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K1S-A900ADLG1

被99%學佛人輕忽的根本教法:馬哈希尊者講解轉法輪經

驚喜優惠
$253
$320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每帳號限乙次,限量5000名)

  • 登記送

    【OK】單筆滿$1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OK購物金50元(限量)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一顆檸檬青茶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溫宗堃、何孟玲
ISBN:
9789574472239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09/29
  • 內文簡介

  • 2600年前佛陀的根本教法

    ※第一本精密解析「根本教法」轉法輪經的書。
    ※「根本教法」即是佛法的核心。是法的最重要架構。
    ※世界級禪修大師馬哈希尊者精通藏經,具豐富的實修經驗。
    ※本書為經教和實修的橋樑。
    ※禪修藍圖:本書不僅於白話解析,而是尊者博學多聞的融合論、註釋、歷史記載、生活中的實例,甚至比較北傳翻譯的種種差異。

    什麼是佛陀教法的究竟利益?
    什麼是佛陀最殊勝的教導?

    99%學佛人從未確知的細節關鍵,在此被解開。

    《轉法輪經》為您連結經教和實修的鴻溝,重新認識「法之核心」

    《轉法輪經》是世尊最早、最直接的教導,是世尊宣說的第一部經。是一切教法的根本,緬甸佛教徒非常重視且尊崇這部經。馬哈希內觀禪修中心每當有分部道場成立時,總是以此經當作開端,作為實修的指南。

    這部經典闡明了佛陀藉由中道而證得四聖諦。又說明八正道如何促成「煩惱的止息」、四聖諦的了知,以及涅槃的體證。

    99%的學佛之人,都以為他們懂四諦、八正道,殊不知他們只懂得名詞解釋而已。就好比只知道數字1、2、3、4,不代表精通統計學一樣。

    《轉法輪經》透過馬哈希尊者的講解和整理,讀者將很容易洞見殊勝的法義;並且聽聞到弦外之音。此書堪稱「禪修藍圖」。


    ★內文試閱:

    中譯凡例

    1. 援引巴利文獻時,使用「印度內觀研究中心」(Vipassanā Research Institute)出版的「第六次結集光碟」版本(Chaṭṭha Saṅgāyana CD-Rom v. 3,簡稱CSCD)。

    2. 引用巴利三藏聖典及《清淨道論》時,標示「巴利聖典協會」(PTS)版的冊數、頁碼。引用注、疏文獻時,標示CSCD緬文版的冊數、頁碼。如此可方便讀者同時查回CSCD版和PTS版的文本,以及依PTS版編排的中、英、日譯著作。

    3. 正文中,括號“()”中的內容,除了標示文獻出處外,皆為英譯本所本有;方括號“〔〕”則為中譯者補充。

    4. 譯文中的隨頁注腳,皆為中譯者所補注。

                於此版本,為了環保,節省紙張,編者將譯者原有的註腳移至內 

                文;有些出處兼引言,編者留下出處,刪掉引言。若有巴利文學術

                研究者需要完整格式,可洽敝社索取電子檔或上網搜尋。 

     

            5.  文有底線的文字,其巴利原文可從後面的「巴利文索引」尋得。

     

