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03/16 |
內文簡介
習獨權時代》4大經濟廊帶現場追蹤
中國重開機
揭密友台真相
兩岸直航第一時間,前進珠三角、長三角、科技雙城、首都圈
》外商大真空,中國沒台灣走不進世界
上海台資火鍋店滿座,華為不砍價就要台商
》未來5年最該知道的事
A股看漲15%,內需機會仍大
賺人民幣,但別變中國對抗世界的工具
封面故事
影響未來五年經濟的兩會
及習近平新執政團隊登場
我們8天長征3,661公里,
直擊中國重啟現場!
北京,春寒料峭,肅殺的氣氛瀰漫在天安門前,中國兩會終於順利選出了中國新一代的執政團隊,習近平打破慣例三連任國家主席、國務院新總理李強的團隊上任,展開為期五年任期,也解開了長達三年的封控,中國正式重開機。
與此同時,商周團隊從香港轉機入境珠三角,之後依序前進長三角、中部科技雙
城、北京首都圈四大經濟廊帶。
三年來,中國內有全面封控,工廠、賣場、餐廳時開時停,金融貿易中心上海,更因為封城爆發了外企、外籍人士大逃亡;外則有美中科技戰越演越烈,歐美先進國家全面封鎖中國取得先進晶片、半導體材料、設備,外銷訂單急凍,出現空貨櫃堆滿中國各大港口的慘狀。
兩會,向來是了解中國政策、經濟脈動最關鍵的一場會議,李強為首的完整行政團隊名單(見本頁表),也是中國疫情解封後,面對全球抵制逆風,首度對外發布未來五年的經濟突圍策略藍圖(見第七十五頁下表),中國如何重新開機,第一手重磅解讀。
兩岸也從中斷到全面恢復直航,深圳、東莞、昆山的台商工廠真實狀況為何?中國能透過內需消費拉動五%的經濟成長目標嗎?科技戰下的合肥、武漢,這兩大科技城過去大量挖角台灣半導體人才,晶圓產線塞滿台灣工程師,讓人誤以為身處台灣,它們能抵擋歐美的科技制裁嗎?
暌違三年多,商周成為台灣第一支再次踏上中國,展開一場為期八天、全程逾三千六百六十一公里採訪長征的財經新聞團隊,為讀者展開中國重開機的關鍵報告。
第一站:珠三角
台商:疫情像瞬間消失一樣
華為低頭拉攏台商合作
自二○○九年兩岸直航之後,這是採訪團隊第一次再從香港轉進深圳、東莞。我們體驗到了三年來,因為COVID-19、封控,兩岸中斷交流的真實樣貌。
原本以為會有嚴格的邊境核酸檢測,但直到下飛機,才從海關人員口中得知,這一天竟也是香港室內外口罩鬆綁與中國用快篩替代核酸檢測首日。因此,一份要價至少三、四千元的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就躺在我們的背包中,再也派不上用場。
深圳灣邊檢更是敞開國門,國外旅客只要下載中國海關App,填好健康申報,再出示QRcode,就能通行無阻。進入中國後,一路上搭乘計程車、客運、高鐵或飛機等大眾運輸工具,幾乎零設防,甚至比台灣還無感。
中國把恢復生產、迎接外銷訂單擺第一,曾是全球最嚴的動態清零消失無蹤,一路開綠燈到底。深圳台商、艾美特董事長史瑞斌印象深刻,去年十二月七日前,就連工廠前有人經過時咳嗽,都會觸動防疫警鈴,輕則全員實施核酸檢測、重則可能要停工封廠。
但這一天過後,政府突然撒手不管。史瑞斌歷歷在目的說,第一時間很可怕,艾美特兩個工廠合計約六千人,瞬間就有九五%的員工染疫,但讓員工回家隔離,等同是要停掉兩座工廠,損失巨大,他只能被迫採取「只要自認能工作,就同意讓他們繼續來上班賺錢」的策略因應。
神奇的是,當他忍受一個多月「不管走到哪裡,到處都有人在咳嗽」後,約在農曆春節完開工後,確診通報數字竟奇蹟般的降到零,再也沒聽到任何咳嗽聲了,「我感覺(中國)疫情像瞬間消失一樣,現在沒人害怕了。」史瑞斌說。
疫情過去了,但三年來,美中惡戰、動態清零、兩岸緊張、全球抵制中國等連番衝擊下,卻加速了台商的凋零。
看台商轉變》深圳餐桌熱議
超級陸企轉性,給大單還不敢殺價
像是深圳市台商協會石岩聯誼會會長、久裕興業董事長陳世偉就指出,以石岩聯誼會為例, 最高峰時, 台商家數有七十多家,但現在僅剩二十九家,減幅高達六成。有些關門大吉,有些則遷往東南亞等國家另謀出路,只剩有一定營收規模與技術底氣的中大型企業,才有辦法挺過來。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