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P0D-A900HOSSL

野柳學:走向未來的臺灣∼21世紀環境觀與永續實踐

$521
$660
折價券
  • P幣

    全盈+Pay單筆滿$1200送80P幣

  • 登記抽

    全站指定品單筆滿$1登記抽SONY ZV-1F 手持握把組合(顏色隨機)

  • 登記送

    【全家】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真明太子乳酪細卷兌換券乙張(限量)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海鮮披薩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未來20年臺灣環境教育與韌性永續發展的指引☆
    ☆以野柳為座標,貫穿島嶼各角落,詮釋、建構屬於當代的新地方學☆
    ☆長時限的角度,同時「由陸看海」與「由海看陸」,重新理解人和海岸的關係☆

    ◎野柳為何喚為「惡魔岬」?約4000歲的女王頭會不會消失?
    ◎大坌坑文化、馬賽人、金包里二媽、神明淨港……萬里蟹、虎鶇、黑鳶、藍磯鶇……為何齊聚於此?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如何把野柳帶入全世界?
    ◎海洋與自然的力量,是未來全人類健康福祉的依靠!
    ◎透過環境教育、地理關懷、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SDGs永續觀光、常民生活與地方發展,打造未來20年足可依憑的韌性環境治理典範。
    ◎使各地都能發展出永續精神,與可被傳誦的故事。

    北海岸的野柳女王頭,可說是許多世代臺灣人共有的美好記憶,它不僅是一個海岸景點,更真實呈現一個具體而微的臺灣。

    本書倡議之野柳學,是由地理、環境、人類、文化、生態學者與地方實踐者,以及觀光前瞻者對在地永續發展、環境教育提出的根本性關懷與發問。在此變動時代,氣候變遷、戰爭不斷、病毒細菌蔓延、AI與綠能等技術革命持續滾動,全球倡議SDGs、ESG,透過「野柳學」,我們將反思與建構未來10年、20年一套由下而上的新環境教育觀,以及區域地理學新路徑,打造未來各地方永續發展與治理典範。

    本書分3大部分,12篇章,從地理學、當代環境教育思潮為引,拉開大尺度的視野;溯回千萬年前地史、人類文明足跡,開展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演化多重視角;再近身切到現今SDGs倡議之國際間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的案例,注入永續觀光的活水,促進在地行動、環境教育、永續經濟與韌性發展。

    海岸是陸地和海洋交界的區域,通常也是生產力和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造就許多不同的文化型態,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做為一個海洋國家,島嶼子民應瞭解如何看待海洋、面向海洋與世界。透過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等保育框架,借鏡全球疫後最新的旅遊觀念與經驗,包括美國國家公園、澳洲紐西蘭城市公園、日本、韓國濟州島等地,「野柳學」將成為座標,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指引。

    女王頭彷若一顆珍珠,詮釋久遠時空下人類和海岸的關係。「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文化遺產多樣性、地質與生態多樣性、民俗多樣性、種族多樣性,於此陸地的邊緣、海洋的起點,成為見證時間尺度遞變的所在。野柳岬是被打開的一扇門,是通往世界的海岬。


    ★本書特色:

    1.國內12位最具權威性的專家傾全力完成的跨領域書寫。
    2.建構兼具全球與在地視野的新環境觀。
    3.揭示環境治理範型轉移之架構。
    4.揭示人類福祉來自健康的自然與人的連結。
    5.揭示臺灣觀光永續發展的前瞻趨勢,包括永續旅遊、景區環境治理、社會參與等。
    6.從保育出發,創造與國際接軌的機會。
    7.扎根教育,培養未來具備生態環境素養與文化素養的人才,趕上全球人才的期待。
    8.匯聚三者:自然科學的視角、歷史人文的敘事、永續觀光的實踐。
    9.參考國外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案例,注入在地新想法與活水。
    10.兼具具象與超越具象,解說「看得見的歷史」,探索「看不見的歷史」。


    ★名人推薦:

    杜文珍|農業部常務次長杜虹|自然文學作家林國顯|交通部常務次長林華慶|農業部林業署署長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陳茂春|國家公園署署長陳煜川|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彭啟明|環境部部長黃向文|海委會政務副主任委員湯錦惠|新空間總經理劉瑩三|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熱力推薦──


    ★目錄:

    推薦序1 對野柳的情感漣漪,有了依靠的方向◎劉瑩三/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推薦序2 野柳學、學野柳◎湯錦惠/新空間公司總經理
    推薦序3 品味地景中的歲月與芬芳◎杜虹/自然文學作家

