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V0S-A900H2E2V

千古跫音聽阿含(軟精裝)

驚喜優惠
$323
$380
  • P幣

    刷星展PChome聯名卡週四加碼回饋P幣2%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限量)

  • 登記送

    【全家】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日式稻荷壽司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評價

5.0
共 1 則評價
5.0
100%
4.0
0%
3.0
0%
2.0
0%
1.0
0%
最相關
*旭*
2024/03/23
商品詳情
作者:
ISBN:
9789574577507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05
  • 內文簡介

  • 根源佛陀的聖言
    直斷無明生死大患
    千古流傳
    度一切苦厄
              ------------------------------------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近年於各處講說《阿含經》,以幽默、生活化的方式,闡述佛陀的智慧,針對生命、生活、生死問題,給予安頓身心之方,帶領大家一同領略千古法音。

    每個人都有困難,
    透過無我,可以突破。
    很多煩惱是自己想出來的,
    它本來沒有,
    不過我們很厲害,可以無中生有;
    本來可以自在,
    但是就把自己搞得很苦惱,
    佛陀有什麼辦法呢?
    只能說I am sorry!
    ∼心保和尚

    「阿含」義譯是「佛陀傳來的聖教」,以佛法核心教義,揭示凡夫到聖者究竟解脫之道。生活裡遇到人、遇到事情,我們用什麼觀念來處理?可能貪小便宜、計較、對立,甚至打罵、毀謗、煩惱……。佛陀又是怎麼處理?他以慈悲、智慧、忍辱……讓煩惱少一點,甚至不生煩惱。

    我們不想煩惱,煩惱會帶來痛苦,因此要清楚苦從哪裡來?知道原因,還要知道去除煩惱的方法。經典就跟地圖一樣,可以導正、引導到目的地,心保和尚透過《阿含經》選讀,為大眾點明消除煩惱、趨向自在的SOP。


    ★內文試閱:

    經典選錄 (51-55頁內容摘錄)
    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正觀之後就是產生正見、正念,所以「正觀者,則生厭離」。
      
    一千六百年前是用「厭離」這兩個字表述,如果沒有多做解釋,一般人聽到可能會反感。所謂厭離,不是故意要去討厭,以現代的講法,應該是說如果對色身能夠起無常想,不會太注重或太在意色身,就能放下。
      
    講「放下」,是不是比較容易懂?只要能夠放下,「厭離者,喜貪盡」,能夠捨,貪就沒有了。不再貪著色身的種種,不管是感受、好與壞,這些都能去掉。當然,基本照顧還是要有,只是不要執著在色身上,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修行時間就沒有了。
      
    為什麼能捨?因為知道帶不走什麼東西,包括身體都帶不走,到頭來就是一堆骨灰。所以聰明的話,一定會養成布施結緣的習慣。這要慢慢養成,不是等要往生了,才趕快來捨,為時已晚!沒有習慣捨,到那個時候可能捨不得。
      
    十二因緣講「愛、取、有、生、老、死」,一次又一次不斷輪迴,如果聽不到佛法,好的觀念沒有了,壞的行為出來了,那可能越輪迴越慘,越輪迴福報越少。平常就要習慣布施,不然突然要布施,馬上就要捨,我們可能「難割難捨」。若沒有依佛陀的言教來改變行為,那麼「捨」對我們來說,只是書本上的東西。
      
    星雲大師不是有教我們嗎?在這一生當中要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都能夠送給別人。做得到嗎?會不會難割難捨?還是捨的時候一把鼻涕一把淚?這跟下輩子都有關係,不要以為十二因緣只是佛學名相、基礎佛學,這輩子「愛、取、有」,一定有「生、老、死」,那是必然的,有因,果自然就呈現出來。就像要搬家了,就知道平常的「捨」很重要,不然很辛苦,幾牛車、幾卡車都載不完。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喜貪盡,對自己或他人就不會執著色身、貪戀色身。能夠破除貪、把貪捨掉,這個叫心解脫,也就是不會再被外在的物質所束縛,基本上就能自在。
      
