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a.ecimg.tw/items/DJAP47A9005EA7W/000001_1478344165.jpg;
商品編號:DJAP47-A9005EA7W

城市的意象

驚喜優惠
$221
$280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每帳號限乙次,限量5000名)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韓風拌拌炸雞兌換券乙張(限量)

  • 登記送

    【第四波】書店/閱讀器/寵物指定品單筆滿$1,500登記送100P幣(使用效期30/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胡家璇
ISBN:
9789573274735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9/06
  • 內文簡介


  • 本書仍是建築、地景建築、都市設計、都市與區域規劃、都市研究,
    以至於所有與城市相關的研究領域都能分享與必須精讀的書。
    --夏鑄九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Architectural Forum、NCARB、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推薦

    城市的形態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城市規劃者與都市設計者可以怎麼做,讓城市的意象更鮮明,讓城市的居民更難忘呢?

    城市如同建築,是一種空間的結構,只是尺度更大,需要用更長的時間過程去感知。為了探討關於城市的樣貌、其重要性與可變性,作者與其團隊以美國波士頓、澤西市、洛杉磯這三個城市進行研究,仔細探察其中某些地區、要求受訪者回答各項問題、畫下他們所知道的城市地圖、描繪從家到工作地點的路線、說明城市中他們認為最有趣與動人的部分等等。

    從訪談資料中,作者提出一個新的檢視和建構標準:可意象性;並且提出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通道、邊界、地區、節點、地標。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一座城市的空間形態,是城市居民感知環境的重要參考,也是都市設計必須掌握的基本設計原則。

    本書的研究內容引導出評估城市形態的重要方法,可以做為都市規劃與重建的參照、評價城市樣貌的具體方式,並且發展出在城市處理視覺形態的方式。


    ★名人推薦:

    ☆台大城鄉所名譽教授夏鑄久專文推薦
    ☆都市規劃與美學的經典代表之作
    ☆各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系所教授推薦
    ☆美國亞馬遜都市設計與發展類第一名
    ☆英國亞馬遜建築設計類第一名

    孔憲法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吳杰穎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系主任
    林建元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教授/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榮譽會長
    林育諄    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林欽榮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邱世仁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
    邱英浩    教授兼系所主任
    洪啟東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系專任教授兼院長
    夏鑄九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明竺    財團法人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畢恆達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黃聲遠    田中央工作群 建築師
    劉立偉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系主任

    《城市的意象》是20世紀都市規劃與設計的一部經典。凱文‧林區(Kevin Lynch)教授從空間認知的角度切入,研究都市給予眾人的意象及其組成原理,突破都市設計由專業者品味壟斷的傳統。除了在都市研究領域開啟新局,《城市的意象》並且跨出空間規劃設計專業,對環境心理、認知地理等學術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孔憲法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容易閱讀、書寫嚴謹,可謂權威之作……--Architectural Forum

    這本書雖然頁數不多,但可讀性高,是對於當代城市設計最重要的貢獻--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未來各地的城市規劃與都市設計者都會依賴本書……本書的重要性十分明顯……而過去我們一直缺乏以客觀標準為基礎的城市視覺感知的理論……本書的影響力應當是無比巨大--Progressive Architecture作者Leonard K. Eaton


    ★內文試閱:

    第一章
    環境的意象

    不論景色多麼普通,欣賞城市總能讓人感到愉悅。城市如同建築,是一種空間裡的構造物,只是規模極大,必須花很長時間去體會、去感知。因此城市設計是一種屬世的藝術,卻不像音樂等其他藝術一樣,會受到某些特定順序格式限制。因為不論晝夜陰晴,在不同狀況,對不同人而言,城市設計的順序是不同的,會被反轉、打斷、捨棄或中斷。

    每時每刻,都有更多眼睛所能看到、耳朵所能聽到的景象等著我們去發掘。所有的事物都非遺世獨立,而是與周遭息息相關,是各種事件陸續發生導致的結果,或是過往經驗的回憶。如果把華盛頓街移植到某個農村,或許會覺得看起來是到了波士頓市中心的購物街,但其實仍是截然不同。每位城市居民都和自己所住城市的某些部分有著長久的情感連結,而且對城市的意象也是沉浸於回憶之中,充滿意義。

