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F2I-A900HPWE0

讓思考可見•兩冊套書(讓思考變得可見【全新修訂版】,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

驚喜優惠
折扣價
$645
網路價
$751
  • P幣

    全盈+PAY單筆消費滿1200回饋80P幣(限量)

  • 登記送

    【全家】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冰仙女紅茶兌換券乙張(限量)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香鑽水果茶兌換券乙張(限量)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譯者:
伍晴文、劉恆昌、侯秋玲
ISBN:
9786267283981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21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思考不是呈現的結果
    而是動態的過程,並且清晰可見

    本系列為哈佛教育學院「零點計畫」最強大的思考研究成果
    共包含39個例程,皆歷經多年的國際性實驗
    不僅能以可見的方式探索想法、統整想法、深究想法
    更能學習到以「互動」來深入思考
    在思考中投入與人互動,投入想法探索,投入行動

    《讓思考變得可見》(全新修訂版)

    思考,不再只是湊巧出現
    而是可以指出來、注意到,並不斷擴散出去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是世界頂尖的教育研究中心,旗下「零點計畫」(Project Zero)一項歷時五年的「智慧創新」研究,正是本書的前身。這個研究致力於找出哪些思考類型是我們在建立理解時最不可少的,最後得出六大思考類型,再根據這些思考類型,發展出21種思考歷程,也就是引導學生思考的教學活動,讓老師可以融入日常課堂,看見學生的思考與不思考。這項計畫與美國、歐洲、澳洲上千位學校老師合作,成果放上網路後獲得驚人迴響,不斷有老師反饋自己的使用心得,而本書,正融入了以上的理論研究、實行過程、使用反饋。為了協助老師克服實際教學無可避免會面臨的挑戰及抵抗心理,除了大量應用的實例,甚至一一列出老師在實行時的成功訣竅,以及對失敗的檢討。

    本書的重點在於幫助老師做回最擅長的事:教學。老師不是策展人、不是活動規劃師,不應該耗費時間設計各種討好學生的遊戲,只為了讓學生不無聊。培養出真正懂得思考與學習的下一代絕非一蹴可幾,但也不是遙不可及,只是需要拿到對的工具。《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在全球教育界頗具影響力,而本書的價值在「獨立思考」越趨重要的未來會更加彰顯。

    本書融合理論、使用指引、實行範例及影片,而這一切讓這本書不只對教師有意義,創意工作者、團隊領導人,及任何需要在工作中思考的人,也都可以獲益無窮。

    《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一本同時強化教學力與學習力的實作書》

    思考並非隱而不顯,而是能以視覺化的方式清晰呈現。
    思考更非偶然,而是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在可見的架構下練習,
    是一生都不會失去的能力。
    在《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在全球教育界廣受好評之後,「零點計畫」持續以新的全球性教學案例為基礎,開發出另外18項思考例程,收錄於續作《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中。這些思考例程具有明確的架構與目標,不只可以跨越學科領域,還可以在不同年齡層使用。

    本書除了介紹全新的18項思考例程,更關鍵的是說明「讓思考可見」為何重要。當學生目睹自己與同儕的思考路徑,而老師也以好奇的態度提問,學生就會想要進一步探究自己的思考如何演進。本書收錄豐富的案例,呈現教師在初次使用思考例程時遇到的各種挑戰,以及常有的迷思。思考例程的應用需要因地、因人制宜,所以會有試用、反思、重新嘗試,甚至改編的過程。有時,教師需要反覆確認,才能選出最適合的思考例程。

    本書和前作《讓思考變得可見》可視為相互搭配的姊妹書,融合理論、架構與教學實例,不只對教師有助益,所有工作者也都能藉由其中介紹的例程來刺激、增強思考。


    ★名人推薦:

    王政忠|國中教師/夢N教師專業自主研習計劃總召集人
    王麗雲|臺師大教育學系教授
    卯靜儒|臺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吳靜吉|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李俊儀|SOIL教學心法共同創始人/台北大學師培中心教授
    陳佩英|臺師大教育學系教授/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
    葉怡芬|臺師大師培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劉世雄|彰師大師培中心特聘教授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劉佩雲|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系主任
    劉鎮寧|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所長
    蔡居澤|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教育界一致推薦(按姓名筆畫序)◆