    巴利文獻略語

    A Aṅguttaranikāya 《增支部》

    As Atthasālinī (= Dhs-a) 《殊勝義注》=《法集論注》

    D Dighānikāya 《長部》

    Dhp-a 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法句經注》

    Paṭis-a Paṭisambhidāmagga-aṭṭhakathā 《無礙解道注》 

    Sn-a Suttanipāta-aṭṭhakathā 《經集注》

    Ps Papañcasūdanī(M-a) 《破除迷障》=《中部注》

    Ps-pṭ Papañcasūdanī-purāṇaṭīkā 《破除迷障古疏》=《中部古疏》

    M Majjhimanikāya 《中部》

    Mp Manorathapūraṇī (= A-a) 《滿足希求》=《增支部注》

    Mp-ṭ Manorathapūraṇī-ṭīkā 《滿足希求疏》=《增支部疏》

    Vin Vinaya 《律藏》

    Vibh Vibhaṅga 《分別論》

    Vibh-a  Vibhaṅga-aṭṭhakathā = Sammohavinodanī《分別論注》=《破除愚痴》

    Vism Visuddhimagga 《清淨道論》

    Vism-mhṭ    Visuddhimagga-mahāṭīkā 《清淨道論大疏鈔》

    S Saṃyuttanikāya 《相應部》

    Sp Samantapāsādikā 《一切善見》=《巴利律注》

    Sp-ṭ Sāratthadīpanī 《實義燈論》

    Spk Sāratthapakāsinī 《顯揚真義》=《相應部注》

    Spk-pṭ  Sāratthapakāsinī-purāṇaṭīkā 《顯揚真義古疏》=《相應部古疏》

    Sv Sumaṅgalavilāsin 《吉祥悅意》=《長部注》

    Sv-pṭ Sumaṅgalavilāsinī-purāṇaṭīkā 《吉祥悅意古疏》=《長部古疏》

     

     

    趨向證悟的道路

     

    講於缅歷一三二四年六月的新月日

    (即西元1962年,8月29日)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

     

    佛陀最初的教法

     

      今天是緬曆六月的新月之日。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講解世尊的第一次說法──Dhammacakka- ppavattana Sutta,即《轉法輪經》。

    《轉法輪經》是世尊最早、最直接的教導,是世尊宣說的第一部經。在緬甸這個佛教國家的在家居士中,沒聽過這部經的人應是極少數,有不少人甚至可以背誦此經。幾乎在每個城鎮、鄉村都有叫作「轉法輪經念誦會」的團體,他們聚在一起共同念誦、聆聽這部經。因為此經是世尊的第一次說法,佛教徒非常重視且尊崇這部經。

    今日已有許多「巴緬逐語對照翻譯」(nissaya)或其他形式的翻譯,用緬文解說巴利《轉法輪經》,但是,幾乎沒有一本著作清楚地指出,人們可以從這部經中獲得什麼樣的實踐方法,[2]希求道果的精進禪修者應該如何運用這些方法。

    我們已在許多場合講解過這部經,強調它在禪修上的實際運用。當初我們在啟用這個(仰光)禪修中心時,就是宣講這部經,之後也在這裡講說這部經許多次。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不論我們啟用哪個禪修中心,總是以宣講這部經當作開幕辭。

    佛教聖典有三個主要部分,即所謂「三藏」:經藏、 律藏、阿毗達磨藏(論藏)。

    《轉法輪經》收在經藏中。經藏由五部《尼柯耶》構成:(1)《長部》、(2)《中部》、(3)《相應部》、(4)《增支部》、(5)《小部》此中,《相應部》又分為五「品」:1.有偈品、2.因緣品、3.蘊品、4.六處品、5.大品。

    此中,《大品》又再分為十二個「相應」,如「道相應」、「覺支相應」、「念處相應」等等,最後一個是「諦相應」。[3]

    《轉法輪經》是《諦相應》裡第二小品中的第一經,在「第六次結集」時,它就是如此被誦念的。在「第六次結集」的版本中,《轉法輪經》是在《相應部》的第三冊第368頁到371頁(S V 420-424.)。此經的序分記載:“Evaṃ me sutaṃ, ekaṃ samayaṃ…”(如是我聞,一時…)

    在世尊般涅槃後三個月所舉行的第一次聖典結集時,當大迦葉(Mahākassapa)尊者提問,阿難(Ānanda)尊者就回答「如是我聞,一時…」這些話。那時,大迦葉尊者對阿難尊者說:

    「賢友阿難!《轉法輪經》是在哪裡宣說的?誰所宣說?為了誰而說?又如何被說?」阿難尊者回答說:「迦葉尊者!我是這麼聽到的。有一次世尊在瓦納那西.鹿野苑的仙人墮處」(這是獨覺與佛陀從天空降臨的地方)。那時候,世尊告訴五比丘:『諸比丘!出家者不應行兩種極端。』」