    PART I 總論 海之視野——教育的 未來的
    Chapter01 建構島嶼的環境保育新路徑——野柳學/林俊全
    一 站上全球保育舞臺的機會——地質公園
    二 啟蒙早、具進步性的臺灣地質公園網絡
    三 翻閱一本本地書——讓自然素養成為DNA
    四 為臺灣的環境教育寫歷史

    Chapter02 二十一世紀的地方學——以在地環境守護為名的「野柳學」,是韌性生活的出路/蘇淑娟
    一 拉開空間、時間,看見地方社會的價值——在地環境守護的概念與技術
    二 承擔所有依存於此的生命——地方環境和生活品質的關係
    三 創造共生共榮的人文、自然環境新範式——環境治理的韌性
    四 韌性的環境治理做為地方學2.0

    Chapter03 擬若一座座高原——回到環境的根本關懷,以野柳學的空間生產思索並回應時代/王文誠
    一 根莖——從地理哲學到高原的實踐之路
    二 空間實踐、空間再現——生物、非生物、文化面向
    三 再現空間,野柳的三種讀景方式
    四 將抽象空間轉化為可感知的地景,推動土地和區域永續發展

    Chapter04重新連結自然——探野柳學如何透過環境教育與保育促進全民健康福祉/周儒
    一 感受自己真實活著——自然連結為人類帶來健康與幸福
    二 不論城市或荒野,公園為所有生命保留生機——健康的公園,健康的人
    三 他山之石——澳洲與美國
    四 持續演化的野柳學——觸發全民環境教育與保育行動
    五 全社會轉型——成為內化的生活方式

    PART II 海之層理——文化的 歷史的 生態的
    Chapter05流動與多元:海洋文化與海洋保育——從全球回望野柳/邱文彥
    一 環境永續必須含納在地生活與文化
    二 流動的歷史——多元海洋文化下的臺灣特色
    三 海洋面臨的問題,正是全人類共通的課題
    四 野柳之為野柳——未來的多重可能

    Chapter06土地、生態、文化與人——來自惡魔岬(Punto Diablos)的故事:野柳學新境/黃光瀛
    一 西班牙人把野柳帶入世界
    二 季風、洋流、颱風和潮汐——塑造野柳的自然營力
    三 生物多樣性與在地生活
    四 海洋文化與漁村民俗交融出的信仰——神明淨港、二媽回野柳、褒歌
    五 從在地歷史走向充滿活力的永續化

    Chapter07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海岸型風景區的文化意涵及野柳學的探討/劉益昌
    一 長時間尺度的海岸變遷與南島人群
    二 海域互動帶來的影響與南島世界的形成
    三 從海上來的「漢人」
    四 怎麼看待人和海岸的關係

    Chapter08凍結在地名中的歷史——野柳海岸歷史與人文資源解讀/詹素娟
    一 北海地標.馬賽先民
    二 灣澳聚落.漁業生計
    三 軍管餘緒.轉型觀光
    四 解說資源.人文盤點
    五 凍結在地名中的歷史

    PART III潮向世界——永續的 觀光的 數位的
    Chapter09擦亮北海岸——以國家風景區全面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看野柳學/周永暉
    一 如大樹般的永續生態網——導入ESG、SDGs等價值鏈,全面衡平發展
    二 野柳學——以地質公園建構起國家風景區海洋觀光新方向
    三 風景區經營活用數位轉型是時代趨勢
    四 國家風景區的躍進政策

    Chapter10人與溫度的流動——野柳學在未來觀光發展的新作為,以美國國家公園推展旅遊為借鏡/施照輝
    一 建構新的旅遊記憶點
    二 旅行的意義與價值——跨域、跨界新體驗
    三 借鏡美國的野柳學
    四 上位思考,Thinking Big——擴大尺度,以野柳做為臺灣地質公園旅遊入口

    Chapter11 永遠加1的追尋之路——野柳學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Plus)的四大前瞻思維/劉喜臨
    一 疫後前瞻趨勢,消費視角擒拿術——找出內在價值,成為身心靈能量來源!
    二 智慧觀光,數位轉型駕馭術——導入科技、結合永續、融入溫度
    三 體驗經濟,跨域整合不歸路——打造共同體
    四 創意加值,政策創新永續路
    五 只要用心、願意做,野柳學之永續觀光不難!

