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5/05/22 |
內文簡介
台北電腦展直擊>鴻海、和碩、廣達、微星都搶推機器人
亂世不變的剛需!
4.5兆機器人
商機
AI×機器人,讓各行各業需求真正爆發!
>台積電:「人形機器人需更多半導體」
>晶片全新商機起飛
>特斯拉竟是人形機器人最大黑馬?
25檔概念股、5大商機出列
「在地共融」成台灣贏家
迎戰川普化美國
新台商出列
【美國大選系列報導Ⅰ】
(與下期為一套,找地方成標籤即可)
更保護主義、經濟安全優於成本至上的時代
美墨5地追蹤:台灣贏的關鍵「全球在地化」
謀殺之都》電子4哥加碼!墨國廠效能開始追上中國
鳳凰城台積電基地》一位熱炒店老闆、一群娘子軍逐夢「矽沙漠」
大咖評美選》和碩、英業達、貿聯、東元為何不怕沒生意?
封面故事
當關稅戰、貨幣戰、晶片戰,變成一隻隻的黑天鵝,不斷搗亂今年全球各產業前景,究竟還有什麼產品,是當前的經濟亂世下,仍持續不墜的剛需?答案,就是實體AI的代表——機器人。
它的熱與蓬勃, 完全體現在邁入第四十年、正熱鬧舉行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今年,走進這個大展,你會發現一個趨勢:AI已從遠在天邊的大型語言模型,變成在真實世界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AI」,繼去年AI筆電一字排開後,機器人,則是今年眾大廠爭相曝光、乃至大國爭霸的實體AI產品。
不管是鴻海、和碩、廣達、台達電、佳世達等電子十哥,還是傳統的機器人概念股所羅門,又或者原本聚焦電競筆電的微星、工業電腦的研華、IC設計的鈺創,今年你都會在他們的展位,發現機器人蹤影。而且,這些機器人「長相」琳琅滿目,除了有手臂型、移動型、協作型,甚至有「狗型」與當紅的人形。
全球機器人產值五年後將翻倍!
達明、和椿、所羅門等概念股旺
百花爭鳴的背後,是龐大的商業潛力。
研調機構Market&Market預估,全球機器人市場的產值,將從今年七百一十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兆二千億元),至二○三○年翻倍增至一千五百零八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兆五千億元),相當於筆記型電腦一年的產值。
而在五大機器人產業之中,又以服務型機器人的產值最大,根據研調機構GrandView Research預估將達到逾一千億美元,不過,就年複合成長率,則以協作型機器人最高,逾三五%,其次則為話題不斷的人形機器人,約二九%。
台灣機器人概念股,今年業績也顯著成長,像達明、和椿、所羅門今年第一季營收,年成長率都超過五○%。
這次的台北電腦展上,輝達創辦人黃仁勳特別點名,AI將讓機器人在未來幾年有大進展,並表示結合AI的通用機器人,將是下一個「兆級美元」的產業。
究竟是什麼推升了未來的龐大需求?背後與三股趨勢有關。
第一,就是在缺工、AI技術普及的兩大引擎驅動下,機器人正從製造業「出走」、向更多產業普及,也就是各行各業,都正在被「機器人化」。
研華共同總經理張家豪告訴我們一個故事。四個月前,他到日本一個農業鎮,拜訪一家當地的穀物商,「我到了現場,發現它居然用機器人檢測稻米!一包二十公斤的米,八秒鐘就能靠AI挑出瑕疵米,以前,那是靠人用放大鏡看。」
這個例子說明了,AI讓機器人更聰明、應用更多元後,不僅製造業,包括服務業、零售業、醫療業、甚至是農業,都在導入結合AI功能的機器人,「讓這項產品打開了多元的場景,不再局限在製造業。」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分析師張家輔指出。
以產值最大的服務型機器人為例,「只要用在提升﹃服務品質﹄,包括醫療、餐飲業,導入的都是服務型機器人,」工研院機械所長張禎元說,近年零組件成本下降,進一步壓低採購門檻,「這會讓未來百工百業,幾乎都可能用機器人。」
第二股趨勢,是地緣政治。
超過五家業者都向我們表示,近年不斷升溫的美中衝突,讓美商、日商、歐商在自家工廠裡「去中化」,將原本中國製造的機器手臂或各種機器人,替換為台商、韓商、歐商的產品。
而這,也讓過去被中企半價攻勢打得喘不過氣的台商,看到希望。包括達明、微星、萬潤,近期都因此拿下轉單,甚至帶動出貨量倍增,「去中化現在很明顯,畢竟這個產品整合了鏡頭、晶片、網路跟軟體。」萬潤董事長盧鏡來表示。
萬潤這家以台積電設備廠聞名的公司,十四年前就成立子公司聯潤,切入機器人市場,早年曾生產掃地機器人,後來改做工業的洗地機器人,在遭遇中國業者低價競爭後,近年地緣政治商機,讓該公司先後打進Ikea、台積電。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