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V0S-A900HJWTP

伴侶治療指南:整合系統、精神動力、行為療法的治療地圖

驚喜優惠
折扣價
$653
網路價
$743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每帳號限乙次,限量5000名)

  • 登記送

    【OK】單筆滿$1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OK購物金50元(限量)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一顆檸檬青茶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王譓茹、陳彥婷
ISBN:
9789863573852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6/19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是資深伴侶治療師尼爾森博士,以畢生經驗結合數百篇研究與臨床報告所提出的伴侶治療升級指南。
    尼爾森博士細緻描述伴侶之間深層的內在焦慮與渴望,像是對愛、關懷、感謝、親密的理解,以及對遺棄、恐懼、背叛等負向經驗的解析。如此複雜的心理動力,若只使用單一治療學派的技巧,往往難以突破。尼爾森博士認為必須整合運用諸派,才能收治療之效。
    系統模式、精神動力、認知治療是伴侶治療中最常用的三種技巧,本書展現如何將三者整合成靈活的治療模型,且每種技術最出色的優點都獲得充分活用。
    在本書中,你可以學到:
    ◎系統模式的升級:深入伴侶之間的負面舞步
    ◎精神動力的升級:挖掘潛藏的恐懼與渴望、撥開移情和投射性認同的面紗,學習背叛與寬恕議題
    ◎認知治療的升級:說與聽的技巧、調節情緒的正念技巧、談判技巧、強化正面經驗等
    ◎治療地圖:列出治療時使用各種取向的時機和順序,以便讀者上手

    尼爾森醫師在理論上統整系統取向、精神動力取向(涵蓋古典精神分析、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與創傷知情)及行為取向(從溝通與談判技巧到辯證行為治療),以廣納百川之勢,有機地整合理論與概念,揀選臨床上實用且有實證經驗的介入技巧,提供治療師形成概念化及介入的個別化地圖,堪稱是精準心理治療(precision psychotherapy)的試金石。——本書推薦者賴孟泉醫師


    ★本書特色:

    ☆ 美國知名資深伴侶治療師傾囊相授的治療寶典,不論新手或資深治療師都需要
    ☆ 融合多種治療學派,個案故事豐富,理論與實務兼具,讓治療師彷彿擁有強大的治療工具箱,可靈活運用
    ☆ 整合系統模式、精神動力、認知治療三種技巧,升級再升級


    ★專家推薦:

    成  蒂│諮商心理師、薩提爾模式伴侶家庭治療師、專業訓練導師
    孫頌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教育學系 教授
    熊秉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美國婚姻與家族治療學會臨床會員及認證督導
    劉彥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臨床心理師、伴侶與家族治療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IAAP)榮格分析師
    賴杞豐│家族治療師
    賴孟泉│多倫多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精神科醫師、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系及心理學系副教授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目錄:

    【推薦序一】 不僅是整合性模式的最佳典範,也是一本伴侶諮商的百科全書
    【推薦序二】 讓伴侶治療不會迷路的地圖與指南
    【推薦序三】 給臨床工作的博雅教育
    【推薦序四】 伴侶治療與我
    【譯序】伴侶治療的整合路徑圖:跨文化視角下的專業反思
    【繁體中文版作者序】升級再升級

    致謝
    第一部 聯合伴侶治療與婚姻的挑戰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伴侶治療1.0
    第三章  為什麼婚姻充滿挑戰?
    第二部  系統升級
    第四章 聚焦於伴侶間的互動過程
    第五章 更仔細審視伴侶之舞
    第三部  精神動力的升級
    第六章 聚焦於潛藏的問題、恐懼與渴望
    第七章:聚焦於不同的主觀經驗
    第八章:聚焦於移情
    第九章:聚焦於投射性認同
    第十章:聚焦於接納與寬恕
    第四部  行為與教育的升級
    第十一章:教導說話與聆聽技巧
    第十二章:教導情緒調節技巧
    第十三章:教導問題解決與談判技巧
    第十四章:鼓勵正向經驗
    第五部  發言順序與結束語
    第十五章:一般性準則與對介入措施的排序
    第十六章:結語

    附錄一  參考文獻
    附錄二  索引


    <作者簡介>

    亞瑟•尼爾森 Arthur C. Nielsen
    為西北大學芬柏格醫學院(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的臨床精神醫學副教授。於芝加哥精神分析學院(Chicago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教授伴侶治療,並在西北大學家庭研究所(the Family Institute)任教。

    譯者:王譓茹(負責翻譯第一章至第六章)
    德國麥茨(Mainz)約翰尼斯•古騰堡大學翻譯學碩士,曾任職國內大學及出版社等。從事漢語教學及翻譯工作,並於蘇黎世大學鑽研漢學及心理學。