    這部經的日期

    這個序言沒有提到佛陀講說此經的明確日期。就像其他的經典一樣,只是說「曾經」或「有一時」。雖然知道佛陀開演此經的確切日期,對我們是有幫助的,可是年代順序的詳述似乎對經典的憶持與諷誦是個妨礙,因此,我們不容易知道佛陀開示經典的準確日期。[4]

    不過,因為這部經是世尊的第一次說法,且可以參考其他經和律藏中的內在證據,所以,確定佛陀講《轉法輪經》的正確日期是可能的。世尊在大紀元(Great Era)一○三年二月的滿月夜,證得無上正等覺。在四月的滿月日初夜講說《轉法輪經》。

    今年是緬曆一三二四年,佛般涅槃距今已2,506年。考慮他在入滅前已說法四十五年,加總起來共是2,551年。如此,佛陀就是在2,551年前,緬曆四月的滿月日初夜,開演第一次說法。西方學者認為這個算法,早了六十年。根據他們的算法,第一次說法是在2,491年前。不過因為轉法輪發生在東方(印度),我們姑且採用東方的算法,認為第一次說法發生在2,551年前。

    鹿野苑,一個提供鹿群庇護的地方,應是一個林木蓊鬱、野鹿四處遊蕩的地方。然而,現在這個地方已不見森林,而是一個空曠的平原,耕種的農地環繞著人們的住所。在古代,辟支佛從乾達馬達那山(Gandhamādana)以神通力在空中飛行,並下降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同樣地,過去諸佛也是以神通力遊行至此,開演他們的第一次說法。因此,這地方被稱為「仙人住處」、「仙人墮處」。

    此經的序言提到,當世尊停留在瓦納那西的鹿野苑時,他向五比丘開示這第一次說法。這是我們從序言中僅能獲得的資訊[5],因為著墨不多,我們打算利用其他經典的資料來補充說明。

    佛陀為何宣說此經

    一部經的序分,說明佛陀為誰或為什麼而宣說該經。序分有三種:

    一、說明遙遠過去背景的序分:此類序分敘述菩薩如何圓滿成佛所需的波羅密——從燃燈佛(Dīpankara)授記菩薩開始,直到菩薩投生至兜率天(Tusitā),名叫塞塔凱吐(Setaketu)。在此《轉法輪經》裡,不需要也沒有時間討論這久遠過去的背景故事。

    二、觸及中期背景的序分:說明菩薩從上生兜率天到成正覺的這段期間。我們於後將略加討論這個部分。

    三、述說最近過去的序分:即《轉法輪經》裡的序分,也就是「如是我聞,一時…」這些話。

    我們現在應討論第二種序分,並引用《增支部.第三集》的《蘇庫馬拉經》(A I: 145-147.)、《中部.根本五十篇》 的《聖求經》(《中部.第26經》,M I: 160-175)和《薩遮迦大經》(《中部.第36經》,M I: 237-251)、《中部.中分五十篇》的《菩提王子經》(《中部.第85經》,M II: 91-97),以及《傷歌邏經》(《中部.第100經》,M II: 209-213)、《經集》的《出家經》和《精勤經》等。[6]

    菩薩的初醒

    當菩薩在兜率天死亡後,他進入摩耶夫人(Mahāmāyā Devī)的子宮,摩耶夫人是迦毗羅衛國(Kapilavatthu)淨飯王(Suddhodana)的皇后。菩薩誕生於大紀元六十八年二月的滿月日,那天是星期五。他出生在藍毗尼園(Lumbini),名叫悉達多(Siddhattha)。在十六歲那年,他和蘇帕布達(Suppabuddha)的女兒耶輸陀羅(Yasodharā)結婚。之後,他為眾多妃女所圍繞,享受國王般的快樂,過著奢華享樂的生活。

