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登一座人文的山》作者董威言(城市山人)睽違三年最新全彩力作。
城市人的登山經歷精選輯,但他看的不只是山,還有形形色色的人與故事:
從山如何走進生命的個人經歷、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
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再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
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內容廣泛、深刻而獨到。
本書是著眼台灣整體登山環境,
以及作為一位台灣公民該如何看待自家山林的肺腑之作。
◆愛山、親山,也讀山、寫山,時常發表精闢文章針砭時政、評論登山議題的「城市山人」董威言,睽違三年再推出以公民身分行腳山林的全彩圖文力作,獻給所有熱愛山林的戶外人。
◆台灣有不少登山相關的書籍,但主要集中在來自西方的登山技能工具書、登山與步道文學等,台灣本土亦有人書寫來自8,000公尺巨峰的攀登故事、步道與路線介紹、抒情與紀實夾雜的登山報導╱紀錄、山林工作者的職業經歷、山林主題的散文集與小說、區域性的環境史專書等。但是著眼台灣整體登山環境,以及作為一位台灣公民該如何看待自家山林的書籍卻極為稀罕。
◆本書從作者的親身登山與人生經歷出發,有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有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還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廣泛而彼此連結,最後再引導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望為台灣的山林書寫注入一股藉著立足過去與當下,進而思考未來的能量。
「登山對我而言,尤其是在山上連續步行數日的行程,能夠漸漸軟化一層受文明生活燒製硬化的外殼,助我找到一個陌生但快樂的自己。登山意味著揮別舒適,揮別舒適即是發掘潛力的契機;和本為陌生人的隊友們患難與共、互相幫助,乃至自發為隊伍貢獻力量,從其中獲得快樂,亦是一種當今都會生活中難得的體驗。也許這就是我喜歡登山的理由吧,幸福感。」
──本書作者 董威言
繼口碑好評的《登一座人文的山》後,愛山、親山,也讀山、寫山,時常發表精闢文章針砭時政、評論登山議題的「城市山人」董威言,睽違三年再推出以公民身分行腳山林的最新圖文力作,獻給所有熱愛山林的戶外人。
這是一本城市人的登山經歷精選輯,但他眼睛看的不只是山,還有形形色色的人與故事。從永遠奪去父親的一場山難、第一座百岳的感動、目睹各種山林現象的反思,到經典的高山縱走、自立自強的決心、透過古道重新認識台灣及親子登山,讓讀者一探山如何從遙遠陌生的地方,逐漸成為一個人成長的試煉之地,甚至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書從作者的親身登山與人生經歷出發,有登山帶來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有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震撼與反思,還帶領讀者審視諸多環境與社會議題,廣泛而彼此連結,最後再引導到山與人關係的分析與主張。內容雖然橫跨許多不同的山區與路線,探討的議題又是包羅萬象,所有文字的源頭卻不脫一雙好奇的眼睛,一股無法忍耐不去思考的執著,和一份深埋心頭、發自感性且歸於理性的土地之愛,更在人人愛往山跑的時代,提供一個新鮮而真摯的公民視角,也希望為台灣的山林書寫注入一股藉著立足過去與當下,進而思考未來的能量。
★目錄:
Contents
自序:探索一條屬於公民的山徑
1 喚不回的一座山
2 登上台灣第一高峰
2-1 台灣人一定要做的三件事
2-2 最難爬的一座山
2-3 初山的魔法
3 這一位不好說話的嚮導
3-1 閃閃發光的奇萊黃金草原
3-2 嘉明湖霧中徬徨的人影
3-3 南湖大山:我們的山林又美、又臭、又擠
3-4 人生初縱走:高山、湖泊、水鹿和原住民小高
4 從商業團畢業的登山學生
4-1 我離山難最近的一次
4-2 新手領隊的聖稜線畢業旅行
5 山徑,古道,原住民
5-1 隘勇線的暖身操
5-2 被榮民扔下山的日本墓碑
5-3 山路、水路、探勘路
5-3-1 大混山-李崠山(Tapung)警備道
5-3-2 角板山三星道路與失落的駐在所
5-3-3 芃芃山與婆羅山軍事道路的苦行
5-4 我對古道意義的一番思考
6 城市、山與人
6-1 重新思考自己的登山之路
6-2 走!背著孩子上山去
6-3 打死不退出登山界!戶外公民的實踐
6-4 城市與山交織的回憶
<作者簡介>
董威言
1988年生,網名城市山人,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居於城市的我愛登山,也愛寫山,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而是山與人的關係。作者、登山者、戶外奶爸,目前正處於育兒焦頭爛額,卻打死不退出登山界,於是積極透過親子登山和公民參與延續登山生涯的時期。歷年發表文章可見於網路專欄、報章雜誌和全國登山研討會,著有《登一座人文的山:貫穿古今中外、文明與荒野,獻給所有戶外人的自然人文通識課》。
•部落格:https://mountainurbanite.com/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UMoun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