    Chapter12這裡是我朋友——地質旅遊永續關鍵與新野柳行動:創造善的循環/吳宗瓊
    一 發揮具魅力的地方性——朝向地方永續的旅遊行動
    二 把生態放在旅人心上——納入環境永續的地方認同
    三 把利益留在地方——適地、具創意、有味道的經濟永續與資源商業化
    四 新野柳行動:野柳地質公園生態博物館的想像與祝福

    後記/林俊全
    誌謝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林俊全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曾任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任、理學院全球變遷中心主任、副總務長、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行政院永續會委員、教育部顧問等職。專長於地形學、地形災害等研究,參與地景保育、地質公園、國土監測多年。

    蘇淑娟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人文地理與人地關係研究工作者。視地理學為環境議題的跨領域協作之基礎與核心,主張人與環境關係的適當定位,為人類社會韌性永續發展之本。

    王文誠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經濟地理學教授。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得規劃暨景觀學院博士學位;曾獲邀於芬蘭赫爾辛基經濟學院等講座教授。研究興趣是景觀規劃、國土計劃、人地關係與網絡治理。

    周儒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退休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自然資源學院博士、紐約州立大學森林暨環境學院碩士。專長於環境教育、環境解說,致力於國家環境教育系統之建構與完善。

    邱文彥
    臺灣海洋大學、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曾任環保署副署長、立法委員,專長在海洋政策、環境保護及水下文化資產保存。

    黃光瀛
    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博士,美密西根州大漁業及野生動物碩士,中興大學修習森林與獸醫學。專注於鳥類,生態廊道,棲地溼地保育及文史襲產保存工作。任職台江國家公園六孔站Ranger。

    劉益昌
    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長期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調查、發掘研究臺灣考古遺址,以建立臺灣史前史並完整臺灣歷史書寫為終生職志。2015年起任職國立成功大學教授,成立考古學研究所。

    詹素娟
    土生土長的臺北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專研族群史、原住民史、區域史。

    周永暉
    現任交通部觀光署署長,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博士,曾任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並擔任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兼任副教授、REAAA亞澳道路協會理事、PATA亞太旅行協會理事等職。

    施照輝
    在觀光單位工作30年,從地方、中央到派駐美國,希望用他山之石提升行銷臺灣的高度與視野,強化觀光產業網絡夥伴關係。

    劉喜臨
    臺灣觀光點子王,以國際觀、創意腦、敏銳心建構臺灣觀光國際能見度。現任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曾任該校副校長、交通部觀光局代理局長、副局長等職務。

    吳宗瓊
    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教授。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公園、遊憩暨觀光資源博士。曾獲邀擔任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及泰國湄州大學訪問教授。專注於資源的永續利用、以社區為核心的旅遊運作、農業旅遊、原住民旅遊以及生態旅遊。


    ★內文試閱:

