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P47-A900H3SCO

思與言第61卷第3期(2023年9月號)

驚喜優惠
$237
$300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限量)

  • 登記送

    【全家】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日式稻荷壽司兌換券乙張(限量)

  • 登記送

    百貨指定品單筆滿$1,500元登記送150P幣(使用效期30日/限量2000名)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ISBN:
9770258841007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9/30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思與言》是一份跨學科、強調多元整合、宏觀視野之學刊,常隨時代思潮之演變,不斷開展新議題,製作專輯專號,兼容不同角度之論點,並強調具有跨學科整合之思維。所涵蓋領域之多,涉獵層面之廣,視野之恢弘,堪稱學術界之佼佼者。較諸當前眾多分科專業學刊流於過度單向分析之缺失,統合多元觀點尤為《思與言》之特色。
    《思與言》將海內外人文社會領域之學術菁英齊聚一堂,整部《思與言》的歷史,也就是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史:當年創立《思與言》的年輕學者,如今有些已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有的擔任大學校長;當年閱讀《思與言》、從《思與言》攫取學術養分的學子,許多也已成為台灣人文社會學界、教育界出類拔萃之學者。
     
    本刊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審查通過為
    「2009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0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1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2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3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4年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
    「2013年至2016年臺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HCI、TSSCI)」
    「2015年至2017年臺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HCI、TSSCI)」(2019年12月公告認可前三年)
    「2018年至2021年臺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HCI、TSSCI)」(2022年12月公告認可前三年)
     
    【本刊歷年得獎紀錄】
    ◆ 教育部獎勵期刊:七十九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年度 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一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三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 教育部獎勵期刊:八十五年度乙類(增進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之刊物)
    ◆ 金鼎獎:八十四年度第二十屆推薦優良雜誌
    ◆ 九十五年度獲得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 九十六年度獲得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 九十九年度獲得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 一○三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 一○三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 一○四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 一○六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加入全球性引文索引資料庫
    ◆ 一○六年榮獲國家圖書館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綜合學門第三名」
    ◆ 一○八年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期刊編輯費用
    ◆ 一○八年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知識傳播講「綜合學門第三名」
    ◆ 一○九年榮獲國家圖書館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三名」
    ◆ 一一○年榮獲國家圖書館期刊長期傳播獎「綜合學門第三名」
    ◆一一一年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長期總被引用數」綜合類期刊第三名


    ★目錄: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跨學科共作序言
    /鄭肇祺、賴亮郡
     
    【研究論文】
    在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之間:實踐的反思
    /李晏佐
     
    大學社會實踐課程中的菸草文化:從身體感到文化翻譯
    /李建霖
     
    涵納與大學社會實踐:從同質的公共預設到異質的公共想像和行動
    /周睦怡
     
    連結社群復返健康:排灣族文化照顧的省思
    /蕭鄉唯
     
    農耕實踐與人地關係跨域連結:臺灣原住民社群與香港青年
    /何浩慈
     
    英文目次
     
    Special Issue: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and Practices of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roduction: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and Practices of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Eric Siu-Kei Cheng, Liang-Chun Lai
     
    ◎ Special Issue Articles
    Betwee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Yen-Tso Lee
     
    Tobacco Culture in University Social Practice Courses:  From the Bodily Sense to Cultural Translation
    /Chien-Lin Lee
     
    Inclusion and University-Community Engagement: From Assuming  a Homogeneous Public to Practicing a Heterogeneous Public
    /Mu-Yi Chou
     
    Integrating Community to Regain Health:  Reconsidering Culture Care in Paiwan Society
    /Hsiang-Wei Hsiao
    Trans-local Connections between Taiwan's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nd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Farming Practices and  Human-land Relationships
    /Hao-Tzu Ho


    ★內文試閱:

    •作者序

    節錄自〈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跨學科共作序言〉/鄭肇祺、賴亮郡
     
    大學與社會責任
    大學作為生產知識的研究及教育機構,近年來則更為投入建構及實踐其社會責任。西方傳統裡的大學機構,教師的教學、研究方式以知識探知為主,致使學者的基礎研究成果往往需要社會大眾的轉化、延伸及突破,從而對政策或日常生活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大部分大學機構的資源有限,學科之間的資源分配往往難而平衡;又因學科分工,各學門的知識論(epistemology)、本體論(ontology)及方法論(methodology)迴異,專攻個別學科的大學教師,在面對社會議題及問題時,靠一人之力,難以提供整合各種能力的解決方案。在臺灣,人文社會學門及資訊科技等領域的學者,除應一般期刊要求回應學術理論,與西方學術界產生對話之外,亦逐漸因應國際及地方社會的呼聲,在進行理論批判之外,同時也回應臺灣的社會其他需求。於是,學者如何在各項研究、教學計畫中參與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又如何與大學以外的知識體系產生對話,甚至擦出創新的火花,並「朝多元性議題探究與發展」(江大樹、張力亞,2021: 27),就成為當代學術界的重要探問。在大學體制、學術組織及個人學術成長中,進行跨學科的共作及討論,則成為近年眾多學者及研究生的共同經驗。
     
    大學的跨學科共作
    在社會實踐計畫被廣泛認知之前,大學已跨足各種領域及事務。以基礎訓練為主的大學學位及研究所課程,逐漸發展出實習、服務學習等教育方式,讓學生獲得職場技能、知識、思考方法及態度的訓練機會,以銜接就業市場。大學教師以顧問、輔導人員、審查委員的身分,提供建議予各種對象,同時轉化經驗為課堂內容。從中,老師、學生已觀察到社會內部的異質性,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各種機遇、磨擦和挑戰。從跨學科團隊的分工合作,到目前的「共作」,後者已更強調團隊的整體性,以相互之間的融合(fusion),而非單純的成果的混集(mixture)。除了計畫本身的成果和限制,跨學科團隊的同質和異質性為何,兩者交錯之下產生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已成為促成本專號各案例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前稱科技部)人文創新與大學社會實踐計畫的考察重點,也是各團隊內部互動的聚焦點(例:容邵武,2020)。

    •摘文

    節錄自〈在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之間:實踐的反思〉/李晏佐
     
    身為「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工作者,計畫團隊在構思與推展在地行動時,時常面臨內部討論的路線之爭,大抵可視為「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之間的差異。此一路線之爭,也發生在東海人社團隊如何構思臺中市第二市場的行動方案。本研究即孕生於此一實踐過程中的反思。
    本研究主張,兩個概念之間的釐清與區別有其必要,但本文並非政策評析,而是著重探究概念引發的社會實踐所可能具有的意涵。首先梳理「地方創生」概念,釐清其容易陷入眾說紛紜卻又各取所需的意義狀態,並揭示地方創生如何透過語意上的二元對立運作,建構出既區別於又優位於社區營造的概念正當性。其次,為確認這樣的主張是否能夠成立,透過回顧「社區營造」概念的晚近討論,確認其問題設定與行動方式,提供進一步討論的基礎。
    進而,本文試圖論證,兩個概念乃奠基於不可共量的規範性基礎,既難相互化約,亦難彼此超越。藉助萊特關於弱化資本主義的闡述,揭示概念背後價值理念的關鍵差異,同時反思人社計畫的旨趣。最終回到第二市場的行動脈絡,闡述後續如何決定行動方案,並思考人社計畫的行動者,應該如何看待與因應當前政策中「社會參與創生」的知識期待。
     
    關鍵詞:社區營造、地方創生、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Erik O. Wright、臺中市中區
     
    Betwee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Yen-Tso Lee
    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Program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Business Management, Teachers Colleg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n actor in the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project, the project team often faces internal disputes over routes when conceiving and promoting action plans. I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In terms of current policy trends,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is given the role of "surpass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regarded as a more integrated concept. That dispute also occurred how Tunghai University conceived the action plan for Taichung city and Taichung Second Public Retail Market. This article is a reflection that was born in this practice process.
    As far as action research is concerned, actions can advance the possibilities of research, but we also need clear concepts to guide ac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not a policy analysis, but focuses on the social meaning of those concepts. First I sort out the recent discussions of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and reveal how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semantically construct the legitimacy of the concept that is different from and superior to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econdly, by reviewing the recent discussion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 try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two concepts are based on different normative foundation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reduce and surpass each other. With the help of Erik O. Wright's discourse on eroding capitalism, it reveals th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ues behind the two concepts. Finally, I return to the case of Taichung Second Public Retail Market to explain how we made the decisions about the action plan.
     
    Keyword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Erik O. Wright, Central District, Taichung city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