    如是,他完全地沉浸在浮華的感官快樂之中。有一天,他與隨從準備到皇室的花園——快樂花園,去享用花園盛宴並尋歡作樂。在路上,他看見一個衰朽年邁的老人,這景象令他感到極為震憾,以致他立即返身回宮,無心享樂。

    再次出遊,他看到一個憔悴羸弱的病人,於是又驚恐地返回皇宮。第三次出遊,他看到一個死人,他的心頓時激動不安,又急忙地折回皇宮。《聖求經》描述了菩薩當時所感受到的不安與驚恐。

    非聖的追求

    菩薩心想:「若人必定會老,那麼尋求且貪愛那些會老壞的事物,便是無利益的。什麼事物會老呢?妻子、小孩、奴隸、山羊、綿羊、家禽、豬、象、馬、牛、金銀、所有快樂、享樂的對象,無論是有生命、無生命,都會老壞。自己也會老,去貪求這些快樂的對象、沉浸於其中,肯定是不適當的。

    同樣地,若人會生病、死亡,那麼,去貪求會病、會死的感官對象,便沒有利益。[7]若去追逐會老、病、死的事物(沒有利益且不適當的事物),就是「非聖的追求」。

    因為人會老,會病,會死,所以,追尋無老、病、死的事物才是「聖的追求」。

    聖的追求

    以下的經文,描述菩薩一開始時也曾沉浸於非聖的追求:

    諸比丘!在我等正覺之前,當我仍是未覺悟的菩薩時,我自身受制於生,卻還追求會生的事物;自己會老,卻還追求會老的事物。

    這是菩薩自己對他過去曾與耶輸陀羅、妃子們所過的奢華放逸生活,所作的責難、反省。當他醒悟到這種生活的悲慘,他下定決心追求無生、老、病、死的寂靜涅槃。他說:「覺察到我自己也受制於生、老,我想到我應追求無上,離生、老等的涅槃寂靜。」

    如此,菩薩想要追尋那遠離老病死的涅槃寂靜。這是非常值得讚歎的目標。我們將進一步討論,以便能更深入了解這個涵義。

    假若有個衰朽年邁的老人,追求另一個像他一樣老的男人或女人作伴,或追求雖然不是很老但很快也會變老的人作伴,這是明智的嗎?不,一點也不明智。[8]

    再者,如果一個本身健康不佳、受病苦折磨的人,去尋找另一個也生病、受病苦折磨的人作伴,這其實是相當不合理的。與某個雖然現在還很健康,但很快會有疾病纏身的人作伴,這也不是聰明的作法。

    有些人希望在生命中享受彼此的陪伴,想要在婚姻生活裡安頓下來,但不幸地,其中一人可能不久後變成一個久病的病人,使另一人擔負沉重的看顧責任。美滿婚姻生活的希望,也可能因伴侶去世而破碎,徒留給生者悲泣與憂傷,畢竟兩個人都必須面對老、病、死的痛苦。

    如此,追求會老、病、死的感官快樂,是極為不智的。最神聖的追求是追尋那無老、無病、無死之事。在這個禪修中心,僧俗二眾都致力於神聖的追求,追求那無老、無病、無死之事,這是讓人感到欣慰的事。

    菩薩追求真理的旅程

    在菩薩第四次前往那快樂花園時,他在路上遇到一位沙門。知道那位沙門出離世俗之家而致力於德行的追求時,菩薩也生起捨世的念頭,想要成為一個沙門,追求不受老、病、死支配的事物。在他獲得他所追求的目標之後,他的想法是要將這個智慧傳遞給世間,以便其他眾生也能從老病死中解脫。這真的是一個高貴的意念!神聖的想法!