    •推薦序

    品味地景中的歲月與芬芳
    杜虹/自然文學作家

    野柳,是許多人學生年代校外參觀或畢業旅行會探訪的景點,我也曾經在小學畢業旅行來到野柳,只記得這裡的岩石很特別,有一個女王頭,以及零亂的攤販區。於此一別就是許多許多年。
    五年前因公再到野柳,這在記憶中並不陌生的地方,卻給了我全新的視野與感知,成為我心中惦記的所在。
    那是四月的野柳,海岸的海蝕平臺上滿布綠色海藻,海蝕溝吞吐海水的吟唱,蕈狀岩列隊迎向歲月風雨的雕刻。遊人穿梭石陣之間,女王頭是眾人朝聖的座標。現下的女王,經歷大自然長時間的洗禮,已較我初次拜訪時清瘦。人會老,岩石也會老,只是經歷的時間長短有別。
    厚層砂岩是野柳岩地的基質,質地硬度不同所造成的差異侵蝕,刻畫出岩石的花朵、蜂窩岩、球石、燭臺石、豆腐岩等精彩的地景畫面。步履之間,風化雨蝕掀開岩石的記憶,海膽化石鮮豔顯影,如一朵朵歲月的寶藏。而鐵氧化形成的銹染紋,更將石面彩成各式圖像,走筆自由,渾然天成,無一重複,隨意取景皆是天成畫作!
    大多數遊客只在園區前段賞石,當我們越過初開的臺灣百合,走入山海間的「賞鳥步道」後遊人轉少。步道上眺望,季風吹送著海潮,岸邊巨岩壯闊排立,當人影行過巨型砂岩構成的「單面山」石牆,方知野柳的地景如是壯麗。而一路穿行山海之間,風剪的樹吐露新葉,各色花朵或繽紛或含香,彩蝶訪花與產卵,鳥兒覓食與育幼,野柳原來也是自然生態精彩動人的地域!因為本身研究蝴蝶,對此地可以近距離接觸的彩蝶感到十分驚豔。
    當時不禁自問:是怎樣的淬煉,讓野柳在我腦海全新閃亮?如今這本《野柳學》給了我答案。
    《野柳學》試圖建構一個典範,為臺灣的「地質公園」許一個未來。從自然生態、文化歷史、環境保育、地景環境治理、社區參與、時代回應、環境教育、永續發展與觀光、美學與人民的素養等面向,「試著剖析當代地質公園由下而上的深刻內涵,並建構一套新區域地理學的路徑。」《野柳學》不只是野柳,也不只是自然或人文的關懷,而是對整體區域規劃、經營管理及永續發展的反思與實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一五年通過地質公園倡議,以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及社區參與為核心內涵。在臺灣,催生地質公園的人,是林俊全教授,二○一七年,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馬祖地質公園成立,中央主管機關為當時的林務局。而後在蘇淑娟教授、王文誠教授及劉瑩三教授的協力之下,地質公園蓬勃發展,目前臺灣已經有十座地方級地質公園。
    書中林俊全教授提到:在快速發展的世界保育潮流中,「地質公園」是以地方發展為目標的方案。對內來看,地方居民透過地質公園的經營,可更深刻瞭解地方鄉土,產生榮耀感;對外的解說服務,則可讓造訪者瞭解當地特色,進而促進地方經濟,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永續發展最真實的操作,莫過於在地環境守護。一方水土一方情,每個地域有其歲月與文化累積的特色,藉由當地參與,也可以讓參訪者深刻品味在地生活的種種。每年參加臺灣地質公園網絡大會,看見來自各地的社區夥伴認真介紹自家鄉土,社區間熱烈交流與相互合作,使人真切感受到地質公園網絡的人情溫度與芬芳。
    野柳,正是臺灣地質公園網絡的先鋒地域。二○一二年十二月這裡成立「野柳自然中心」,二○二一年一月成為地方級地質公園,就如書中所言:「經過長年的努力,野柳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旅遊地,蛻變成為一個深具教育、研究、保育、文化、遊憩重要性的環境教育與永續旅遊據點。」所以我清楚看見不同以往的,閃亮的野柳。
    從書中得知:「約兩千萬年前,大陸棚上的沙堆積形成大寮層砂岩。當時海水不深,海床砂層中有生物殼體和海膽,這些生物被沙覆蓋後歷經久遠歲月,成為化石。約六百萬年前,原本靜埋於海底的大寮層因造山運動而逐漸抬升,曝露於地表。在地表之上再經海水、風、雨及生物等自然力,百萬年不曾間斷的雕塑,形成現今多變的地形景觀。」相對於岩石與土地,生命何其短暫?而土地上的人,卻輕易可以改變土地的樣貌與內涵。野柳的蛻變與經營管理當然密不可分,經營此地多年的私人企業新空間公司,是閃亮野柳的重要關鍵。新空間公司在治理上的堅持與努力,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野柳。
    再到野柳,探索岩石封印於歲月中的記憶,聆聽地質公園解說員訴說當地種種,領略經營單位投注的心思。看水墨與印象派畫作遠近涵蘊,遊人可以各自解讀地景中的故事,各自擷取水石間的圖像與記憶。多麼幸運,我得以看見與親近今日的野柳。《野柳學》正是以野柳地質公園的蛻變為典範,引導讀者深度品味地景中的歲月與芬芳。
    祝福野柳,祝福臺灣的地質公園。


