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05/11 |
內文簡介
40年最速升息喊卡!銀行雷爆不完、台灣出口連8黑
衰退幽靈來了
財富新對策
馬斯克:衰退早已降臨,墳墓都快滿了!
「最後的強升息」全解讀
股市2大類股回溫、3種貨幣看漲、
房市修正不在今年、債券進場要快
重新審視你的錢,最重要的是:繳得出帳單
封面故事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未來的經濟,「緩」或許最適合。
在美國,聯準會四十年來最快升息速度,即將開始放緩。在歐洲,歐洲央行五月升息一碼,已低
於之前幅度。
實體經濟面,今年第一季美國經濟成長率只有一%出頭,企業獲利不是持平就是下降。「衰退已無法避免。」CNN如是說。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製造業活動減速,民間投資成長率趨於零;依靠外銷為主的台灣,出口成長率「八連負」,連續兩季經濟萎縮。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結論||衰退幽靈籠罩,「緩著陸」要來了!(見左頁小辭典)吹起緩著陸號角的,是美國聯準會。
從二○二二年三月起,聯準會為打擊通膨,開啟激烈升息之路。聯邦基金利率由原本趨近於零,快速升至今年五月逾五%。利率水準目前已創近十六年新高。
在這波四十年來最快升息後,今年五月聯準會按下了暫停鍵:過去官方聲明為了將通膨壓至二%內,「一些額外的緊縮政策或許是適合的。」然而今年五月初聯準會最新聲明,這句話消失了。
市場解讀這波強升息可能已暫告一段落。以開車做比喻,過去一年多聯準會猛踩油門,如今暫時放開,甚至不久後可能開始踩煞車—就是降息。
強升息喊卡,意味著四十年來最快升息速度終於放緩。隨著利率不再升高,資產價格如股、債、房、黃金與貨幣,製造服務等經濟活動,也都將重新洗牌,投資邏輯也須更新。
更重要的是強升息喊卡,背後反映大環境氛圍短中長期三個變化。短期,美國多家銀行接二連三倒閉;中期,美國政府債務上限陷僵局,美債可能違約;長期,緩著陸甚至衰退降臨。這三個衝擊同時爆發,共同醞釀出一場完美風暴。
銀行骨牌效應》
民眾猛提款、企業不借錢,銀行連環倒
首先是近來的銀行危機。
短短數月,美國中小型銀行接連出現問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示警:「煤礦中的金絲雀(指美國矽谷銀行)不僅死了,連最堅定的礦工(指瑞士信貸)也死了,墳墓很快就被填滿。」
從矽谷銀行(SVB)到日前最新的第一共和(FRB),近來美國多家地區性銀行紛紛倒閉。這是因為聯準會激烈升息,貨幣市場基金提供的報酬率遠高於銀行定存利率。
以台灣能購買到的美國公債基金為例,部分產品年化利率達七%,遠高於定存。人們紛紛將銀行存款領出,投入各式基金,規模較小的地區性銀行因此陷入流動性危機。
這波銀行危機的直接結果,是信貸緊縮(見第八十二頁文),也就是想借錢卻借不到。聯準會在今年五月最新報告就稱,信貸供給若急劇萎縮將推升企業和民眾融資成本,「經濟將被拖累而放緩。」
但更嚴重的是借錢需求也在下滑,意味著人們開始縮衣節食,對經濟打擊更大。
紐約聯邦準備銀行今年二月調查,過去十二個月任何類型信貸的申請率,都下降至二○二○年十月以來新低。全國獨立企業聯合會(NFIB)最新每月度調查,近六成企業主表示他們對貸款不感興趣。只有二%打算擴張,比率創十四年來最低。「銀行有錢,但人們並不想要。」《紐約時報》如是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借錢,「因為他們看到未來的日子不好過。」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