    城市裡動態的元素,尤其是人的活動,跟靜態的元素同等重要。我們不只是城市景致的旁觀者,而且是其中一部分,和其他人一同站在這座舞台上。通常我們對一個城市的感知並非固定不變,而是片斷的、局部的,混雜了許多其他事物。在城市中,我們幾乎所有感官同時運作,這些感知綜合起來便形成城市的意象。

    城市,是個被數百萬名階層、性格各異的人所感知(還有欣賞)的物體,亦是經眾人之手建成的產物,每個人因著各自的原因,不斷形塑這個結構。也許在某段時間內,城市的外觀大抵不變,內部細節卻是瞬息萬變的。城市的生長與成形不可能被完全掌控,也沒有最終結果,只有一個接一個的階段不間歇地轉變下去。也因為如此,無怪乎形塑城市賞心悅目樣貌的藝術,與建築、音樂、文學這一類的藝術完全不同。前者可以從這些藝術汲取許多靈感,卻不能模仿它們。

    現實中,美麗愉悅的城市環境甚少,有人甚至認為根本不存在。在美國,沒有多少比村莊稍大的城市能夠歷久彌新,頂多只有某些小鎮的某些區域算得上漂亮,因此多數美國人對於舒適愜意的居住環境毫無概念,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們很清楚自己住的地方有多髒亂,總是抱怨漫天灰塵、烏煙瘴氣、炙熱難耐、交通堵塞、秩序混亂,以及環境的單調。不過,他們也的確很難體會和諧的環境有多麼珍貴,畢竟這樣的環境只有在他們當觀光客時才能匆匆掠過,但卻絲毫沒意識到,如果這樣的景觀可以成為每日愉悅的泉源、永遠的居住港灣、或這個富含意義與豐富面貌的世界的延伸,那會意味著什麼。

    本書將透過居民心中的城市意象,來探討城市的視覺特質,尤其著重在景觀的清晰度,或者說「可辨讀性」。可辨讀性的意思就是城市的各個部分可輕易被辨認出來的程度,以及是否可被組織成一個連貫的脈絡。好比本書的這一頁之所以具可辨讀性,是因為它在視覺上由一系列可被辨識的相關符號組成。因此所謂一座具可辨讀性的城市,指的是它的各個區域、地標或通道很容易辨識,而且可被歸類成一個有脈絡的整體。

    可辨讀性
    本書首先認定可辨讀性對城市這個場域來說十分重要,並且分析其中一些細節,試圖說明此一概念可以如何應用來重建當今的城市。讀者很快就會發現,這項研究只是初期探索,雖然前無古人,但絕對後有來者,而且也試圖掌握一些新概念,並說明這些概念可以如何發展和驗證。本書將採用推測的語氣,甚至可能有點輕率,既是假設性,又有些冒失。在第一章我們會先陳述一些基本概念,其後的章節則會運用這些概念來分析幾個美國的城市,探討這些概念對都市設計的重要性。

    儘管清晰度或可辨讀性絕不是一座美麗城市的唯一重要特質,但在涉及像都市這種規模、現代和複雜的環境時,可辨讀性就顯得格外重要。而為了要瞭解城市的可辨讀性,我們不能只將城市視為一獨立物體,而得要考量居民對它的感受。

    組織、辨認周遭環境是所有能自由移動的生物都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有很多線索可以加以運用:例如視覺上看到的顏色、形狀、動作,或光線(光的偏振),還有嗅覺、聽覺、觸覺、肌肉運動知覺,以及對引力、電場或磁場的感知。從燕鷗在極地間遷徙,到帽貝(一種貝類動物)在岩石上探路,有大量文獻(見參考書目 10,20,31,59)記載了動物辨向的這些技能,也突顯了這些技能的重要性。心理學家也研究了人類這項技能,不過還很粗略,或還在實驗室階段(見參考書目 1,5,8,12,37,63,65,76,81)。雖然還有些謎團待解,但很顯然辨別方向靠的不是神秘的直覺,而是不斷運用、組織外在環境提供的線索,這樣的組織能力可提升任何自由移動生物的行動效率和存活機率。