    •摘文

    Chap 03、擬若一座座高原——回到環境的根本關懷,以野柳學的空間生產思索並回應時代◎王文誠

    一、 網絡、根莖——從地理哲學到地質公園的實踐之路
    ……二○一九年筆者訪問法國雷恩(Rennes),法國地形學者埃爾維.雷格諾(Herve Regnauld)也對於地理學的關懷提出發問,捧讀《德勒茲與地質哲學》(Deleuze and Geophilosophy)一書深思探索地理哲學。德勒茲(Gilles Deleuze)是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巨擘,試圖連結地理學哲學與實踐之可能。他最重要的概念是「根莖」(rhizome),是全球化後對於結構主義的反動。
    ……
    《一千個高原》(Mille plateau)是德勒茲與伽塔利(Félix Guattari)一九八○年合作出版的書,當中所討論的與地質哲學有關。該書指出,區域由「高原」所構成,傳統區域是一種結構式的樹形,高原則為根莖,網絡式。九份金瓜石水湳洞即是擬若一座高原。臺灣高山玉山箭竹原,是另一個很好的理解方法。臺灣高山草原並非是生態學上的乾草地——以旱生草本植物為優勢的「草原」(steppe)類型,而是由早田文藏於一九○七年以新高山發表命名的「玉山箭竹」所組成。
    「玉山箭竹原」由於環境影響,全球其他區域沒有一樣的景觀,形成某多元體所生成之獨特生態。生長在冷杉或鐵杉林下,最高可以長到五至七公尺。由於雷擊、落石及人類活動引發森林大火,火燒過後,玉山箭竹地底下的根莖還活著,開始搶攻地盤而形成箭竹原。由於雨水澆灌淋溶,流去養分,因此在諸如合歡山、奇萊山、能高山等高山上,可以觀察到只長到三十到五十公分的玉山箭竹。從箭竹原中的步道上,即生態孔隙(gap),可以看到爭搶著陽光而生長的龍膽、杜鵑、玉山懸勾子及玉山小檗等。整體上,無論從三十公分到七公尺,不同形態、是否位於林下,或受到環境衝擊,玉山箭竹都是同一棵根莖網系,就像板塊一樣,透過根莖延伸,長成不同的「高原」。
    依據德勒茲及伽塔利的看法,根莖、網絡或高原,具有連接、異質、多元、斷裂、繪圖和轉印的原理。《一千個高原》中,地理學所關懷的區域,就是根莖,也是高原,內容更多地集中在系統、環境和空間哲學上。高原論述區域的張力,區域可以具有更多如同根莖、高原般的想像。區域透過去領域化和再領域化,行動的逃逸線、層、層化和去層化、所指、能指和符號等,生產一座座新高原或頁面,每個高原上彼此連結。
    德勒茲的關鍵詞是「根莖」,跟地質公園發展的核心概念一樣。就野柳來說,野柳適用於任何以上的區域組裝,依需要而定,也就是在變遷中改變與組裝。野柳的紋理、節理與斷層,構成野獸派強烈的構圖畫風,土地色彩鮮豔大膽,將印象派色彩理論中的塗色技法推向極致,任意透視和隨興明暗,放棄傳統的遠近比例、明暗透視與採用平面化構圖,陰影面與物體面形成強烈對比。野獸派再現銹染紋石「高原」美學,組裝成全球獨一無二的女王頭、燭臺石,以及連繫了每一個經營者、遊客、專家學者及政府機關的凝視,寓意一座座新高原。
    ……
    三、再現空間,野柳的三種讀景方式
    再現空間也就是生活的空間,以人們的感覺為主體。換句話說,就是野柳的讀景方法。從人地關係以融合科學及美學的認識論基礎上,對於讀景以意識本質做為哲學的原創和影響。……
    筆者提議三個方法:鹿野忠雄在將近一個世紀前的《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中,以「山」、「雲」和「蕃人」完成高山旅行中的讀景紀錄。然而,鹿野忠雄少了時空遇見的論述,也少了美學的詮釋,因此,本文加入了「張愛玲的遇見」及「印象派畫作」的心靈地圖。這三個隱喻做為分類,有些概念無可避免地重疊,卻是嘗試繪製和轉印根莖原理一個完整的閱讀圖形。
    1、鹿野忠雄模式——科學、心情、民族誌
    鹿野忠雄於1941年出版《山、雲、和蕃人:臺灣的高山紀行》一書,透過對臺灣的閱讀書寫而成。就讀景直接意識本質來說,他寫道:
    「我仰望天空,亂雲繼續在翻滾,雲彩的裂縫處露出天空的一角,湛滿深海色。逐漸地,亂雲像潮水一般退去,灰色的雲幕揭開之後,頭上出現了宇達佩山的圓頂,深藏慓悍性格的雄姿引人矚目。」
    書名中,「山」讀到的是科學與理性,「雲」是書寫心情與詩,「蕃人」則是臺灣高山原住民的民族誌與人類學;是從高山旅行中紀錄讀景的方法。
    •山:科學與理性
    山代表的是科學,自然景觀。「山」是科學的生產資料,代表科學、理性和論文,包括地質、地形、氣候、水文、土壤、動物、植物等自然景觀的閱讀。這些閱讀必須來自專業的科學訓練。鹿野忠雄科學地辨認地質與生態:
    「卓社大山頂密生著短箭竹,處處有混雜著石英的砂岩露出,稜脊向東傾斜。除了西北至西南的彎曲內側是斷崖外,其他都是坡度緩和、短箭竹柔和的地貌。山腰以下是森林,以臺灣鐵杉、五葉松和冷杉為主。」
    科學閱讀緣自鹿野忠雄曾於臺灣求學,並進行長期的學術研究。直至今日,臺灣學術界進行高山地形研究,仍大多引用他的論點。所以上述引用的文中,「混雜著石英的砂岩露出,稜脊向東傾斜」、「山腰以下是森林,以臺灣鐵杉、五葉松和冷杉為主」是受過科學訓練才能閱讀地質、地形、植物及生態地景。
    •雲:心情與詩雲代表的是詩,心情景觀。特別是臺灣高山多位於雲霧帶,變化萬千,構成景觀本質與閱讀核心。然而,雲是最難書寫的對象,尤其構成臺灣高山針葉林裡的嬝嬝輕煙;鹿野忠雄所努力的是一種感受的傳達、心情的再現空間。前面引用鹿野忠雄書寫的「亂雲繼續在翻滾」、「雲彩的裂縫處」、「亂雲像潮水一般」及「灰色的雲幕揭開之後」,心情駐足,精英華彩,再現空間。
    鹿野忠雄玉山東峰雲霧中讀景:
    「剛才茫然佇立於雲霧中的牝鹿,在我眼中其實像一個純潔的小詩人,惹人憐愛」。
    以及,認同地景觸達心情調盤中,閱讀以下的自然色彩調配,所以鹿野忠雄又寫道:
    「溪谷上是靜止不動的大雲海,昨天隱沒於濃雲中的群山,現在突現於雲海之上。在冷冽的大氣中,近山呈現穩重的暗藍色,遠山則趨向明亮的淺藍色,山色時時刻刻在變化,終於搭配成臺灣山岳獨特的顏色--那神奇的鈷藍色(cobalt blue),是多麼迷人啊!」
    就好像風隨意而吹,你聽見風聲,卻不知道它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但是,風一直都在!透過隱喻,詩般吟唱。海枯石爛,逝者如斯,時空洪流之中,我們如何擷取生命中吉光片羽,「那神奇的鈷藍色」即是讀景。鹿野忠雄書中的散文如詩般,讀來可以看見年輕生命,迴盪在臺灣高山紀行中。
    •蕃人:人文與民族誌
    蕃人代表的是民族誌,人文景觀,甚至考古學、人類學。民族誌是一種寫作文本(text),透過田野閱讀,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書寫。其方法建立在一個概念上(argument),提供一個可衡量的基礎,是一種文化人類學方法論本質。人類學是一門研究過去與當代人類社會學科,揭示身處田野閱讀地景的人類學家將會面臨的潛在問題、挑戰和後果。「據蕃人說,他們在這裡經常獵到很多鹿和臺灣長鬃山羊」。讀景成就文本,成為內容(context)。
    鹿野忠雄寫道:
    「……看到幾十個蕃人帶著很多蕃犬,形成一團黑影在移動。隔著一條大溪谷,蕃人的叫聲竟然傳到這麼遠的地方來。芬列布對我說,那些人是伊巴厚社蕃人。我們日本人足跡所不能到的深山蕃地,蕃人當作自家庭院或牧場那般任意馳騁。我繼續傾聽著,早晨寧靜的大氣中,那一群追逐野獸移動的蕃人邊跑邊呼喝的聲音,飛越高山,飛越溪谷,傳到我的耳裡,而且餘音繚繞,久久不散。」
    當時的日本人凡原住民都讀成「蕃」,這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法;所以連狗都稱為「蕃犬」,地點稱為「蕃地」。同時,我們也藉由鹿野忠雄的讀景,瞭解原住民跟土地的關係:「蕃人當作自家庭院或牧場那般任意馳騁」、「邊跑邊呼喝的聲音,飛越高山,飛越溪谷,……,餘音繚繞,久久不散」。
    臺灣原住民歌聲高亢、優美悅耳,聆聽是閱讀延伸,布農八部,餘音繞樑,耐人尋味。從認識論層面來說,鹿野忠雄以科學調查為起點,從一開始的山地昆蟲採集,到之後對臺灣原住民產生興趣,而完成了空間閱讀。
    2、張愛玲的遇見——剛巧趕上了,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張愛玲,一九四四年
    臺灣由二次造山運動所形成,就地質條件來說,曾經經歷大陸棚沈積、變質、褶皺、抬升、侵蝕的過程。因此,我們每個當下所看到的地質畫面,都是「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的地景。下一刻即變動而不同。時空聚合,每一個讀景都變得珍貴。
    日本茶道中有所謂「一期一會」,意思是在茶會時領悟到這次相會無法重來,一輩子只有一次,故賓主須各盡其誠意。一期一會在茶道以外,意義推而廣之,指一生一次的機會,當下的時光不會再來,須珍重之。在地景的閱讀中,每個時空的轉換,便是一期一會,也是所謂的張愛玲的遇見。
    (未完)

