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有些小孩乖巧有些卻很「歡」,先天因素占了幾成?
►總自以為是世界中心點,媽寶、巨嬰是如何養成的?
►「你不這樣就是不夠愛我!」為什麼會出現情緒勒索者?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決定了最終性格?
論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解析特質背後的多重因素!
▎九型人格:內心特質的藍圖
九型人格系統將人類的性格分為九種主要類型,如追求完美的完美者、熱衷幫助他人的助人者、勤奮且目標導向的成就者等,這些類型各自有著獨特的行為模式和內在驅動力,本書深入剖析了每一種類型的核心特徵和心理動力,幫助讀者理解不同人格如何以其獨有的方式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追求目標,並提供了識別和理解他人的實用技巧。
▎氣質的影響:性格的先天基礎
本書探討了氣質作為性格的先天基礎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和反應模式。透過分析容易型、困難型和慢熱型等氣質,揭示了每種氣質如何影響個體適應環境的方式。作者強調,氣質不是僅僅由基因決定的,它在生活中的表現會隨著教育和養育方式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理解這些氣質可以幫助家長和教育者更好地因材施教,促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發揮出最佳潛力,並減少教育過程中的挫折感。
▎早期關係的影響:依戀與性格的形成
安全的依戀關係對於孩子的情感健康至關重要,它能夠促進孩子在探索世界時感到安心和支持。相反,缺乏依戀或在充滿情感忽視的環境中成長,可能會導致孩子在情感上表現出不安全感和社交困難。書中說明了不同依戀風格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認同和情感調節,並強調父親作為孩子成長中的遊戲夥伴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孩子全方位發展。
▎家庭與性格:情感網絡的力量
家庭作為情感互動的主要場域,對性格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本書提出家庭中負能量傳遞、情緒勒索,以及過度控制對成員心理健康的影響。透過分析情感上的壓抑、依賴與冷漠,提供了實用的策略來化解這些家庭困境。這部分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家庭中建立積極的情感連繫,並且促進健康的個人發展。
▎創傷與文化:影響性格的外部因素
創傷經歷能夠深刻改變個體的心理狀態,使人們在面對痛苦記憶時出現感知麻木和情感隔離的現象。書中詳細描述了創傷後遺症的應對方式,以及如何透過情感支持和心理治療來重建健康的自我。此外,本書還分析了文化如何透過社會風俗、育兒方式和自我認同等途徑影響性格的發展,並展示了個體如何在文化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些討論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性格的形成過程,以及如何在複雜的社會背景中適應和成長。
★本書特色:
本書闡述了性格成因及其對人生的影響。首先透過九型人格分析了不同性格的特徵及行為模式;從先天氣質到教養模式,探討早期經驗如何塑造個人性格,進而影響家庭互動、同儕關係及文化背景中的適應性;心理創傷和生理變化如何改變性格等等。這是一部結合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作品,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將性格分類—九型人格
追求百分之百的正確—完美者
為他人服務—助人者
人們眼中的工作狂—成就者
拒絕平庸的生活—藝術者
天才與瘋子一線之隔—探索者
疑慮帶來的矛盾—忠誠者
向快樂和刺激進發—熱情者
我的地盤,我做主—挑戰者
退一步海闊天空—和平者
第二章 性格與氣質—生來已有的差異
並非白板—測量氣質的六個維度
乖寶寶的典範—容易型氣質
活力與麻煩並存—困難型氣質
