷。

    告訴你的孩子「我只是想幫忙」,偶爾可能可以化解一些問題(如果孩子的傷口不深,或者他們特別有安全感);但如果你說得太多,那麼這句話將會毫無效果。這就是為什麼隨意發表意見對你、孩子和你們的關係都有害的原因。

    這兩個極端的立場都存在著缺陷,因為它們遵循一套固定的規則。盲目地遵循一套信條當然很容易,因為這樣可以省去你真正思考如何應對每一個情況的麻煩。但作為父母,你的目標不應該是簡化事情。接受你必須對「是否應該忍住不說」作出艱難而謹慎的決定。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成為好父母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而現在依然如是。

    發聲的原則

    當你試圖在那些危險的極端之間尋找平衡時,讓這個原則指引你:在必要時發聲;但除非你的孩子明確地提出請求,否則不要發表意見。

    事實上,讓他們犯一個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的錯誤比你的正確更重要。如果你始終遵循這一原則,你可能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孩子會越來越頻繁地請教你的意見。

    在決定是否「必要」發聲時,有三件事要考慮:

    首先,你的孩子是否即將做出可能造成他們沒有考慮到的有害且可能造成長期後果的事?沒錯,子女(甚至是成年子女)可以從錯誤中學習而受益,但並非所有的錯誤都是良性的,有些教訓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例如與有家庭暴力史的人結婚是危險的;將買房的頭期款投資在「穩賺不賠」的投機項目可不是好主意;在沒有充足的積蓄或新工作的情況下,衝動地辭職是不明智的。如果你有合理的理由感到非常擔心,就請說出來,但你的解釋不要像是在說教,或是暗示你的孩子愚蠢或太年輕不懂事。「我知道你中意的那家幼稚園很方便,但你的描述令我感到擔心。他們不應該給三歲的孩子『家庭作業』,因為專家表示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最好透過遊戲來學習。」

    其次,要認識到你們的分歧可能是意見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你認為孩子應該租下他們正在考慮的兩間公寓中更寬敞的那一間,而他們想要的是擁有更多設施的那一間。你的孩子和其伴侶對於養育子女的方法,可能跟你和你的配偶不同。事實上,關於養育建議方面的趨勢,就像鞋子、食物和家具的趨勢一樣,會隨著時代而改變(參閱第八章「如何給成年子女養兒育女的建議」一節)。在你早年為人父母時被認為是「正確」的養育方式,現在可能已經不再流行或不再為兒科醫師所推薦。(這幾十年來有關家庭關係的研究,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皆顯示,在養育實踐方面的微小差異,可能並不像他們的支持者所堅持的那樣重要。)只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如此一來,當你發聲時,孩子才會更認真地聽你說。他們不會總是聽從你的建議,但他們會更有可能考慮它。

    第三,問問自己,你是否在自己專業領域的某件事上發表異議。如果你是建築承包商,你可能比孩子更了解在參觀待售屋時要注意什麼;如果你是室內設計師,你可能知道哪裡可以找到沙發或爐具的最優價格;如果你是小學教師,你可能對教孩子閱讀有很多的了解。如果你在給予或保留建議之間猶豫不決,我會傾向於在你的專業知識可以幫助阻止一次災難性的購屋、為孩子省下一筆錢、幫助你的孫子發展重要的技能、或是以其他重要方式促進孩子的福祉時予以發聲。

    在表達對一些重要事情的意見之前,想一想最好的表達方式。試著避免命令式的表達(「別把錢浪費在那上面」);可能被解釋為侮辱性的言論(「關於設計,你的眼光一直都很差」);可能會加劇孩子和他們的伴侶之間衝突的評論(「我知道你們倆的意見不同,但在這一點上,你是對的」);抑或用災難性的用語來概括問題(「不騙你,這樣做你會後悔的」)。

    更好的方法是以提問的形式來表達你的意見,以幫助孩子更嚴謹地思考問題(「我知道你喜歡這輛車,但你有沒有想過,現在貸款買一輛昂貴的車子,可能會讓你對金錢感到不安?」),或者作為獲取新知的請求(「我對感應式爐具了解不多,只知道它們貴得嚇人。你能告訴我為什麼人們認為它們比瓦斯爐好嗎?」)。溫和地鼓勵你的孩子思考或說明他們的理由,可能會改變他們的意見或是你的意見,而這兩者都能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感情下緩和任何的爭議。

    無論你處理的方式為何,如果你的孩子作出不良後果的決定,而你卻默不吭聲,那就別說你「早知道」他們作的是不好的決定,只是你不想點破而已。你的孩子可能會納悶、甚至可能會問,為什麼你當初不早說呢?(我懂,我懂,有時候你真的說不過他們。)如果你說出自己的看法,但孩子不理會你的建議而對結果後悔了,也不要提起你曾警告過他們。如果你的建議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你的孩子因為忽視它而陷入困境,那麼如果可以的話,就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或是幫助他們脫離苦海,但不要提及他們的痛處,因為沒有人喜歡聽「我早就告訴你了」這句話,尤其是從父母那裡。