    就在同一天,幾乎同一時間,菩薩的妻子耶輸陀羅生下一個兒子。當菩薩聽到這個消息[9]時,他喃喃地說:「一個障礙誕生了,一個束縛誕生了。」聽到這句話,菩薩的父親,淨飯王就把他的孫子取名叫羅睺羅(Rāhula),希望這個小孩真的能成為菩薩的羈絆,成為他捨世計畫的障礙。

    然而,菩薩對世間的快樂已經感到厭煩。那天晚上他對皇室藝人所提供的娛樂毫無興趣,很早就打盹睡著了。那些氣餒的樂師們也就放下他們的樂器,就地睡在那裡。菩薩在中夜醒來,看著橫躺入睡的歌姬舞伎們,令他覺得他的華麗宮殿就像是一個橫屍遍野的墳場。

    在中夜的時候,菩薩騎著他的駿馬(kanthaka),在他的僕從車那的陪侍下離開皇宮。當他們到達阿儂馬河(Anomā)時,他站在岸邊剃除了鬚髮,脫下皇室的衣袍,穿上由梵天天人甘提卡羅(Ghantikara)所提供的黃色僧袍,成為一個沙門。

    那時,菩薩才二十九歲,這似乎是適合追求世間快樂的年齡。在這麼年輕的年紀,菩薩漠然地捨棄皇室的華麗與光彩,斷絕他的妻子耶輸陀羅的慰藉,這實在令人敬佩。

     

  • 作者簡介

    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1904-1982)
    於1904年7月29日,誕生在上緬甸雪布鎮西方約七英哩處的謝昆村。六歲起開始在故鄉寺院接受教育。十二歲出家為沙彌,法名「梭巴那」(Sobhana,有莊嚴、清淨之意)。年滿二十歲的尊者受了比丘具足戒。1927年,尊者通過當時政府所舉辦的三級巴利考試。1932年,尊者前往下緬甸打端跟隨「明貢尊者」學習念處毗婆舍那,不到一年即圓滿十六觀智。後由於唐淵寺住持病重,尊者不得不回到寺裡協助教學。隔年,唐淵寺住持逝世,尊者便繼任該寺住持。
    當「第六次結集」(1954-1956)舉行時,尊者擔任如同「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尊者「提問者」的角色,與當時擔任如同「阿難尊者」角色的「明貢持三藏尊者」,進行結集問答。結集後,尊者亦曾應邀前往錫蘭、日本、印尼、美國、英國、歐洲等地,弘揚念處毗婆舍那修行。尊者一生的著作、講記約有七十餘本。
    因為尊者的極力推展觀慧,以及他有系統、有技巧、明晰、直接的教學方法,同時因為國內外林立分佈的馬哈希禪修中心,所以讓人習慣方便地稱之為「馬哈希內觀禪法」,其實就是「四念處」的「毗婆舍那觀」法。尊者總是強調:「我只是一個身份卑微的佛弟子」,因此誓志要遵循、弘揚佛陀遺教,畢生積極推展經教、觀慧合一,竭力教導止觀平衡、戒定慧兼俱的「毗婆舍那觀」。1982年8月,尊者在智敏靈慧健朗的身心狀況下,因突發心臟病而圓寂,享年78歲。

    譯者:溫宗?
    於1974年出生於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文學碩士。澳洲昆士蘭大學(The School of History, Philosophy, Religion & Classics,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宗教學博士現任福嚴佛學院、壹同寺女眾佛學院、圓光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等教師。

    譯者:何孟玲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

     

    推薦序

    中譯序

    本書譯自馬哈希尊者的《轉法輪經講記》(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 A Great Discourse on the Wheel of Dhamma, Trans. U Ko Lay. Rev. ed. Penang: SukhiHotu Dhamma Publication),是馬哈希尊者於1962年至1963年間,於緬甸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向大眾講解佛陀第一次說法──《轉法輪經》,當時的講經記錄。

    馬哈希尊者(Mahāsī Sayādaw, 1904-1982)是二十世紀緬甸乃至整個上座部佛教國家中最重要的禪師之一。上座部佛教第六次聖典結集(1954-1956)時,馬哈希尊者擔任類似於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尊者的「提問者」角色,以巴利語和擔任如阿難尊者「答覆者」角色的明貢持三藏法師(Mingun Tipiṭakadhāra Sayādaw, U Vicittasara, 1911-1992),進行結集問答。