    「貪」是遍三界的,欲界貪、色界貪乃至無色界貪。尤其是色界貪以上,連阿那含都斷不了,阿羅漢才有辦法。比如說打坐,貪著禪悅法喜,那不叫修禪,叫增長煩惱,不修還好,越修越貪,這不對啊。修禪不是貪禪悅法喜,是要觀生滅無常,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前面一直在談方法,我們真的有在觀生滅無常嗎?到禪堂裡面想要讓自己的身心靜下來,這基本上有問題,但很多人都覺得是對的,所以要產生正見不容易,尤其是對修行的正見。
      
    在禪宗裡面有一個很典型的公案,就是南嶽懷讓跟馬祖道一。南嶽懷讓做住持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馬祖道一)很會打坐,南嶽懷讓就問他:「你打坐做什麼?」年輕人答:「打坐是為了成佛。」如同現代人說,打坐讓心靜下來一樣。
      
    南嶽懷讓為了度這個年輕人,每天在禪堂外面磨磚頭。磨久了,馬祖道一覺得奇怪:「你磨磚頭做什麼?」答:「要把磚頭磨成鏡子。」馬祖道一就笑:「磨磚豈能成鏡?」南嶽懷讓反問他:「磨磚不能成鏡,打坐豈能成佛?」因為這句話,馬祖道一被點醒:「那怎麼樣才能成佛?」南嶽懷讓才跟他談重點在「心」。
      
    有的人以為打坐就是解脫,其實差了十萬八千里,因為佛陀說「貪瞋痴永盡」才叫涅槃、才叫解脫。這和「見取見」就有關係,都是知見的問題。知見沒有弄好,再怎麼修都沒用。
      
    不是每天坐著不動叫解脫。坐的再好,甚至到了無想天、非想非非想天,坐八萬四千大劫,有解脫嗎?八萬四千大劫都沒有解脫,何況坐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不要以為能坐很久就了不起,怎麼跟八萬四千大劫比!所以要知道什麼是解脫,重點還是熄滅貪瞋痴,佛陀也講熄滅貪瞋痴就是無上止息。
      
    想不想解脫?不解脫就是煩惱、束縛,真的很辛苦。如果貪戀,就沒有辦法覺悟,就是一直沒完沒了,也因為沒完沒了,苦不會斷,所以叫苦海無邊。我們很有福報能夠在修行上起正見,因為了解,就會想:我要趕快修行、趕快放下、趕快解脫,我不要再痛苦、不要再煩惱!
      
    心解脫和究竟解脫一樣嗎?心解脫是不是證涅槃?這是可以討論的,當初部派佛教很多人意見不一樣,所以「論」一大堆。基本上「貪盡」,說心解脫。只要不貪了,心會很自在。但貪的範圍很廣,不是說今天不貪吃,我的心就自在,沒那麼簡單。今天不貪睡,我的心就自在,也沒那麼容易!因為貪的對象太多了。貪什麼呢?想要輕鬆、想要沒事、想要……,這個就是貪!但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貪。
    ----------------------------------------------------------------------------
    阿含經的修行之道(232-237頁內容摘錄)

    佛陀的標月指
    我們現在都在學佛─學佛所行、學佛所做、學佛所說。可以去思考一個問題:佛陀還沒成佛之前,有《阿含經》嗎?沒有《阿含經》,這個真理還在嗎?當然還是在的,就看能不能體驗。

    師父引進門,修行靠自己
    現在都是看經典、逐字記誦,透過文字再去找到道理,但基本上不是這回事,因為佛陀悟道之後,才有所謂的「經典」。佛陀還沒成佛之前,什麼經典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他靠什麼成佛?

