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K1S-A900ADLF5

內觀禪修

驚喜優惠
$198
$250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每帳號限乙次,限量5000名)

  • 登記送

    【OK】單筆滿$1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OK購物金50元(限量)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一顆檸檬青茶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凡拉達摩法師、善見法師
ISBN:
9789574471591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11/25
  • 內文簡介

  • 內觀禪修是透過觀察自身,

    來淨化身心的一個過程。

     

    本書包含《身念住內觀法》以及《禪修者與內觀》二部份。

     

    《身念住內觀法》介紹南傳佛教大師阿薑念的內觀方法。其特色是不斷地觀察整個身體,直到真正明瞭心為止。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時時保持如理作意,防止貪瞋的生起,進而滅除痛苦。原文是凡拉達摩法師由英文譯成中文,今簡化科判並特別編印出其核心的理論、實修與成果。

     

    《禪修者與內觀》介紹南傳佛教大師孫倫.古恭法師的內觀方法。他的方法重視身上的感受,並且特別針對苦受下手,以堅毅的精進去觀察它,最後體驗其無常、無我的特性,由此得到解脫。善見法師親赴緬甸學習此方法,並抽空將英文單行本譯成中文,供喜好禪修者分享。

     

    第一篇 理論

    一切有情,不管是已生或將生,無論如何,都要留下他們的軀殼而(死)去,認知了有情共同的命運,智者應該努力修行而過著梵行的生活。(小部無問自說經)…用虔誠的心歸依佛、法、僧,如此他將獲得更大的果報;用虔誠的心持戒:不殺生、…不飲酒放逸之因…用虔誠的心持這些戒,如此他將獲得更大的果報;他所做的,盡是慈悲陣陣慈悲的馨香…,如此他將獲得更大的果報。然而他所必須做的,只是一彈指頃的,無常之想。(增支部)

     

    一、 佛法

    二千六百年前,印度北方釋迦小王國的悉達多太子,因為見到他生活周遭苦的逼迫,離開了他的妻兒展開獨自追尋滅苦的方法。他追隨當時印度苦行者的修行目標尋求神我或不死。他跟一位老師修行,成就了第七次第定(共有八個次第定、四種色界定、四種無色界定)。後來,和另一位老師修行,又成就第八次第定。但他很快地發現這些禪定只是暫時的狀態,根本無法滅苦。然後他開始修苦行,這種苦行是以絕食來淨化靈魂而擺脫苦痛。他一直修到全身只剩下皮包骨。最後他接受一位名為蘇嘉塔(Sujata)的牧羊女所供養的熱乳粥而停止了絕食的苦行。他體會到極端的欲樂(定樂)和苦行並非滅苦之法。唯有中道法才是滅苦之法。當夜,在禪定中,他體證了四諦法而徹悟了。他就是後來為佛教僧侶所熟悉稱頌的無上正等正覺者(三藐三佛陀)或「不由他的覺者」。

     

    今天世界上越來越多人,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富足生活,但是內心卻覺得很空虛,都逐漸轉向學習四聖諦和中道法。釋迦牟尼佛經過四十五年辛勤地弘法利生,他只教導一件事:「苦和苦的止息」。佛陀並不喜歡探究類似「宇宙有盡無盡」這種令哲學家殫精竭慮的問題。然而他卻明白地指出整個宇宙的器世間是色法,而生於其中的有情是心法與色法(名色或五蘊)。在佛陀體證的教法中,並沒有永恆的自我、上帝創造的靈魂或人的靈魂。佛法的修持,其實可以簡單地定義成把身心當不斷變化的事物來觀照(明覺)而已。經過二千多年來,透過許多身心觀照的結果已經累積了大量的專門知識。(甚至近代西方國家對於「夢」的某些研究成果,早在兩千年前就為佛教徒所熟知了)

     

    壹、 什麼是佛法?

