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編號:DJAM0H-A900I54YL

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

驚喜優惠
$616
$780
  • P幣

    刷星展PChome聯名卡週四回饋P幣2%

  • 登記送

    【OK】單筆滿$1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OK購物金50元(限量)

  • 登記送

    【7-11】單筆滿$350純取貨/取貨付款訂單登記送番茄肉醬義大利麵兌換券乙張(限量)

  • 登記抽

    【3月24力】APP限定-全站指定品下單登記抽桂格活靈芝(36入)

  • 登記抽

    【3月24力】APP限定-全站指定品單筆滿$2,424登記抽陳傑憲簽名棒球

付款方式
出貨
  • PChome 倉庫出貨,24小時到貨
配送
宅配滿$490免運,超取滿$350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低溫)
    滿$699免運
  • 宅配到府(本島/常溫)
    滿$490免運
  • 超商取貨(常溫)
    滿$350免運
  • 超商取貨(低溫)
    滿$699免運
  • i郵箱(常溫)
    滿$290免運
商品詳情
作者:
ISBN:
9789862944165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5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廣大鹿野迷和登山者晉級必讀。
    回顧臺灣的自然探查歷史,鹿野忠雄無疑是頭號傳奇人物。
    他年輕時的深遠踏查、寬廣探險,有如一團烈焰炙熱地奔過臺灣的山巒和郊野,四處綻放火花。
    這流火,劉克襄掛念超過半甲子,近年傾力注解,探索這位博物學者早期的養成。

    想像百年前一名十八歲的年輕人,為了自然觀察遠赴異域讀書。從昆蟲採集到高山攀爬,從生物地理學到民族學、考古學,廣博知識的養成,在這裡一步一腳印地淬鍊、孕育。
    假如臺灣的自然風物是一門課,他不只在這裡認真學習,還把生命裡最璀璨的青春時光都託付了。這是鹿野忠雄獨一無二的熱情和信念。臺北高校差點死當他,臺灣山林卻加倍奉還,擁抱了這位日本青年。
    ──劉克襄

    這是劉克襄迄今最嚴肅艱澀的著作,也是一本難產的書。
    將近三十萬字的書寫,以地域分區,搭配時間軸線,從少年鹿野娓娓道起,直至1933年底次高山最終回的調查。內容涉及廣泛,每一面向皆是學問。除了直接分析,也援引當時的日籍或臺籍人物,例如鹽月桃甫、明石哲三、林獻堂、陳澄波、辜振甫、高一生、王雨卿等。透過這些人物的創作或足跡,輝映出鹿野忠雄的多元面向。
    這些百年前的事蹟,在作者眼中依舊耀眼。他挖著寶,窮盡各方角度琢磨,解構出獨特的絢麗光芒。多想年輕時也能像鹿野忠雄這樣燃燒生命,邁向博物的旅程。


    ★本書特色:

    以文學、紀實筆觸,道說鹿野忠雄的研究與事蹟,旁徵博引的素材創意多元,現有相關書寫無出其右。

    1.臺灣最博物的自然作家對最傳奇的日籍博物學者的專書剖析。
    2.作者踏查臺日兩地多年,實地走訪鹿野忠雄少年至青年的足跡。
    3.地毯式挖掘鹿野忠雄在臺踏查文獻,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目錄:

    總序
    源起──初見經典

    輯1:1920-1924 內地踏查
    昆蟲少年
    中央線
    高尾山
    福島
    上高地
    德本峠越嶺
    北海道
    南樺太

    輯2:1925 前往臺灣
    萬噸級郵輪
    西川滿
    臺北高等學校
    黃星長角天牛
    高校時的高山紀行

    輯3:1925 北臺的探勘
    北埔
    淡蘭古道
    北海岸
    新店灣潭
    烏來巴陵
    帝王斑蝶
    登山費用
    竹林車站

    輯4:1927 偏遠之地
    南澳社路
    鹽月桃甫
    口簧琴Robo
    久良栖少女
    霧社血斑天牛
    浸水營越道路
    海岸山脈橫越