    當然,佛陀看到了「因緣」,但這是我們聽到佛法後才知道的,還沒聽之前知道嗎?也有人說,佛陀是因為觀世間的苦。這也沒錯,四聖諦第一個就是「苦」,四苦、八苦、十苦甚至無量苦。很多人都在受苦,但是有覺悟嗎?一般人受苦就是─我生病了!我苦痛了!過後什麼都忘掉,他不知道這個苦的原因是什麼,用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個苦不要生起,他不會想這個,他只要沒有苦就好。

    所以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佛法很清楚了解苦的真實原因,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因為有方法可以解決,才有所謂的解脫、涅槃、自在。不然問題過去之後可能沒有了,但他不知道方法,還是處在無明裡面。

    要了解這個層面,對於平常的觀照要很深入。當然佛陀會提醒,就像禪宗的「指月」一樣,有提醒當然是好,但若不解其意,終究還是知解宗徒。

    我們可能認為:我已經看了很多經典,了解很多道理,甚至背誦了許多經文。但臨命終時用得上嗎?好像用的很有限。大多數的人,往生前都會昏迷,昏迷的時候,老實講連佛號都沒有了,甚至在痛苦中往生,那個時候正念在哪裡?要憑什麼解脫?

    佛門常說師父引進門,修行靠自己,那只是一個助道法,幫助一下而已,真正來講要靠自己,就是自己要有力量去走。如果自己沒有力量,那其實不行。因為沒有人、沒有環境、沒有助緣,就不會動,說實在跟機器人不也一樣?

    我們可能覺得:我工作很認真、做事情很努力。但要知道,是因為有這個環境,有這些人跟事,才有所謂的努力與認真。如果沒有這個環境、人事,還有認真可言嗎?這和修行完全一樣,自己有力量修行,去到哪裡都可以很自在。

    學佛就是在學自己─自性眾生誓願度,要把內心的煩惱轉變為智慧、法喜、快樂,這是內化的功夫,若僅是囫圇吞棗,便得不到營養,消化了才能夠得到養分,才能夠對我們有所幫助。

    可以從現在開始觀察,世間到底是怎麼樣的情況?我為什麼會在這裡?甚至有時候獨自在走路,天黑了,就能自我模擬是在輪迴

    過程的一個階段。輪迴不就是一個人嗎?千山我獨行,沒有人相送,那個時候完全靠自己。不管是學佛乃至生死輪迴,其實就是這樣,完全靠自己,沒有人替代,我們要有這樣一個很重要的思惟過程。

    擁有的歡喜VS. 放下的歡喜
    佛教說聞、思、修,一般人大概就只有聽聞,聽聞能夠悟道也不容易,這個叫聲聞羅漢。緣覺則是更上一層樓,那是宿世的慧根、宿世累積的因緣。以輪迴來講倒也沒錯,慢慢累積,如果對累積因緣有信心的話,應該會對佛法、對自己有信心。

    我們也要知道在這過程裡,所累積的實在是太微弱,或是說太渺小。就說所累積的,禁得起狂風暴雨嗎?禁得起日晒雨淋、風吹雨打嗎?當然很多人倒下來之後,還會繼續爬起來,這個才是自己的力量。

    所以聽到佛陀開示,要能真正去思惟其中的含義。比如常常聽人家講「學佛學得很歡喜」,這個其實要注意。我的歡喜是哪一種?是擁有的歡喜,還是真正放下的歡喜?這完全不一樣。

    人的我執滿強的,所謂我執,就是不想失去、想要擁有。為了要擁有,所以會很努力。經過努力,基本上會得到,但想擁有的那種念頭,是沒有辦法放下的,到最後所累積的種種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所以跟佛陀的理念畢竟有所不同。

    佛陀講《阿含經》,一直強調五蘊空。觀五蘊無常,佛陀說這叫正觀,也就是說無常是世間的正見。我們對於世間必須要有無常的觀念,其實人在世間很短,曇花一現,生命跟煙火完全一樣,等無差別,閃一下就沒有了。

    要如何去看世間的有、無?所謂無常,是在有的立場上,去觀照它的變化,從有到無、從無到有,這些都是變化,而且不斷在進行。如果一切都在變化,實際上也找不到所謂實體的東西,六根、想法、觀念都在變化,外面的六塵也在一直變化。