    真正的佛法不是寺廟、佛像、供養僧人托缽的食物或是儀式。雖然這些事物都很有價值,但並不能代表真正的佛法。那麼什麼是佛法呢?如果說佛法是以正念、正知修行,引發般若智慧而斷除煩惱並止息苦痛這個概念更接近答案,但還不夠清楚。

     

    如果說佛法是色心二法那麼就更接近答案了,但還不十分令人滿意,因為「心」這個字所傳達的概念是:一個緊湊的心,整個是一體的,處理所有各種不同的精神作用。為了更真實地描述心,可以將心表示成很多心態(心王),每個心王個別生起並且彼此不同:如看的心態與聽的心態不同,妄想的心態與修行時觀身的心態不同等等。「我們」這個整體存在的感覺,也只是每一剎那生起其中一個心態,而下一剎那迅速地被另一個心態所取代而已。

    但光講心態(心王)還不夠,心態(心王)其實是由五十二個心所法所組成的(例如:觸、受、想等都是心所法),所以對心的真正的定義變成「心王心所」,如果現在將色法也加入佛法實相的定義中的話就成為「心王心所色法」。但心王心所色法還不是有情身心整體的「描述」。如果修行成就(體證身心非「我」)會達到一種狀態,此時短暫的道剎那將生起而斷除煩惱,這種道剎那是以涅槃為所緣,而涅槃是佛法的實相之一………。

     

     

    ★內文試閱:

     

    智階 

     

    佛陀透過三個階段體證四聖諦。因為沒有人可以教他,因此他靠自己體會這三個智階。

     

    壹、 諦智 

    第一智階,稱為諦智,他體會到:

    (1) 苦諦有十一種形式:(五蘊的)生,(五蘊的)老,(五蘊的)死,哀傷,憂 慼,(肉體的)疼痛,苦惱(心靈的苦),失望,關於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所有的苦都是由於對五蘊的執取。

     (2)苦之因(集諦):欲食、色貪、無色貪(見四聖諦) 

     (3)苦之滅(滅諦):涅槃是止息苦因(集諦)和果(苦諦)的法,因滅果便滅。 

     (4)滅苦之道(道諦):八聖道是中道,是唯一可以滅苦的修法。

     

    貳、 作智 

    這是以第一智階為基礎的實修。苦必須靠修行來認知。集(苦之因)必須靠 修行來斷除。滅(涅槃)必須靠修行證得。道(八聖道)必須靠修行來發展

     

    參、 證智 

    證智是成果,或認知所修的與四聖諦之關係的智見。這三智(諦智、作智、證智)被看成是「三層相關的智見和內觀」與四聖諦有關的三種直觀智見。 佛陀在悟道的當夜經歷了四聖諦的三個智階(他經歷了4X3=12階),

    然後他瞭解了三個智階(諦智、作智、證智),每一智階乘上四個聖諦。 

    修行者想要像佛陀一樣滅苦,必先瞭解第一智階(諦智),然後瞭解修法並 遵循修法(作智) 。這兩種智慧配合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要做的修行。 

    如果你瞭解第一智階(諦智),而修第二智階(作智),然後乘上四個聖諦得到4X2=8,就是你現在的內觀(毗婆奢那)修法。如果你瞭解結果(證智) 就是4X3=12,亦即修行者已成就了出世間法。

    在佛陀悟道不久之後所做的說法(初轉法輪經)之中,他用以下的詞句描三個智階:

    諸比!我於此四聖諦,以如此三轉十二行相,如實智見尚未為完全清淨期間,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世界,不稱現等覺無上等正覺。

    諸比丘!然我於此四聖諦,以如此三轉十二行相,如實智見已完全清淨故, 諸比丘!我於天、魔、梵天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世界,稱現等覺無上等正覺。

    又於我智生、見我心解脫不動。此我最後生,不更受後有。(南傳律藏大品第一)

     

    三、三十七道品 

    人不要追憶過去,也不要妄想未來,過去的……已過了,未來的……還沒到,寧可觀照現在每一個生起的念頭,只要清楚知道而且不迎不拒。今天必須要做這樣 的努力,也許明天死亡就要來臨,誰知道呢?(中部)