    如果你總是在孩子開口之前就迅速提供協助或支持,那麼現在等待他們主動開口可能會感覺不太自然。但保持沉默也是一種幫助,因為你正在促進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而這正是他們在這個年齡段所需要的。

    然而,你可能會對自己沒那麼積極提供支持而感到焦慮。孩子會不會覺得你不關心他們了?但如果你在他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一直都保護著他們,那麼我很懷疑他們會認為你突然不再關心他們了。坦白說,他們可能知道你在做什麼,即使他們可能不了解這對你來說有多困難。但如果他們需要你的建議,他們會開口的。

    忍住不說話而感到內疚或惱怒,只是這個養育階段可能引起的諸多不舒服情緒中的兩種。不舒服的感覺並不一定代表你做錯了什麼。很多時候,它們只是一種信號,表示你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行事。陌生的行為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這個挑戰在於找出最好地緩解你的不安的方法。

     

    第八章  祖父母的角色(節錄)

    多讚美新手父母,給他們支持和信心

    避免就孩子的養育問題提供建議的第三個理由是,在他們需要於此刻感到更有自信的時候,你可能會打擊他們的信心。重要的是,你的孩子和他們的伴侶相信他們的養育決策是正確的(即使它們不是完美的),因為他們需要在充滿壓力和挑戰的時候感受到某種掌控感。

    確保你的孫子或孫女健康成長的最佳方法是,讓他們的父母感受到支持和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要做到這一點,你可能偶爾必須對他們正在做的一些你當年不會做的事情視而不見。畢竟只要他們是足夠好的父母,他們的做法就不太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讓一切保持現狀。如果你實在看不下去,那就默默地轉移視線或離開現場。最重要的是,每當你欣賞他們如何撫養你的孫子或孫女時,都要讚美你的孩子。

    給建議之前,再多等一下

    倘若你真的忍不住要對孩子或他們的伴侶正在做的事情發表意見,那就等一會兒再說。別在他們正在做這件事的當下提出來。在給出建議之前等待一段時間,可以讓你有機會思考是否有必要這樣做。

    假設你和你的兒子在客廳聊天,寶寶正在睡覺,你們聽見嬰兒監視器沙沙作響,於是你的兒子起身走向嬰兒房。你認為那些聲音是正常的,去查看只會吵醒寶寶,但你還是閉嘴了。一分鐘後,你的兒子開心地走出來,而那些聲音也消失了。此時,你可以告訴兒子說他處理得很好,而不是告訴兒子他的判斷是錯誤的。若你想幫助孩子成為好父母,讚美他們的成功會比糾正他們的錯誤更為有效。

    距離事件發生和你提出建議的時間越靠近,你的孩子就越可能把你的話視為批評而不是友善的建議,他們也就越不可能聽從它。等到隔天或之後的某個時候,再說諸如以下的話:「對了,我稍微想了一下昨晚你給莫莉洗澡時發生的事,她一點都不肯配合。如果你想聽的話,我可以提供一些建議。」讓困擾的事件與你對它的建議之間稍微隔一段時間可以緩和局面,並使你的孩子更容易聽取你的意見而不會產生防衛心。

    若孩子主動來請教你關於養兒育女的建議,請傾囊相授,但要試著以一種既讚美他們又給他們建議的方式來表達。

    假設你的女兒請教你,現在是不是該讓她的寶寶戒掉奶瓶了。在你看來,現在戒掉奶瓶還太早了。然而,你不要立刻說「不」,而是在給予建議之前,先說類似這樣的話:「你現在的做法似乎都很有效,因為寶寶長得很好。不過,你可以再給他們喝幾個星期的奶瓶。很多寶寶不再想要奶瓶時就會自行戒掉。如果到時候還沒戒掉,就打電話給你的兒科醫生看他們怎麼說。」

    又或者,假設你的兒子向你請教,如果他們三歲的孩子在上學前穿衣服時總是很難搞──每天早上都要費很大的勁說服這個小傢伙穿你兒子挑選的衣服。你根據經驗知道,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是,提前挑兩、三件可接受的衣服,然後讓孩子自己選擇要穿哪一件。這種讓孩子自己作決定的做法,有助於培養他們所需要的自主和長大的感覺。

    對於你兒子的問題,你可以這樣回答:「我注意到你幾天前在晚餐處理類似的情況時表現得非常好。當米奇要吃不吃的時候,你讓他在藍莓和草莓之間作選擇,而你都樂意讓他吃。那次實在處理得太棒了!你何不在選擇他早上上學的服裝時,試試同樣的方法呢?」試著用讓你的孩子在接受建議後會感覺更好的措詞來表達你的建議。

    我在本章提供的所有指導原則可以總結如下:提供建議時,你更應該考慮自己的意見將如何影響新手父母的心理健康,而不僅是考慮它將如何改善你的孫子或孫女的發展。

    事實上,只要顧好前者,便能為後者帶來奇蹟。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