    輯5:1928 埔里能高太魯閣
    集集線
    埔里交通
    山城捕蝶
    臺籍自然研究者
    演習林
    黃鳳蝶
    能高越道路
    曙鳳蝶
    能高瀑布
    內太魯閣
    臨海道

    輯6:1929 東部與南部
    小泉鐵的旅次
    東海岸踏查
    豐田插曲
    內本鹿越道路
    酋王豔花天牛
    關山越道路
    從潮州出發
    大武山環繞

    輯7:1930-1931 新高山彙
    六龜
    郡大山遠眺
    林獻堂
    高一生
    駐在所
    中之線
    新高山彙
    新高東山北壁

    輯8:1933 紅頭嶼
    拖泰•布典
    明石哲三
    都巒山
    象鼻蟲
    麵包樹
    芋頭、飛魚和山羊

    輯9:1933 次高山地壘
    埤亞南鞍部
    南湖大山
    臺灣山林美學
    志佳陽
    櫻花鉤吻鮭
    最終次高山
    辜振甫
    八仙山森林鐵道

    輯10:1926-1933 臺灣登山風物
    煤油燈
    電土燈
    小米
    芋頭
    弓與箭
    三粒石
    升火
    松明與油松
    草鞋與足袋鞋
    天幕與獵寮

    輯11:著者踏查線圖、年表與文獻
    著者踏查線圖(1925-1937)
    著者踏查線圖筆記
    鹿野忠雄養成年表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劉克襄
    素樸行腳人。偏好利用大眾運輸和雙腳,從市場起步,一路走訪鄉鎮、農田、果園或荒野。近年在中部地區摸索出上百條路線,累積徒步超過三千公里。
    博學行山人。難以記得家電的簡易按鍵操作,卻滿腦子多國錯綜複雜的山徑,各地自然志和人文風俗。植物、昆蟲、鳥獸、舊屋殘垣等,皆是行旅上的觀察目標。
    勤勞寫作者。時刻掛念書寫,睡醒或返家第一要事便是敲鍵盤,電腦裡永遠有新建的文書檔。


    ★內文試閱:

    •總序

    本書只有前傳,不會有後續。

    這本以鹿野忠雄年輕時養成為主題的相關書寫,刻意結束於次高山(雪山)最終一回的調查,1933年12月1日。
    我想要追溯和探究的生平,大抵從其少年時代採集昆蟲開始,爬梳其如何在日本踏查。繼而來到臺灣求學,擴展自己的郊野走訪,展現不可思議的大旅行。
    為何選擇次高山調查做為斷點,主因有二。一來此後他在臺灣本島,並未再有相關的昆蟲調查。再者,臺灣的高山地理論述大抵結束。鹿野有了另一個身分,不再是學生,而是臺灣總督府理蕃課和警務課的囑託,學問知識和視野高度又有了不同的情境。
    從日本輾轉到臺灣,後來的多數時間,他花更多氣力滯留於紅頭嶼。從大島到小島,最後情歸於一座小小島。接下的時日,進而再放諸整個東南亞和南洋群島,無奈因戰爭而失蹤。這等多采多姿的田野調查和知識探索,無疑是相當迷人的旅次。
    為何要撰寫本書?主要是有一回看到鹿野的報告〈臺灣原住民族の人口密度分布並に高度分布に關する調查〉(1938),裡面附有一張他手繪的「著者踏查線圖」。
    圖裡面有太多路線,鹿野現有的文獻報告和著作都未清楚說明。此一地圖,後來的兩本著作,《山と雲と蕃人と:臺灣高山紀行》和《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第二卷)》都繼續沿用,依舊未清楚交待,只提及那是他踏查經過的地點。我很好奇,想要進一步瞭解,這些路線的來龍去脈。
    事出必有根源。遠赴臺灣求學之前,鹿野在日本的養成,不管於本州或者北海道、南樺太的旅行,我也試著去追溯。一邊蒐集其廣博的文獻報告,我也數度前往其少年採集之地,對照其後來的旅次。相較於先前的北方踏查,他在臺灣野外的想法和轉變,明顯有些蛛絲馬跡可尋。
    此一地圖的路線,透露了一些過去所不知的鹿野。經過地圖年表的製作,以及跟各種報告的比對和連結,一個博物學者年輕時代大旅行的內容,終得較為完整的浮現。我們才恍然明白,他的一些行旅情況,以及為何前往的遠因。
    非常感謝前輩楊南郡早年的引領,幾位同儕先進吳永華、徐如林和謝英俊(Vicent pie)等晚近幾年的譯注,還有提供文獻資料,又或修正意見。
    對照原著時,我也斗膽有幾番比較、修潤,摸索自己覺得合宜的山行內容。尤其是在輯9和輯10的一些引文,雖以鹿野在日本山岳會《山岳》雜誌發表的紀行為本,仍參考諸位前輩的譯文。而其相關登山文章,皆可自「日本山岳會」網站獲尋。
    此外,特別感謝林良恭教授,早年寄贈鹿野相關的日文原著以及傳記,我方能順利參照原始資料。還有多位友人都得致意,諸如臺大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悉心指正象鼻蟲一文;透過王淑津老師的幫忙,徵詢鹽月桃甫家屬使用圖像;山友林謹君的熱心協助,方能連繫上鹿野的女兒和枝女士;蔡易達教授在東京幫忙借調資料和翻譯信件;公視王鈴晶等夥伴,一起前往日本拍攝鹿野足跡的過程裡,幫忙找了些資料。我得以在書寫時,愈加發揮。此外,也感謝眾多單位與個人,提供精彩照片和珍貴圖像,豐富了本書的內容,使用時皆清楚註明來源。當然,最終得致謝內人朱惠菁,沒有她的嚴格把關,整本書難以較完美地產出。
    本書行文,盡量使用鹿野行腳時的稱呼和地名,論及現今狀況才以今之地名稱呼。諸如「雪山」日治時期為「次高山」,「環山部落」昔時為「志佳陽社」,或「蘭嶼」舊名「紅頭嶼」等等,因不勝枚舉,便不逐一詳列,只視情況註明。各個部落的稱謂,原則上也保留蕃社、蕃人等稱呼,以利當年現場內容情境之鋪陳。此一書寫狀態,亦請讀者包涵。
    至於,鹿野的文獻研究報告、紀行和著作,日文和英文部分,考量讀者閱讀方便,若已有現行通用的中文翻譯,在行文裡均多所採用。反之,則沿用作品初時發表的語言。在附錄裡,亦以原文呈現。只是,日文辭彙較多時,亦有斟酌翻譯成中文之情況。
    繼而,因了鹿野地理踏查範圍遼闊又偏僻,許多地點讀者可能陌生。我新繪了二十一張臺灣和日本的相關簡圖。標示相關地點,藉以搭配文章。此外,還有十來張特殊動植物繪圖搭配。讀者在閱讀時,得以進入是時的情境。
    七月流火,南方有大星。鹿野就讀臺北高等學校時期,踏查雖遍及全臺,夏休時節恐最為暢快。回顧臺灣自然探查歷史,鹿野恐只是匆匆一瞬的過程,但他的驚人踏查能力,以及探索的寬廣領域,屢屢驚起一波波漣漪。個人在驚嘆之餘,謹傾晚年之力嘗試注解,探索這位博物學者早期的養成。

    仰望天際,星星們安詳地閃爍著。在山上的露營地,我們仰頭時,最常感受到,這一天地之間的莊嚴。然而在難以勝數的繁星中,誰會是我的守護星?
    ──〈秀姑巒山脈(紀行と覚え書)〉,1932.12

    這也是一個無可推諉的責任。1988年元月初,我在《自立早報》副刊鄭重地推介這位太平洋戰爭末期失蹤的博物學者,讓臺灣讀者認識時,彷彿只是幸運地栽種了一顆冒芽的種籽。楊南郡前輩譯註《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更積極地推進,猶若將小苗遷移到適合生長的環境,蔚成一棵大樹。山崎炳根教授的《鹿野忠雄》傳記,中譯版的出書,無疑地再嫁接成功,讓其順利開花結果。
    在諸位前輩成功的照護下,我再試著取一粒種子,嘗試埋到土裡,看看能否有另一回的冒發,再一次的生長。
    我是鹿野忠雄的崇仰者,相信許多喜愛登山和自然科學的讀者亦是。因為這樣癡迷,最好的回饋便是立傳,感謝他為臺灣的付出。透過他的不凡事蹟,我們有一個重新看待自己家園的角度。雖說追溯的是百年前之事,現今依舊耀眼如昔。
    以上為序,為情,亦為命。

