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4/12/26 |
內文簡介
全台牧場直擊》
亞熱帶第一的台灣,對上全球龍頭紐西蘭,為何能贏?零關稅牛奶攻台
紐西蘭鮮奶元旦更便宜!它賣去哪?衝擊多大?
從教室、產地到市場全面追蹤
這場不輸科技業的升級戰,「贏家心態」定高下封面故事
台灣面向國際開放市場的關鍵第一役登場。二○一三年,台灣與紐西蘭簽訂了台紐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台灣推進全球貿易的關鍵一大步。這不僅是台灣與第一個非邦交國簽訂的FTA、也是台灣首度以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名稱「台澎金馬關稅領域」簽訂的自貿協議。
這個歷史性協定也開啟了一場亞熱帶牛奶王國對上全球 第一大牛奶出口王國的戰爭。
二○二五年元旦一過,這場戰爭將達到最高潮。因為自台紐FTA簽署以來,台灣已逐步開放紐西蘭鮮奶進口,二○二五年起,將全面零關稅讓紐西蘭鮮奶長驅直入。
究竟產乳量在亞熱帶國家高居第一的台灣,能打贏這場牛奶戰爭嗎?為何酪農們相信台灣能贏?
商周大揭密,直擊教室、產地到消費市場的大戰,並告訴你,紐西蘭鮮奶將如何影響你我的生活,誰又是台灣第一大進口奶。
班班喝鮮奶終喊停,
政策補貼輸家心態釀三輸第一站,國小教室。牛奶大戰在全台灣兩千多所國小開打。
台灣納稅人、小學生家長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參與了這場戰爭,二○二四年九月以來,每個月孩子都會從學校帶回由納稅人埋單的六到八瓶保久乳。
起因就是FTA生效了、紐西蘭牛奶將大軍壓境,關稅從每公斤鮮奶十四元降到零元。二○二四年一月,台灣鮮奶大產地之一的台南柳營,舉辦一場應對該政策的產業座談會,酪農團體代表、雲林縣乳牛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陳良雄強烈建議,政府若想推「班班喝鮮奶」,就應嚴守鮮奶底線,才能讓學童從小習慣、認明國產鮮奶風味,與進口乳製品區隔。
當天,農業部對上百名酪農承諾祭出五大政策,其中一項,就是透過供應學童鮮奶,增加生乳需求量。
於是被稱為「班班之亂」的班班喝鮮奶政策登場,農業部雖大方允諾酪農,但實際招標金額過低,無法頻繁配送鮮奶,各校也無冷藏設備,一名台北市國小校長坦言,九成國小因考量食安都選擇保久乳。
起心動念是讓台灣學童品味、習慣本土鮮奶,卻走了味、變了調改喝保久乳,招來批評聲四起。農業部迎戰紐西蘭的五大武器之一「班班喝鮮奶」,在紐西蘭大軍尚未全面進攻前,行政院急喊卡,下學期起,全台國小不再免費配送牛奶。
政策本月中喊卡,反讓酪農開心,凸顯了這場牛奶大戰,農業部起手式就是輸家思維,荒謬決策導致三輸:第一是納稅人輸了,簽下FTA,農業部有長達十年準備期,卻在危機臨頭時急就章,編了四年四十四億元預算,被酪農業批評幫不上忙,納稅人則當了冤大頭。
學童也輸了,長期研究日本農業政策的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張國益指出,日本於一九六○年代明定班班、天天喝牛奶政策;三十年後,十七歲青少年平均身高從一六一.八公分成長到一七○.九公分,從小就熟悉國產鮮乳的風味與好處。
台灣農業又輸了,每次台灣農業在遭遇產銷問題時,老是祭出萬用的「班班」招數(見本頁表),或要求國軍去化過剩食品,事實上,是好心做壞事,把台灣農產品扣上沒競爭力、滯銷的污名。
這次農業部更是未戰先降。其實台灣鮮奶毫無過剩問題,卻可能讓大眾誤解,進口奶來台後,本土鮮奶會過剩賣不掉,才需要稅金補貼,找全台小學生幫忙喝。
這可能產生定錨效應——讓學童們從小就認為,相比進口農產品得用真金白銀購入,本土農產品不夠好,不值得花錢買,政府會免費提供,請國民幫忙吃掉。這對年產值逾五千八百億元的台灣農業、逾五十萬的從業人員都是負面影響。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