    「讓思考可見,才能在迷途中學習;對可見思考,才能在框架外創造。誠摯推薦。」──王政忠,國中教師/夢N教師專業自主研習計劃總召集人

    「大部分的我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都很少被鼓勵要有自己的想法,更別提能有步驟地鍛鍊自己的思索。面對這樣複雜、衝突甚至是危險的今日與明日世界,思考的能力至關緊要,然而我們就算想進步,也時常不知從何開始。我認為這本書是對學生、教育工作者、家長都尤其有價值,不僅就個人層面能提升決策與學習的品質,總體而言更能幫助我們成為更能夠解決重要問題的公民社會。誠摯的推薦此書。」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21世紀全球的教育趨勢是將智識發展視為教育最重要的環節,而這本書正是這趟旅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亞瑟•寇斯塔(Arthur L. Costa),教育學博士,加州州立大學沙加緬度分校榮譽教授,《心智習性》(Habits of Minds)系列叢書作者

    「對任何想栽培學生成為思考周延且具自主學習熱忱學習者的教師而言,《讓思考變得可見》都是必讀的作品。」──蒂娜•布萊特(Tina Blythe),《為理解而教》(The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學生作業的團體評鑑》(Looking Together at Student Work)

    「一旦思考變得可見,學習就隨之而來。《讓思考變得可見》邀請讀者重新定義何謂『教育』,並展現相當具有前瞻性的教學理念。」──亞當•榭爾(Adam Scher),美國密西根州布隆非希爾學校校長

    「作者提出一個遠大願景,結合了學習和易懂可行的架構,而他們運用世界各地教師與學習者的實作畫面,把教學的基本要素變得鮮活生動,更是書中的精華。」──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哈佛教育研究所榮譽教授

    「難得找到一本書可以讓現場教師欣然接受,同時又吸引讀者投入討論實作背後的理論和研究基礎。我迫不及待要跟教師們分享這個非常有用的資源──這是當代教育工作者專業書庫中的必備良伴。」──凱特.莫達克(Kate Murdoch),國際教育顧問,《探究的威力》(The Power of Inquiry)作者

    「在《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一書中,榮.理查特和馬克.邱奇闡明了教師如何藉由引發學生的好奇和參與來深化學習,這是各年級和學科領域教師的必讀之書。書中分享了有用的建議和研究驗證的實作,確實具有轉化學校和課堂的威力。」──瑪德琳.休威特(Madeleine Hewitt),近東南亞海外學校協會(Near East South Asia Council of Overseas Schools)執行長


    ★目錄:

    讓思考變得可見(全新修訂版》

    Part I |第一部 關於思考|
    第一章 拆解思考
    超越布魯姆
    超越記憶、作業與活動
    理解的思考地圖
    其他思考類型
    揭開學生對思考的思考
    第二章 將思考置於教育界中心
    讓思考顯現如何既協助學習也協助教學?
    如何把不可見的東西變得可見?

    Part II |第二部 用思考例程讓思考變得可見|
    第三章 思考例程介紹
    檢視思考例程的三種方式
    如何組織思考例程?
    第四章 介紹及探索想法的例程
    看—想—疑
    放大
    想想—疑惑—探索
    筆談
    3–2–1 橋接
    羅盤方位點
    解釋遊戲
    第五章 統整想法的例程
    頭條標題
    CSI:顏色、符號、圖像
    列舉—排序—連結—闡述:概念圖
    連結—延伸—挑戰
    4C 例程
    微型實驗室架構
    以前我認為⋯⋯,現在我認為⋯⋯
    第六章 深究想法的例程
    是什麼讓你這麼說?
    觀點圈
    進入角色
    紅燈、黃燈
    主張—支持—提問
    拔河
    句—詞—字

    Part III |第三部 把可見式思考的力量帶到生活中|
    第七章 創造重視思考、顯露思考、積極推動思考的環境
    案例研究:提供反思的空間(薇克的案例)
    案例研究:騰出自學的時間(蘭德芙特的案例)
    案例研究:建立完整的討論
    形塑思考文化的要素
    第八章 實務筆記
    讓思考變得可見在數學課及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戰(邱奇的案例)
    素材+例程+學生=思考文化(布璐姆的案例)
    案例對例程使用的啟示
    使用思考例程會經歷的階段
    常見的瑕疵與困難
    結論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
    影片使用方式