    •前言

    源起─初見經典
    手掌大的裝幀書,套在一只硬紙書盒內,乍看像珍貴的手工絕版詩集。
    什麼樣的精煉文字,居然可以裝進口袋型的小書,還能躋身於諸多臺灣史重要的著作之間。初次邂逅時,難免浮升這般好奇。
    取下來檢視,小小書冊雖無史書的厚重,卻流露一奇妙的紮實感。鵝黃燈光的暈染下,封面圖案呈現講究的設計和裝訂。書名愈發可貴,《山と雲と蕃人と:臺灣高山紀行》,長年行山的我,迅速被拉近。不,應該是像小鐵釘,被磁鐵牢牢吸住般,再也掙脫不開。
    緩緩展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目次。熟稔的高山之名,錯落不一地一行行排列,彷彿喜愛的新詩語句。再細瞧,整排印出的山巒,多在新高山周遭,顯見攀越的行程環繞於附近。彼時因學過簡單的日文,還爬過其中幾座,腦海裡隨即有了整本書的藍圖、架構和地理位置。接下,還有作者的行走旅次。
    我整個人如空拍機,從高空靜默地滑行。由南往北,沿著全臺最高的新高山彙稜線,逐一巡視這些龐然如鯨脊的山背。難以相信,半世紀前,有位日本人早已縱走好幾回,而我才要展開全面的對話。
    書本出版於1941年,翻開每篇完成的日期,幾乎在1930年代初。這是怎樣的作者,在那個日本人還不算熟稔的臺灣山岳,對原住民治理依舊採取高壓統治時,竟能遠渡重洋,深入各處偏遠的林野。長時旅居下,又如何爬梳過往的自然歷史和部落風土,展開各座山頭的認識。繼而,進行數十日的高山縱走。
    面對此一小書隱藏於裡的浩瀚和深沉,瞬時間,我愈發有一孤單和渺小。每篇行山之文都是大塊文章,以歷盡千辛萬苦的跋涉,化為層層高疊的文字險嶂。從過往的時空裡,具體地在我眼前高聳,甚至迎面撲來。
    還沒閱讀,我彷彿背上大背包,正要邁向臺灣的高山。沒想到,這本小書竟是這麼渾厚,才一翻讀,便沉重如二十公斤,將我壓得難以喘息。
    我再確認,作者的名字:鹿野忠雄。
    出版社:東京中央公論社版。出版年月:昭和16年8月5日印刷。10日發行。
    此後作者的名字彷彿文面於我的臉頰,從此跟著我的自然行旅一輩子。但我也為出版的時間感到駭然,1941年夏天,中日戰爭進入第四個年頭。作者在此一物質有些匱乏的時局出版,何其不幸,又何其幸運。
    一個出版時間上的詭譎不安,像巨大如黑洞的漩渦,攪動於這本書的背後。
    我繼續審慎檢視。口袋版本大小的行山作品,以麻布皮包覆。當時那排排列著日治時期書冊的書架,少有手掌大小的。本書不僅格外顯眼,看來還有一講究而獨特的裝幀美學。封面簡潔明淨,上下低調地印有類似布農族斜紋織的紅青二色橫飾。扉頁插圖係橫亙雲端的高山群峰,下方是布農族木刻繪曆,似乎為歲時農耕、狩獵和祭祀的備忘紀事。
    封面和扉頁,在在呼應了書本的內容。顯見在完成書寫後,作者連結集成冊的裝幀都有要求,必須跟其本人所踏查的山區緊密連結。作者還親自繪製,每一區域自己的登山路線圖,還有幾張當時的黑白攝影照片,清晰而生動地搭配。
    日後,看到日本登山家田中薰的著作《臺灣の山と蕃人》(1937.6),由畫家岳人足立源一郎擔綱裝幀與插畫。書名簡明地躍於書盒,標題下方編排一幅高山素描。書封以紅和白為底色,中間鋪陳帶狀的原住民幾何紋飾。書寫內容包括南湖大山、奇萊連峰、松嶺、次高山和大霸尖山等相關資訊,加上林相、氣候、降雨和積雪狀況、風物景觀等。最後一章則是有關原住民的介紹。