     

    什麼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是三十七種助長悟道的特質。這三十七種特質最終引導修行者至體證四聖諦,而以四念住爲起始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中最初的四個要目而終於八聖道。

     

    壹、 四念住 

    四念住,或念住於四種所緣或基礎的修法,是目前禪修系統中最普遍的一修法,而佛陀用以下的詞句來描述:

    比丘們!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住(長部大念住經) 念住的四個所緣或基礎是關於:身,受,心和法。 

    修四念住和修人聖道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如果你修人聖道就是在修四念住因為四念住和八聖道都是中道法佛陀說的三十七道品都是中道法)。

    四念住是三十七道以引發實相般若並滅苦。

    (1) 修四念住的要件

    1. 必需要以身、受、心或法為所緣。 

    2. 必需用三心(精進、正念、正知)在當下觀照所線,這是真正的四念住 修法,四念住可以增長導致涅的善法。 

    3. 以上1・和2・配合在一起,滅除對「世間」(五蘊)的貪和瞋。

    (a)身

    「修身念住時只觀身」(對四念住而言):修一種念住時只觀 一個所緣。如果是修身念住,就只觀身,不要同時觀照身和心. 這種同時觀照身與心的方式不是很好的修法。例如,不要把身產 受、身和心、或身和法混在一起修。修身念住時只觀身,修受念 住時只觀受等等。如果你接雜其他所緣(念住),就像讀一本 書,一下子翻到這一頁,一下子翻到另一頁等等。這樣做的話, 你就無法瞭解這本書在講什麽。修行也是這樣,你必須按照《大 念住經》的原則去修行,如果用其他方法,是很難見道的(見身 心無我)。

    (b)受

    不要在修身念住時觀受。只有在修受念住時觀受。例如,身感到 痛時不要觀照心知道痛。這樣會變得很複雜。以受當做四念住的 所綠很難修,因為共有九種受包括捨受,這是很難觀照的。 

    (c)心

    16個心念住:包括貪心、無貪心、瞋心、無瞋心、痴心、無痴心、淫欲心等等。 

    (d)法

    有五個法念住: 

    a, 五蓋。 

    b, 五蘊。

    c, 二處(感官範圍,如看、聽等) 。

    d, 七菩提分。 

    e, 四聖諦。 

    共有四十四個四念住所緣。每一種修法都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例 如阿難以身念住證得阿羅漢果,在觀照微細的動作時證得的。(他正要躺下來的一刹那,開悟證果的。)

    (2) 身念住 1.所緣:觀照坐的色身對自己。

     2.能緣:精進正念正知,這就是真正四念住(這三心即戒、定、 

    慧和八聖道)。 

     3.目的:斷除對五蘊的喜歡或不喜歡之念(貪和瞋)。

     4.利益:破無明(痴),體證四聖諦和滅苦。 

    有十四種身念住修法,但這個修法只用到兩種:粗顯和細微

    的動作。初學者應該以身念住修行觀照粗和細的動作因為身 

    較心容易觀照。當身觀照得很清楚而沒有煩惱的時候,就會 

    生起實相般若,你也就能觀照到心了(這就像把鏡子擦得很乾

    淨時,你就很容易看見東西了) 

    身念住也很適合現代人的性行。觀照粗細的動作比其他身念

    住容易察覺隱藏在色身的苦。(佛說明覺色身的動作,身苦就

    無以遁形。) 

    十四種身念住之中,只有三種真正內觀(毗婆奢那)的修持法:

    粗和細的動作以及身體組成物的觀照。

    (3) 如理作意和覺察 

    加上以上的各點,有兩種要素有助於修行:如理作意(即必須知道做任何事情的原因並防止煩惱)以及覺察(即知道目前修得對或錯) 。具足這兩種要素的正確修法可以生起明覺(精進、正念、正知)最後導致涅槃並滅苦。