    二十世紀中葉,馬哈希系統的內觀修行方法,在緬甸政府的支持下成為緬甸境內弘揚最廣的內觀傳統;也由於其內觀方法的精確、有效,帶動了整個上座部佛教內觀修行的一股風潮。時至今日,馬哈希內觀修行系統亦廣泛地傳布至其他亞洲國家以及西方國家,深深影響了當代佛教徒的修行方式。

    馬哈希尊者不僅以禪師的身分聞名,他同時也是著作等身的佛教學者,其作品約有七十六本,大多是講經的記錄,重要代表作有:

    1.《內觀方法》,二冊,共八百餘頁。撰於1944年。第一冊詳述內觀修行的理論,第二冊則詳述內觀的實踐方法。此書於1999年由Bamaw Sayadaw(U Kumārābhivaṃa)(仰光上座部國際佛教大學(ITBMU)副校長)譯為巴利文,書名為Vipassanānayappakaraṇa。

    2.《念處經譯注》,寫於緬曆一三一○年十一月(Tabotwe),第一個月虧日(待查)。

    3.《清淨道論》之緬文翻譯,共兩冊。

    4.《清淨道論大疏鈔》(Visuddhimagga-mahāṭīkā)之緬、巴對照翻譯(nissaya),共四冊,於1967年出版。

    5.《清淨道論序》(Visuddhimagganidānakathā),以巴利文撰寫,乃尊者受第六次結集「中央僧伽工作委員會」委託而寫。於1960年出版。今亦收錄於「第六次結集光碟」(CSCD v.3)。

    6.《清淨智論》(Visuddhiñāṇakathā),以巴利文寫於1950年,概要描述內觀階智的內容。德國籍向智尊者(Ñāṇaponika Thera (1901-1994))曾將此書譯為英文,1965年於錫蘭出版。

    7.《禪修老師的日記》,尊者在此書中記錄著其早期所指導的禪修者(後來多成為馬哈希禪修中心的業處阿闍黎)之內觀經驗。此書經編輯後限量印行一百本,僅提供給馬哈希道場之禪修老師,作為指導學員小參用的指導手冊。

    閱讀馬哈希尊者的著述之時,讀者不難發現尊者的著作有著一貫的特色,即廣引巴利經、注文獻,以精審的教理研究引導實踐修行,並從實際修行的角度詮釋經典文句。結合「教理研究」與「修行實踐」,教行相輔相成,可謂是尊者著作最珍貴之處。

    在此講記裡,馬哈希尊者除了提供我們豐富而精確的上座部教理知識外,更為佛教實踐者指出一條明確而實際的修行「中道」,亦即,含攝「基礎」、「內觀」與「聖道」三階段的「八正道」。他清楚地解釋如何修行方能行於「中道」,而不落入「苦行」與「沉迷欲樂」的兩個極端。

    在書中,尊者不厭其煩地反覆叮嚀我們,僅是知性上了解教理並不足夠,唯有透過實際的內觀修行,精勤觀照顯現在自身六根門中的身、心現象,方能獲得佛陀教誨的究竟利益。

    他更直白地指出,若有精通教理的禪師指導,行者完全不需要在禪修之前具備廣泛的教理知識;聞知有三法印的存在,便具有充足的聞所成慧,能夠開始禪修。

    同時,尊者也為我們辨別精勤不放逸與苦行之間的微細差別,提醒我們在實踐中道時,應該具備無畏的勇猛精進力。

    相信在閱讀此書後,讀者將能夠完整地了解世尊第一次說法《轉法輪經》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夠掌握此經典在實際修行上所具有的深刻啟示。

    關於此中譯本的編譯,有兩點需加以說明。首先,英譯本有許多巴利文誤植的情形。對此,譯者盡可能查回正確的巴利文,予以更正。

    其次,馬哈希尊者在解說巴利經文時,時而加入巴利注釋書的解釋或額外的說明,因此英譯文和巴利原文時有出入。對此,除了少數場合外,中譯文仍按照英譯本進行迻譯。

    此中譯本的完成,有賴許多助緣。無論如何,中譯的任何缺失,譯者理應自負文責,並懇請讀者見諒。

      最後,願此翻譯之功德成為證得道智、果智的助緣,並願以此功德迴向給譯者的父母、師長、親人、朋友、所有的讀者,及一切有情眾生。

     溫宗?、何孟玲 謹誌  

     