    《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

    本書圖表
    謝辭
    作者介紹
    導讀

    Part I |第一部 奠定力量的基礎|

    第一章 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六大力量
    促進深度的學習
    培養投入的學生
    改變學生和教師的角色
    強化形成性評量的作法
    提升學習成效(即使是以標準化測驗評量)
    發展思考的特質與傾向
    結論
    第二章 讓思考變得可見:目標和系列實作
    把思考變得可見當作教學目標
    讓思考變得可見是一套實作
    提問
    傾聽
    記錄
    思考例程
    組織思考例程

    Part II |第二部 18個強大的思考例程|
    第三章 投入與人互動的思考例程
    給一個拿一個
    回饋梯
    無領袖討論
    SAIL:分享—提問—想法—學習
    創造意義
    加一
    第四章 投入想法探索的思考例程
    問題排序
    剝水果
    主線—支線—隱藏故事
    美好與真相
    NDA:指名—描述—行動
    作筆記
    第五章 投入行動的思考例程
    預測—收集—解釋
    經驗—困難—困惑+領悟
    一定要
    什麼?所以呢?現在要怎樣?
    三個為什麼
    四個如果

    Part III |第三部 發揮力量|
    第六章 運用思考例程創造最大成效
    規劃思考
    為思考作準備
    敦促思考
    為思考定位
    第七章 當我們讓思考變得可見時,學習彼此支持
    超越工具箱:發展我們運用工具的技能
    超越技能組合:激發行動的心態
    總結


    <作者簡介>

    榮•理查特 Ron Ritchhart
    教育學博士,1994年起加入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零點計畫」(Project Zero),目前為資深研究員。研究重心以教室及學校為基礎,深信教學是一門複雜的藝術與科學。在加入零點計畫之前,已有14年教學經驗。1993年,獲頒「美國總統中學數學教學卓越獎」。

    馬克•邱奇 Mark Church
    教學資歷將近20年,曾在美國、日本、德國及荷蘭擔任國中小教師。擅長協助老師及學校領導者深入思考如何為學生創造思考及學習的機會。目前擔任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思考顯現」及「思考文化」計畫的全球顧問。

    凱琳•莫莉森 Karin Morrison
    凱琳•莫莉森是充滿熱情與抱負的教育人員。曾任澳洲維多利亞州獨立學校協會發展中心的創辦主任。現為獨立顧問,幫助年齡、背景各異的團體進行更深層的思考與學習。

    譯者:伍晴文
    曾在英國研修碩士學位,譯有《純真年代》、《咆哮山莊》、《漂鳥集》、《新月集》。

    譯者:劉恆昌
    曾任公立國高中教師,現任職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進入教育場域之前的20年,曾於台灣松下、渣打銀行、奧美廣告、KPMG、友訊科技工作,並擔任Resources Global Professionals台灣總經理等。在這些以人為核心的工作經驗與自省中,發現我國教育中欠缺思考、溝通、協作、領導,以及態度、情緒與自我調節等對國民素養與國力發展重要的能力培養,因而投入國民教育,倡議哈佛零點計畫的思考例程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力。此外,同時從體驗、冒險教育著手,深入探索在課堂中涵養孩子非認知能力的「遠征式學習」(EL Education),致力有意識、有系統的融合思考力與非認知能力於學校學習中。
    近年取得「概念為本課程與教學獨立講師與培訓師」(Independent Lynn Erickson and Lois Lanning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Presenter and Trainer)認證,搭配譯作「概念為本」系列書籍,經常為1-12教師開設工作坊與培訓課程。譯有《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促進理解與遷移的策略寶庫》(合譯)、《設計概念為本的英語文課程》(合譯)。
    為了追求教育改善的夢想,於天命之年修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在此之前,擁有紐約市立大學伯魯克(Baruch)學院企管碩士以及國立成功大學企管學士,並且是美國註冊會計師。

    譯者:侯秋玲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博士。現任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為拓展語文教育之可能性而努力,並跟學校及教師社群長期合作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觀察討論。曾任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專業發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負責國中小補救教學師資培育計畫,關注弱勢者教育,現為師大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期望培育出有教育愛與教育專業的教師,協助每個學生成功學習。亦曾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喜歡跟孩子一同探索「思考」和「學習」的各種可能性。
    譯作多元,包含童書繪本、親子教養書和課程教學資源書,譯有《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領導差異化教學:培育教師,以培育學生》、《整合運用差異化教學和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分享書,談科學:用兒童文學探索科學概念》、《無畏的領導,堅定的愛》。另與一群好夥伴編著《聊書與人生》、《聊書學語文》、《聊書學文學》、《文學圈之理論與實務》、《練好閱讀功:20個文學圈讀書會示例》。未來應會繼續探究教與學,譯寫更多好書。