    (4) 修行所緣 

    這種修法的所緣是粗和細的動作(細的動作是幫助粗的動作順利進行的一 小動作,也就是改變姿勢)。真正的內觀(毗婆奢那)修法具足三心:精進、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覺察只是輔而已。 

    修內觀(毗婆奢那)主要的任務就是斷除貪和瞋(細節見第二篇,實修部分)

     

     適合不同人的念住所綠: 

     人和適合的所綠: 

     1.愛強(執於欲樂)慧鈍:身 

     2.愛強(執於欲樂)慧利:受 

     3.見強(執心為常)慧鈍:心

     4.見強(執身心為我)慧利:法 

     1・愛用身念住,因為身容易觀照,而且因為身是不淨、可厭的,因此觀

    身可以改變執身為淨的邪見(顛倒妄想:(a)執身為淨、(b)執身心是樂、

    (c)執身心為常、(d)執身心是我。) 

     2・改變執身心為樂的邪見。

     3・改變執身心為常的邪見。 

     4・改變執身心為我的邪見。

    (5)修行的助緣(有利於斷煩惱的條件) 

    1.住處的助緣:安靜而且不屬於任何人的,因此沒有執著的煩惱。

    2.法的助緣:也就是適合修行者的性行:如愛強慧鈍的人適合修身 

     念住。 

    3.師長的助緣:教法必須導向滅苦,而且要從四念住的理論學起, 

     所以修行者知道自己所修是真正的內觀(毗婆奢那)修法。實修的 

     方法要可以見實相(第一階智:名色分別智)。老師要開放給學生

     問問題,才能解除學生修行上可能產生的疑惑。 

    4.食物的助緣:衛生、健康而且不用太豐富的食物。並準備給個別 

    的修行者任何必要的食物限制。 

    佛陀說如果住處和食物都很好但無法見法,修行應該離開那個地

    方點如果住處和食物都不好但可以見道,修行者該待在那個地 

    方。即使有人想要趕他走,他都要待在條件適合於見法的地方。 

    5.天氣應該要不太熱也不太冷的地方。 

     (6)正確的修法(四念住) 

     根據佛陀說,正確的修法: 

     1.可以導致去除對身心的執著。 

     2.可以導致無執。 

     3.去除煩惱。 

     4.完全去除貪欲。 

     5.可以獲得正確的知見或道路。 

     6.可以體證四聖諦。 

     7.導向涅槃(滅)。

     關於第6項,當婆羅門帕塔帕達向佛陀問道,為什麼佛陀拒絕

    回答宇宙是否永恆的問題,而講說四聖諦時,佛陀說:

     「帕塔帕達,因為那個問題(四聖諦)是比較有益,是關係到法 

    的,能引導正確的行為,能離貪欲,能令心靜,能認知、深觀

    更高層次的道,能導向涅槃,因此,帕塔帕達,這就是為什

    麼我要對那個問題作進一步的陳述的原因。」 (長部戒蘊品)

     

     

  • 作者簡介

    阿姜念
    阿姜念〈AchaanNaeb〉生於西元一八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她的父親巴雅.蘇達雅隆滾,是當時堪甲那布裡省省長,她的母親名為昆瑩.布拉。西元一九三一年,阿薑念三十四歲時,她的一次經驗改變了她的一生,有一次當她看某件東西時,突然體會到「看」的實相,當下她體會到不是她在看,而是無「我」。這使她相信斷除煩惱和滅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在當下。
    那時她還沒有學習佛法或修持四念住禪觀的經驗,於是她找善知識教她四念住禪觀業處,她找到曼谷布拉寺的一位緬甸巴頓塔威拉沙比丘,於西元一九三二年開始修行,四個月之後她就成就了,然後她研究阿毗達磨並成為一位重要的佛學專家,她是第一位將阿毗達磨的教法傳入泰國的人。三十幾年的時間,她在包括衝布裡省的布堪甲那南在內的許多禪修中心指導四念住內觀禪修法。阿姜念逝世於西元一九八三年十月六日,享年八十六歲。

     