    對多數人而言,在現代城市裡迷路已是少有的經驗,因為我們可借助其他人和特殊的工具來辨向,像是地圖、街碼、路標、公車站牌等等。不過一旦不幸迷了路,所產生的焦慮感,甚至伴隨而來的恐懼,便證明了迷失方向跟一個人的健康與安定感是多麼有關。「迷路」一詞不只意味著對地理方位的不確定,還隱含了大難臨頭的不祥預感。

    在找路的過程中,環境的意象是非常重要的連結,而環境的意象就是一個人將外在實體世界在腦中歸納出的圖像,這張圖像是當下感官經驗和過往經驗的記憶的共同產物,用來解讀資訊,指引行動。自古以來,人類便有辨識、歸納周遭環境的需求,它是如此攸關重大,因此環境意象對個人而言,在實際應用和情緒上都非常重要。

    毫無疑問地,清晰的意象能讓一個人不費力、快速地移動,找到朋友的家、警察局、商店等等,而一個有秩序的環境能提供更多幫助,做為一個範圍寬廣的參照框架,組織出活動、信念或提供知識。舉例來說,如果了解曼哈頓的結構,一個人就能整理關於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的大量事實和想像。有秩序的環境如同一種好的架構,可以提供一個人選擇的可能性,還有獲取更多資訊的起點。因此,對周遭環境有清楚的意象是協助個體成長的重要基礎。

    不僅如此,一個有生命力、完整的環境除了能形成鮮明的意象,也扮演著某種社會角色,為集體交流的符號和記憶提供原始材料,例如一個懾人的景觀是許多原始部族建立重要神話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對孤單地上戰場的士兵來說,「家鄉」這個共同記憶往往是最先、最容易開啟交流的話題。

    一幅好的環境意象能帶給居住者一種情感上很重要的安全感,建立起自身與外在世界的和諧關係。這種感覺與迷路的恐懼恰恰相反。換句話說,當自己的家不僅令人感到熟悉,而且與眾不同時,家所帶來的甜蜜感最為強烈。

    事實上,一個與眾不同、具可辨讀性的環境不僅提供安全感,亦能提升人類經驗的深度和強度。雖然現代城市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混亂意象,生活於其中不是不可能,但同樣的日常活動若是在較為生動的場景裡進行,就可能產生嶄新的意義。換句話說,城市本身可以是一個複雜社會強而有力的象徵,如果視覺呈現得當,城市亦可以富有強烈的表達意涵。

    有人可能不覺得實體環境的可辨讀性有多重要,認為反正人腦的適應力極強,只要有些經驗,就能從最雜亂無序、了無特色的環境裡找出自己的一條路來。也的確,從無跡可尋的茫茫大海、一望無際的沙漠或冰原、迷宮般的叢林裡精確辨向的例子多不可數。

    然而茫茫大海有太陽、星星、風、洋流、候鳥、海水的顏色可以參照,若沒有這些線索,要辨向根本不可能。例如,只有訓練有素的航海人員才能在玻里尼西亞群島間航行,就證明了在如此環境裡辨向有多麼困難,即使準備最齊全的探險隊也一定會焦慮不安。

    在我們身處的世界中,或許只要全神貫注,任何人都可以在澤西市中辨向、移動,僅需費點力氣,經歷些波折。只是如此一來,情感的滿足、為溝通或組織概念而提供的框架、為每天的經驗帶來新的深度等等這些可辨讀環境所具備的正面價值,便全都喪失了。雖然目前的城市環境並非如此混亂,不至於連熟悉城市的人都感到難以忍受,但我們卻缺少上述正面價值帶給我們的愉悅。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如迷宮般神秘、充滿驚奇的環境有一定的價值,就像許多人喜歡到鏡屋探險,波士頓彎彎曲曲的巷道確實魅力無限。但這樣的價值必須基於兩個前提之上:第一,不能有迷失方向或走不出來的危險,神秘感必須處於一個整體框架下,迷惑感必須是整體可見裡的一小部分;第二,迷宮或神祕感必須有某種讓人探索的形式,是花時間可以理出頭緒的,若全然雜亂無章,毫無相關線索,肯定是完全無趣。