    ★內文試閱:

    讓思考變得可見(全新修訂版》

    第一章 拆解思考

    如果我們以嚴格的定義來區分單字的話,根據《牛津英文字典》的統計,英語總共約有二十五萬個單字。當然,在這麼多單字選擇中,我們日常用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們每天九成的日常用語裡,約只用到七千個單字。那麼,在這麼多的單字中,你猜我們有多常用到思考(think)這個單字?或者說,你認為自己每天用到、聽到,或讀到思考這個單字的頻率有多高?在我們的平均使用中,這個單字的排名如何?會在前一千名,或排在更前面?

    從幾份列表的資料中發現,思考這個單字在書面文字的使用率是落在前125 到136 名之間。若單論動詞,在《牛津英文字典》最常用的動詞中,思考名列第12!思考顯現這個單字在我們的言語及書寫中,扮演著極度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使用時,我們究竟有多了解「思考」真正所指的意思?當我們使用思考這個單字時,聽的人又會如何解讀這個字?當我們告訴某人我們正在思考時,我們實際上又是在做什麼?雖然有數據佐證,但我們認為思考這個單字在課堂上出現的機率應該更高。當老師用這個單字時,所指的是什麼?當學生聽到時,又會如何理解?是否會促成他們做出任何行動?

    我們若想協助學生學習,並相信學習是思考的產物,那麼,我們就必須釐清自己想協助的究竟是什麼?我們想鼓勵學生、同事或朋友產生什麼樣的心智活動?當我們問工作坊的老師:「你重視並想促成課堂產生什麼樣的思考?」或者「這個課程想讓學生做什麼樣的思考?」大多數的老師都被難倒了,以前從未有人要求他們以思考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教學。他們一味的要求學生思考,卻從未退一步想,自己具體上是想要學生做什麼心智活動。然而,我們若想讓思考在課堂中顯現出來,那麼身為老師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先看到思考有哪些形式、面向,以及步驟。

    超越布魯姆
    每當我們請老師指出他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做什麼思考時,得到的回應通常是:「你指的是布魯姆的分類法嗎?那是你要的答案嗎?」大部分的老師在教育訓練課程中都學過布魯姆,雖然他的理論著重在「情意」、「心理動作技能」、「認知」三個領域上,但是多數老師都只記得「認知」的部分。布魯姆整理出六個從低階思考到高階思考的學習目標:知識(knowledge)、領會(comprehension)、應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評價(evaluation)。然而,這些概念都只是單純的理論,並不是取自學習方面的研究。儘管如此,此一理論已是教條,成為大部分老師所認為的思考形式。老師常要提醒自己去確認課堂中的提問或課程內容是否會讓學生用上「高階」思考,儘管這裡所謂的高階通常是指領會以上的所有思考層次。

    雖然布魯姆分類的確掌握了心智活動的類別,因此很適合當作探索思考的起點,但他認為思考是連續的或有階層的,這就有問題了。布魯姆主張知識先於領會,接著是應用等等。然而,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找到許多例子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幼童作畫時,用的主要是應用模式。當畫布上突然出現一個意想不到的色彩時,她會分析剛才發生了什麼事。若她在不同的地方又做一次呢?她試了,得出的評價是結果她並不喜歡,然後她持續來回試驗、反思,完成了她的畫作。當爸爸來學校接她時,她告訴爸爸今天在學校剛學到的繪畫知識。如此看來,學習似乎是各種思考方式以非常動態的形式,不斷相互作用的成果。

    1990年代,布魯姆的兩個學生安德生及克里斯沃爾修改了他的分類法,這兩人提出的新列表中用的是動詞而不是名詞,然而仍沿用了連續性的概念。他們將低階到高階的技能依序整理為:記憶(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應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評價(evaluating)、創造(creating)。這份列表同樣相當有用,但若我們將之視為一組有先後順序的學習指南,就還是有問題。我們審視安德生及克里斯沃爾在這六個項目中所提到的相關思考行動時,不禁會質疑,他們列在「評價」之下的「測試」是否真的比列在「記憶」之下的「描述」更難或更高階。例如,單是要仔細觀察並完整描述一個人所看到的事物,便是極為複雜與困難的任務了。像這樣的仔細觀察既是科學也是藝術,而分析及推測均有賴仔細觀察。

