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4/01/11 |
內文簡介
封面故事
歐美日名牌都進場,蝦 皮、momo、YT、Line、IG全力進攻
2024流量密碼
直播解決你高獲客成本痛點,做生意最該衝刺的賽道
>打深」品牌印記」,Uniqlo、廣源良、白蘭氏都在播
>momo每天連播13小時挖深顧客口袋
>台灣美妝闖印尼TikTok第一手教戰
>15人在線也行,寇乃馨用」陪伴、牧羊」創百倍銷售打造」超長尾銷售」:一場直播,讓你最少賺2個月!封面故事
「沒做直播的不用玩了嗎?」二○二三年底,蝦 皮賣家社團裡,開始出現這類擔憂言論,因為電商地位深受TikTokShop威脅的蝦 皮,已啟動全員備戰,並將直播列為二四年重點項目。沒跟上這波趨勢的賣家,恐怕不只錯失紅利,還可能連基本流量都拿不到。
事實上, 不只是蝦 皮, 包括momo、Line購物、東森購物,乃至於國際影音平台YouTube,都正把資源灌入直播。
可以說,直播是二四年所有需要面向消費者的人,都應該關注的一條賽道。
而且這些平台帶動的資源挪移效果,已初見具體成效。
解決流量、獲客成本不斷提高痛點
直播猶如發電機,吸引人流不斷進店
零售解決方案服務商Shopline統計,二三年雙十一的店家直播總開播數年增一.五倍; Line購物該年度直播成交金額也較前一年倍增;台灣最大線上零售平台momo,二三年九月啟動改革後,直播流量也成長了二五○%。
在台灣擁有超過一千四百位直播主的直播服務商「就醬播」保守估計,二三年,台灣直播電商市場交易額至少上看一千億元,對比台灣一年超過四千億元的電商產值,規模驚人。
直播電商在國際市場展現出來的影響力更巨大。在中國,二三年整體直播交易金額上看五千億美元,比菲律賓國內生產毛額(GDP)更高。
而問世不過兩年餘的TikTok Shop,去年東南亞市場交易額傳出已超過一百三十億美元,這約莫是蝦 皮在第五年的全球成績。
很多人心中一定存在一個疑問:「直播不是早就有了嗎?」
確實,以台灣來說,一五、一六年就曾起過一波熱潮。但如今,環境、條件已經有很大不同(見右頁表)。
而且,它對應到所有商家當前的痛點:流量。
當臉書等社群平台的紅利不再,流量、獲客成本不斷提高。一名電商高層無奈形容:「演算法越來越複雜,更像拉霸機了。」流量焦慮逼得眾人尋找新解方。過去可有可無的直播,在平台紅利加持下,成為不可或缺的答案。
但是直播之所以可行,還有一大轉變,就是對直播成敗的衡量,已不再只是當下銷量。
相對於過去習慣用直播帶貨這個說法可知,一般看待直播的價值,來自直播當下成交了多少訂單;但如今談直播,更講究的是細水長流的「養粉」,以及後續衍生效益。
如果把時間拉長,比起煙火般的當下銷售,直播其實更像銷售火車頭。
在中國有超過四百場直播經驗,親眼見識該市場直播電商高速起飛的藝人寇乃馨,二三年和有「團媽教主」稱號的耐德科技共同創辦人彭思齊合作,正進行一場結合直播與團購的「台版三隻羊」實驗。
當直播內容被剪輯成一段一段短影音,撒給團媽、經銷商,甚至是品牌門市人員,就是現成的行銷、教學素材。這種一魚多吃的做法,等於是將直播延伸效益最大化(見第七十四頁文)。
此外,直播更已經成為替品牌加分的重要途徑。例如日系選品服飾BEAMS,用門市店員直播做為經營社群的利器(見第八十頁文)。
還有本土保養品牌廣源良,創辦人施仲廣之所以同意團隊投入直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消費者不只認識寶雅貨架上的絲瓜水,更可以透過直播看到這個品牌在產品製造上的用心,要以此建立消費者信任和價值認同。
甚至,直播還可以將實體店的營業額放大。
抖音教練、綠水田文創共同創辦人陳亦萲表示,門市有現成人力、商品和場景,與其被動等客人上門,開直播則是主動出擊。而且一家二、三十坪的店,可能同時容納四十人已經飽和,但線上開播則可以服務上百、甚至上千人。
就算同時在線人數只有寥寥數十人,對比線下,就如同一家店的人流來來去去,但一直都能維持數十人在採購,相信這會是讓許多實體店家欽羨的場景。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