    但這兩點又清楚指出另一項重要前提,就是觀察者必須主動感知周遭世界,創造出自己的環境意象,而且應有權力改變此意象以因應變動的需求。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若連枝微末節都很精確,可能反而阻礙活動有創新的模式。試想,倘若景觀裡的每一塊岩石都已述說著一個故事,就很難再創造新的故事了。雖然這點對目前都市的紛雜景象而言並不算關鍵的議題,卻說明了我們追尋的不是最終狀態,而是一種開放的、能不斷發展的規則。

    環境的意象是觀察者和他所處環境兩者雙向作用的結果。環境存在著各種差異和各類關係,觀察者憑藉著強大的適應能力,依照自己的目的來選擇、組織所見事物,並將之賦予意義;另一方面,已建構的意象則會侷限、突顯觀察者所見事物,同時這個意象在觀察者和環境不斷互動的過程中,被跟經過感官篩選而輸入的資訊加以比對驗證。因此,某個實體環境的意象在不同觀察者眼中可能大相逕庭。

    建構意象
    而意象的一致性可能會由幾種方式所建構。即使真實的物體既不算有規律又不清晰,但可能因為觀察者對它越來越熟稔,而形成清楚意象和結構。好比某人可以輕易地從別人覺得混亂的桌面上找到東西。另外也有可能某人第一眼見到某物體,就能輕易辨識並有所感受。這不是因為他對此樣東西很熟悉,而是因為該物體符合觀察者心中已建構的意象。例如,一個美國人總會注意到街角的雜貨店,南非的布希曼人則可能視而不見。此外,首次見到的物體可能會因為其本身形式所呈現的驚人外在特徵,而看起來構造或形式搶眼。這正是為什麼當一位來自內陸平原的人看見大海或高山,即使他年紀很輕或見識不多,無法講出眼前所見為何,也一定會被這景象吸引得目不轉睛。

    DJAP47-A9005EA7W
    DJAP47-A9005EA7W
    DJAP47-A9005EA7W
    DJAP47-A9005EA7W
    DJAP47-A9005EA7W
    DJAP47-A9005EA7W
    DJAP47-A9005EA7W
    DJAP47-A9005EA7W
    DJAP47-A9005EA7W
  • 作者簡介

    凱文‧林區(Kevin Lynch),1918年生於芝加哥,就讀耶魯大學,同時進入萊特的建築事務所學習,1947年畢業於MIT,主修都市規劃。
    林區先是在北卡羅來納州擔任都市規劃師,之後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院,長達三十年之久,在都市規劃的領域貢獻良多。他主張透過經驗來研究人是如何感知城市的景觀,並在城市中移動,辨識方向。他在書中探討了城市環境中時間與歷史的存在感、城市空間如何影響孩子、如何利用人對於城市的具體樣貌來做為城市設計的基礎。
    除了學術上的成就之外,林區並且實際參與都市設計的規劃,並且與合夥人共同在MIT創立了都市規劃系,並發展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學院之一。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義設立了凱文‧林區獎學金,用以獎掖後進和資助建築學院的圖書館。
    推薦序

    凱文.林區(Kevin Lynch)的《城市的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英譯本翻譯為中文在台灣出版是本遲來的經典,這是早就該出版的書。對於這本必須閱讀的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台灣採用的是台隆出版社的日文譯本的中譯版,語氣失真,閱讀的經驗總是隔了一層,在翻譯的信雅達要求上難以滿足讀者是可以預期的事。這種文字經驗可以類比殖民時期台灣的建築與都市的空間經驗,殖民者後藤新平有意識地移植歐洲古典建築的權力空間做為殖民國家官署震懾被殖民者的意志,雖然語彙有些走樣,日人轉手的西歐古典建築總是城市的中心,國家威嚴的象徵。《城市的意象》是都市研究的經典,是世代的象徵,在1960年英文版出版了近五十五年之後,林區在準備赴北京清華教學材料時突然在瑪莎葡萄園島家中去世,連身後接手同儕與友人現在都已退休,遲來的中譯本仍然值得肯定。