    譯者:陳彥婷(負責翻譯第七章至第十六章)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碩士畢。現為英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for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註冊諮商師,旅居歐洲,從事熱愛的心理助人工作,並致力於將不同文化的視域和生活經驗融入到實務工作中。


    ★內文試閱:

    •譯者序

    伴侶治療的整合路徑圖:跨文化視角下的專業反思
    陳彥婷(英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協會註冊諮商師)

    幾年前,當我剛從美國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畢業並回到台灣時,才真正開始接觸並認識伴侶治療/諮商在這片土地上的發展與現況。遇到一些心理助人工作者時,我常被問到一個讓我無法立即回答的問題:「你是哪個取向或學派的?」當時的我總感覺,如果沒有給出一個特定的回答,似乎會顯得不夠專業。而在搜尋伴侶治療師時,情況也類似,幾乎所有治療師都取得了特定學派(如 EFT)的訓練認證,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實在是一種「逆文化衝擊」。

    回想起在美國的專業訓練過程,從一開始學習伴侶治療的理論時,就是百家爭鳴的狀態。老師們鼓勵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大膽且自由地嘗試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與介入措施。因此,當面對上述提問時,我會有一種整合了不同方法,看看哪些最適合伴侶們的感覺。因此,當我有幸收到翻譯這本書的邀請時,我感到格外的意義深遠與充滿期待,不僅是因為能有機會為台灣有限的伴侶治療書籍注入更多元的視角與治療方式,也因為我衷心認同作者亞瑟.尼爾森(Arthur Nielsen)教授在首章便開宗明義地說,他選擇不為這個特別的伴侶治療法取一個專有名稱。這些名稱在這個領域已經很常見,他放下創建新「品牌」的衝動,即便它是一個整合各種療法的品牌,因為他觀察到名稱常會對治療方法有所限制,他希望創建一個包容性的架構,讓其他人可以更容易地添加其他治療元素。這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最獨特與珍貴之處。

    在翻譯此書的過程中,對我而言也是一個豐富的學習歷程。我充分吸收了作者四十多年來的執業精華與心得,每每驚嘆於他精細且有序的系統排列,以及他毫不藏私地分享他「工具箱」中豐富的治療工具。作者不僅鉅細靡遺地闡述他如何實行整合式治療,甚至在實行這些方法時可能遇到的阻礙或挑戰都逐一點出並說明治療師可以如何應對。同時,我也大大受益於作者在後半部分提供的有關如何教導伴侶表達與傾聽、情緒調節、衝突解決與談判協調,以及增進伴侶正向互動、情感增溫等技巧。直到今日,當我和伴侶一起工作、遇到困難時,我經常會重新閱讀並查找特定內容。總而言之,此書真的是一本既見樹又見林,無論是新手治療師還是經驗豐富的治療師,都值得一讀再讀的治療工具書。

    在台灣,心理諮商研究所的專業訓練主要聚焦於個體的諮商與師培的訓練,若要在社區中專門從事伴侶諮商,大多需要在取得心理師證照後,外出修課、取得某個學派的認證並累積相關實務經驗。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國內的伴侶治療師通常以某個特定取向為主。相比之下,美國不僅有為數眾多的伴侶及家族治療研究所,也有獨立的婚姻與家族治療師專業執照,其理論與實務訓練過程本身就聚焦於伴侶或家庭系統,也會在就學期間便大量接觸此類個案。本書亦是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的課堂教科書。

    遺憾的是,近年來因國內心理師考試規則的修改,限縮了國外學子回國考照的資格,伴侶治療或家族治療的訓練被認為是低於廣義心理諮商下的「次專業」。我無能為力地看著許多和我一樣在這個領域滿懷助人熱忱,又有嚴格與扎實訓練的同儕,面臨不被自己國家接受與承認的挫敗和困境。在接到這本書的翻譯機會時,正好也是我人生陷入專業困境、有志難伸的艱困時期,我無比感謝熊秉荃老師的邀請以及心靈工坊出版社的信任,讓我有這麼一個難得的機緣,能在「無法助人」的時期透過翻譯靠近我熱愛的伴侶治療工作。能藉由翻譯的連結,將這個嶄新且彈性地切合不同個案議題的整合式架構引介至台灣,進而造福更多在親密關係中受傷、受挫的伴侶,是我至心所願。

    最後,儘管我是一名專業的心理師,但並非專業的翻譯人員,翻譯過程中難免有所不足或不盡完善之處,也敬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教。

    •推薦序

    【推薦序一】
    不僅是整合性模式的最佳典範,也是一本伴侶諮商的百科全書
    孫頌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教育學系教授)