    鹿野晚了四年出版,不知有無受到前輩影響?卻更為精進、純粹,刪除知識的雜蕪,愈發展現高山質地的書寫。

    至於,此書何以由中央公論社印行,可能跟作者中學時期同窗藤田圭雄有關。1940年代初,藤田正在該社任職,主要負責兒童文學出版,本身也是兒童文學創作者。藤田不只幫忙找到出版社,連書盒、封面、扉頁和編排都包辦了。至於書名,據說是作者甫新婚的夫人丹那靜子所命名。

    小書出版後四個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爆太平洋戰爭。

    初次邂逅的那年是1987年秋天,在八德路的臺灣分館(現為國立臺灣圖書館,位於中和)。我正癡狂地從《IBIS》或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期刊等,爬梳西方人在臺灣的旅行,同時蒐集跟各個區域的自然風物報告。

    當時跟臺灣相關的日本文獻和西方書冊,全部堆疊於半個籃球場大的地下室。兩區僅隔一條走道。有興趣者持身分證登記,可走進去借閱。我常在那裡待一整天,主要時間都在西文書冊區翻讀。休歇時,才走到日文書籍這頭,胡亂走逛。

    那次便這樣,沿著日治時期的書籍瀏覽。逐一觀看時,突然間,在一排日文地方風俗和文史著作裡,偶然卻也必然地撞見了它。

    之前,剛好在蜂須賀正氏和宇田川龍男的〈臺灣鳥類研究〉(1950&1951)裡,翻讀到一則關於作者的消息。兩位作者對他相當推崇,特別提及鹿野在次高山(雪山)的長期鳥類調查。

    他們對這位年輕學者給予驚嘆的讚譽。我因而對他的名字印象深刻,但也好奇,年紀輕輕的他,仍在求學階段,何以有機會及能力,可以迢迢前來臺灣,進而在猶處於蠻荒的高山野地,如此瘋狂又廣泛地進行動物、冰斗和生物地理學的調查,最後擴及民族學和先民考古。

    看到這本書時,我愈加震懾了。他顯然比我想像的更加狂野。那個年代,他不僅深入臺灣的偏遠之地,進行大規模的部落和森林踏查,還冒著被蕃人出草,縱情於高山的探險。

    以前翻讀文獻,陸續找到一些有關鹿野觀察鳥類和昆蟲的紀錄,卻不知還有這本小書的存在。當年他何以要來,又如何前來。這些山又有何魅力,非得前往攀爬,跟眾多鳥類、昆蟲存在著哪些關係。還有各地部落扮演何樣角色,都是我潛藏於內心深處的好奇。

    完成這本書的主要踏查時,作者才二十四歲,東京帝大二年級生。新高山區攀爬過程大致集中於1931年8月前後。作者憑藉著無比熱情與壯志,連續登山五十天。七篇遊記裡,只有一文關於卓社大山的記述,早在1928年高校時期完成。而更早時,臺灣的諸多高山和荒野,他已踏訪無數。新高山也有好幾回。

    除了七篇遊記,出版前夕,他再補了一篇〈新高雜記〉綜合新高山彙的心得,詳加敘述布農族於此山區的種種生活。作者熱愛山林健行,渴望成為一位布農獵人那樣生活的欽慕,全然流露。

    這位早年的地理探險人物,在臺灣高山環境去來,過去少有人提及。在我接觸19世紀地理大探查年代的著名遊記裡,本書呈現了自家的高山見聞。我要如何看待,頓時成了一樁大哉問的龐然課題。

    我彷彿首登一座臺灣高山,爬到頂峰時,才發現有人已來過,而且早了一個世紀,在現場留下了豐厚龐然的輝煌見證。橫躺在眼前的書冊,以優美典雅的文詞,歌頌著新高山彙。百年前,一個年輕人在臺灣野外,具體地實踐自己的夢想。怎奈戰爭到來,他被迫遠赴南洋,投入一場無法回來的戰爭。

    二十七歲時,他是這座島的傳奇。三十八歲時,成為永遠。

    鹿野忠雄,1906-1945?

