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
譯者: | 蔡孟璇 |
ISBN: | 9786269821341 |
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4/04/24 |
內文簡介
<內容簡介>
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
你接受孩子的程度,取決於你接受自己的程度
真實面對並終結創傷,不把情緒遺毒遺傳給孩子
孩子不是支配與控制的對象,而是讓你得到滋養的心靈夥伴
媒體天后歐普拉:「這是我25年媒體生涯裡,所聽過最具顛覆性與創造性的教養建議。」
教養子女所遭遇的挑戰可以成為靈性覺醒的大好機會。
成為全然有意識的父母,是你能給予孩子的最棒禮物。
∼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作者
☆ 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15週
☆ 亞馬遜網路書店 教養類冠軍
☆ 2011年鸚鵡螺獎年度最佳教養類圖書金獎
☆ 2011年美國母親票選好讀獎
☆ 2012年跳石榮譽圖書獎
覺知教養遠不止是聰明策略的運用,它是一套完整的生命哲學,擁有從根本上蛻變父母與孩子雙方的力量。父母與孩子唯一的一種有意義的關係就是成為彼此的靈性夥伴,促進雙方共同的靈性成長。基於這個理由,覺知教養的內容遠遠超越了處理特定行為的技巧,它探討的是親子關係的更深層面向。
做為父母最難的就是,「如實」的接受孩子的本貌,做為父母最不願意的就是,承認問題在自己,而不在孩子身上。覺知教養挑戰父母這最困難的兩大課題,讓你心甘情願的為孩子而改變。
若不是為了孩子,父母哪有勇氣面對那藏在心靈深處最陌生的自己,孩子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因為他們,我們卸下假面,找回最美好的自己。
孩子帶著他獨有的麻煩、問題、倔強與性情,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我們需要隨時保持覺知,才能與他獨特的本性連結。成為覺醒父母,意謂重新連結自我與孩子的內在本性,全然接受孩子的本貌,並甘心情願為特別的孩子,成為特別的父母。
一種新的教養態度,會改變你和孩子的一生
這是一本獻給在教養的路上充滿挫折感的父母。作者沒有提供換湯不換藥的教養「新方法」,相對的,他提供的是一個更重要的方向建議──問題不出在孩子身上,問題出在父母身上。
根據作者多年的觀察,發現親子關係的問題,不在於缺乏愛,而在於缺乏「覺知」或「意識」。這肇因於我們那無意識的自己總是將我們懸而未決的需求、尚未滿足的期待以及無法實現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將他們囚禁在我們從自己父母那裡承襲來的情緒裡,讓他們與過去祖先留下來的後遺症糾纏在一起而變得虛弱無力。作者建議,透過全心投入的覺察與孩子的真正本質做朋友,並默默信任孩子對他們一己天命的直覺,這樣才能真正協助孩子發展出更美麗的人生。
★本書特色:
1.打破親職的傳統概念,進入靈性層次來探討親職的種種問題。作者認為,教養之路不應該是單向的上對下教導關係,而應該是雙向的、互動的心靈成長夥伴關係。
2.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問題在於父母而不在孩子身上。信任「生命自有其智慧」,你就會用不同的眼光重新看待孩子的一切。身為父母,不是付出,而是更豐富的獲得。
3.保持覺知,是本書做所提的唯一教養方案。原則是覺知,法則千變萬化,要當下去處理。保持覺知的教養說起來很複雜,但做起來很簡單。
4.從靈性層次重新探討「愛」的內涵,並清理以愛為名的傷害。作者深信,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當父母傷害孩子的時候,他其實是不自覺地(或潛意識地)在傷害自己。
5.充分運用案例討論教養的執行原則與態度。
★名人推薦:
◆達賴喇嘛 ──專文推薦
「喜法莉.薩貝瑞博士以簡單而通俗的方式描述了慈悲心的重要,探討了如何從親子關係學習培養它。」
◆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作者)──強力推薦
「這一部無價的著作告訴我們,教養子女所遭遇的挑戰可以成為靈性覺醒的大好機會。成為全然有意識的父母,是你能給予孩子的最棒禮物。」
◆瑪莉安.威廉森(《愛的奇蹟課程》作者)
「本書對於何謂良好教養這一議題提出了深入的探索,做出了令人讚歎的貢獻。結合身、心、靈,將其納入一個為人父母的全新典範是至為重要的,本書能幫助我們成功達成這件事。」