    伴侶諮商很難,困難之一是要能將觀點轉移成「系統觀點」,能看見伴侶之間舞出的負向互動模式。然而只擁有系統觀點,並不足以應付伴侶諮商實務上的需要。我們面對的,是許多關於人性的需求與渴望等議題,像是伴侶間發生欺騙、背叛、被輕蔑、遺棄、被拒絕、失去控制感等複雜經驗,我們更需要知道這些人性議題是如何影響著他們的互動關係,以及又該如何處理。而「系統觀點」僅是辨識互動模式的方法與架構,但伴侶之間為什麼會發生衝突、為什麼會意見不合,背後隱藏了那些心理需求、甚至以何種元素為動力而發生衝撞,我們更需要對人性內在「結構」與「動力」有更豐富的理解,才能在實務工作的現場,更清楚知道,我們該做什麼?該帶著伴侶往哪去?
    整合模式是伴侶諮商實務不可避免的發展方向
    在台灣的伴侶諮商訓練中,往往透過單一學派的學習,來養成其專業。而目前幾個重要的伴侶與家族治療學派中,雖然大多仍能以系統觀點為基礎,但對於人性內在的「結構」與「動力」的論述,卻較為缺乏。若要能處理多元且複雜的親密關係議題,就需要整合不同學派的觀點,讓我們更能瞭解伴侶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對伴侶諮商師/伴侶治療師而言,形成發展屬於自己的整合模式,就變成一種必然的趨勢。但對助人者而言,就需要一個漫長且極具敏銳的反思能力,才能逐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伴侶諮商「整合」模式。
    而這本書的作者Nielsen博士,透過豐富的實務經驗與對伴侶諮商的豐富知識,示範了一個如何成功整合的歷程,這是一個相當難能可貴的分享。在這本《伴侶治療指南:整合系統、精神動力、行為療法的治療地圖》中,尼爾森博士在伴侶諮商實務中,成功的保有系統觀點,並且成功納入對人性結構與動力有豐富理解的「心理動力學派」,還把「行為與心理教育」觀點,成功轉換成如何促成伴侶改變的行動策略。這可說是伴侶諮商2.0,讓伴侶諮商不只是一場彼此接納與瞭解的感動歷程,也讓伴侶有機會發展出更適切的互動模式,更務實的解決伴侶問題。尼爾森博士所發展出的伴侶諮商「整合模式」,足以成為我們伴侶諮商實務者的典範。
    而該書內容更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尼爾森博士集結了許多過去伴侶諮商的實務做法與觀點,並且詳述這些觀點背後的研究與發展歷史,做足了學術研究與資料引用的考證。就像其中一章節,討論如何協助伴侶發展「情緒調節」的心理教育策略,該章節還詳細導覽了過去心理治療對於情緒調節策略的觀點與實務做法,讓本書更像是一本伴侶諮商的百科全書。
    從負向互動循環,到病理性循環
    也因為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動力學派的觀點,對伴侶之間更深層次的內在焦慮與渴望,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論述,像是對渴望、愛、關懷、感謝、親密的理解,以及對遺棄、恐懼等負向經驗的討論,都讓我們更清楚理解伴侶間究竟發生了什麼。過去採取系統觀點的伴侶諮商實務中,大多已能看見以「負向互動循環」做為主要的介入觀點,但本書提出更深層次的「病理性循環」的觀察,讓我們更能瞭解,即使看起來溝通順暢、彼此犧牲的伴侶,背後可能仍隱藏了許多害怕被遺棄的恐懼。雖然尼爾森博士自稱「病理性循環」與「負向互動循環」是同一件事情,但書中關於病理性循環的論述,已經超越了目前我們對負向互動循環的認識,也提醒著實務工作者不能只是看「表面」,更要看背後隱藏的人性動力。
    心理動力的論述,豐富對伴侶間「情緒」經驗的理解
    近年來伴侶與家族治療的發展,越來越強調要能發展出辨識與解讀伴侶間彼此流動的「情緒經驗」。尤其剛離世的情緒取向(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創始人蘇.強森(Sue Johnson),其最大的貢獻,就是採取依戀理論的觀點,讓我們更豐富且深度的理解每種情緒經驗的意義與功能。而這本書也同樣重視對伴侶間情緒經驗的辨識與理解,其更採取心理動力的觀點,讓我們更能解讀伴侶間情緒經驗的意義與功能,尤其是對伴侶間發生「恐懼」的經驗,更有著深度的論述。這些實務經驗的分享,更是對我們從事伴侶諮商實務,具有十足的啟發性。