    我們的同僚席德曾藉由觀察學生進行作業的過程,提出「描述」的重要性與挑戰。由於人類的心智是設計來偵測模式與形成詮釋,因此要靜下心來進行完整的觀察,並且只做描述,也可能相當困難。相反的,有些人卻能夠非常快速、輕鬆地測試出紙飛機的飛行能力、某道數學算式的正確性,或者牙籤模型的穩定度。

    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談論思考時若抽離思考的脈絡與目的,便沒有什麼意義。再者,最好是在同一個思考類型中考量層級的概念,與其關注不同思考類型的階層,不如著重同一類思考的層次或品質。例如,我們可以做最高層次、最鉅細靡遺的描述,也可以只做表面的描述。同樣的,我們在檢驗過一個理論或觀念是否有問題後,可以就到此為止,也可以再針對問題的侷限與狀況進行完整的測試。分析可以是深入而徹底的,也可以只處理幾種簡單而明顯的特性。只要觀看主流電視媒體的新聞節目,再比照廣播或紙媒的深入報導,就會發現分析的不同層次。

    布魯姆的這兩個列表中,分類恐怕也有些混亂,並非所有項目的運作階層都如同這兩個列表所示,在「理解」的構成上最能清楚看到這點。1970年代起,許多研究人員及教育理論學家開始探討要教導和學習「理解」有多麼複雜,而不僅是研究知識保留(knowledge retention)。有些學者則企圖釐清深度學習與表層學習的差異。表層學習著重知識與事實的記憶,通常是死記硬背下來的。深度學習則強調要在更主動、更具架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理解。今日,多數教育者都認為理解的確是非常深度的學習,或至少是複雜、費力的任務,並不是那份修正過的列表所歸類的低階技能。實際上,理解通常被視為教育的主要目標。

    與理解有關的研究(許多都是我們與「零點計畫」的同僚共同進行)指出,理解並不是應用、分析、評價與創造的前置步驟,而是這些項目的結果。就像我們先前所提到的例子,小女孩對於繪畫的理解或領悟,是各式各樣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所促成的思考的直接結果。因此,我們或許不該將理解當成一種思考類型,而應該當成思考的結果。畢竟相對於其他某些活動,理解既並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也不是把心思放在這項任務上就能做到。基尼指出閱讀例程中的理解過程有多複雜,以及發展出明確思考策略來協助此事的必要性。無獨有偶,希伯特托等人也提到,為了理解而學習數學,要做的事情與死記程式徹底不同。

    對於理解的這項主張(理解是思考的目的,而不是思考的某種型態),同樣也適用於創造的過程。我們創造某個東西的過程為何?那並非只是單一指令動作,而是各種活動與相關思考匯集的結果。這段過程還包括做出決策與解決問題,想法要檢驗過,結果要分析過,還要運用既有的知識,並將各種想法整合成創新概念(至少對創作者本身來講)。這樣的創造在本質上可以很簡單,例如孩子創造出新色彩;也可以很實用,就像新的iPhone應用程式;或者很深奧,譬如以從未用過的原料製造能源的新技術。

    就像這些簡短的評論所指出的,仔細剖析思考,會發現階層的概念有問題,而且終究不如預期那麼實用。思考並不是在死板、連續、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系統化過程中產生的,而是更為混亂、複雜、動態與交錯的過程。思考與內容息息相關,而且對於每一種思考類型或行動,我們都可以辨識出不同的層級或表現。或許,從思考的目的切入是較好的起點。我們為什麼希望學生思考?思考在什麼時候是有用的?思考的目的何在?我們將在本章下一節探討這些問題。


    《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

    第四章 投入想法探索的思考例程

    ⦿主線─支線─隱藏故事⦿

    在仔細檢視原始文件或素材後,找出並解釋:

    ◎文本所敘述的主線或中心故事是什麼?
    ◎在邊線或邊緣發生的支線故事是什麼?這些故事未必涉及主要角色。
    ◎隱藏故事是什麼?亦即,什麼是可能被掩蓋、忽視的故事,或是發生在表面之下、我們一開始不易察覺的故事?

