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為楊澄甫於民國年間出版的楊式太極拳開山之作,闡明了楊式太極拳練用方法,理深而意密。可惜倉促出版,原書有不少訛漏。
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與理解楊式太極拳堂奧及練法、用法,特以《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2月初版為底本,立足於楊澄甫武學著作的學術價值,融民國版原貌加以點校、注釋和導讀。
★目錄:
出版人語
導讀
太極拳原序
楊儒禪先師軼事
序(董英傑)
序(田兆麟)
凡例
祿禪師原文
太極拳練演法
十三勢歌
推手法圖解
四正推手法
四隅推手法(即大)
大小太極解
王宗岳原序
王宗岳原序解明
原文
凡例
王宗岳太極論
對敵圖
王宗岳遺論解明
論太極
太極槍
雜說
<作者簡介>
楊兆清
字澄甫(1883—1936年),楊式太極拳第三代代表人物。自幼隨父親楊健侯研習家傳太極拳。先後在武漢、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教拳。1928年,他應張之江邀請到南京中央國術館任職,後在浙江、上海、廣州均教過拳。楊澄甫為適應社會發展,將原楊式太極拳的十五個套路簡化定型為五個套路。一生以授拳為業,可謂桃李滿天下。現在社會上演練楊式太極拳的大多都是他一脈相傳。國家體委武術科於1957年組織專家編排的「八十八式太極拳」,基本上就是楊澄甫先生所簡化定型的八十五式太極拳的虛腿拳架。
校注:邵奇青
江蘇無錫人,音樂評論家、攝影家、太極拳愛好者。曾隨多位太極拳明師習練楊式傳統太極拳、劍、刀及散手,喜好拳學理論和各派拳術學研,收藏各時期太極拳及其他武學專著四百余冊。習拳套路無定式,依據各階段所感悟,集楊門各派拳架於一體。練拳理念:縱向沿襲繼承,橫向博采眾長。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
★內文試閱:
‧作者序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集合了傳統文化中哲學、天文、地理、兵法、中醫、經絡、心理等學科精髓,它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的獨到闡釋,它的技擊方法和養生理念,在中華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獨放異彩。
隨著學術界對中華武學的日益重視,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應國內外研究者對武學典籍的迫切需求,於二○一五年決策組建了「人文?武術圖書事業部」,而該部成立伊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編纂出版「武學名家典籍」系列叢書。
入選本套叢書的作者,基本界定為民國以降的武術技擊家、武術理論家及武術活動家,而之所以會有這個界定,是因為民國時期的武術,在中國武術的發展史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在這個時期,中、西文化日漸交流與融合,傳統武術從形式到內容,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深刻干預了近現代中國武術的走向。
這一時期,在各自領域「獨成一家」的許多武術人,之所以被稱為「名人」,是因為他們的武學思想及實踐,對當時及現世武術的影響深遠,甚至成為近一百年來武學研究者辨識方向的座標。這些人的「名」,名在有武術的真才實學,名在對後世武術傳承永不磨滅的貢獻。他們的各種武學著作堪稱為「名著」,是中華傳統武學文化極其珍貴的經典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首批推出的「武學名家典籍」校注第一輯,將以當世最有影響力的太極拳為主要內容,收入了著名楊式太極拳家楊澄甫先生的《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武學教育家陳微明先生的《太極拳術》《太極劍》《太極答問》;一代武學大家孫祿堂先生的《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八卦劍學》《拳意述真》。民國時期的太極拳著作,在整個太極拳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的太極拳著作,正處在從傳統的手抄本形式向現代著作出版形式完成過渡的時期;同時也是傳統太極拳向現代太極拳過渡的關鍵時期。這一歷史時期的太極拳著作,不僅忠實地記載了太極拳架的衍變和最終定型,而且還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太極拳技術和理論體系,而孫祿堂先生的武學著作及體現的武學理念,特別是他首先提出的「拳與道合」思想,更是使中國武學產生了質的昇華。
這些名著及其作者,在當時那個年代已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而時隔近百年之後,它們對於現階段的拳學研究依然具有指導作用,依然被太極拳研究者、愛好者奉為宗師,奉為經典。對其多方位、多層面地系統研究,是我們今天深入認識傳統武學價值,更好地繼承、發展、弘揚民族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本叢書由國內外著名專家或原書作者的後人以規範的要求對原文進行點校、注釋和導讀,梳理過程中尊重大師原作,力求經得起廣大讀者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再現經典。
「武學名家典籍」校注,將是一個展現名家、研究名家的平臺,我們希望,隨著本叢書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的陸續出版,中國近現代武術的整體風貌,會逐漸展現在每一位讀者的面前;我們更希望,每一位讀者,把您心儀的武術家推薦給我們,把您知道的武學典籍介紹給我們,把您研讀詮釋這些武術家及其武學典籍的心得體會告訴我們。我們相信,「武學名家典籍」校注這個平臺,在廣大武學愛好者、研究者和我們這些出版人的共同努力下,會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