    在成為伴侶與家族治療的專業發展中,我們勢必需要朝向多元觀點的整合,來形成我們自己的實務工作模式。尼爾森博士撰寫這本書時,自述從早期「伴侶諮商1.0」,僅著重系統觀點的「彼此對談模式」(Talk-to-Each-Other Model),逐漸升級成整合多元觀點的「伴侶諮商2.0」實務工作模式,他也成功展示了如何進行多元觀點整合的過程。而臺灣許多助人工作者,在伴侶與家族治療的專業養成歷程中,往往期望可以快快學會一套「有既定操作步驟與方法」的工作模式,或是像是組裝家具一樣,只要照著某個固定的組裝步驟,就可以處理所有伴侶議題。但這本書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在婚姻諮商實務中,採取單一學派、或是單一工作模式可能是不足的,我們也需要對人性的心理結構與動力,有著豐富的學習與理解。伴侶諮商很難,因為對人性議題的理解,是需要不斷的學習與成長的。
    看完這本書,也許我們不一定會成為尼爾森博士,也不一定能完全模仿這本書的工作模式。但更珍貴的是,我們更需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整合模式,這也許是這本書,可以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

    【推薦序三】
    給臨床工作的博雅教育
    賴孟泉
    (多倫多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精神科醫師、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系及心理學系副教授)

    心理與精神健康工作者在訓練及執業過程中,多半最熟稔的是協助個案本人,同時納入重要他人的狀況常被認為是更「複雜」(例如伴侶治療)或「進階」(例如協助兒童青少年的家庭)的。然而,如同溫尼考特曾指出的:「我曾經說過:『沒有嬰兒這回事』,當然,意思是,只要有嬰兒,就有母親的照顧,沒有母親的照顧就沒有嬰兒。」延伸來看,幾乎任何人都無法獨立於身旁的系統而存在:家人、伴侶、重要他人、生命中出現過的人事物,都在一個人的實際生活與心智生活中留下痕跡。也就是說,治療師所面對的個案永遠不會是單獨一人。反過來說,若能直接納入個案身邊的人──在伴侶和家庭的脈絡下,「個案」既是其中一人,也是所有人──就更有機會促發改變。

    因此我認為,協助伴侶與家庭,是臨床工作者博雅教育的一環。亞瑟.尼爾森(Arthur C. Nielsen)此書,正是我們亟需的博雅教育教材。尼爾森醫師在理論上統整系統取向、精神動力取向(涵蓋古典精神分析、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與創傷知情)及行為取向(從溝通與談判技巧到辯證行為治療),以廣納百川之勢,有機地整合多種理論與概念,揀選臨床上實用且有實證經驗的介入技巧,提供治療師形成概念化(formulation)及介入的個別化地圖,堪稱是精準心理治療(precision psychotherapy)的試金石。
    本書內容非常實際,對於特定概念與操作都以具體實用的方式呈現。例如在說明把「伴侶治療1.0」的「彼此對談模型」作「系統升級」時指出:
    「將重點從內容轉移到過程,是伴侶治療基本的『彼此對談模式』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升級。聚焦於病理性循環(pathological cycle)本身,通常就會改善互動過程。」
    在解釋為何瞭解精神動力(尤其是投射性認同)可以進一步為伴侶治療升級時,畫龍點睛地說:
    「為了幫助伴侶擺脫病理性之舞步,我們不僅必須聚焦在適應不良的過程本身⋯⋯還應關注驅動這輛適應不良的失速列車,也就是伴侶們深藏的敏感、希望和恐懼的原因何在。」
    ⋯⋯將同理心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負向互動循環中,適應不良舞步背後的動機。我們正在設法揭開特定的潛藏希望和恐懼,之後適應不良的舞步就不再那麼神祕,而且對伴侶雙方而言都更加容易理解。」
    「當伴侶雙方沒有受吸引或表現出同理心時,我們在治療上應該審視阻礙他們態度軟化的限制為何。」
    「治療師必須努力幫助伴侶雙方理解並涵容其痛苦的心理狀態。要做到這一點,治療師首先必須掌握且涵容被個案拒絕承認的事物。」

    本書並清楚呈現為何訓練溝通與情緒調節技巧能促進系統與精神動力觀點治療,使得伴侶「當強烈的情緒湧上時,還能進行安全的對話。」在第十一至十三章尤其羅列了實用的說話與聆聽技巧、情緒調節技巧、問題解決技巧、以及增進正向伴侶經驗的方式,指出實際應用(例如協助聆聽方處理情緒)而非流於教條與宣示。本書也不畏於探索如何處理困難卻常見的伴侶困境,例如第十章關於接納、寬恕與和解的精彩提點。

    作為臨床工作者、督導與終身學習者,我認為本書的「整合治療模式」是諸多教材中的珠玉。納瑟・根米(S. Nassir Ghaemi)曾在《精神醫學新思維:多元論的探索與辯證》(The Concepts of Psychiatry: A Pluralistic Approach to the Mind and Mental Illness,心靈工坊)一書提醒臨床工作者採用折衷主義(eclecticism)的危險:例如自助餐式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多元論(pluralism)與整合論(integrationism)作為認識人類心智更合適的架構,其實用價值在尼爾森醫師此書中精彩地呈現(第十五章提供了具體的應用指引)。整合論的關鍵在於它並非自助餐式的隨意揀選,而是清楚呈現「為何」與「如何」整合,同時保持開放與彈性。本書從理論、概念到實作,對於「為何」與「如何」整合提供清楚的洞見與示範。

