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作者: | |
譯者: | 周婉湘 |
ISBN: | 9786267476277 |
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4/11/29 |
內文簡介
- <內容簡介> 藝術心理治療師 × 童書作家與插畫家 英國官方兒童心理治療師專業打造 給孩子的第一堂情緒認知表達課! 許多孩子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或壓力情境時,往往會感到緊張與焦慮。如何幫助孩子理解並應對這些憂慮情緒,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大挑戰。《擔心獸來了!學會排解煩惱,保持冷靜與自信》這本書,將帶領孩子與可愛的小貓一起,探索並認識焦慮的感受。 在小貓的溫柔陪伴下,孩子們學會察覺並正視自己的情緒,發現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方法。書中的文字清晰且富有同理心,為年幼孩子提供了表達情緒所需的洞察力和詞彙,並鼓勵他們勇敢地說出內心的感受。 本書由奧爾娜‧海德(Honor Head)與擁有30年心理健康諮商經驗的克萊爾‧阿諾德(Clare Arnold)共同創作,並結合英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中心(CAMHS)的實際案例。書中的語言貼近學齡前孩子的理解範圍,使他們能夠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並學會如何應對焦慮與不安。 #SEL #情緒 #表達 #同理 #擔心 ★本書特色: ➊ 深入探討情緒與社會議題:每本書都專注於特定的情緒或社會議題,如生氣、擔心、孤單等,透過簡單且生動的語言,幫助孩子們理解並管理自己的情緒,讓他們在面對困難情境時能夠找到正向的解決方法。 ➋ 色彩豐富的插圖:繪者的插圖色彩鮮明,富有親和力,能夠輕鬆吸引兒童的注意。插圖不僅具視覺吸引力,還巧妙地表現出故事中角色的情緒,讓孩子在欣賞插圖的同時,也能深入感受和理解故事的情感。 ➌ 互動性與實踐建議:書中包含問題、建議或簡單的互動活動,激勵孩子們反思自己的情感與經歷,這些活動不僅有助於情緒理解,還能增強孩子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實踐技巧並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 ★名人推薦: 【愛的抱抱推薦】 邱子玲 兒童職能治療師 林予晴 幼教平台Toyerguide 吳怡璇 治療師雙寶阿木 魏瑋廷 親子部落客 張閔淳 諮商心理師 駱郁芬 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 所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奧納爾.海德(Honor Head) 為兒童創作了200多本書籍,主題涵蓋從科學、體育到社會和心理健康問題。 顧問:克蕾兒.阿諾德(Clare Arnold) 藝術心理治療師,擁有 30多年處理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經驗。自倫敦金史密斯學院畢業以來,曾在地方當局、國民健保署(NHS)、英國公立兒童精神健康服務(CAMHS)和社區 CAMHS 部門實習。 繪者:莎拉.瓦爾德(Sarah Ward) 來自英國謝菲爾德的設計師和插畫家。作品涵蓋兒童書籍插圖和圖案設計。 譯者:周婉湘 《一起讀、一起玩》、《手感創造力》等書作者及數十本繪本的譯者。發展心理學碩士、兒童文學領域博士,曾任幼教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幼兒繪本閱讀。目前僑居美國,開設繪本課程與讀書會,並為ReadPlayTogether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一起讀、一起玩」部落格和臉書版主,經常分享繪本、兒童文學、親子共讀、兒童遊戲、親子旅遊等相關新訊。 ★內文試閱: ‧專業導讀 多多觀察與聆聽,親子存摺甜蜜蜜 文◎黃之盈心理師 每一個情緒,都是一道道通往孩子內心的入口,幫助我們穿越行為的表面,看見他真實的需要。孩子的情緒教養有關鍵期,錯過了親子存摺的甜蜜期,阻礙就變得更多了! 孩子在各年段面臨環境和情境轉換,都可能感受到孤單和不安。情緒是孩子與世界連結的第二種語言,當孩子表達得當時,較容易被外在環境所接住。當他變得安靜、退縮、緊張或者不願意討論的時候,可能是他正處於煩躁、孤單、不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的時刻,我們可以: ➊ 先觀察、 ➋ 用無關緊要的話題切入、 ➌ 舉例或用自己的經驗讓他知道這些擔心和煩惱很常見、 ➍ 聆聽他的想法或感受、 ❺ 給予處理的方法和建議。 通常,身為父母,我們很容易操之過急,因為太害怕這些情緒,例如,擔心、害怕、恐懼、孤單、悲傷……等,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心急的期待孩子有解決的辦法,於是就先給予建議。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獲得實際處理的方法,但壞處可能是我們一開始的評估過於單純,孩子或許會覺得我們沒有理解他的感受;若評估過於嚴重,孩子又過度內化擔憂和恐懼。 所以,我們應先從觀察和聆聽起步,逐漸了解孩子的處境、困難、回應。當我們做出回應和選擇之後,也要注意別人的反應和決定下一步的做法。書中提及像是感覺好像隨時有烏雲、坐不住、想一直待在父母身邊、生悶氣、肚子痛等狀態,都是用非常具體的行為,表達內心有擔憂的徵兆,這些擔憂都需要我們去理解和協助。孩子的心情其實大人也會經歷,讓他知道不只有他一人會有這些擔心、害怕、痛苦或悲傷,這些情緒都在幫助我們說出身體真實的感覺。 真正的情商並非免於受傷,而是當負面感受撲面而來時,我們有多少法寶和配備安頓自己、懂得因應和面對低落的感受。真正的 EQ 也並非都能成功抵擋痛楚,而是讓我們透過經驗,一次次完備度過低谷的合適處方。 我們有血有肉,都期待有人陪、有人懂、有人愛、有人鼓勵,透過你的回應和陪伴,讓孩子感受到這些需求都是人之常情!推己及人的陪伴功課,有機會讓孩子除了理解自己、安頓自己,且更具同理心回應家人朋友,這正是情緒教育中最珍貴的人倫課題!