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02/10 |
內文簡介
揭開台灣22個縣市不公平的永續真相
大遷村大減碳
一場全球經濟新賽局、一個遷村案點出:拚零碳的代價很貴!
全台大調查》碳排最高縣市所得卻低,高用電天龍區卻有低碳環境
前進德國》看重工業區讓鮭魚回家,還創造4千億產值
追蹤7年》新首富推全台首條零碳生產鏈,竟讓空污遷村案動了
「永續若犧牲某些人,就不是永續了」
封面故事
高雄大林蒲.
台灣經濟轉型犧牲者
成零碳夢基地
■ 被台灣最大工業原料進口、製造基地與發電廠包圍的大林蒲,早應在十幾年前就遷村,如今因台灣追求零碳製造而讓遷村計畫可望實現,卻也產生新爭議:有減碳經濟,才有遷村正義?
入夜,高雄小港大林蒲四周燈火通明,工廠正日夜不停的生產電力、鋼鐵、汽柴油、半導體與各種工業材料,讓大林蒲成了滿布煙囪的不夜城,也撐起了台灣的經濟。
去年十二月起,這裡產生微妙的變化。
其中有一座小實驗工廠,正在顛覆百年的工業生產規則。它要把綠氫與廢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成為各種工業產品,最終目標是建立低碳循環生產的聚落。
這個實驗工廠最神奇的地方,是把本應被排放到大氣中的四千九百噸二氧化碳廢氣,變成太陽能板薄膜、電動車隔熱膜與鞋材。
高雄小港幾乎是台灣所有原材料進口、生產基地,如果在最上游就把碳排變資源的應用,達到低碳、甚至零碳循環,不但能降低台灣工業生產的碳排,得以面對全球零碳的趨勢,也能改變大林蒲這濱海村落上萬居民的命運,讓延宕十幾年的遷村爭議,得以落幕。
二十多年前就想把CO2當原料!
台灣新首富,催生第一條零碳生產鏈
創造這神奇配方的人之一,是今年四月最新出爐的台灣首富、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當實驗工廠日夜不停運作,他每夜伏案苦讀來自世界各地的英、日文期刊與書籍,苦尋零碳之路。
商周專訪的前一晚,他還把一段日文畫了紅線,再手寫成中文摘要:「美國能源部宣布,要在十年內將綠氫成本做到每公斤一美元。綠氫再加上二氧化碳,就能成為取代石油、煤、天然氣的產品,這是零碳的生產方法,也是十九世紀以來,最大的工業革命。」
林書鴻在深夜裡嘆息,「美國提出了自己的時間表,但台灣有誰提出這個目標?這是全球性的生產與貿易革命,台灣所剩的時間不多了。」
二○二三年《富比世》全球富豪榜在四月初公布,林書鴻以七十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四百億元)身價並列台灣首富,排名世界第二百七十六名。但他的生活簡單至極,以瘋狂追求新知識、新技術聞名,最喜好的稱號是台灣石化界愛迪生。
長春集團股票不上市、不對外募資,林書鴻說,「我希望台灣科技水準能與世界並駕齊驅,」所以每天想著研發新技術、新專利。其中一個就是零碳夢,二十多年前就想著把二氧化碳當成原料。
當時,林書鴻看著煙囪冒出的二氧化碳,突發奇想告訴陪在身邊的長春集團副總經理鄭萬枝,「老鄭,我們來蒐集研究如何用二氧化碳來生產原材料。」
這是高中的化學課,石油、天然氣、煤都是碳氫化合物,既然大致成分都一樣,為何不能拿工廠排出來的二氧化碳做成各種產品?從那時開始,長春默默耕耘二氧化碳蒐集、純化、應用。但高中化學是理論,企業經營是實打實的戰爭,能做到成本低、經濟效益高、大規模生產才困難。
直到八年前,長春才算是成功商業化,蒐集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拿來生產醋酸,一年能用掉十二萬噸二氧化碳,最後還能做成你我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產品。
但林書鴻沒有停下腳步,兩年前又在長春集團大寮廠實驗二氧化碳捕捉。每天二十四小時運轉,一天能捕捉一百公斤二氧化碳,這些廢氣搖身一變,成了符合半導體廠要求的最高等級產品。
推動鋼化聯產(指將鋼鐵廠排放的二氧化碳轉為化工材料業的原料)實驗工廠的中鋼總經理王錫欽說,林書鴻對二氧化碳捕捉與自家的技術底蘊、專利,不但不藏私,還主動與中鋼分享經驗。
當碳排變有價,強國競逐、改寫規則
新賽局:零碳走天下、有碳寸步難行
發展再生能源、捕捉碳加上綠氫取代石油、天然氣生產出低碳、零碳產品,同時設下碳邊境關稅的要求,是全球大趨勢。
林書鴻說,「他強撐睡意在半夢半醒之間翻譯英、日文,手寫重點給商周讀者,」最令他擔憂的是世界強國的進展。他拿出畫著紅線的期刊說,「目前綠氫成本約為每公斤三至二十六美元,美國要做到一公斤一美元,台灣一公斤卻要八百元,台灣要努力,我們才有路好走。」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