    如同所有的翻譯書籍,本書內容與應用需要跨文化、本土化(indigenized)以至於本土(indigenous)觀點的反思與調整。尼爾森醫師開誠布公地說明本書的觀點多半來自較高社經地位的(北美)白人異性戀伴侶。因此,在地觀點與文化社經脈絡的考量,以及在同性伴侶與其他伴侶的應用,會是台灣讀者學習時的「家庭作業」。可幸的是,「整合治療模式」作為一種架構,本身就預設了進一步整合其他動力與壓迫相關脈絡(例如台灣各種文化裡的家庭結構、性別社會化、與多元性別文化及處境)的空間,讓臨床工作者在發展自己的治療模式時有所依循,能協助更多的個人、伴侶與家庭。

    •摘文

    第四章
    聚焦於伴侶間的互動過程

    「伴侶治療1.0」的第一個關鍵升級,是將焦點放在伴侶之間的互動過程。在這支病理性之舞(pathological dance)中,情感動人的音樂通常比言語來得重要,這支舞必須成為治療師和伴侶雙方最關心的部分。著名的伴侶治療師及研究學者蘇珊.強森表示:「新手治療師必須學習不要迷失在現實問題和互動的內容中,而是聚焦在互動過程與互動時的內在經歷。」(2008, p. 129)幾乎所有資深的伴侶治療師都同意這個觀點。這是系統理論的升級,因為它將伴侶的許多行為視為兩人互動時產生的一種新屬性(an emergent property),其貢獻超過雙方個別的加總。本章我將主要討論「循環式因果關係」(circular causation)的順序:A 影響B,B 隨後影響了A,A 接著影響了B 等。與一般的系統性思考一樣,我們不僅要了解A 所做的事情,還要知道其他人在A 那樣做時的反應,以及這些反應對A 行為的影響。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會對系統性思考有更廣泛的探討,例如,A 的疾病和B 的失業可能同時影響伴侶制度,因而可能讓該制度更容易或更不容易處理那些壓力源。系統性思考也會提醒我們,留意祖父母、老師、同事、神職人員、合作的治療師,以及治療督導對治療過程發生的影響。
    專業術語
    伴侶治療師使用許多名詞來指稱伴侶間適應不良的過程。有些只是說「惡性循環」(vicious circles)。我在與個案交談時,通常使用的專業術語是「病理性之舞」;對於專業人士,我更喜歡用「負向互動循環」(negative interaction cycle, following Greenberg & Johnson, 1988; and Greenberg & Goldman, 2008)。「脆弱性循環」(vulnerability cycle, Scheinkman & Fishbane, 2004)則對兩種受眾都適用。我在本書會交替使用所有這些術語。
    過程優先於內容
    負向歷程(negative process)預示不良結果雖然我是從自己執業的經驗中發現這項聲明的價值,但在正式的伴侶治療研究中始終可以找到支持關注病理過程(pathological process)的論點(Lebow, Chambers, Christensen, & Johnson, 2012),其中最著名的是約翰.高特曼在「婚姻愛情實驗室」(marriage love lab)中的研究(Gottman, Coan, Carrera, & Swanson, 1998)。
    高特曼及其同事針對一百三十對新婚夫妻進行的縱向研究指出,在夫妻解決問題的討論中,關於他們負向歷程的評鑑,是預測未來婚姻關係是否健康的有力指標。高特曼的研究小組確定,批評(criticism)、輕蔑(contempt)、防禦(defensiveness)和沉默(stonewalling)是預示六年之後婚姻會不幸福並接著離婚的四種行為,他們將之稱為「災難四騎士」(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其他學者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Karney & Bradbury, 1995; Lavner & Bradbury, 2010; Waldinger et al., 2004)。
    奧爾森和奧爾森先前引用的橫向研究還發現,「幸福的伴侶」和「不幸福的伴侶」對以下有關彼此互動過程的回答有很明顯的差異:「我對我們彼此交談的方式感到非常滿意」(90% vs. 15%);「我的伴侶是很好的傾聽者」(83% vs. 18%);「我的伴侶沒有讓我失望」(79% vs. 20%);「討論問題時,我的伴侶能理解我的觀點和想法」(87% vs. 19%);「我們有能力解決彼此間的差異」(71% vs. 11%)。