並非遲鈍—慢熱型氣質
因材施教—氣質與教養的匹配
第三章 性格與親子關係—生命早期的情感連繫
活力的喪失—無依戀關係
舒適與快樂—互惠依戀
悲傷的「面無表情」—慢性憂鬱的母親
情感上的不安全—缺乏敏感性
被遺忘的父親—遊戲夥伴
第四章 性格與家庭—以情感為紐帶的整體
負能量的代代相傳—家族詛咒
以愛為糖衣的壓榨—情緒勒索
期待帶來的壓抑—情感監禁
四海之內皆我媽—巨嬰的形成
冷漠,致人心死—零回饋
第五章 性格與同伴—平等互動的開始
我和小夥伴—同伴的吸引力
「仲永」沒有同伴—病態的成長
剛性需求—同伴的重要性
適應社會從同伴開始—社會化
難捱的孤獨—被同儕排擠
第六章 性格與生理變化—被禁錮的靈魂
小腫瘤帶來的巨變—腦損傷
上帝頭盔實驗—顳葉敏感性
愛能克服一切—治癒生理損傷
生命不能承受之無聊—神經傳遞物與刺激追求
先天與後天的拉鋸戰—雙胞胎研究
第七章 性格與創傷經歷—恐怖的麻木感
什麼感覺都沒了—關閉知覺
是否還活著—感知障礙
無法忍受的煎熬—不停閃回到創傷之中
渴望酒精的刺激—自我分離的麻木
敞開心扉—與周圍建立連繫
第八章 性格與文化—人為賦予的差異
被狼養大的女孩—濡化
為武力獻上掌聲—社會風俗
傾向性訓練—育兒方式
聖人還是神經病—自我認同
重溫生命的熱度—狂歡與文化
<作者簡介>
李娟娟
知名心理作家、諮商心理師,致力於心理學科普讀物創作,尤其對犯罪心理學、大眾心理學有深入的研究,代表性作品有《誰是真正的凶手?「犯罪心理學」談罪惡的起源》、《潛意識操控術,職場與社交中的心理暗示》、《披上愛的外衣進行傷害,從心理學角度剖析親密關係中的精神控制》等,深受讀者喜愛。
京師博仁,專業心理機構。
★內文試閱:
追求百分之百的正確——完美者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在進行雕塑工作的時候他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一天,羅丹邀請好朋友奧地利作家褚威格到他家中做客。兩人邊吃飯邊交流文學和雕塑這兩種藝術,他們都十分高興。吃完飯後,羅丹便邀請褚威格到他的工作室參觀,他所創作的雕塑都是在這個工作室內完成的。
在工作室內有許多雕塑,有完整的,也有許多雕塑小樣,例如一隻手臂、一隻手掌等。桌子上還擱置著許多草圖。褚威格邊看邊感嘆羅丹的勤奮,就在這時羅丹突然掀開了一塊溼布,下面是一座女性正面雕像,羅丹對褚威格說:「這是我最近剛剛完成的一件作品。」褚威格隨口問道:「這是一件成品嗎?」
羅丹沒有立刻回答,而是仔細端詳著這尊雕塑,然後皺著眉頭說:「不!還有許多毛病,左肩有點偏斜了,臉上也有毛病。對不起,你得等我一會兒。」說著,羅丹就拿起了刮刀、木刀片開始輕輕劃過軟軟的黏土。褚威格沒有打擾羅丹,就靜靜地站在他的身後,眼看著一塊塊黏土掉落,雕塑在羅丹的手中變得越來越生動,好像被賦予了生命力。在褚威格看來,這尊雕塑已經夠完美了,但羅丹並不滿意,嘴裡不停地嘟噥著:「還有那裡……還有那裡……」羅丹將臺架轉過來,又修改了一下。但羅丹還是雙眉緊蹙,突然他似乎想到了什麼,捏好小塊的黏土,黏在雕塑身上,又刮開了一些。
此時的羅丹已經完全沉浸在了創作之中,絲毫沒有注意到時間的流逝,好像把請來的客人褚威格都給忘記了,沒有再跟褚威格說過一句話。在羅丹的眼中,整個世界好像都不存在了,他的眼中只剩下了眼前未完成的雕塑。
過了很長時間,羅丹才放下了刮刀,並長舒一口氣,最後像一個多情的男子將披肩披到他的情人肩上那樣,十分溫柔地將溼布蒙在了女性雕像上。最後羅丹直接朝門外走,快走到門口的時候,突然發現了褚威格,此時他才想起來褚威格這個朋友,立刻為自己的失禮道歉:「實在對不起,褚威格,我剛才完全把你忘記了。」褚威格毫不在意,他十分欽佩羅丹的工作熱情。
完美者有著強烈的是非感,極其強調原則,注重個人修養,對自身嚴格要求,即使是很小的錯誤也能注意到,並且努力進行改正。
完美者都是奉行完美主義的人,他們不會滿意現狀,會要求自己和他人追求完美,甚至會認為督促他人追求完美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完美者不允許出現錯誤,所有的一切必須是百分之百地正確,每當別人出現錯誤時,哪怕只是一點小錯誤,完美者都會指出來,並要求對方改正。當然完美者也會嚴格要求自己,喜歡進行自我批評,會嚴格按照自己理想中的藍圖去做。
亨利是一所中學的老師,專門教授希臘語。亨利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其他老師和教育部門都不喜歡與亨利打交道。在教育上,亨利有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會向困難妥協。