    Chap 06、土地、生態、自然與人——來自惡魔岬(Punto Diablo)的故事:野柳學新境◎黃光瀛
    ……
    一、西班牙人把野柳帶入世界
    我們所稱的「野柳」是西班牙文「Diablo」轉音而來,西班牙文的「Diablo」就是惡魔的意思;換言之,野柳岬(Punto Diablos)就是惡魔岬。野柳岬附近的海域,因為惡劣複雜的海象及眾多暗礁,故有「惡魔岬」之稱。正如非洲大陸南端附近的「好望角」,因為好望角周遭海域海象非常惡劣,時常造成來往船隻發生海難,但有一艘船幸運地挺過了風暴,水手存活,因此該船長命名好望角為「Cape Hope」(有希望的岬角)。事實上,好望角跟惡魔岬雖然文字意義看似相反,卻都是在提示人們這裡是危險的海域,野柳岬就好比臺灣北海的好望角。此外,岬上為數眾多的蕈狀岩羅列,由遠觀之好似人頭;加上當地的原住民馬賽人也會趁著船難群起打劫,更凸顯惡魔岬的命名由來。
    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占領北臺灣,在臺灣北部建立了即將滿四百周年的「聖薩爾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位於社寮和平島上)及「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即現在的淡水紅毛城);其時與一六二四年在南臺灣占領「大員」(臺南安平)建立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的荷蘭人對峙。北臺灣兩城之間雖有陸上聯繫(淡基古道前身,沿著海濱走),但海上交通運輸更顯重要。一六五四年荷蘭人所繪製的詳細「大臺北古地圖」,清楚標示野柳岬直伸海中,凸顯其居於北海岸輻輳指標位置的重要性。(參考本書第八章)

    二 季風、洋流、颱風和潮汐——塑造野柳的自然營力

    從地景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地景是由多個生態系構成的區域,這些區域各自描繪的「地景」要素往往是相互鑲嵌的。地景結構包括其中不同的生態系、面積形狀、組成數量及地理位置,這些都會影響地景生態系內諸多過程,如能量流、物質循環及物種的移動;而這些過程也會反映回地景的變遷上。
    地質公園及週邊特色與環境的關係,不是僅限於地質公園,還包括許許多多的資源,我們應該深究為什麼會形成這些特色,其與週遭海洋、陸域生態環境的關係又是如何?這樣才能從地質公園出發,開展出更豐富的脈絡、屬於野柳學的紋理風景;而不是僅止於如女王頭,蜂巢岩等奇岩怪石。
    在野柳自然的營力當中有四個要素,第一個是季風,第二個是海(洋)流,第三個是颱風,第四個是潮汐,這四個自然營力刻劃出整個地質公園的景觀,同時也對在其上的生物及人類的活動造成很大的影響。
    •季風:季風是這裡很重要的自然現象,包括東北季風,也就是冬天以及初春主要吹襲的風,還有夏天的西南季風。這些風周而復始地在固定的季節時令吹拂,讓這裡的環境也適應了這種自然現象。風,它帶來了季節性的候鳥,南來北往於繁殖地及度冬地之間;風,也帶來了動力,讓早期航海者及居民得以利用它進行貿易及出海捕魚。(未完)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審核您的退貨要求,通過審核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日內前往取件。請您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退回的商品及相關單據後,經確認無誤,次日起3~7工作日內退款,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