    我們如何解釋這些相關性與預測?還有其他原因支持我們聚焦於負向循環嗎?
    負向互動過程傳遞負向態度。貝特森(Bateson, 1972)與其他研究學者(Watzlawick, Beavin & Jackson, 1967)對於互動過程為何如此重要做了解釋,他們指出,溝通不僅傳達文字內容,也傳達了發言方對聆聽方的態度;如果態度是輕蔑的、報復性的或排斥的(如經常出現在臨床或上述互動過程研究中的不快樂夫妻中),聆聽方會感到愛與婚姻之間的聯繫並不堅固。
    負向互動過程阻礙解決問題為了使任何規模的團隊都能成功運作,成員必須專注於手上的任務。為能發揮最佳功能,團隊成員必須面對彼此的差異,公平地分享權力,並避免用互相欺凌的方式來處理焦慮。理想情況下,正如專業的談判專家強調的,伴侶會將面對彼此間的差異,視為不僅不可避免,而且還可能有益的一點:「最佳決策並非來自表面的共識,而是探索不同觀點,並尋求創造性的解決方案」(Fisher, Ury, & Patton, 2011, p. xiii)。然而,接受差異和分享權力並不容易,許多伴侶會陷入負向的互動循環,進而削弱解決問題的能力。
    聚焦於過程將減少需要注意的問題數量伴侶通常會給治療帶來很多問題,但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障礙可能是相同的,亦即他們特有的負面互動循環。幫助伴侶改善互動過程或是結構化的交流方式,有助於解決多個內容領域的衝突。一旦互動過程獲得改善,個案在接受彷彿永無休止的問題治療時,通常會自己解決許多問題,治療師無需給予直接的治療關注。聚焦於他們的互動過程,會明顯加快治療速度,否則會感覺像在執行不可能的任務。
    聚焦於互動過程可以改善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治療結束後問題仍會繼續出現,因此,幫助改進溝通過程,可以為伴侶提供解決未來問題所需的工具。
    改正系統功能障礙比改變人格障礙容易
    根據定義,人格(personality)變化緩慢,而團體過程可能具有驚人的改變與調整性。在第十一章中,我將展示如何教導伴侶「發言方—聆聽方」規則,這通常可以快速改善他們之間的互動過程。這並非表示改變負向循環很容易,或指簡單的安排與調整就已足夠,而是這與數十年來家族治療的經驗一致,首先關注家庭結構與互動過程,通常是最快速的方式(Pinsof, 1995)。
    「解決當下」增強了親密感
    丹.懷爾(2002)建議我們「解決當下,而不是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優先處理眼前進行中的過程(即當下),而不是內容。處理「當下」的情況,而非表面上外部領域的困難,將能改善在關係中感到非常孤單的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如果治療師在當下成功地幫助他們感到彼此更加親近,他們就能感受到彼此間的連結,願意相互傾聽,並體認彼此的重要。
    回顧負向歷程是通往潛在精神動力的捷徑
    解決當下是有幫助的,不僅因為它將注意力集中在互動過程而非內容上,更因為審視負向循環的元素,可以帶領我們快速找到關鍵的根本問題。當我們詢問某位男性為什麼那樣焦慮時,也許會揭露出他對於被遺棄的恐懼;而在詢問某位女性為什麼那般憤怒地捍衛自己時,有可能發現她的羞愧感。正如佛洛伊德教導我們「夢可以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一樣,解開脆弱性循環,能夠帶領我們前往核心的精神動力的議題。
    正式的研究支持聚焦於互動過程
    前面的討論中列出了許多理論上的原因,說明了為什麼關注過程應該是有益的。此外,也有支持這個方法的正式研究(Cordova, Jacobson, & Christensen, 1998; Sullivan & Baucom, 2005, cited in Baucom et al., 2008)。基於所有這些因素,我建議伴侶治療師盡早將焦點放在個案互動時的負面循環。
    例外
    大多數情況下,互動過程應成為治療的早期焦點。提出這點之後,我也必須承認,我們不可能脫離某些具體內容而抽象地討論該過程。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柴郡貓的笑容可以在貓本身不在場的情況下出現1,但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要看到「過程」,就一定需要一些內容。因此,為了更容易維持對過程的關注,並帶來更多助益,我在治療初期就會試圖引導伴侶討論較可行、且較不引發情緒激動的內容。也許並非每次都能成功做到,例如因為嚴重的信任破裂而前來諮商的狀況,譬如背叛不忠。對於這類伴侶,我們可能就必須從最迫在眉睫的主題開始,不過它也是會讓人情緒波動最大的主題,進而可能使審視夫妻互動過程變得更加困難。