    Densho(傳承)是位於西雅圖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保存、教育和分享二戰期間日裔美國人遭監禁的故事。這個組織正在尋找新的方法來擴展學習者的理解,除了理解這段時期歷史事件的主要故事之外,更要探索這些事件中更深層次的議題,以及它們對今昔的影響。他們的網站(densho.org)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文件資料,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習者在檢視這些文件時深入探究,超越表象。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這些文件有許多都是政治宣傳,用來向美國人民和全世界合理化監禁日裔美國人的作法。因此,「主線─支線─隱藏故事」這項例程應運而生。

    目的

    這項例程幫助學生分析事件,並且以這些事件為核心來建構一系列的敘事,更深入的探索文件資料。學習者從主線故事開始,藉以掌握所述內容的核心或中心故事,但隨後就被要求更進一步。透過檢視支線故事,學習者被鼓勵考慮其他可能發揮作用的角色、因素和影響力,這些都會使得較為基本的主線故事變得更為複雜,或增加另一層次。這段歷程可能會引發新的探究問題和好奇。此外,在尋找支線故事時,也鼓勵學習者找出其他或許沒有被充分表達或描繪的觀點。這項例程在事件表面之下尋找、發掘隱藏故事,藉此鼓勵學習者探討整個情境的複雜性,這個步驟促使學習者超越既定的思維,展現他們的洞見。

    挑選適當教材
    資料素材應該具有深度和一定程度的複雜性,可能是來自某個歷史檔案的第一手文件、複雜的藝術作品、新聞事件或照片、故事或小說裡的特定事件、個案研究、資料集,甚至是一個社會問題或情境。因為這項例程是一種分析架構,所以很有可能在有狀況出現時,就即時運用這項例程來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例如,老師可能發現班上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回憶和釐清主要故事的內容,於是便可詢問學生支線和隱藏故事可能是什麼,藉此讓班級討論更加深入。

    步驟
    【準備。】介紹資料素材,並請學生仔細檢視內容,可由個人或兩人一組來進行。藉由關注細節和微小差異,學生更有可能找到證據來支持他們的支線故事和隱藏故事。這種「緩慢觀察」(slow looking)不應操之過急,應明確鼓勵學生花時間注意那些不會立即顯現的事物。

    【主線故事。】在仔細檢視資料素材後,邀請學生(個人或兩人一組)找出最明顯可見的中心想法,抓出主線故事。

    【支線故事。】提示學生找出各種可能的支線故事。在邊緣地帶還有什麼事情發生?有哪些可能影響主線故事的其他角色(但並非主要的角色)?

    【隱藏故事。】最後,要求學生想想隱藏故事或未被說出的故事。什麼故事不是立即可見,但對於了解實際發生的事情至關重要?什麼故事可能被有意或無意的掩蓋或遺漏?

    【分享想法。】等學生有機會找出他們的主線、支線和隱藏故事後,接下來 就換成全班分享。通常,在主線故事上容易達成共識,因此不需要太多詳細討論。至於支線,班上學生常常會產出各式各樣的故事,聽到這些故事時,學生可以增進對事件情境的理解。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也許可以使用「是什麼讓你這麼說?」例程,要求他們詳細說明、解釋和提供證據。要好好討論隱藏故事。有些學生的支線故事可能會是其他學生的隱藏故事,這種狀況並非罕見,而且也沒關係。在學生分享隱藏故事時,你可以追問:「所以,是什麼讓你對這個情境感到好奇?」或「為什麼你認為那個故事被隱藏了?」

     