    目錄

    中譯序

    中譯凡例

    略語

     

    第一講 趨向證悟的道路

     

    佛陀最初的教法

    這部經的日期

    佛陀為何宣說此經

    菩薩的初醒

    菩薩追求真理的旅程

    追趕當時靜心的流行趨勢

    魔羅用戒淫拜火的功德來勸誘

    靈光乍現正思惟

    成就正等覺前的49天

    踏出教學前的布局

    到達仙人墮處

     

    第二講 真正有益的實修

     

    至上的幸福

    有潔癖的人躲到骯髒之地

    錯誤的此端

    錯誤的彼端

    哪一種苦行才是正精進

    如何獲得中道智慧

    如何避免兩種極端

    如何修得法眼與智

    如何逐步生起法眼、智

    藉由實踐所深化的智

    煩惱暫時止息的方法

    一理通,萬理徹

    具穿透力的智

    涅槃的體證

     

    第三講 滅苦的Knowhow

     

    自恣——善意的批評指正

    八種正確的道路組合成戒定慧系統

    正確講話的方法

    正當行為的方法

    正當謀生的方法

    正確努力的方法

    正確心念的方法

    正確禪定的方法

    正確知見的方法

    正確思惟的方法

    第四講 這個世界的真相

    了知為何有苦的真理

    一、為何出生是苦

    二、為何老是苦

    三、為何死是苦

    四、為何憂愁而苦

    五、為何悲泣而苦

    六、為何身是苦

    七、為何憂傷是苦

    八、為何過惱是苦

    九、為何怨憎會是苦

    十、為何愛別離是苦

    十一、為何求不得是苦

    十二、苦的源頭

     

    第五講 之所以痛苦的原因

     

    了知苦如何形成的真理

    菩薩變成強培雅龍王

    烏波麗皇后變成牛糞甲蟲

    再生如何形成

    在梵天她放光,在豬圈也歡喜

    愚痴森林的喜樂園

    連續被殺了四次的男人

    被暗殺的長老法師

    為了四十元投生為水牛

    阿牛的一點點米

    比丘在歷經作鬼作牛後的反省

    從長老比丘淪落為一頭牛

    長老投生成蜥蜴和資優生

    錯誤的愛造就苦之因

     

    第六講 苦之地即是滅苦之處

     

    指向苦息滅的真理

    如何正確滅苦的真理

    如何觀察滅苦的四種真理

    需要多少聞所成智

    前分道的修習

    貓眼石的彩色線

    修內觀時生起的「離」

    依內觀所得的四諦智

    聖道如何一剎那了知四諦

    內觀道如何成就「趨苦滅道」

     

    第七講 四諦的智慧細節

     

    苦之真理中的「諦智」

    苦之真理中的「應作智」

    苦之真理中的「已作智」

    苦因真理中的「諦智」

    苦因真理中的「應作智」

    苦因真理中的「已作智」

    苦滅真理中的「諦智」

    苦滅真理中的「應作智」

    苦滅真理中的「已作智」

    滅苦真理中的「諦智」

    滅苦真理中的「應作智」

    滅苦真理中的「已作智」

     

    第八講 佛陀的證明

     

    佛陀何時才宣告證正等覺

    我有不動的解脫

    轉法輪經未說完的事

    首席弟子證初果

    為何說道智遠塵、離垢

    道智為何從觀智生起

    不是因聽法而證道智嗎

    天人與梵天的讚歎

    降伏對方最好的善巧

    仰賴的是智慧,而非信仰他人

    真正的信心來自於親證

    僧團的建立和系統化的指導

    為何僅是聞法還是不夠的

    最後的祝福

    關鍵字中文巴利文對照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