    我們也會有遵循「伴侶治療1.0」規則的時候,允許個案選擇最緊迫的主題,專注於該內容(例如家庭緊急情況),並直接提供幫助,而不是強調他們互動的舞步。治療的技巧包括知道何時該關注內容、何時該專注過程,並且記住,無論是在治療初期或是從長遠來看,聚焦於夫妻互動方式的結構都會更有成效。
    另一個並非將焦點首先放在負向互動循環的例外情況,我將在第十四章進行討論,其中我會談到在治療初期鼓勵個案討論雙方正面經驗的價值。一旦成功,這類正面經驗(例如晚上的約會)將提高伴侶雙方公平爭論(fi ght fair)的能力,並使他們在發生衝突時,更容易保持對彼此的善意。
    病理性伴侶之舞的舞步
    在本節中,我的目的是對負向互動循環的基礎做一個概述,這在第五章第一節會進一步剖析。一般而言,伴侶治療師所面對的是一段逐步惡化的過程,其運作方式如下:
    拙劣的起步
    這段病理過程一般開始於伴侶之一拙劣的溝通方式。他/她通常以一種魯莽的、片面的、有敵意或冷漠無情的方式掩飾自己的主觀性和渴望。而且伴侶雙方很少使用「我—發言」(I-statements),或是禮貌地提出要求。然而持平來說,對個案而言,他們提出的一些主題確實不容易展開討論。
    防禦性、片面的反應,以及功能性耳聾
    伴侶另一方則對配偶上述的開場動作做出防禦性回應,例如各種可能的爭吵或逃跑、敵對、責怪、咒罵、反駁、自圓其說,以及缺乏驗證、理解或同理心(有關可能的一系列詳細的辯護說詞,請參閱Wile, 1993, pp. 88-99)。儘管大多數配偶都了解這類反應的防禦性質,但他們仍不願意去理會,而且很少探究其背後的涵義(例如因為羞愧或內疚)。取而代之的,是繼續迫使如今已是功能性耳聾(functional deafness,即充耳不聞)的另一半接受其論點,並設法解釋這就是他們提高音量和越來越簡化語言的部分原因。
    伴侶雙方立即開始交談(或者一方選擇退出/不應對),卻沒有真正把對方說的話聽進去。這可能會演變成單方面在爭辯:侮辱對方、不讓對方有講話機會、說對方反應過度,又或者是「交互抱怨」(cross-complaining):亦即A 承認自己做錯,但同時反駁B 過去也對自己犯下了類似的傷害。雙方都聲稱自己是對方的犧牲品,是受虐者,而非施虐者,是「遭受方」(done-to),而不是「行為方」(do-er)(Benjamin, 2004)。有些伴侶在被情緒壓垮後就不再回應,卻被誤認為未受影響和漠不關心。
    比起傾洩,個案幾乎總是對如何反應顯得更加困惑。他們經常拒絕做更細微的陳述,因為這類說明無疑是要他們公開責難或暴露自己的脆弱。這使得情況變得更糟,因為他們會比實際上表現出更多敵意和不平衡。即使他們正確地分辨了循環式因果關係,但原本只是設法自我開脫的說詞,也會讓情況變得更糟:「如果你不是那麼愛碎碎念的話,我就會說更多!」
    負向互換、爭論加劇和立場兩極化
    隨著每位伴侶以負向對抗負向(即「負向互換」,negative reciprocity),兩人的爭論不斷加劇,並越來越對立。這個過程與強硬或憤怒的意見分歧不同,因為它仍然有些成效,原因在於當中有一種性質上的「狀態變化」(例如水變成蒸氣):指責越來越誇張、音量越來越響亮,雙方都越挖越深。兩人都不承認對方的控訴,相反的,他們竭盡全力抵制對方為其反駁提出證據。他們互相大吼大叫、指出對方弱點,而且就像在法庭上的律師一樣高喊抗議。雙方都無法踩剎車,陷入了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漩渦之中。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非常重要,而且通常比原本的爭吵更重要。
    互動空間的崩塌:否定情結(A〔k〕not)
    由此產生的恐慌和混亂,可以被看成是伴侶之間「互動空間」(interpersonal space)的坍塌,因為他們無法承認彼此存在的主觀性。皮澤和皮澤(Pizer and Pizer, 2006)稱這種未能認同彼此的失敗,為另一個「否定情結」—這同時呈現出了一道糾纏難解、真實具體的結(physical knot),以及伴侶被「否定」(not)所感受到的負向情緒(emotional negation)。一旦失去了看待彼此為獨立個體的能力,伴侶就會發現無法解決彼此間的分歧,而且這段過程將進一步惡化。他們經常認知到自己陷入了「否定情結」(a〔k〕not)的陷阱,但並不明白為什麼,也沒有辦法逃脫。對話令人難以自拔的特性爭論之所以越演越烈,部分原因是伴侶無法解除戒備狀態或停止爭辯。他們準確地意識到對自己相關緊要的事正處於輸或贏的風險中,於是「全神貫注」在此過程中,儘管他們很難說出它為何如此令人深陷其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爭論中做結尾(決定性或結論性的結束語),並將逃避面對視為丟臉和失敗。