    作者序

    本書包含《身念住內觀法》以及《禪修者與內觀》二部份。

    《身念住內觀法》介紹南傳佛教大師阿薑念的內觀方法。其特色是不斷地觀察整個身體,直到真正明瞭心為止。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時時保持如理作意,防止貪瞋的生起,進而滅除痛苦。原文是凡拉達摩法師由英文譯成中文,今簡化科判並特別編印出其核心的理論、實修與成果。

    《禪修者與內觀》介紹南傳佛教大師孫倫.古恭法師的內觀方法。他的方法重視身上的感受,並且特別針對苦受下手,以堅毅的精進去觀察它,最後體驗其無常、無我的特性,由此得到解脫。善見法師親赴緬甸學習此方法,並抽空將英文單行本譯成中文,供喜好禪修者分享。

    願眾生安詳自在。

    目錄

     

    身念住內觀法

    第一篇理論

    一、佛法

    壹、什麼是佛法?

    貳、討論

    二、智階

    壹、諦智

    貳、作智

    參、證智

    三、三十七道品

    壹、四念住

    貳、四正勤

    參、四神足

    肆、五根

    伍、五力

    陸、七菩提分

    柒、八聖道

    四、四聖諦

    壹、四聖諦的特質

    貳、應用四諦法

    參、此修法為何符合四聖諦

    肆、苦諦(第一聖諦)

    伍、集諦(第二聖諦)

    陸、滅諦(第三聖諦)

    柒、道諦(第四聖諦)

    捌、體證四聖諦的般若智慧

    玖、結論

    五、毗婆奢那(內觀)

    壹、什麼是內觀?

    貳、三種修行的智慧(不同於世間的智慧)

    參、定

    六、當下和實相

    壹、當下

    貳、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

    參、問答

    七、精進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覺察力

    壹、定義

    貳、討論

    八、不善根:惡行的根源

    壹、第一種煩惱粗顯的

    貳、第二種煩惱障礙(蓋)

    參、第三種煩惱潛伏的

    肆、善惡和無記

    九、奢摩他與毗婆奢那修法的差別

    壹、奢摩他修法

    貳、毗婆奢那修法

    參、討論

    十、色和心

    十一、隱蔽三法印的因緣法

    壹、無常

    貳、苦

    參、無我

    壹、相續

    貳、不覺照姿勢

    參、堅實

    十二、十二緣起

    壹、如何以十二緣起破除邪見

    貳、緣起法面面觀

    圖表:三十七道品

    圖表:三世二十行相

    圖表:十二緣起

    圖表:三連結

    圖表:二業根

    第二篇 實修

    一、修行摘要

    壹、四種姿勢

    貳、我們觀照所需的工具

    參、中道

    二、實修

    壹、修行的原則

    貳、意見

    參、自然的修法

    肆、如何判斷一個人的修法對或錯

    伍、適應初學者的簡化的修法

    三、修行檢討

    壹、此修法與四聖諦的關係

    貳、各種苦的內觀修法

    參、問題

    肆、檢查身心

    伍、定

    陸、妄想

    柒、雜項

    四、結論

    壹、根界摘要

    貳、實相(詳細內容)

    第三篇 成果

    一、十六階智

    壹、名色分別智

    貳、把握因緣智

    參、遍知智

    肆、生滅隨觀智

    伍、壞隨觀智

    陸、怖畏現起智

    柒、過患隨觀智

    捌、厭離隨觀智

    玖、欲解脫智

    拾、審察隨觀智

    拾壹、行捨智

    拾貳、隨順智

    拾參、種姓智(行道智見清淨)

    拾肆、道智(智見清淨)

    拾伍、果智

    拾陸、思惟反射智

    二、討論

    圖表:十六階智

    圖表:隨順智

    第四篇 總結

    禪修者與內觀

    孫倫念住禪修法

    一、姿勢

    二、呼吸

    三、感受

    四、超越感受

    五、結論

    給孫倫禪修法初學者和進階者的講義

    問與答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