    1980年代末,初識時,我還沒能力,全然進入這個世界。那時雖愛不釋手,卻也敬謹地閤上書本,放回書架,繼續跟其他史冊並列。只是心頭就此擱著,他的書寫和事蹟。

    原本想等過一陣,自己準備好時,再來好好面對。沒想到這一放回去,再度翻讀時,面對這本臺灣早年最經典的高山書寫,竟已是半甲子之後。

     

購物須知
寄送時間
全台灣24h到貨,遲到提供100元現金積點。全年無休,週末假日照常出貨。例外說明
送貨方式
透過宅配送達。除網頁另有特別標示外,均為常溫配送。
消費者訂購之商品若經配送兩次無法送達,再經本公司以電話與Email均無法聯繫逾三天者,本公司將取消該筆訂單,並且全額退款。
送貨範圍
限台灣本島與離島地區註,部分離島地區包括連江馬祖、綠島、蘭嶼、琉球鄉…等貨件,將送至到岸船公司碼頭,需請收貨人自行至碼頭取貨。注意!收件地址請勿為郵政信箱。
註:離島地區不配送安裝商品、手機門號商品、超大材商品及四機商品。
售後服務
缺掉頁更換新品
執照證號&登錄字號
本公司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16606102-00000-0
關於退貨
  • PChome 24h購物的消費者皆可依《消費者保護法》規定,享有商品到貨次日起七天的猶豫期權益。請注意,猶豫期並非試用期!您所退回的商品須恢復至到貨時之原始狀態,並保持完整包裝,包括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若商品已拆封、使用、啟用保固,或 3C商品曾進行網路連線,可能使商品價值減損,本公司將依法酌收回復原狀所需費用(若無法復原,費用將依商品價值損失計算)。建議您在確認商品正確且外觀無誤後再行使用,以確保您的權益。
  • 如果您所購買商品是下列特殊商品,請留意下述退貨注意事項:
    1. 易於腐敗之商品、保存期限較短之商品、客製化商品、報紙、期刊、雜誌,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收受商品後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2. 影音商品、電腦軟體或個人衛生用品等一經拆封即無法回復原狀的商品,在您還不確定是否要辦理退貨以前,請勿拆封,一經拆封則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3.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一經您事先同意後始提供者,依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您將無法享有七天猶豫期之權益且不得辦理退貨。
    4. 組合商品於辦理退貨時,應將組合銷售商品一同退貨,若有遺失、毀損或缺件,PChome將可能要求您依照損毀程度負擔回復原狀必要之費用。
  • 若您需辦理退貨,請利用顧客中心「查訂單」或「退訂/退款查詢」的「退訂/退貨」功能填寫申請,我們將於接獲申請之次日起1個工作天內審核您的退貨要求,通過審核後將以E-mail回覆通知您,並將委託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在5日內前往取件。請您備妥原商品及所有包裝及附件,以便於交付予本公司指定之宅配公司取回(宅配公司僅負責收件,退貨商品仍由特約廠商進行驗收),宅配公司取件後會提供簽收單據給您,請注意留存。
  • 退回商品時,請以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原封包裝後交付給前來取件的宅配公司;如果本公司或特約廠商寄送商品給您時所使用的外包裝(紙箱或包裝袋)已經遺失,請您在商品原廠外盒之外,再以其他適當的包裝盒進行包裝,切勿任由宅配單直接粘貼在商品原廠外盒上或書寫文字。
  • 若因您要求退貨或換貨、或因本公司無法接受您全部或部分之訂單、或因契約解除或失其效力,而需為您辦理退款事宜時,您同意本公司得代您處理發票或折讓單等相關法令所要求之單據,以利本公司為您辦理退款。
  • 本公司收到您所退回的商品及相關單據後,經確認無誤,次日起3~7工作日內退款,退款日當天會再發送E-mail通知函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