    爭吵的內容擴大、性格受到攻擊、關係本身受到質疑
    爭吵的內容擴展到包括(有時是無關的)過去的罪行,以及伴侶各自被指控的性格缺陷,進而導致另一種惡化,例如:「是你太挑剔了!」遇上:「才不是,是你太敏感了!」。雅各布森和克里斯滕森(Jacobson and Christensen, 1996)將此稱為「詆毀」,因為他們將彼此貼上有道德或精神缺陷的標籤。有時,親密關係本身就會受到質疑(例如「你從未愛過我!」),而且有人可能會提及離婚。夫妻兩人接著開始攻擊對方的心理弱點:「你就跟你父親一樣,都在逃避!」、「你根本就不能接受一丁點批評!」。根據懷爾(1993)的圖表,現在這樣的情況已到達最高的「攻擊等級」:
    第一級:批評對方的行為(「你後來再也沒跟我說過話!」)
    第二級:批評對方的情緒(「你應該欣賞我們共享的美好事物,而不是總在想那些不好的事!」)
    第三級:批評對方的個性(你真是有夠愛抱怨的!)
    第四級:為譴責對方做解釋(「我真是受夠了你每次生你老闆的氣就遷怒到我身上!」)
    第五級:批評對方的意圖(「你現在編這些問題,就是為了讓我感到內疚。」)(p. 109)
    懷爾指出,故意指出對方的意圖特別傷人,而且很挑釁,因為它混淆了伴侶對現實的判斷。這樣做,並非是告訴對方應該表現不同的行為或感覺,反而是告訴對方他/她似乎想要表達的根本理由是很惡劣的,而且對方就是本性惡劣才會想那麼做。很明顯的,離婚的威脅具有高度的煽動性。在此分類法中,這類威脅可被視為第六級。
    伴侶最害怕的事得到了證實
    爭論加劇、溝通無效和立場兩極化激發了、並似乎也確認了伴侶關係中最大的恐懼(負面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s)。雙方似乎都以最令對方恐懼的方式行事,瑞爾(2007)將此稱為「核心負面形象」(core negative images),而背後的一些動機,似乎比它們實際上更為負面(馬克曼等人稱此為「負面詮釋」,negative interpretation, Markman et al., 2001)。害怕被遺棄的女性,感到被遺棄;擔心自身能力受到攻擊的人,感到被攻擊。此外,感覺自己在這些負面方式中成為被偏頗誤導的負面伴侶,反而變得更覺沮喪、更受威脅,且防禦心更強。令人懼怕的自我形象(self-images)也會被激發出來,以致容易產生罪惡感或羞愧心的配偶方,會擔心自己做了不道德或可恥的事,而抗拒承認。在如此具嚴重威脅感的情況下,他們經常相信「我要麼失去對方,要麼乾脆失去理性」。
    報復動機出現
    在遭受此類爭吵的傷害之後,許多伴侶試圖透過傷害對方來恢復某種權利(agency)和自尊心:「受傷的人會傷人。」伴侶們會咒罵、並用越來越殘酷的方式稱呼對方。有時,這樣的報復會透過更隱晦的手段進行,例如頑固地堅守己見,而且不允許自己屈服於理性的論點。或是採取被動攻擊的方式,表面上同意做一些事情,實際上卻無心為之。在最嚴重的情況下,伴侶們不僅會用肢體暴力結束爭論,而且還強加上自以為是的報復。
    缺乏解決方案使事情比起初更糟
    隨著負向循環的結束,伴侶雙方會感到受傷、氣憤、厭煩、疲憊和無望。有時伴侶之一會自顧自地逃離現場,有時情況惡化到以暴力相向或暴力威脅來結束爭端。更常見的是,伴侶兩人索性放棄嘗試,然後感覺比剛開始時想像的可能情況還來得差。
    疏遠、絕望、敏感和負面情緒覆蓋
    隨之而來的是疏遠,外加絕望,因為伴侶兩人不僅未能成功處理最初提出的抱怨,痛苦的互動也跟著結束,否則繼續下去只會讓彼此更加懷疑這份親密關係。伴侶之間失去了對彼此的善意,也可能更負面地看待自己(我大多數個案在他們的諮商問卷表上都勾選了「我不喜歡自己與另一半的相處方式」)。隨著時間流逝,敏感的伴侶只要稍有一點煩心的事,負向情緒便開始發酵,圍繞著更深的傷口爭吵更加激烈,且越來越負面地看待彼此關係。此種「負向情緒覆蓋」使得兩人越來越難去體會對方,例如善意或影響力。離婚似乎成了唯一的逃避途徑。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