◆艾斯黛拉.法蘭克爾(Estelle Frankel,心理治療師)
本書提供父母一幅詳細的地圖,引導我們穿越自己在這趟旅途中即將跨越的複雜情緒與靈性疆界,包括內在與外在。就我三十三年身為父母與專業婚姻與兒童諮商師的經歷而言,我不曾看過比這本書的見解更深刻的教養書籍。
◆瑪西.許莫芙(《心靈雞湯》「女性版」作者、《祕密》中介紹的名師之一)
「這是一部精采而實用的教養指南,告訴我們如何教養出一個活出真我、保持覺知並擁有滿足人生的孩子。」
★目錄:
【推薦序】 達賴喇嘛
【各界盛譽】
第一章 孩子和我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教養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你不是在培植一個「迷你版的自己」。你所養育的,是一個帶著自我標誌、擁有獨特心靈的生命。你必須依據孩子的需要來調整教養方式,而非將他們塑造成符合我們所需要的樣子。
第二章 孩子,是啟動我們轉變的靈性導師
覺知教養要求身為父母的你要經歷個人轉變的洗禮,改變親子之間不自覺的無意識互動。親子關係最主要的存在目的,就是讓父母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認真面對真實的本心,養育孩子只是次要目的。
第三章 孩子,我不是因為你的好表現而愛你
父母贊同並支持的經常是孩子的表現,而不是單純因為他們的存在。真心禮讚孩子的存在,就必須允許他們做回真實的自己。換句話說,不預設立場,不要求孩子做任何事、證明任何事或完成任何目標,只是單純地為他們的存在而心生歡喜。
第四章 打擊自我中心式的教養方式
「我的方式才是對的」,這種無覺知的命令式教養,會逐漸扼殺孩子真誠、自由的稟性。一旦孩子明白,我們能全然接受他們的成敗,他們就能更有信心去接受挑戰。不當威權父母,孩子在探索人生時就能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或自己的表現。
第五章 你的內在小孩,要靠你的孩子來幫他長大
我們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情緒能量印記,並在親子互動中把這樣的情緒狀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轉移給了孩子。直到我們在教養之路上有了更深的覺知,察覺到深埋在內心的恐懼、孤獨及謊言,才有機會擺脫這種情緒遺毒。
第六章 生命自有大智慧
生命是要讓我們去體驗,而非去對抗、逃離或得過且過。隨順生命,是要我們能如實地、坦然地去接受生命的每個狀態,不去估算、評斷或分析。在每個當下保持覺知,選擇如何適當回應,然後就放下、不執著。
第七章 爸媽大挑戰——嬰兒期與「兩歲惡魔期」
這個帶養階段要求我們放棄對過去或未來的執著,在當下優先並即時回應寶寶的需求。想要跟寶寶一起進入共調的一體性狀態,必須放慢生活步調,讓自己沉澱、穩定下來。如此,寶寶才能以這種方式學習信任外在世界,並發展出安全感。
第八章 從主角變配角 ——求學階段的孩子,帶給我們的靈性成長機會
這是孩子自出生以來離你最遠的時刻,他們正在埋頭成長,所以需要空間。對孩子來說,這些年正是他們日後在扮演成人角色的實驗階段,身為明智的父母,此時要懂得往後退,孩子仍然需要你牽著他們的手,卻不需要你再為他們帶路了。
第九章 為人父母的瘋狂面
教養子女是我們所能負荷的極限任務之一,既要任勞任怨,挑戰體能及耐心的極限,還可能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甚至懷疑生養小孩的意義。即便如此,倘若能認知到教養之路所帶來的靈性成長潛能,就能做好萬全的準備,不心生抗拒而全心擁抱教養的這些瘋狂面。
第十章 當父母前,先做個創傷終結者
由於父母無覺知的教養,讓我們學會隱藏真正的自己。當我們為人父母後,在教養子女時就容易走上有樣學樣或過度補償等不適切的親子關係。這樣的惡性循環會在孩子身上重演,孩子會戴上我們為他們準備的濾鏡看待世界,無法面對自己的真實人生。
第十一章 本真生活,內外一致
每個人的生命之旅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要我們親自去承擔與體驗。因此我們的內心害怕臣服於這種「應當如是」的人生,這樣的恐懼會將我們禁錮在情緒化的反應模式裡,讓我們帶著焦慮、挫折、憤怒及詛咒去回應生活中令人不適的經驗。
第十二章 平凡的美妙
身為父母,我們要認知到每個孩子都是最特別的存在。因此,我們要無條件接受他們的真實、欣賞他們的平凡,以及容許他們自由做自己。你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是,讓他們過一個「本來如是」的人生,而不是一個「應該如是」的人生。
第十三章 將那些偉大的期望擺一邊吧!