    《城市的意象》之為經典有些事必須說明。即使是資本主義的專業分工與知識零碎化趨勢下,本書仍然是建築、地景建築、都市設計、都市與區域規劃、都市研究,以至於所有與城市相關的研究領域都能分享與必須精讀的書。本書的歷史性貢獻在於,在1960年,社會科學為實證主義當令,規劃與設計為現代主義當道;對前者言,意象研究,是實證主義純粹行為取向的狹隘心靈認為不符合科學的研究要求,林區像是由後門溜進來的幽靈,取得了社會科學研究者在研究發問上不敢質疑的突破;對後者言,城市意象聯繫起生存空間,是現代主義歐基里德空間的對抗者,不但埋葬了現代主義的規劃與設計,而且在接踵而至的社會騷動與社區抗議的脈絡中聯繫上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所謂的晚期資本主義模型的後現代主義範型轉移。

    本書的研究成果,不但成為職司都市形式塑造的都市設計(urban design)專業領域的基礎研究基石,而且作者的人文主義取向,有意區分美式專業與學院的形式主義取向,擴展狹義的、有技術工具性取向的都市設計,建構不同的專業措詞,重新定義:城市設計(city design)。林區著眼於社會與歷史向度,將城市設計的空間與時間形式的塑造與經理聯繫上美國強大的市民社會所支持的、城市的、公共的、市民的civic design,甚至聯繫上在歷史上一直有突出專業表現的歐洲的傳統──urbanism。以及,在當時不友善的、偏狹的美國政治氛圍中,林區在公開的訪談影片中自承為社會主義者,不但經由社區參與與溫暖的地方諮詢,將設計尺度擴及區域設計(regional design),而且,作者與其昔日麻省理工學院的助教,日後柏克萊加大的教授卻因車禍早於林區去世的唐.愛坡雅(Donald Appleyard)兩人,是美國專業學院中少數有能力與社會科學學者溝通對話的都市專業實踐者(urbanist)。本書開啟的意象研究的調查方法,後期接棒的社會科學學者則陸續加以改善,尤其是針對受訪者圖繪能力的難題。
    林區以使用者的感覺經驗替代了個人品味,動搖了傳統觀念論的先驗語言,美與美感所支配的審美論述的知識基礎。本書處理都市形式的感覺經驗,賦予認同與自明性、分類空間結構,然而,卻忽略了意義的討論,這也是本書完成之後其他後繼書寫中作者再三致意之處。本書有原創性地將城市意象分類為通道、邊界、地區、節點、地標五種元素,然而,在其晚年卻一再指出美國的形式主義專業者未解其意,將五元素形式簡化為專業者自身的城市意象,逕行規劃與設計,完全遺忘了市民,尤其是不同階級、性別、族群的市民。林區的意象五元素,竟然提供了專業者自行其是的簡便工具,令作者遺憾,更值得在中譯本前強調。
    本書影響深遠,當然包括台灣。除了對台灣的都市規劃與都市設計專業者之普遍影響外,具體案例上,1980年,我們在國科會支持下曾對台北作過都市意象的研究,當時針對調查方法,還以書信向林區教授請教。在更根本的方法與理念上,一九八零年代的台大校園規劃,甚至,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教育方向與具體教學方式,如實習課程,可謂惠我良多。凱文.林區是美國最重要的人文主義取向的都市設計與規劃的學者(甚至可以不用之一),他寫的最有影響力的、幾乎可以說是重要的第一本書在台灣出版,怎麼能不在前面多說幾句話呢?

    夏鑄九,台北,2014年8月 17日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環境的意象
    第二章 三個城市
    第三章 城市的意象與其元素
    第四章 城市形態
    第五章 新的尺度

    附錄
    A辨向的參考
    B使用方法
    C分析的範例

    參考書目
    名詞對照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