當亨利的學生並不好受,他是個要求十分嚴格的老師,學生必須得達到亨利的要求,即百分之百的正確。如果學生犯錯,亨利就會毫不客氣地進行懲罰。
在第一天上課前,亨利對學生們說:「我不是一個輕易滿足的人,我不喜歡好的學生,只喜歡特別優秀的學生;我不喜歡較好的譯文,只喜歡最正確的譯文。你們每天的成績必須達到最佳,發音必須達到最標準,翻譯必須達到最準確。如果你們出現錯誤,那我就會毫不留情地懲罰你們。有誰弄錯了一個單字,那他就要在黑板上寫上10遍這個單字的正確寫法。如果再犯下類似的錯誤,那就寫上100遍。」
亨利在批改學生的作業和卷子時,態度也十分認真、嚴苛,他會揪出錯誤的地方,然後寫上十分不客氣的評語。亨利每天都堅持這樣做,從來不懈怠。在學習《荷馬史詩》時,亨利要求所有的學生每天都要背下5行,而且必須準確無誤。為此,學生們不得不每天早早起床,然後開始背誦亨利交代的課文。在課堂上,如果有學生出現了發音上的錯誤,那麼亨利就會讓所有學生從頭開始。
如此繁重的課程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少學生在讀書時都很吃力,十分厭煩背誦整部作品。面對學生們的牴觸情緒,亨利不僅沒有放棄,還逼迫學生堅持下去,直到學生完成了他所規定的任務。
亨利很少會誇獎學生,在他看來絕大多數學生還是沒有達到他所規定的完美目標,學生們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還得繼續前行。
完美者希望自己能做好一切,因此會為自己設下追求極致的目標,當出現小錯誤時,完美者就會立刻注意到,開始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改正錯誤上。完美者通常會把工作當成一項事業去完成,他們會從工作中體會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達到了完美的狀態,那麼他們就會充滿了成就感,整個人都會變得快樂起來。
完美者不僅要求自己達到完美,還會將這種要求強加在別人身上,讓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也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因此當別人出現錯誤時,完美者會敏銳地察覺到,並且去糾正,然後督促對方改正錯誤。
如果完美者與完美者相遇,那麼他們就會十分欣賞對方,會在對方改正錯誤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對對方表現出足夠的耐心,甚至會欽佩對方為追求完美而付出的努力。
並不是所有人都像完美者一樣,追求達到極致的完美,許多人會覺得完美者未免有些吹毛求疵,這樣會激怒完美者。完美者會覺得這些人得過且過,根本沒有責任心,於是完美者就會變得十分苦惱。
對於一些人而言,完美主義者追求完美的態度甚至有些病態,因為完美者總是在意那一點小小的錯誤,有時這種錯誤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完美主義者卻緊抓著不放。
完美者雖然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但也會使自己陷入壓力之中。在完美者看來,完美是一種目標,只要透過努力就能達到。但現實卻是,即使已經盡全力了,還是無法達到完美的狀態。這時,完美者就會變得憤怒起來,每天都會生活在自我批評的焦慮之中。不少完美者會將所有的錯誤都推卸到他人身上,這樣就能擺脫自認為干擾了自己的東西,於是完美者就開始針對周圍的人,開始挑別人的毛病,認為自己沒有出錯,都是別人出錯才導致了不完美的局面,好像自己所掌握的就是真理,其他人都是錯誤的。
有時候,完美主義者並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在他們看來這些是壞情緒,但是他們卻會表現得焦慮和緊張,會給周圍人帶來壓抑。周圍人甚至會覺得完美者將憤怒發洩出來更好一些。
完美者由於對自己有著超高的要求,因此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每天都在為目標而努力,時間好像總是不夠用一樣,很難使自己放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