沒有人能像孩子這樣,被我們理所當然地喚作「我們的」,因此很多父母會把孩子當成所有物,打理規畫孩子的生活及未來。事實上,身為父母的責任只是當一面不扭曲的鏡子,如實映照出孩子與生俱來的完整性,讓孩子一步步去體現。如實做自己,就已經是孩子最大的成就了。
第十四章 為孩子留下無所事事的獨處時間
六歲後的孩子會開始步入心智發展階段,隨著自我想法的逐漸介入,他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複雜。此時,我們能為孩子提供的最好幫助,就是在生活裡留下一段讓他們安靜獨處的時段與空間,讓他們能夠釐清並認識自己的經驗、感受與處境。
第十五章 跟孩子一起處於當下,強化親子關係的紐帶
父母的角色不是指揮官,而是幫助孩子發展本真的支持者。如果我們希望孩子不論在任何年紀,都能跟我們有所連結,就必須具備同理心。同理心要求我們讓孩子有權保有任何感受,觀照而不干涉,包容而不評斷。
第十六章 孩子犯錯了,怎麼辦?
想要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首先就必須讓孩子能夠對錯誤免於恐懼。因為你要處理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要正確找出導致孩子犯錯的原因。給予孩子坦誠過錯的勇氣,承認孩子有犯錯的可能性,把每個過錯都當成一次機會教育,最後教會孩子學習寬恕,原諒自己也原諒別人。這才是過錯釋出的最大善意。
第十七章 老鷹的一雙翅膀
覺知教養不是要你去縱容孩子或是教出理想型的子女,而是要讓孩子培養出一種能力:既能順服本真、如實做自己,又能展現穩定適當的克制力。事實上,只要孩子能保持覺知,就能時時刻觀照自己的情緒狀態,做出有意識的適當回應。
【後記】了解我們集體的無意識
【附錄】意識羅盤:給自己的問題
【重點摘要】
<作者簡介>
喜法莉.薩貝瑞博士 Shefali Tsabary, PhD.
擁有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專長是融合西方心理學與東方哲學,並擷取兩者所長,提供給她的客戶。她是家庭動態和個人發展方面的專家,在紐約設有私人診所。薩貝瑞博士寫了三本書,其中包括了獲獎的《紐約時報》暢銷書《覺醒父母》。她也曾擔任TEDx、凱洛格商學院(Kellogg Business School)以及達賴喇嘛和平和教育中心(Dalai Lama Center For Peace And Education)的主講人,並在世界各地的其他會議和研討會發表過主題演講。她也是歐普拉的《心靈週日》與《歐普拉的生命課程》節目的受邀貴賓。
譯者:蔡孟璇
自由譯者。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多年,並曾獲兩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譯著包括《能量醫療》、《新好生活》、《心靈能量》、《金錢的靈魂》、《當女人是一隻鳥》、《我去過天堂》、《奧修心的十四堂課》、《空性之舞》、《釋放更自在的自己》、《在生命的盛放處》、《覺醒之後》、《真正的靜心》、《告別娑婆3:愛不曾遺忘任何人》、《靈性伴侶關係》等二十餘部。Email: windhorse7◎gmail.com。
★內文試閱:
•推薦序
至善無私,從親子關係開始
達賴喇嘛
在這本書裡,喜法莉.薩貝瑞博士以簡單而通俗的方式描述了慈悲心的重要,探討了如何從親子關係學習培養它。
雖然我已經七十五歲了,但是我依然記得我母親自然流露的愛與無私的感情。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來,總能帶給我安定感及內在的平靜。在這個現代世界,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在一生當中對這種無私的付出保有一份感激與珍惜之情。我們長大之後,那易受誤導的智識經常會讓我們變得短視,並觸發我們的恐懼、侵略性、嫉妒、憤怒與挫折感,而這些都將傷害我們的潛能。
我們出生時,可能不會有一個清楚的念頭說「這是我的母親」,但是基於我們基本的生物需求,我們會有一個自發性的連結。而在母親那一方,也有一股強大的驅力想要照顧孩子的生理需求、安撫他或餵養他。這與任何抽象的價值觀一點關係也沒有,這是基於生物學的自然現象。
以我自己有限的經驗來說,所有幸福快樂的來源都是愛與慈悲,一種對他人的仁慈與溫暖態度。假如我們能對他人抱以友善與信任的態度,就會變得更平靜、更放鬆。為此,我們對他人通常感覺到的害怕與懷疑也消失了,這些感受都是因認識不深、具威脅性或是跟自己有競爭關係而來。一旦我們變得平靜、放鬆,就能善加利用心智的能力來清楚思考,那麼無論我們做什麼事,學習也好、工作也好,都能有更好的表現。
每個人面對良善都會給予正面回應,這對任何為人父母者來說,更是顯而易見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緊密連結的原因之一,就是彼此之間自然存在著良善。從我們在母親子宮裡受孕開始,直到我們能夠照顧自己,我們從許多不同的人身上接受了他們的良善對待,倘若沒有他們,我們根本不可能存活下來。若能反思這一點,以及我們都只是凡人這個事實,那麼無論我們是貧是富、受教育或未受教育,或是屬於哪個國家、宗教或文化等等,都能獲得啟發而將我們所接收的良善轉而回報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