    運用與變化

    來自奧克蘭郡的史蒂文.惠特莫爾和來自密歇根州休倫谷學區的珍妮佛.何蘭德都運用「主線─支線─隱藏故事」例程作為推展社會情緒學習的工具(見圖4.6)。史蒂文回想起他運用「主線─支線─隱藏故事」諮商輔導一名五年級男孩的例子。那名男孩的父親經常出差旅行,每當父親回家時,男孩就會有嚴重的情緒崩潰。在某次崩潰之後,史蒂文把男孩帶到辦公室,請他在一張紙上畫一間房子。「我告訴他,我希望他將房子裡發生的事畫出來。」史蒂文說:「我只是告訴他,媽媽說最近情況有點糟。我沒有要他告訴我某個具體的事件。」男孩畫出他正在撕自己的日記,把房間弄得一團亂。史蒂文接著請他在房子旁邊畫出「支線故事」,他畫了一座廚房流理檯和地板上的一個水瓶。最後,史蒂文請他在房子下方畫出「隱藏故事」,男孩畫了許多愛恨對比的圖像。所有的畫都完成後,史蒂文請男孩解釋他的畫。主線故事是,他因為生氣而把自己的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把日記撕了。支線故事是,他的水瓶從廚房流理檯上掉下來,媽媽責備他,引發了他在房間裡大發脾氣。當史蒂文請男孩告訴他隱藏故事時,他說他和爸爸、媽媽之間有著「愛─恨關係」,並往下解釋道,當爸爸不在家時,媽媽對他比較好,他們可以像成年人一樣的談話,媽媽允許他告訴妹妹們該做什麼,而且他可以自己作決定。但是,當爸媽都在家時,一切都變了,他被當成孩子對待,這讓他很生氣。史蒂文指出,「主線─支線─隱藏故事」例程這項工具不僅揭露了男孩行為背後潛藏的問題,而且他也注意到,揭露隱藏故事的過程本身也對男孩的行為產生了影響,自從那次的諮商輔導之後,他的情緒再也沒有崩潰了。

    來自澳洲墨爾本彭利和埃森頓文法學校的中學歷史教師艾曼達.史蒂芬絲發現,「主線─支線─隱藏故事」例程十分有助於學生從第一手文件裡學習。在九年級學生的「原住民權利」單元中,艾曼達帶來了幾份她自己的家族在1940年代的文件資料。其中有份來自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的文件清楚的將一位母親的幾個孩子歸類為「quadroons」(四分之一的混血兒),並說明只要孩子沒有跟「原住民」一起生活或互動往來,他們就不被視為「原住民」。她的學生發掘出來的支線故事是當權者完全控制了原住民生活,以及高人一等的優越態度。隱藏故事則揭露了艾曼達和學生找到的種族主義和種族滅絕的「醜陋真相」──當權者試圖系統化的阻斷原住民與親屬的家族連結,從而斷絕原住民身分的傳承。

    評量

    找出主線故事顯示了學生掌握素材內容的主要想法或基本情節的能力。有時,學生甚至可能會忽略主線故事,試著跳到更深的層次,因為主線故事對他們來說太基本或太膚淺,但要求學生放慢速度可能是很重要的。在找出各種支線故事時,注意觀察學生是否能夠找出與主線故事相關的人物角色或事件,並藉此推論、增加邊緣外圍的議題和關注點。如果學生很了解某起事件或某段歷史時期,他們可能知道還有哪些普遍的關注點和議題影響事件,並且把這些定位為支線故事。這種連結可能非常有用,不該忽視,但是,請務必鼓勵學生盡可能從原始素材中建立直接的連結。你可以提問:「這出現在圖片、故事或文件的什麼地方?」

    隱藏故事本質上是推測性的,因為它要求學生去思考那些並非明顯可見的事物。「可能發生了什麼我們沒有直接看到的事?」這個問題引發了這樣的推測思考。學生能否靈活的想到可能的隱藏故事和影響因素?然後,他們能否將這些隱藏的故事主題和影響因素扣回主線故事,為這些隱藏故事和影響因素提出充分的證據和理由?舉個例子,「那個隱藏故事如何幫助我們更了解主線故事?」學生能否找出那個故事被隱藏起來的原因?例如,人們往往不願意承認種族主義是他們行為的動機,並且經常試圖將其掩藏在其他人們更能接受的動機後面。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24h購物的消費者,都可以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享有商品貨到次日起七天猶豫期的權益。(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回復原狀(復原至商品到貨時的原始狀態並且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商品一經拆封/啟用保固,將使商品價值減損,您理解本公司將依法收取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以商品價值損失計算),請先確認商品正確、外觀可接受再行使用,以免影響您的權利,祝您購物順心。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檢視您的退貨要求,檢視完畢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個工作天內透過電話與您連絡前往取回退貨商品。請您保持電話暢通,並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提出的申請後,若經確認無誤,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相關規定,返還您已支付之對價(含信用卡交易),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