    什麼叫實體?有所謂的實體嗎?可以去印證一下。如果認為沒有所謂的實體,但是當得不到、失去的時候,又會感到悲傷、失望,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會思惟這樣的情況嗎?這個很重要。不是現在認同道理,但事情發生的時候傷心、難過,這表示沒有很清楚這個道理,只是自認為清楚。

    在修行過程裡面常常要修正,其實會慢慢放下。放下也不是一下子,六祖惠能大師講頓悟,其實應該講頓悟之前都是漸修,所以一般會說「漸修頓悟」,這個可能比較容易接受。
  • 作者簡介

    心保和尚

    台灣台中人,1988年禮星雲大師披剃出家,同年於美國西來寺受具足戒。曾任職紐約鹿野苑、溫哥華講堂、西來寺監寺、西來寺住持,並兼任西來大學董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祕書長等職。對於人間佛教國際化的發展,努力不懈。

    自幼在佛化家庭成長,為人善良正直,敦厚謙讓,嚴以律己,隨和待人。善於演教,精研禪法及梵唄唱誦。常應邀至各界與佛光山全球別分院講演,樂於說法結緣,深得人望。

    2012年當選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主席,2013年起接任佛光山住持,2014年起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2021年起任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總會長。2023年8月經佛光山長老、宗務委員推舉為「佛光山教團依止之剃度師及得戒和尚代表」的「依止大和尚」。

    作者序

    人間的佛陀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可用一首偈語概括說明: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意思是佛陀成道後,用二十一天講《華嚴經》,這是佛陀自內證的法要,大部分的人都聽不懂,如聾似啞,無法領受,於是改講《阿含經》。

    《阿含經》是佛入滅後第一次結集時,由阿難誦出的經典。

    星雲大師規劃的十六部《佛光大藏經》,第一部出版的也是《阿含藏》。

    許多學佛者把它視為小乘經典而輕忽,其實它是原始佛教的聖典,內容包含了佛陀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實踐的方法綱目等,具有多重意義與價值。

    因此,我從二○二○年到二○二三年,四年裡於佛光山禪學堂、人間佛教研究院短期研修班、線上佛學院,以及桃園講堂等地的佛學講座,講了二十場的《阿含經》,內容以《雜阿含經》為主。

    此經以言行錄的形式,記述佛陀為弟子、信眾說法並除疑解惑,開示人生的真理,如:緣起、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八正道、三法印、四念處等等,這些都是佛教基本的、根本的教義,也是轉迷為悟、解脫自在的法鑰。

    《雜阿含》是四阿含中最早成立的,因為是彙集文句之雜者,而稱「雜阿含」,分成五大類,每一類有各種的相應。簡單列舉如下:
    一、五陰誦:有陰相應、羅陀相應、見相應、斷知相應。
    二、六入處誦:即六入處相應。
    三、雜因誦:有因緣相應、食相應、諦相應、舍利弗相應、阿難相應……
    四、道品誦:有念處相應、正勤相應、如意足相應、安那般那念相應、外道出家相應、病相應……
    五、八眾誦:有比丘相應、魔相應、婆羅門相應、梵天相應、比丘尼相應、諸天相應……

    這些經文不長,但是內容具體,具有啟發性、教誡性,涵蓋諸多基礎的佛學義理。

    佛陀出生在人間,他的生活、修道、成佛、說法,也都在人間。他是人間的佛陀,我們弘傳的可說是道道地地的人間佛教!無怪乎大師說:人間佛教是佛陀本懷。

    這些講稿現由佛光文化整理成書。我將讀《阿含》的心得體會和大家分享,希望佛陀的法音能讓每一個人得霑清涼法益而平安歡喜。

    目錄

    自序—人間的佛陀
    阿含經概說
    經典選錄
     正觀五蘊
     不顧過去 不欣未來
     五蘊之喻
     知五蘊虛幻
     修行如彈琴
     善護諸根 如龜藏六
     第一義空經
     掃地五法
     五種希望
    阿含經的修行之道
     佛陀的標月指
     從觀呼吸到去煩惱
     解脫生死的SOP
    結語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